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与国家力量

国家与国家力量

时间:2023-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 国家与国家力量“国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政治概念,也是人类发展至今,在某个既定疆域内,对其所属人民及各种资源享有最高实质治权的“政治性机制”。潜在性综合国力的意义在于对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据以作为理性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而国家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正是综合国力的提升。

2.1 国家与国家力量

“国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政治概念,也是人类发展至今,在某个既定疆域内,对其所属人民及各种资源享有最高实质治权的“政治性机制”。但是,国家的存在与其力量的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却是不同层次的议题。从法律及国际惯例来看,任何一块土地上的人民,通过某种程序建立自己的政府,并且在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后,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1]。但是,法理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这个国家从此就能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享受真正平等的待遇。相反,实际情况是许多法理上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在真实的国际运作中,往往会被“大国”或“强国”的意志所影响[2];尤有甚者,这些国家会因为某种“依附关系”(Dependency)而沦为强国的附庸。因此,法理上认定的国家地位只是一个消极性的“静态概念”,充其量只能反映一个“政治实体”是否为国际社会所承认而已。这种单纯的存在概念无法显示该国实质力量的强弱,也不能反映其国际地位的高低与人民生活质量的优劣。因此,对国家进行实质探索不能只从法理的角度进行,而必须从“国家力量”的角度进行,才能得到较为真切的轮廓。

“国家力量”是一国所有相关力量的总和,不能单从某些层面进行观察,而必须依循“综合国力”的概念进行探索才能避免偏颇。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阐释,“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总和,因此其内涵非常丰富,构成的要素也十分复杂,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的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3]由此可知,综合国力不是所有构成要素的简单加总,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后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正因为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只是各构成要素的简单加总,因此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顺序、比例及契合程度也必须加以考虑[4]。如果搭配得宜,综合国力的水平有可能大于所有构成要素的总和;反之也可能相互抵消,而小于各构成要素的总和。

综合国力的建设必须与“国家情势”紧密结合,绝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国家情势是一个国家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的总称,具体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资源状况、人口结构、政治权力、经济能量、历史背景、文化思想、民族和宗教、军事国防和对外关系等层面。就概念和内容而言,国家情势是国家现实状况的具体反映,也是建设国家力量的客观条件,因此对于综合国力的建构往往具有成败性的影响。不过,国家情势与综合国力都是“动态概念”。国家情势会随着国际社会和国家本身主观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综合国力也会因为资源分配与战略规划的优劣而造成消长,因此综合国力的发展就具备“现实性”与“潜在性”两种性格。所谓现实性的综合国力,是指各种构成要素经过有机组合后产生的实力;潜在性的综合国力则是指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进步所呈现的潜力。潜在性综合国力的意义在于对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据以作为理性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而国家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正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两者可谓互为表里,唇齿相依。

总而言之,综合国力是以国家为整体进行的力量展现,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因此一切与获取国家利益的直接或间接相关因素都可以归纳其中,且每个构成要素的变化及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都会对综合国力的消长造成影响。因此,综合国力的建设必须以国家情势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并且在兼顾现实性与潜在性的视角上,以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与概括性的战略思维加以规划,才能全面带动国家的全方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