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而产生的。不可否认,在文化产业萌芽、产生、成长的阶段,这是必要且可行的路径和方法之一,而且实践证明,它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当前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实行文化产业质与量并重、以质为主的发展方式。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弱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产品制造业大国,但创造力较弱。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_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而产生的。它脱胎于文化事业计划经济,初次面对市场,还有许多棘手的难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对文化产业采取了保护性的政策措施,在保护中推进发展。文化产业则在发展思路上主要依靠政府政策、资源的投人和支持,在发展观念上重经济、重生产供给,在发展方式上重规模、重速度、重数量、重模仿。不可否认,在文化产业萌芽、产生、成长的阶段,这是必要且可行的路径和方法之一,而且实践证明,它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

现行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主要解决的是规模和数量的增长问题,尚不足以解决结构和质量的发展问题。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基础和能力,人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从成长阶段逐步进入发展阶段,原有的路径和方法就不再是可行和合理的选择。它不仅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使文化产业规模和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受到抑制。另外,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也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在国内外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

当前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实行文化产业质与量并重、以质为主的发展方式。要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忽视和减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也不能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属性张扬,而忽视对文化产业内容价值属性的重视。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既要转变思想观念,又要转变工作重点,使之成为政府、产业、企业的共识和必然选择。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一要解决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逐步转变的问题,如何逐步地转向提高文化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二要进一步解决文化产业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构筑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三要解决经济与文化、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效率、数量与质量、模仿与创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逐步转变的问题,如何逐步地转向提高文化、结构、质量、创新、效益效率、消费需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要解决文化产业与经济、政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如何实现其协调统一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五要解决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提供和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进一步降低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六要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下,解决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如何与新技术结合的问题,找到新的盈利和发展模式。

(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挑战

现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具有双重性,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在中国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主体主要是通过剥离、改造、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脱胎于文化事业而形成的。由政府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单位,具有企业和事业的双重性质,带有经济行为和事业行为的双重特征,接受市场调节和政府事业化管理。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地域分割、行业壁垒,加之政府对国有文化企业捆绑做大,使现有的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着地区垄断、行业垄断、企业垄断的情况。

现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双重性及市场结构的垄断性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不断增强。它不仅使文化企业市场意识不强,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缺乏发展的活力,不能成为自我发展的真正的市场主体,而且使文化产业市场化、统一化程度低,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大市场的优势没有发挥,资源配置规模和效率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必须使文化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文化产业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培育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市场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将遇到各种阻力、困难和矛盾的挑战。包括:第一,文化产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解决文化产业市场化及其广度问题,如何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如何使文化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真正市场主体,如何推进文艺、影视、出版以外领域的改革,推进新兴产业的市场结构完善。第三,解决文化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内部制度不完善问题,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解决文化产业地区性、行政性和垄断问题,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和公平有效竞争的统一。第五,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和非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问题,如何增强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力量。第六,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更要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通过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瓶颈、资本瓶颈以及文化内容生产的瓶颈。第七,要充分关注和把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势。

(三)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挑战

文化产业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也传播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运动下的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逐步扩展到文化领域,使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文化产业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资本国际流动不断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报告,在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的份额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这不仅加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而且加剧深层次的文化国际竞争。文化和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战略选择。

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学者对15个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估的结果显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5个国家中居末位,竞争力指数数值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与印度和南非接近。中国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37.9%,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3.8%,产业群集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8.9%,企业战略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13.7%,政府行为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0.7%。中国是一个文化产品制造业大国,但创造力较弱。全球文化市场平均5个产品里面就有1个是从中国制造并运到国际市场的。根据商务部《2007年度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中国出口以电子游戏类为主,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进口以声像类产品为主,文化服务出口以杂技、武术、戏剧、动漫及电影出口为主;而且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是出口的主体。中国文化贸易市场较窄,产品主要销往我国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其次是欧美地区,其他地区很少。中国文化企业资本实力较弱,据文化部资料,注册资本低于50万元的文化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少且弱。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业等都是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而中国尚没有这样的标志性品牌。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在本国市场与国外文化产业的竞争,而且面临在国外市场与所在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国文化产业,一要解决扩大文化市场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问题。如何确定开放的范围、方式、程度,如何界定、落实和形成在维护文化安全方面政府、产业和企业的责任和机制,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国际市场,又维护和提高国家文化安全。二要解决扩大进口、利用外资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的关系问题。如何扩大互利贸易、利用管好外资,既解决文化企业资本实力和营销能力弱的问题,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又能有效抵御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扩张,确保产业安全。三要解决文化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的问题。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加工贸易向自主贸易转变,如何使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先进人才和全球市场高度结合推动创造,解决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和文化产业国际品牌少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四要解决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国内与国外文化矛盾冲突,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文化企业运行机制和模式如何与国际接轨及国际化,加快文化出口和文化企业“走出去”。五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从而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地缘政治中,扩大和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努力拓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途径。

(四)文化消费升级换代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生产并免费或以较低价格提供的,这与当时的文化事业体制相适应。现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消费体制逐步变革,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断提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整体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1)居民文化消费的支出规模与人均GDP、收入相比偏低。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却不足8000亿元。中国城市和农村合计的储蓄率高达42%,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医疗保险、住房支出占到一半,再除去生活必需品的支出,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相当少。(2)居民文化消费的结构层次相对现有的文化产业结构偏低。现有的文化产业结构中既有传统的产业又有新兴的产业,还有两者相结合的产业,门类众多,产品和服务种类广泛,但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相对简单。《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联合开展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以62.6%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上网”则以6l.5%紧随其后,47.5%的受访者选择“阅读书报杂志”,接近四成的受访者选择“看电影”和“旅行”。可见,居民的文化消费和休闲以电视、互联网为主,其次是书刊、电影、旅行。(3)文化消费区域发展平衡性偏低。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同城同乡居民之间的文化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消费市场和主体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相对富裕的群体,其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之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要进入消费市场供消费者消费。因此,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作用。文化消费规模和结构既拉动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也制约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如果剔除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结构变化因素,以上述现有的文化消费水平,最多只能维持现有的文化产业规模和结构。如果再考虑到正在推行的经济领域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那么,收入增长对文化消费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作用将受到抑制,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也将受到影响。历史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低收入者比例较高的问题,也抑制着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如何不断提升现有的文化消费水平,拉动文化产业长期快速发展将是主要挑战之一。

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不仅要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而且要充分发挥中国市场广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既是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也需要政府、消费者支持配合来共同应对。作为文化产业,一要如何宣传引导来解决消费者缺乏文化消费观念和现有的不正确、不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等问题,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二要解决文化产业供需不平衡、不对接的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不科学问题,文化生产结构与文化消费需求不匹配、不对接的问题,以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协调平衡发展的局面、文化供需互动相长的关系,促进规模和结构提升。三要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与消费者收入不对称以及定价不透明等问题,以确保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得起、明白消费,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主体,确保文化消费公平。四要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消费便利等问题。作为政府,一要解决国民经济中收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协调问题,包括解决长期以来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偏低的问题,解决重生产投入轻消费的问题,以提高文化消费的经济基础。二要解决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文化消费的比例关系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教育、医疗保险、住房成本,推动居民提高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确保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三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广大农村、城市低收入者的文化消费能力问题。

(五)理论研究逐步升华的挑战

在文化产业宏观理论研究领域,要革除和改变以往概念化、空壳化的研究倾向,强化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文化产业边界的不断扩大,更要加强和注重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细化分化研究,为新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先导性研究基础。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与城市化建设的关系研究,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加强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在区域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既要关注文化产业与区域城市带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布局关系,也要关注文化地产与文化产业内容的关系,警惕和防止单纯将文化产业等同于GDP增长的错误观念。上述这些问题能够在理论上得以辨析和厘清,不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会跃迁到一个新的层面,也将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理论的导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