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麦积区委、区政府把蔬菜基地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融合项目资金、制定奖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全区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稳定蔬菜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麦积区委、区政府把蔬菜基地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融合项目资金、制定奖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全区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稳定蔬菜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改善群众生活、稳定市场价格为目标,以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为重点,以农超对接工程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全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以大棚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被列为全市“菜篮子”重点基地县(区)。2010年底全区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13.0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1.6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一是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11月,麦积区委、区政府及时出台了《麦积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在三新阳片区和城郊启动实施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工作。2010年新建各类设施蔬菜面积2892亩,其中新阳镇沿河村、甘泉镇屈家坪村、毛集村、马跑泉镇吴家崖村、中滩镇缑杨村、石佛乡田家庄等村在全区乃至全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方面创出了亮点,蔬菜产业局域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蔬菜生产经营模式趋向多元化。生产模式由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企业投资经营和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发展。企业化发展模式采取招商引资措施,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蔬菜生产,先后引进了民达、昊馨、康晟、洁通、雪园、华伦多等公司和8家种植大户投资发展蔬菜产业,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1家,建成设施蔬菜和山地蔬菜示范园11个,面积4000余亩。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集中生产、统一管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规模效应突出,为全区蔬菜大发展树立了典范。

三是坚持设施与露地、川区与山区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在蔬菜基地建设中,针对全区近几年蔬菜面积萎缩,发展势头缓慢的现状,把示范推广山地蔬菜和全膜覆盖旱作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成了7个山地蔬菜基地4000余亩,补充了川区菜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设施蔬菜发展中,注重露地高效田建设,在中滩、渭南、石佛、花牛等乡镇建成早熟马铃薯套种和大蒜套种蔬菜2.83万亩。

四是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专门组织蔬菜重点生产区的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赴山东寿光、四川成都以及武山、甘谷等先进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参观学习,现场观摩,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全区蔬菜种植户到蔬菜生产重点村或蔬菜基地现场参观,互相交流。通过参观学习,特别是在中滩镇缑杨和甘泉镇屈家坪两个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区已发展集中联片蔬菜基地6个,建设蔬菜大棚2892亩,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五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了《天水市麦积区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明确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即以新阳、中滩、石佛、渭南、甘泉五个乡镇为核心,巩固提升日光温室蔬菜,大力拓展优化大棚蔬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推动蔬菜生产向设施化、精细化、无公害化和高效化发展。通过区域布局规划,一个又一个特色突出的蔬菜产品在不断做大做强,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全区蔬菜产业的区域特色日益突显。

六是整合项目,强化扶持。先后整合农综、科技、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484.48万元,在城郊、三阳川等设施蔬菜建设基地,统一实施了水、电、路、渠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有力地推动了蔬菜基地建设。同时,采取区级财政扶持、以奖代补、信贷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解决蔬菜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先后落实产业补助资金249万元,以奖代补资金35.16万元,在蔬菜传统生产乡镇新阳镇建成日光温室18座,马跑泉镇吴家崖建成水泥骨架蔬菜大棚12座,中滩缑杨村建成钢架蔬菜大棚1000亩1100座,有效带动了设施蔬菜健康快速发展。

二、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经营粗放。蔬菜生产、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品种多,但多而杂,大众菜、低档菜面积大,而名优特新、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

二是市场流通不畅。大多数贸市场环境、发育程度、流通秩序等还不够完善,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衔接不紧。缺乏总体供求信息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有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但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的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护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难以创名牌产品。虽然三阳川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的蔬菜产业有所发展,但小而全、分散经营性明显。而且种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蔬菜产业在小生产与市场销售之间徘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产业化经营处于萌芽状态,无龙头企业、无带动能力,仍停于一般的购销关系或分散的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合作体。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乡镇对蔬菜产业的发展一直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使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生产、加工、流通相互分割,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蔬菜科研推广、加工流通等缺乏物质支撑和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举步维艰,后劲不足;投融资机制不顺,蔬菜大户和企业资金运作十分困难。由于蔬菜产业投入较高,又比较费力辛苦,许多资金宽裕的企业和农户不愿投入蔬菜产业,愿意从事蔬菜种植的企业和农户普遍资金紧张,无力投入生产环节,致使生产放不开手脚,直接影响蔬菜产业的产能扩张。

五是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缺乏。新建蔬菜基地中部分企业过度依靠农业局技术人员,自身培养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意识不强。新建蔬菜基地的水、电、路不能及时配套哪进,严重影响各产业的整体推进,农超对接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全区的菜篮子农超对接超市数量偏少,而且建设进度缓慢,不能有效实现产销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六是劳动力短缺,菜地草荒严重。蔬菜种植企业和大户草荒普遍较为严重,雇不起劳力和雇不到劳力的情况较为普遍,劳动力短缺已成为蔬菜种植企业和大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最大障碍

三、对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蔬菜生产

区、乡两级政府要从维护辖区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抓好蔬菜生产的重要意义,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切实推进蔬菜的有效生产。要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菜篮子”工程项目建设两大机遇,继续坚持“大抓大露菜,狠抓设施菜,强力推广复种菜”的发展思路和“区上办大点、乡镇保任务、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工作要求,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全区蔬菜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真正让生产者增收,让消费者受益。

(二)扩大蔬菜生产规模

在继续做大做强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拓宽发展空间。同时,大力发展以间作套种、复种为主的露地高效蔬菜,重点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项目,在中滩、石佛、渭南、花牛、马跑泉等乡镇发展全膜覆盖山地蔬菜,在城郊二阴浅山区发展油菜、小麦复种地膜菜瓜、架豆等蔬菜,突出抓好北部远郊高山区万亩脱毒马铃薯、北部川道区设施蔬菜和露地高效蔬菜、城郊川道区优质早春蔬菜和优质晚秋蔬菜、城郊高山区山地地膜蔬菜、东部川道区高效露地蔬菜基地等五个蔬菜种植示范区及退耕还林区域林菜间作生产基地建设。

(三)提升蔬菜产业档次

进一步加大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广泛开展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源头上保证蔬菜质量。坚持蔬菜建设规模化与品种多样化相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容量大、操作性强的蔬菜品种,切实提高生产效益。同时,进一步健全蔬菜产地监测体系,加强蔬菜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把蔬菜检测关,提高商品蔬菜安全质量,促进全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建名优蔬菜品牌

鼓励和扶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大力开展名优蔬菜产品展示评比、展览展销活动,切实加快麦积区蔬菜产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狠抓产前环境建设与产中标准化生产等环节,进一步加大产地、产品认证与品牌创建力度,在巩固提高董塬蔬菜、马跑泉蒜苔、三阳川香菜等品牌蔬菜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创建一批品质优、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名牌蔬菜,带动麦积区蔬菜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积极培育和壮大市场

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蔬菜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及气象信息,提供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全县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蔬菜加工企业都加入农业信息网,建设集信息交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等一体的信息网络中心。二是完善市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即建立市场中心、信息台、配送中心、流通协会、培训中心、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和搬运装卸等配套设施。在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多功能批发交易市场。重点是完善批发市场。三是培育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方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个体农户间的横向联系,打破地方或部门割据、互相封锁的局面,通过流通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四是拓宽渠道,建立社区直销市场。编制城市规划,必须纳入社区市场。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农民直销蔬菜市场,取消各种收费,打破零售垄断经营,允许城郊及边远地区农民进城卖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无缝连接。同时,发挥超市窗口作用,在景园大厦、金都商城设立名优产品直销区,发展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配送业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六)有效实现产销对接

逐步完善蔬菜产销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壮大蔬菜直销超市,采用改造、租借等形式,扩大现有农超对接超市规模,加快新建农超对接超市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蔬菜基地与农超的衔接,大力发展订单、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建立健全基地与农超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稳定市场蔬菜价格,为广大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蔬菜产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点规范发展民乐蔬菜、宏盛蒜苔、毛集蔬菜、吉顺蔬菜、昊馨蔬菜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

(七)科学论证,合理布局蔬菜基地建设

要划定保护区域,建设集中连片的精细蔬菜生产区域,稳定种菜面积。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加大投入的原则,大规模连片开发基地,形成一地一品的规模化种植格局。及早着手对城郊东柯河流域,马跑泉团庄、潘集寨片区,三阳川中滩片区及花牛镇北山大葱、胡萝卜基地建设进行可行性调研论证和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此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组建农合组织、产业协会或中介服务组织,加大保鲜仓储建设力度,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推动蔬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

(八)确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加大投入,提高蔬菜生产收益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区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竞争力强、回报率高的蔬菜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集中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式支持和调控产业发展。二是拓宽引资渠道,用足、用活国家招商引资、进出口、开发区建设产业倾斜和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低税(或免税)薄赋的优惠政策。三是选准项目,科学地开展前期工作,并争取银行贷款。

天水市“三方面”干部培训班

王彩兰:麦积区人大

吴群:麦积区检察院

高强:天水市农科所

指导老师:王道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