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语精通”及跨文化意识

“双语精通”及跨文化意识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留学生的语码混杂和转换的现象出发,比较了多语并用背景下的境外留学生对待英文和汉语的语言态度及其变化情况,着重讨论了“多语并用”和“双语精通”的关系以及讲述了在全球化视野里语言文化整合的必要性,进而指出培养双语精英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移居最多的地区,也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地区。
“双语精通”及文化意识_东南亚文化交融

福建省是侨务大省,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庞大,力量雄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个国家与地区,包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东南亚华裔青年是在华留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语言文化混杂与整合是语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留学生的语码混杂和转换的现象出发,比较了多语并用背景下的境外留学生对待英文和汉语的语言态度及其变化情况,着重讨论了“多语并用”和“双语精通”的关系以及讲述了在全球化视野里语言文化整合的必要性,进而指出培养双语精英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 多语并用背景下的语码混杂和转换

语码混杂(Codemixing)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很多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在话语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ies)。通常被看作是发生在双语或多语的情况下发生的言语现象,以及在同一语言的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之间发生,甚至在同一变体的口语或书面语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移居最多的地区,也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地区。国内外学者对东南亚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那里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现象。正如美国语言学家马蒂索夫所预言的那样,21世纪东南亚的语言研究是最令人激动的。多语并用,多言并存,因地而异,类型繁多,这些都是东南亚的独有现象和重要特色。作为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范例,东南亚也是一个语言现象纷繁复杂的地区,语码混杂和语码转换的各种现象均有存在。

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向来有着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其语言也同人类社会一样在不断变化着,并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在历史上,这些地方大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也是福建广东的华人迁徙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除了各个国家地区的本地语言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英文和华文。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在当地大力推行英文教育,英语在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占主导地位,英语是这些地方非常重要的交际语言。而近百年来,流向东南亚的福建广东籍的华人移民则是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他们大多数是务农经商的人士或者贫穷的劳工,所讲的母语都是闽粤等地的方言。可以说,东南亚的语言混杂与语码转换是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语言和底层市井语言掺杂融合息息相关的。

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语码混杂和语码转换由于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因此具体情况以及成因都较为复杂,但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最为复杂的是多语情况下的语码混合,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一些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的前英美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的华裔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强,他们是最典型的“多语并用”的范例,很多人是“多语天才”,一般都会几种语言,但是似乎都不是很精通,因此在谈话中本地语、英语、华语(即汉语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或即新马人所称的Hokkien,实为闽南话)、客家话等等夹杂着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次是双语或同一语言的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之间的转换,一般发生在中国港澳台地留学生里。他们的语码转换主要涉及广东话和普通话或英语或葡萄牙语之间,这与广东话在当地的影响力之大不无关系。而中国台湾学生的语码混杂情况相对比较少,其国语里掺杂闽南话的成分似乎并不明显,“台语”(即闽南话)只是散见在某些比较粗俗的口头禅里。最后一类也较为简单,就是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这些国家留学生的语码转换情况和欧美各地的华裔留学生一样,与其所受的华文教育的程度有关,华文程度高的语码混杂相对少些,受华文教育少的经常会出现与其当地语言相关的语码转换现象。

二 华裔新生代留学生的英汉语言态度对比与变化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在社会认同、感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所形成的认识和评价。总体而言,华裔新生代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以及英语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都是积极的。他们对英文的语言态度比较正面,认为不懂英文就没有出路,对西方文化也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例如在衣着,观念等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宽容性早已不成问题。然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接受理由就似乎简单了点——因为我们是华人,学好华文是华人的本分,将华文华语传给下一代是华人的天职。在多次访问得到的结果都大同小异,很多同学甚至是由于长辈的安排而选择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出于对中文的重要性或中华文明的向往或认同来学习的。因此,这方面就有需要有更多的引导,其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汉语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也有关系。

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言,其地位和影响之大在目前的世界格局里是不言而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汉音博士指出,新加坡华族对本身族群的认同感比马来族以及印度族都还要弱。在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华校开设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让那些华裔青少年粗浅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记住自己祖国的历史地理和传统道德,但在语言教育的精通方面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政策限制、师资不足、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例如,仅印尼一地,2003年中文教师的缺口就高达数万人,而目前中国国内有资格教授外国人学中文的教师人数也仅有4000多人。必须看到,华语的困境并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独有的,甚至在中国大陆,自觉不自觉形成的“全民学英语”运动也已经令许多学者担忧。更何况东南亚的华语教育在英语流行和民族语言的夹缝里,其地位更有待提高,一些国家的主流传媒对华文甚至华人仍然存在歧视心理。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国对华文需求的扩大,来中国求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生所在地区过去英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难再支撑,越来越多的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不同专业和中华文化的教育,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对汉语和中华文明越来越重视,改变了过去对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倾斜,而学好华文,通晓双语,已是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东南亚留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说不同的母语,求学目标的各不相同,但都关心中国的未来,期望在中国学习的期间把华文学好,他们在中国的汉语学习构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根据作者多年的观察和对相应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留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但近年来有认为汉语地位变高的趋势,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更是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华裔留学生在总体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情感和认同度大致相当,东南亚新生代华裔留学生对汉语的认同高于其它地方(例如日本、朝鲜以及欧洲、拉美等地)的留学生,而且他们对汉语的态度往往和在华学习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学习越多,汉语程度越高,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感情就变得越正面。

华裔新生代留学生对汉英双语的态度转变是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的。近年来,随着东南亚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交往的日益增多,华文的经济价值明显提高。为了培养华语人才,东南亚国家政府和各族人民日益重视华语教育。譬如在马来西亚,政府要员一再表示要尽快培训华语教师,加强“三语”(华语、马来语和英语)人才的培养;在印度尼西亚,也有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华人和机构,正在抓住政府解禁的时机,不遗余力地推动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过她想学中文,而且要“寻觅一位好的老师”;目前新加坡正在大力提倡的华文教育,其意义之一就是对全盘西化的纠正。正如新家坡总理所呼吁的不能将掌握中文的优势拱手让人,他说:“因为我们在经济上要能够生存,就必须越来越国际化。然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新加坡的一个构成部分作为中流砥柱,这个部分必须是来自新加坡华人,因为他们占大多数。如果他们不能充当支柱和基石,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地随时间改变。这会影响新加坡长远的结构,甚至影响我们的生存。”

三 全球化视野里语言整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英语的国际化打破了以英美英语为中心的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带有地缘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多种英语变体,每一种变体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土的特色。东南亚地区由于使用者不同地域和文化身份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使得英语产生了诸多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东南亚英语变体,它和英美英语标准相差甚远,也未被受过良好英文教育的社会精英层所广泛接受。许多学者强烈呼吁以一个标准保持英语的纯洁性,认为英语的分裂和变异导致越来越让人听不懂。东南亚各国都为其所讲的英语的标准化和整合做了一定的工作,例如在马来西亚,政府为了促进竞争力,号召大家摈弃Maglish(马来西亚英语),操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新加坡英语(Sin⁃glish)仍然是非争议不断,政府每年都要发动讲标准英语(Speak Good English),英美标准英语仍然是“好英语”的衡量尺度。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讲汉语的地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以普通话(国语)作为通用语言,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以粤语作为通用语言,境外华人则以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作为社区交际通用语言。过去属于同文同种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居民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人,由于近百年来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加上汉语与当地通行的汉语方言以及外族语言的融合等因素,富有地方色彩并深受当地华人认同的汉语变体自然产生。随着中文在全球各地日益通行,它与英语一样,也开始衍生各种区域变体。过去,人们很容易简单地认定全球华人属同文同种,应当很容易进行交流合作,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及海外华人早已衍生出不同的意识形态、生活价值体系及语言变体。包括汉语拼音、汉字的繁体与简体、不同译音等人为的干扰因素,都影响了汉语在世界范围的推广,这也说明了中文自身整合的必要性。以马来西亚为例,正在形成中的“华人官方语言”,就是用“标准华语”——普通话,来作为“新马来西亚华人”语言整合的共同选择,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形成。又例如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推行标准华语,以期解决语码混杂的情况,统一华人的语言。

笔者认为,由于海外各地的汉语及海外华文教育有很大差异,影响着海外华人之间的融洽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中,华人要面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这些摩擦,求得调适并达成一个宽容的认识,也就是说,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语言文化整合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必然。华裔新生代所面对的是怎样在传统与现代在全球化所提供的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更多的对话和更多样性的发展,并且能保持民族性,进一步明确与凸显海外华人自身文化的特质。当然,全球化进程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为参照系,它对海外华人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海外华文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海外华人承传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浪潮中,它应该肩负着承传发扬中华价值观及接纳吸收先进文化的双重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在全球化推动下,有望演化出更高素质的华人族群。

四 中英双语能力精英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东南亚中英文双语的语言文化整合的必要性,然而语言间的影响是复杂的,我们必须重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文化身份在英语中的反映,不能用简单的几个语言学术语加以概括。而语言学习的各种构成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等,都是随外部世界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机体。因此,研究海外华人语言文化的整合,应该从该区域的语言生态总体入手,考察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在语言问题上徒有激进民族主义的立场也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而言,这种感情用事的态度很容易陷入文化自闭症的泥潭,这也是在全球化时代,海内外中华民族应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化语境下国际贸易,国际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社会的形成都促使地球上的大多数语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吸收陌生的外语材料并插上异域文化的标签。由于华商网络的扩大发展,强化了华文教育的使用价值与民族亲和价值,华人自身活动的全球化将对语言文化教育产生很大推动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商品市场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意识应该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理念。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该从跨文化交际研究出发,认识到语言、思维、世界观与文化生态等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影响性。培养学生使用双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真正做到视野广阔、行为得体、举止规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占一席之地。

当今,海外华裔新生代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成为“全球人”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随着语言之间的不断接触传播,中英两种语言应从多元文化中不断地吸取营养,展示各自不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今后世界上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都不会按照纯粹的东方模式或西方模式展开,更多会出现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局面。作为未来的“国际人”,华裔新生代留学生更应该重视“interna⁃tional”一词所包含的“相互”和“之间”这两层含义。我们相信,在经济全球化资讯一体化带动下,以前那种单元的封闭的文化教育思想将会逐渐地为多元的开放的教育思想所取代,语言教育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应该在促进各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方面也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所在地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华裔新生代留学生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更应该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并能从“多语并用”向“双语精通”过渡,重点培养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的国际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成为肩负汉英双语双文化,能更好应对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挑战的精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