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广东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广东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广东的创新与实践探索_文化发展引领下的幸福南海模式研究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如何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引领作用,是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5项,区级19项。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张仁寿 温海锋 龙家有 谢晓云[1]

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如何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引领作用,是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广东佛山南海区围绕“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塑造“潮涌灯湖”、“动感狮城”、“文翰樵山”等标杆,充分发挥文化发展在建设幸福南海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探索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深入了解南海区文化建设情况,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幸福南海中的引领作用,探究南海区在成功实现农村工业化后,是如何成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是如何成功解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异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户籍鸿沟、收入差距、文化荒漠等问题? 是如何进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再造? 基本文化的供给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 省委政研室、南海区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与广州大学现代产业研究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并组织现场访谈和大规模问卷调查。课题组分别到南海区委、桂城、罗村、狮山、西樵等城区、镇(村)进行现场访谈、座谈;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为1868份,其样本统计情况如附表1所示。本文为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南海文化引领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和文化产业的成长

南海区自2002年到201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439.5亿元增加到2080.35亿元,年均以1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2080.3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70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91.82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752.84亿元,增长9.9%。具有实现现代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市场资源。

目前,在南海区文化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第一,确立了文化发展新理念,配合“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新战略,以文化为切入点,整合部门和镇街资源,制订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

第二,注重打造城市亮点,通过文化品牌带旺人气、带旺财气,推广城市知名度,以岭南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珠三角休闲欢乐节”、“佛山秋色欢乐节”、“西樵山观音文化节”、“龙狮国际邀请赛”等活动,培育和打造出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塑造镇(街道)地方文化名片。各镇(街道)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形成了“一镇一节”、“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效应;

第三,推进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入建成了广东中凯文化商务港、南海数字内容产业基地、中国平洲玉文化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载体,引进了广东原创动力、中凯文化等国内文化龙头企业和一大批中小型原创动漫、创意设计类企业;

第四,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通过与院校合作培训基层文化骨干、培育文化义工等方式,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南海共有文艺社团(队)100多个,文艺骨干3000多人,发展注册文化义工3500多人。在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南海各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文化事业经费均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2011年到2013年,区财政还将安排不少于5亿元用于文化建设。

(二)新增大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村(居)文化设施普及化

截止2011年底,南海区283个村(居)建有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8个街镇文化站总面积超过5.6万平方米;电影院17所;文化广场面积74万平方米;区中心图书馆1个、镇(街道)公共图书馆18个,乡村图书室158个,基本上构成了区、镇、村三级有阵地、有人员、有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除此以外,区内民办文化日渐兴起,民间参与文化意识日渐浓厚,今年以来,“西樵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九江双蒸酒博物馆”、“大沥林中阳艺术馆”等相继对外开放,有效完善和补充了南海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全区共有古建筑、古遗址、墓葬、石刻等420处,馆藏文物4416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省级12处,市级74处,主要分布在西樵、九江和大沥。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5项,区级19项。文化人才资源方面,全区共有从事文化专业人才168人,其中区直文化系统50人,镇(街道)文化站118人。有高级专业职称8人,中级专业职称36人。

(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精神,2010年,佛山南海区委区政府正式发布《“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的通知,对新时期南海区文化建设做出重大部署,结合建设“适宜人居的工商名城、幸福优美的岭南水乡、四化融合的智慧城区、文明时尚的和谐家园”的具体要求,南海区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有南海特色的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

(四)“特色文化产业中心”地位初步形成

国务院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根据《纲要》的精神,南海区的发展纳入了珠三角一盘棋,南海区与“泛珠三角”各省市、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合作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南海区未来的改革发展拓展了空间。南海区位于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具有“佛山前庭,广州后院”的优越地理位置,同时毗邻港澳,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而现代服务业的趋势是加大科技含量和创意含量。南海可以大力发展专业化和岭南特色化的文化服务,发展民俗文化、民营经济的草根文化,突出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文化产品物流产业等重点产业板块,用特色化、专业化的文化影响广州以及周边城市,南海——“岭之南·心之海”已逐步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中心”。

(五)南海“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格局初见成效

南海区立足区情,早期大力实施“东西板块、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工商并举、东西互动的发展格局。东部板块包括桂城、大沥、里水以及罗村,以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以及会展产业为主,与文化产业具有相互拉动的紧密联系。西部板块包括狮山、九江、丹灶以及西樵,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需要文化产业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附加值,为南海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机遇。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南海再细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促进了三大片区同城错位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调查表明,55%以上的群众对于南海区政府建设的覆盖区、镇、村(居)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表示满意,不太满意的仅占16%。认为目前已建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使用方便和齐全的人数占48%。

(七)文化人口、全民文化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

被调查者中,中专以上学历(不含高中、职中、中技)占54%。其中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占1%,大学本科学历占18%。经常去文化活动室或群众文化广场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比例达50%。经常去村图书室或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人数达39%。

(八)南海居民幸福感普遍较高,高度认同政府的文化建设成就

当问到“作为工作或生活在南海,你感觉的幸福程度”时,认可非常幸福的占8%,比较幸福的占41%,一般的占41%,三者合计高达90%;认为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仅为8%和2%。比较认同和完全认同政府“以文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信息、金融相融合”的人数分别占45%和36%,两者合计高达81%。

二、新时期南海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宣传、利用和保护不足。

虽然南海区文化资源积淀深厚,部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尚嫌不足,效果不够显著。首先是部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开发利用过度,如西樵山等;其次是部分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贝丘遗址等;再次是一些历史名人资源还未能充分利用打造名人品牌;最后许多已经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仅局限于浅表层次,规模较小,尤其缺乏整合,未能和旅游结合,宣传力度也不足,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整体效应不强。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未形成有效的联动体系。

近年来,南海区投入巨资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迁建南海博物馆、改造南海文化馆,加快镇(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推进。这些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适应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和基层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镇(街道)政府的重视程度不一,目前除罗村、大沥等镇(街道)外,其他镇(街道)的三级文化体系建设尚未完全完善,西部一些村(居)文化室简陋、设备匮乏,不少公共文化项目因资金制约而难以实施,造成有想法无办法的局面。

3.文化活动中创新性产品和精品不多,文化创作人才严重断层。

近年来,南海举办了许多富有浓厚岭南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粤曲“私伙局”和龙狮团、武术团等,吸引了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积极参与,有效地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但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多以传统项目为主,紧贴潮流的精品项目和创新性项目不多,尤其是创新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剧目、曲目难得一见;文化项目缺少新生代的领军人物,文化的“尖子”不多,且文化创作人才严重断层。

4.文化产业形态弱小分散,亟待形成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海文化产业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产业形态整体上说比较弱小,主要成点状分布,分散性大,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同时,文化企业虽然不少,但除了奇美等大型企业之外,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数字化内容和服务方面,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5.市场开发不够充分,缺乏创新产品和服务。

南海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但是大部分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层次,缺少文化投融资市场、产品交易和贸易市场、知识产权市场等多层次的培育。如平洲玉器城影响很大,但是缺乏玉器文化的提升、玉器新品的研发、玉器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衍生的珠宝首饰交易、玉器客商的全方位服务等。因此,南海文化产业急需对文化市场进行开发,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多元化客户的多层次需求。

6.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不到位,群众参与性仍然较低。

近年来,南海区内各镇(街道)的文化场馆、文化楼等日渐增多,但由于经费不足、没有专人管理等原因,很多文化场馆及文化设施的管理工作没有跟上,部分场地更是长期闲置或成为摆酒楼及麻将楼,没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更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由于举办的活动来去只是老三样,难以吸引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众参加,服务面越走越窄,形成目前基层文化有阵地,没人气。

7.基层文化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文化服务创新能力不强。

据统计,现时基层的中高级人才只有13人,仅占全区的11%。村(居)一级的文化活动场所,除桂城、罗村、大沥有文体辅导员或文体专干外,很多的村(居)文体楼都聘请普通临工代为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平时缺少培训。此外,目前在职的文艺人才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创新性不强,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既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又不切合社会热点,参与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少,圈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主要是镇(街道)文化站基本上没有固定编制且薪酬偏低,人员的福利待遇没有保障,难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才进入。

8.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缺乏总体产业布局。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总体上来说,南海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缺乏能够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文化产业与工业在扶持政策上不对等,文化产业缺乏总体布局,同质化竞争严重,不能够建立起区域间的协调合作,也缺乏中介机构和行业促进机构。此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也没有系统展开,难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面临的新挑战

1.西方文化冲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也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资金、科技、项目选择和判断、人才、营销和推广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中,越是强势的文化产业,越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是弱势的文化产业,越容易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南海区文化企业的总体状况是规模小、质量差,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好莱坞影片、迪士尼娱乐产品等大量外来文化产品迅速抢占先机。

2.区域竞争激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像省外,以上海、杭州等市为代表的长三角,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等区域,早已开始着手文化产业的研究、规划和发展。而省内,随着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推进,全省很多地区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提高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柱产业,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像“南番顺”中的番禺和顺德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广府文化资源,已经开始通过兴建文化产业园区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因此南海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且还要面临与番禺、顺德等毗邻地区的竞争。

3.文化资源受损。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和设施扩容,如何对城市文化特色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成为难题。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老城、老街、老屋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不能因为城市扩张,一味推倒重建。南海区也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采取了给古建筑加避雷针等各种措施,然而仍有多处文化古迹受到威胁,如九江镇烟南村的村中古宅保护不善、丹灶棋盘村的古建筑遭人破坏等事故时有发生,这给南海区文化资源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三、对策与建议

南海的实践表明,文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城市竞争力的活源泉,是生态环境再造的活灵魂,同时,还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必然路径选择。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部门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现象;必须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估的体制机制;需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步伐,使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需要大力打造文化国际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弘扬南海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六个一工程”

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影视业、图书业、音乐唱片业等,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发展上述文化产业需要多年文化沉淀,在一个地区发展壮大上述文化产业需要众多外部条件。在国内,北京和上海发展上述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之下,南海在发展上述文化产业时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建议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完善区、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实施“六个一工程”。“六个一工程”具体包括:每年举办一届“珠江文化节”;每季度举办一次“名人、名师、名匠、名艺人大讲坛”;每季度公布一次“镇(街)文化活跃指数”或“幸福文化指数”;建设一个“名人馆”;打造一条“文化休闲街”;建设一批“南海主题的城市标志性雕塑”。

“六个一工程”是围绕充分挖掘优化利用南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资源为题材。南海作为岭南文化的摇篮,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古迹文化、古迹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文化、工业文化等。例如,南海丰富的文化资产资源为南海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南海区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做出规划,利用南海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衬,形成“一个中心、四个景区、二十三个景点”的旅游产业格局。具体内容是:以桂城街道为南海区行政、文化和旅游功能中心;以西樵山、南国桃园、西岸、仙湖等周边闻名遐迩的四大旅游度假区为主线,包括康有为故居、千灯湖公园、鹭鸟天堂等景点,各具山水风光、人文历史、康体娱乐、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主题鲜明,各具特色。

(二)以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引领南海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以创意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提升南海地区传统制造产业,激活先进制造产业,引领南海产业升级转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海文化产业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产业形态整体上说比较弱小,主要成点状分布,分散性大,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数字化内容和服务方面,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若采取文化产业全面开花的发展战略,则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据竞争战略优势理论,集中性发展文化产业的某一个分支则是较为优胜的选择。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增进南海基层社区的和谐度

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弘扬“关爱文化”、“孝德文化”、“树本精神”和“至善理念”的社区核心价值观。以发展城市文化、满足居民文化多样性需求等为切入点,增强社区和谐度,提升南海基层社区活力和竞争力。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程度,确实可以提升南海区居民的幸福感,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为构建幸福南海、和谐南海打下良好的基础。调查表明,63.8%的南海区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在南海比较幸福,经常去参与文化活动的居民幸福感要明显高于不经常去参与文化活动的居民。但是,社区文化建设还要注意下列方面:

一是满足居民文化多样性需求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重点要关注外来人口。尽可能多的让非本地村民参加到南海区的文化活动中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融合,消除这种隔阂。

三是加强宣传工作,40岁以上的居民是今后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

(四)以“一核心、多路径”,提升“幸福南海”建设水平

社区文化建设应以村(居)委会建设为核心,以加强宣传、增强居民参与度等多路径,提升“幸福南海”建设水平。

一是以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权、参与权,建设覆盖区、镇、村(居)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二是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居民对未来生活水平预期的乐观度和幸福感,今后社区文化建设应以村(居)委会建设为重点。

(五)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现象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中,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要站在战略高度、用全球视野来重新审视文化的发展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发挥文化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继续用大文化的理念去引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部门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南海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管理体制问题和运行机制问题。小型文化公司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所以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建立统揽全区大文化的产业管理体制。统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国有文化资产,整合文化资源,审批文化产业经营内容和经营范围,合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二者不同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不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使之按照不同的运行模式运作。

(六)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步伐

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但南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的扶持和培育。建议把文化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在财税金融、土地城建、外贸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加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针对行地进行重点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强势区域,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群。

(l)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地区建设。重点以桂城街道、西樵镇和九江镇为中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区域,同时积极发展其他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2)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本营。重点建设一批有南海广府文化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

(七)重视草根文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弘扬“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南海民营企业文化。让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根深叶茂。这就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首先,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关系,积极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努力发展新兴文化行业,正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要调整好文化产业的地域结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其次,加大政府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支持力度,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生存能力。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业等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职能,市场盈利能力弱,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使得这种投入制度化、规范化:投融资上要鼓励多种合法资金投入到文化产业,尤其对民间资金更不应该歧视;税收上要对传统文化产业给予减免或退税政策:对外贸易上积极鼓励传统文化产品向国外出口,国家应设立专门基金对此扶持等。

对很多民间企业家来说,从实业转向文化,不单单是理念的转变,它昭示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正发生变化。建议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构建良性文化消费引导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提高居民收入,积极引导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扩大文化消费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和拉动作用。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且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居民的收入及消费观念也是密切相关的。要扩大文化消费市场,首先必须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其次要合理引导大众消费习惯和趋向。鼓励和提倡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才能使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南海区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必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标准,开放文化服务领域,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有序竞争。而且壮大文化产业实体,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鼓励文化产业实体发展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内涵多样化、价格差别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强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实施文化名牌战略。

(九)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现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同步提升

大力弘扬新时期南海人文精神,培育诚信、正直、守法、包容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社会风尚。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使南海成为人才汇聚与升值的“宝地”和人才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繁荣,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要积极扶持各地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简化申办程序,对各种审批事项审查精简;三是在资金方面要建立方便快捷的投融资渠道,对于财政资金外投入的,政府在财政上要给予补贴;四是更要在新兴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出台政策鼓励国内大学为文化产业多培养专业人才;五是建立奖励制度,对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企业给予奖励,对出口额巨大且世界影响较大的则给予重奖等;六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使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七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 张仁寿:广州大学教授;温海锋:广东省委社科文处处长;龙家有:广东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谢晓云: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