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浑江区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浑江区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投资10万元,装备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在市政府广场组织一场“红心向党”红歌演唱会,在市体育馆参加浑江区庆祝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红歌演唱会,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今年由区委宣传部主办,文教局协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浑江区摄影书画作品展,共有350多幅作品参展,有摄影、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对此,社区居民反响较大。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委办公室 赵岩 王海萍

一、全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全区文化资源自然情况

我区地处市政府所在地,辖4镇、8个街道,共有55个行政村和51个社区(城市42个、镇属社区5个、农村社区4个),全区总人口41.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4.6万人,农村6.9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共融的区域,由汉、回、满、朝鲜、壮、藏、蒙古、锡伯等多个民族组成。全区文化历史发展渊源,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活动特色多彩。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省、市文化部门的总体部署,依据全区“十一五”和“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我区加大了文化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积极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促进文化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为:

第一,农村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2010年开始,抓好文化站建设,做到了每年2个建设目标。目前,在全区现有4个镇,先后投资240万元,相继完成了文化站建设,建站率达到100%,覆盖面达到了100%。

第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稳步推进。自2010年以来,我区为了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重点加强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先后投资4万元,装备了农村文化大院8个,使全区新建农家文化大院达到了16个,占农村行政村的29%。为基本满足规模较大的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奠定了基础。

第三,抓好农家书屋建设与装备。依据农家书屋建设规划要求,全区先后投资110万元,按照每个书屋2万元的标准,为55个村社装备了图书。使全区农家书屋建设率达到了100%,逐步丰富了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切实满足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

第四,加快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了丰富城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建立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辐射社区活动室,发挥活动组织、指导工作。2011年,投资34万元,其中,24万元,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2个,达到街道总数的25%。投资10万元,装备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各镇(街)和村和社区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文化系列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具体为:

第一,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站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站积极引导区域文化工作的开展,组织开展本地镇、村、社的文化环境规划设置,民俗风情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等。

第二,坚持突出地域特点,文化产业得到开发。针对我区地域特点,切实发挥主体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三道沟镇地处边境,多年来紧紧围绕打造边境文化旅游为抓手,大力发展边境文化旅游;六道江镇发挥溶洞的作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七道江镇以“七道江会议旧址”为基地,发挥了革命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三,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了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做好宣传教育活动。如:今年是建党90周年,6月—7月,组织开展丰富的系列活动。在市政府广场组织一场“红心向党”红歌演唱会,在市体育馆参加浑江区庆祝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红歌演唱会,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今年由区委宣传部主办,文教局协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浑江区摄影书画作品展,共有350多幅作品参展,有摄影、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

第四,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由科技局、文化和卫生等部门,坚持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农村启动文化帮扶工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如:七道江镇七道江村,通过文化部门协调市图书馆,为农民办理了图书借阅证,免费为农民阅读等。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科普整体水平。

第五,切实发挥了农家大院和城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针对城乡居民的特点和居住环境,由街道和社区组织或居民自发组织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式,开展系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据统计,目前,城乡共有秧歌队15个,艺术团10个,市区晨练点和活动场21个。参与文体活动的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

第六,加强了文化市场的管理,不断规范文化市场。我区设立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专门负责文化市场的管理。每年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顿,参与“扫黄打非”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使文化市场逐步规范。

二、文化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区文化场馆建设十分薄弱

第一,公共文化场所资源缺乏。一是现有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目前,虽然市区内文化场馆有图书馆、青少年宫、体育馆、满族博物“七道江会议旧址”纪念馆等5处。但是,在这些文化场馆中属于我区管理的只有“七道江会议旧址”。并且所处的位子偏远,不适于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二是适合城乡居民文化活动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过少。据社区居民反映,每逢夏秋季居民可以在户外,从事大秧歌、演唱、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球类、运动等健身强体活动。但是,到了冬季,尤其是我们地区冬季时间长,长达6个月之久,市区内却难以找到适合大众性和惠民性的文化活动场所,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需求。对此,社区居民反响较大。三是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和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发展不够配套。由于我区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区,煤矿沉陷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同步进行,在城区规划出了沉陷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安置区域,应该说政策彻底的改善了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这部分居民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原来的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许多人没有了种植的土地,没有了乡亲故里。而新的居住区内有没有配套的文体设施,不能从事娱乐活动,显得生活极为单调。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仅三处沉陷区改造迁移的人口达到了万余人,加之棚户区改造的人口达到了四万人。四是文体设施维修管理亟待加强。近年来,市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居民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得到了装备,但是由于管理不当,一些设施损坏现象突出,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了不能使用。

第二,文化管理组织机构服务功能急需强化。按照文化组织管理建设规划目标。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建立以文化站为主导,以农家大院和农家书屋为载体,城区建立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核心,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依托的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我区自2009年开始着手文化管理网络建设,目前,虽然相继完成了农村4个文化站,16个农家大院和55个农家书屋建设,以及城区2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但是,由于农村文化站刚刚建立,只是完成了站舍硬件建设,省、市为每所文化站投资24万元,地方有配套近40万元,达到了省里要求的300平方米的标准,可现在严重缺乏设施装备,难以组织开展文化系列活动。此外,城区街道文化活中心建设数量少,目前,计划2011年完成红旗街道和新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但是,资金没有到位难以落实。大多数的社区活动室属于多功能室,有的被挤占挪用,没有得到装备和充分利用好。

第三,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我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近两年,虽然上级配备了部分资金,装备了55个“农家书屋”,16个“农家大院”,2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按照要求地方应该配备相应的资金共同装备完成。具体为:

一方面按照省里要求每个“农家大院”只给予了0.5万元设备,“农家书屋”配备了价值2万元的图书,以及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配备12万元设备,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5万元设备等。但是,2011年,省里的2个街道的文化活动室和2个社区的专项费资金34万元,已经于11月拨付到市财政,但是至今资金没有到位,难以装备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难以更好地开展活动。

另一方面镇(街道)、村社(社区)要有配套资金投入,其中,农家大院或文化活动中心,要求镇(街)、村社(社区)在完成综合活动室的基础上,上级配备设施。在农民书屋建设上,也是要求村社建有图书室,自备图书架和阅览桌椅等硬件建设,上级配备图书等软件设施。可是,实际上有的村社和社区因没有可以建立的图书室,更没有资金投入,导致了配备的图书没有放置的场所,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文化专业管理辅导人员队伍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文化各个层面上,表现出专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的问题。表现为:

一是文化管理人员不足。目前,从镇(街)到村社(社区)缺乏管理人员岗位设置。虽然每个镇文化站设置了文化站站长1人,有的还是身兼多职,更没有兼职人员安排。街道还没有设置专人负责具体文化工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工作盲目性。

二是区域外流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青壮年人口向外输出,城乡家庭“空巢”老人的现象突出。其中,不乏导致文化骨干的外流。如:七道江镇鲜明村使一个朝鲜族相对集中的民族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2007年被命名为全省5个民俗村之一。近年来,随着耕地逐步减少,青壮年劳务输出增多,文化骨干力量削弱。

三是城乡文化队伍缺乏常态化管理。没有建立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力量,重点培育培养一大批懂专业、善管理的人员,难以确保活动开展的导向和质量。

第四,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不够。由于我区地处长白山脉,鸭绿江畔,是革命传统的重要的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长白山文化传说,以及红土崖镇“大刀会”民族精神展现,“七道江会议旧址”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料过少。一些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文艺创作传承和创新不够,有的甚至达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第五,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我区在旅游资源、生态观光、民俗文化等方面等文化产业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质和独特优势。但是,我们在观念上过于陈旧,在开发上起步较晚,在发展上竞争实力不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过小,没有做大做强。如:三道沟镇龙山湖、七道江镇太平湖、青山风景区和六道江镇溶洞等旅游产业还局限在风景观赏,内容和形式单一,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机制,统筹规划,进一步确立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立足区域实际,切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谋划全区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蓝图。具体为:一是紧紧围绕市、区一体的现状,不断开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切实发挥市、区内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敞开现有的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益性的资源,免费向百姓开放,突出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实现文化资源统一共建、统一共享。二是制定《全区文化事业发展2011-2020年规划》,明确未来10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搞好文体设施建设布局调整,在不断完善现有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城乡新建规划区域文体设施配套建设,做好规划建设,避免出现只重视经济效益,新建大量的住宅,而忽视了文体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难以满足人们的文体活动的需求。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有效机制,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立开发文化建设项目,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四是切实强化管理,搞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宏观调控。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解决薄弱,为城乡文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一,要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对于城乡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农村“三下乡”文化活动等。区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镇(街)和村(社区)的比例。

第二,要逐步加大对城乡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

一是对城乡新建的或旧城区改造工程项目,在制定建设规划布局上,要优先考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布局,避免出现以经济效益开发为目的,而忽视了文化公益场所的设置。

二是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方面的政策支持。要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调动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是不断完善设施,排忧解难,着力解决城乡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重点解决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获取文化科技信息难的问题。

(三)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五项”惠民工程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和指导,保证尽快解决房舍,安装设备,开展服务,发挥作用。结合“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工程。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要尽快达到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要尽管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使其成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阵地。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建立新型农村电影放映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五定四统”,即:定放映人员,定放映设备,定放映村点,定放映场次,定放映报酬;统一设备,统一供片,统一结算,统一管理。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

四是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和“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工程。要把握好“建”、“管”、“用”三个环节,使其真正成为便民、利民、惠民、智民的民心工程。要坚持标准,确保建设质量,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农家书屋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书柜(架)不少于4组,桌、椅不少于10人同时使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50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报刊不少于30种。要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建管并重、建用并举,要保证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真正发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知识需求的作用。

五是加快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要加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使文化活动中心达到标准化要求,构建起以街道文化中心为主阵地,辐射各个社区的文化网络体系,发挥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

(四)着力培养,抓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指导团队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针对当前文化建设队伍薄弱的实际,建议政府要切实加大文化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培育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指导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建设,实现“四有”:有编制、有经费、有人员、有活动。对镇(街)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要求各镇(街)设置1个综合文化站,隶属乡镇政府,事业编制2名,经费形式为财政全额预算拨款,所需人员编制从乡镇现有财政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中抽编制带人解决。二是加强文化专兼职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员培训的工作力度,建设一批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文化创作和艺术指导的队伍,不断提高文化队伍专业化整体水平。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的建设和发展,在资金、场所、培训、演出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要建立专业人员培养培训机制,层层培养文化骨干力量,充实到各个层面,发挥重要的组织和指导的作用。

(五)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大力弘扬地域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一是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要围绕三道沟镇龙山湖风景区,开发边境文化长廊,发掘高句丽古城墙遗址资源,展示异国自然风光,壮大饮食特色品牌。二是积极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切实发挥区域内朝鲜族、满族相对集中的优势,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风采。以七道江镇鲜明村这一全省五大民俗村优势,利用现有独特的朝鲜族建筑风格,依托民俗会馆和金达莱广场整体布局,打造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民俗文化产业格局。三是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的整体效应。我们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开发人文资源,带动服务产业。以自然生态的联动,如:以龙山湖、太平湖、青山湖,溶洞的“三湖一洞”为龙头,以满族、朝鲜族民俗文化为依托,以红土崖“大刀会”和“七道江会议旧址”为载体,集中塑造长白山文化的瑰丽篇章。四是制定促进民办文化产业政策和措施,在产业项目建设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资金、用地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