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与国家关系

国家与国家关系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间的关系直接对国际和平与战争产生着重大影响。所以,国家必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必须成为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四、国家与国家关系

国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组织,它是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间的关系直接对国际和平与战争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国家的产生与国家关系的建立

国家的产生与阶级的产生一样,都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国家“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出现”[86]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87]“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88]这种不需要国家、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的初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的基本社会组织是建立在“原始类型的合作生产或集体生产”[89]基础之上的氏族,人们过着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群居生活,实行原始的自然形成的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出现并被运用于社会生产导致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大分工导致的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相互分离,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出现,使占有财产较多的人逐步演变成奴隶主,他们不再把战争中俘虏来的人杀死而让他们充当奴隶,于是就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同时社会上还存在众多的穷人与自由民,他们虽然不是奴隶,但和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对抗日益尖锐,而没有任何强制手段的氏族制度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原始的氏族组织再也容纳不了已经变革了的社会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需要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恩格斯就此指出:“现在产生了这样一个社会,它由于自己的全部经济生活条件而必然分裂为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而这个社会不仅再也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必然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一个这样的社会,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连续不断的公开斗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着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的冲突,顶多容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所谓合法形式决出结果来。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90]因此,“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91]。因此,国家是社会发展中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9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协调阶级利益冲突的力量。

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93],“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94]。一方面,国家的这种公共权力首先是管理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事务的权力。由于国家起源也具有社会性,即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逐步产生的,国家必须继承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95],“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96]。所以,国家必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必须成为共同利益的代表者。但另一方面,这种公共权力却无法像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那样掌握在所有社会成员的手中,而是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掌握在“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97]的手中。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因此,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但也例外地有这样的时期,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98]因此,作为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99]。国家“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100]国家不可能平等地反映和代表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建立起来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将被统治阶级控制在自身利益需要范围内及镇压其反抗的工具,具有政治统治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随着国家的产生而生成的国家利益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兼具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国家利益是以个别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的表现形式,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101],历史上的国家形式不过是共同利益的各种发展形式。另一方面,国家利益又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核心的,从本质上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02]。通过掌握国家机器和控制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统治阶级得以将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把私人利益变为公共利益,把阶级利益当作国家利益并进而以国家的名义,动用国家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并阻止和自身利益相违背的全民利益或其他特殊利益的实现。就国家利益的内容而言,由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因而决定了国家利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生存利益、安全利益、物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科技文化利益以及国际威望和地位等。其中,物质经济利益既是国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国家利益是以物质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各方面利益的集合。

国家产生后,各国家之间就会发生一定的交往关系,即国家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国家关系就其实质来说是“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103]。恩格斯也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04]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对国家关系或国际关系起着制约作用,国家关系是来源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它们在国家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经济关系是国家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作为国家正式代表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关系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关系,一个国家处理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维护该国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影响着国家间经济、文化等关系的变化发展。国家关系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结合在一起,随着各国生产力、分工及相互间交往的发展而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二)国家关系对和平的影响

国家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而影响、推动国家在彼此关系中行为的基本动因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国家,就存在着国家的利益。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利益,任何国家又都不会放弃或忽视本国的国家利益,它们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彼此交往中积极活动,力图引导或影响国际格局的发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归根结底国家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或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或相悖的利益。一定领域和范围内的共同利益和暂时的共同利益,可以构成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基础,使国家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而国家间利益的不同或相悖,则造成国际的矛盾和对立,是引起国际摩擦和冲突的根源。因而,国家间的关系大致表现为三种基本状态:竞争、合作和冲突。竞争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最普遍的运行状态。一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必须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相互竞争并力争在竞争中取胜,以使本国不断得到发展,更加巩固强大。国家间的竞争促进了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会在竞争中引发矛盾,加深国际经济、政治危机,并有可能转化为冲突和战争。合作是各国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的领域、规模、层次取决于各国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合作意愿以及切实的行动。各国地位、处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对国际合作的进程产生着影响。冲突则是各国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总起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国际社会本身的无政府状态和一定时期国家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稀缺性这些客观事实所决定,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互动更多地以“零和”性质呈现出来。国家间利益的协调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其不协调是绝对的。因此,在国家消亡之前,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国家在与别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摩擦纠纷和冲突。国际冲突的形式以军事冲突最为常见,国际战争则是国际冲突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形式,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任何国家在国家关系中所采取的战争手段或和平手段,首先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国家间利益的交融碰撞此起彼伏,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对国际和平与战争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主要形式是狭小的城邦、家族统治的王朝国家或是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还不具备近现代“民族国家”、“主权”这样的形式。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及科技水平低下,交通不便,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间的交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可能建立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间的关系。这时的国家关系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之间,空间上跨度狭窄,时间上则时断时续,往往呈现出地域性、偶然性的特点。但在有限的国际交往中,无论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罗马帝国,还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公国,都注重在对外关系中保护本国利益。这一时期的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王朝利益,反映的主要是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要内容是国家疆域的扩张、霸权的争夺、王室的延续和威望的宣扬、宗教教义的推广与维护等。各国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使国家关系中充满了对抗,战争成为国家间必不可少的交往形式和手段。国家不断对外征战,甚至在对外关系方面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打仗,例如,公元前431~404年古代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是雅典帝国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帝国争霸和利益争夺的产物。古代西亚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地中海的马其顿帝国等都是通过武力威胁或战争征服建立起了迫使周边小国称臣纳贡的帝国体系。

中世纪末期,由于宗教改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外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扩大,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欧洲各国为了领土和商业利益,不仅加紧开拓掠夺殖民地,而且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导致战争不断。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逐步控制了大西洋航线和对东方各国的贸易;法国不断加强绝对君主专制,极力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力图维护自身利益。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时常诉诸战争;东欧的俄国与波兰、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和商道进行着武装较量。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更是将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席卷进去,带来了巨大的战争创伤。这场战争结束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主权,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虽勉强调和了欧洲各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伏笔。此后,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欧洲战争连绵不断,英荷战争、法西战争、法荷战争、奥格斯堡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奥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俄国的扩张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俄土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或大或小的战争使各国的兴衰更替频繁上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纷纷取得胜利,封建君主专制国家逐渐被资产阶级国家代替,到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全球性的国际体系。在近代的国家间关系中,存在着四类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封建专制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取代原来的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等成了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诉诸战争权”成了国际法认可的国家权利,战争成了解决各国利益冲突与矛盾的主要手段。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分配的不公又引起以后新的战争,使近代的欧洲和世界充满了血与火的交织。以战争作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使近代国家间的关系中对抗和战争不断,严重地破坏和影响了和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剥削阶级国家出于自身的阶级本性,出于利益扩张的需要,不断对外争霸和掠夺,是导致国家间矛盾和战争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间的关系同样摆脱不了“旧的政治制度的规律。在这个旧制度范围内,一国之所得即是他国之所失”[105]。因此,尽管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关系中有合作的一面,随着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的发展,各国间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合作呈现出加深的趋势,已经形成的近代国际体系和国际法在调节国家间关系、促进各国的和平与合作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资本主义国家间基于利益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尖锐的冲突乃至战争。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尽管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率、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但是归根结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106]。资本主义列强为自身利益往往彼此都把对方当作潜在的敌手对待,不断钩心斗角,力图削弱别国,损人利己。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中就此描述道:“从前,路易·波拿巴曾自鸣得意地认为1866年的战争将使奥地利和普鲁士都精疲力竭,因而使他成为德国的最高主宰,同样,现在亚历山大也自鸣得意地认为1870年的战争将使德国和法国都精疲力竭,因而使他成为西欧大陆的最高主宰。当年第二帝国认为自己不能与北德意志联邦并存,如今专制的俄国也定会感觉到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对它是一个威胁。”[107]为了转嫁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转移人民的视线,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也常常发动对外战争。例如俄国,“对于一个象彼得堡政府那样的陷于困境的政府,对于一个加特契纳隐士式的囚犯似的沙皇,情况是不能不越来越紧张的。贵族和农民同样都濒于毁灭,军队的沙文主义情绪受到伤害,他们对那个隐藏的皇上每天玩弄的把戏感到愤怒;统治者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为这种‘恶劣情绪’和普遍不满找一个出气口”[108]。法国的路易·波拿巴1851年上台后,“由于需要使军队有事可做,并且由于需要将革命潮流引开,使之关注国外,结果就产生了战争,而波拿巴就利用这些战争,借口让‘民族原则’发挥有利作用,千方百计为法国兼并领土。他的效尤者俾斯麦,为普鲁士采取了同样的政策”[109]。此外,为获得巨额利润和扩大市场,资本主义强国不断对弱小国家进行殖民侵略,也是近代国家间战争的重要原因。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幼稚的人们看来,还有什么比通过胜利的战争来扩大市场更为天经地义的呢?”[110]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益驱使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导致了近代国际战争的频繁发生,破坏了国家间的和平。

综合上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和平对立面的战争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原始公有制条件下,即使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但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性质也不是尖锐的和对抗性的,因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战争作为一种规模较大的集团性的暴力对抗,它的出现同私有制、阶级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存在着内在关联,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阶级和民族、国家出现后用以解决根本矛盾的一种极端形式。当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斗争日益尖锐和激烈,采取其他形式和斗争手段难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时,战争往往就被作为“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和“作为流血的政治”,用以扫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只有当阶级、国家出现以后,战争本身才真正成为“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也因此,和平的存在与否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演变,取决于阶级、民族和国家这些人类社会的特定利益主体的发展和关系状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13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53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14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17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8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10~411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3页。

[4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39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2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178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7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3~144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4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9页。

[5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9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33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3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6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9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6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6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0~381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9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8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98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7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16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90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34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46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4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1页。

[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页。

[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3页。

[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1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2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27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2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3~514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