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产生于世界各国,并迅速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单纯依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更表现为依靠企业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正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产生于世界各国,并迅速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今这个文化管理的时代、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必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节 企业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今,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单纯依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更表现为依靠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民生、民本与人本

“民生”一词最早见《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由此可见,民生原指民众的生计。而中国“民为邦本”的说法又被认为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端倪。因此,国计民生注定是被联系在一起的。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使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民生、民本与人本是和谐社会之本

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民本与人本是根本。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一个国家,它的实力不是简单体现在GDP上的,因为GDP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总财富和福利水平,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一个国家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会有一个强大而厚实的根基。所以,民生、民本与人本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无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明智选择。

在民众眼里,民生问题是庞杂的,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就业等。然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大都只归结在四个字上:社会政策。长期以来,也正是因为社会政策的不足导致了民生问题的累积与尖锐。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最低工资、税收调节等公共政策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医疗卫生政策对于医疗到底是市场消费还是社会福利定位不明确;就业难与教育政策单一,社会就业培训体系等建设的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也在逐步增加,该趋势若保持,并且能进一步加快、加大对民生投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指日可待。民生若能彻底脱困,社会的和谐繁荣、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2.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企业中的第一资源。企业其他资源都是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得到科学运用,进而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以说,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能否掌握人心,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说过“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社会管理如此,企业管理同样如此,也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哪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贯彻了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培育人的原则,哪家企业就能获得长足发展,反之就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衰败。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正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抓住了这个要素,就抓住了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因此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首要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这是企业管理的至理名言。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

人类文明史经历了数千年。但在现代科技光芒的照耀下,人类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正在一步一步逼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全球气候正在转暖,海平面上升;土壤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森林减少,臭氧层损耗;生物物种灭绝加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本身。

“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深刻地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但加快发展,决不能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实现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既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循环的过程。实现物质能量的循环运动是循环经济的目标,但这个过程不会自动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迫使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努力探索如何利用经济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和途径,使循环经济变得“经济”起来,使得循环经济的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利。这是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方法,也是长久之计。

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等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是:一是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土地、矿藏等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使得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能够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国际上行之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要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废弃物回收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四是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利用国债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等形式积极进行投资引导,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利用再生资源的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企业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2.循环经济与历史人文精神的回溯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环保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他们有关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对提高当代人的环保意识,具有借鉴意义。管仲云:“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也主张制定严格的法规来保护山泽林薮草木:“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战国末期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中写道:“山不敢伐林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置罩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

《吕氏春秋》中,一些涉及生态伦理的思想对确立人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仍富有现实意义。例如,“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人之沿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这里指的是:人与万物虽然外形各异,但都须遵循自然的法则。人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人之性”;二是“尽物之性”;进而设置了“正德、利用、厚生”的德目。儒家一方面重视利用厚生以表现精神,完成人之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足以用物为文化之手段或材料,对自然万物之变化生长本身,仍视为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用物不求竭物,使之恒有余而不尽”。儒家提倡“泛爱众生”。孔子云:“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他把滥伐林木、任意狩猎视为不道德。孟子云:“如智者,亦行其无所事,则智亦大矣。”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思想。

荀子·王制》曰:“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荀子不仅主张将“仁”的概念由爱“人”及“物”,进而将保护自然视作至高无上的“圣王之制”。他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推崇清静自然、超群隔世的生活方式的老庄道学,把社会的人重新置于一种自然状态中,推崇向原始生存状态的复归。这种寻求自律的内在要求和洒脱豁达的处世态度,以及执著于心主万物的自然主义天道观,与今日主张回归自然的现代生态观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致的。

老庄道学主张人回归自然的状态,使之得以“绝去礼学、兼弃仁义”,以求得无为而之,不治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思想及其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今后形成一种环境伦理和可持续的生产。

历史人文精神与当代环保意识的契合,要求我们在工业生产中,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进行生产设计,模拟生态系统原理建设生态工艺体系。采用生态工程使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分层、分级利用或循环使用,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同样多的“产出”,或者用同样多的“投入”取得更多的“产出”,把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从而合理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处理工业建设与环境建设的相互关系上,应当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H.A.西蒙认为: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是怎样的,而设计关心的则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科学是分析性的,设计是构造性的。设计是设计师预先构想某种事物的形式与功能,然后人们根据设计蓝图把事物制造出来。工业生产的生态设计是城市建设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新发展

企业诚信、企业声誉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它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今“声誉管理”在国外日益突出并为大众所接受。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早已开始致力于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索爱、摩托罗拉、三星、现代汽车的企业文化手册都把企业社会责任放在第一条。如今,“声誉管理”一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也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声誉

企业文化与企业声誉在企业生命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生命体形式存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价格竞争,由价格竞争发展到质量竞争,由质量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由服务竞争发展到形象竞争,由形象竞争发展到声誉竞争。

1.企业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生期:20世纪60~7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第三阶段是新发展期:90年代到现在。《企业伦理宪章》的实施最早出现在美国,它的形成与公众和实业界对企业伦理的重视密切相关。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关于企业诚信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企业诚信伦理研讨会,这次大会的论文会议记录后来被汇编成书出版,书名为《企业诚信伦理、自由经营和古典政策》,这次会议标志着企业诚信伦理的正式产生。国外企业诚信建设的三大特点:

第一,在教育方面,企业诚信从学校教育入手,所有申请MBA的学生,都必须写一篇企业诚信伦理方面的文章,而且“管理决策与企业诚信伦理价值”这门课已成为新生的必修课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

第二,企业诚信伦理与企业经营活动相互渗透。随着企业诚信伦理在西方的迅速发展,西方企业界也逐渐把企业诚信伦理应用于实践,有80%的企业将企业诚信伦理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相结合。

第三,强调实践,美国本特莱学院(Bentley College)的伦理研究中心在一项调查中表明,《幸福》杂志上排名前1000家的企业中,有93%的企业有成文的《企业伦理宪章》、《企业诚信伦理准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到20世纪末的1995年,美国企业诚信伦理研究机构已达300多个。企业诚信伦理方面的刊物有14种。企业诚信伦理方面的教材专著有1000多种。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多数管理学院都开设该课程,到1993年止,美国已有90%以上的管理学院开设了Bisniss Ethics课程。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该学院1992年初出资3000万美元用于设立新的企业诚信伦理研究项目和筹建企业诚信伦理中心。

2.企业声誉在信息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

信息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被视为一种经济成分并且迅速形成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的形成是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知识、技术积累和发展并且极大地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从核心竞争力的层面来看企业声誉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三个层面:层面一,我们称它为产品层的竞争力,包括六大要素: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生产能力。层面二,我们称它为支撑平台的竞争力,包括七大要素:结构(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平台);机制(运行机制);规模;发展战略;资源;关系(企业人、事、物、环境、关系资源);制度(产权制度、运转轨道、工具)。层面三,我们称它为最基础和核心的竞争力,包括九大要素:企业信用;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特色(差异化战略);人才(综合素质);信息;品牌;声誉;企业伦理。

企业的声誉处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三个层面,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企业声誉在信息经济(也有人称之为眼球经济)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正如同在信息社会,声誉给演员明星带来巨大的财富。据相关资料显示:“超女”和“快男”现象、央视青歌赛短短20天可获利1.4亿元。

第二,企业声誉的价值的传播性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

企业良好的声誉能创造出财务价值,也就是说声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财务价值。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公司的声誉度就说明了这一点,声誉会给企业带来财富,Google的案例真真切切地说明是企业声誉创造了市场价值。

成立于1998年的在斯坦福大学一间宿舍里的几个学生的Google是企业声誉的最大黑马。2005年度美国60大最知名企业榜单揭晓。首次入选的Google公司更是领先其他同行,取得了第三的位置。强生则稳坐自1999年该调查开始以来赢得的冠军位置。Google成为了新亮点,大多数的公司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树立起卓越的声誉。而Google只用了7年。它成立的时间以及规模比其他入围公司小得多,因此Google的排名十分引人注目。

二、建立企业声誉的长期性

良好的企业声誉不同于广告,可以一夜之间策划出来,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努力来造就。

1.长时间建立企业声誉是市场作出的预言

从长期来看,在长期产品市场中,企业需要花最长的时间来建立起这样一种商品质量记录,也正是在这一市场中,这一记录才最有价值。

只有通过大量经验,消费者才能意识到商品的质量是上乘的,也只有通过更多的经验,消费者才会意识到这种高质量是一贯的。在消费者乐于相互交流经验的市场中,声誉的传播过程要比在其他市场中快得多。消费者经常会彼此谈论我们看过的表演、光临过的餐馆和光顾过的商店。在这些市场中,声誉相对较快地被树立起来,也相对较快地被破坏掉。我们不太愿意讨论成人用品、卫生间清洁用品和女性用品,而且在欧洲,讨论金融服务问题通常会给人们带来类似的尴尬。

但是,有些企业总是会设法加快建立企业声誉的过程。对“囚徒困境”博弈的分析提供了两种办法:一是做出可靠承诺,但在质量承诺无法实现时,这种做法代价很大;二是公开而可信地表明向市场做出的长期承诺。通常,这两种方式是结合在一起的。

实现这一目的的机制包括:试用、保修、退款保证;大量广告并启动相关投资;借助其他领域中的声誉优势。名人为商品做广告是一个很奇特的事例,但却很清楚地说明了企业是如何扩大声誉的。众所周知,明星为产品做广告不是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找到了最好的产品,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出价最高的潜在赞助商。那么,为什么消费者还要受这种广告的影响呢?消费者购买名人做广告的产品并非完全不理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明星在用他们的声誉冒险。如果他们代言的产品质量低下,那么他就破坏了自己的声誉,也影响了他在其他赞助商眼中的价值,因此,他会尽力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对于生产商来讲,支付名人的广告费表明了他们对市场的承诺,因此,心甘情愿地支付这笔费用也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种方式。各方都希望表明他们愿意加入到这种重复博弈中的愿望。

2.声誉代言的关联性

如果用明星的声誉代言某产品,那么他取得声誉的领域和他用声誉做担保的产品范围之间需要有一定的关联。塞夫·巴拉斯特罗司(Seve Ballesteros)为某一品牌的高尔夫球鞋或是美国运通信用卡做代言人,人们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信赖的。名人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有时也会很弱。橄榄球球员丹尼斯·康普顿(Denis Compton)代言Brylkcreem美发产品显然是有效的。尽管康普顿不是发型设计师,但在帮助判断Brylkcreem是否有效保持发型这一点上,康普顿最起码不会比其他人做得差,而且有人争议说,至少橄榄球运动员是否比多数人更需要在竞争中保持完美形象。

当然,企业在一个新市场中迅速发展声誉的各种最常见机制中,名人做广告不过是最明显的一种情况罢了。宝马公司在汽车市场的声誉加强了公司在摩托车市场中的声誉,反之亦然。宝马公司用宝马之名推出了一整套“活力系列”运动服装。人们没有太多的理由相信公司将宝马汽车变得与众不同的能力同样适用于运动服装的生产。但是比起宝马汽车的销售收入,运动服装的销售收入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公司不会愚蠢到将宝马的名字用于劣质运动服装。但是公司想走得更远些,如果公司要代言同品牌庭园家具,那么我们无法确定公司的声誉是否会面临威胁。如果庭园家具让消费者失望了,消费者是否会因此而降低对宝马汽车的评价呢?事情可能的结局是:宝马品牌不太可能成为销售庭园家具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公司这种尝试反映了公司所有者对公司价值的草率态度,而这也会切实影响到宝马的整体声誉。

在1988年,玛莎百货推出了一系列联合投资产品(在英国被称为信托投资公司)。人们无法清楚了解为什么公司在食品和服装零售业的能力会与管理投资公司相关,人们也许会问,公司信誉真的面临风险吗?公司的计划书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答复,公司声誉确实成为焦点问题。事实证明,这一结合是成功的。公司这项计划带来的收入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共5600万英镑。但是公司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公司要缴纳的费用相对较高,特别是相对于1%的一般工业标准,公司要缴纳年收入的1.5%。但是相对于公司主流业务每年60亿英镑的营业额和6亿英镑的利润,玛莎百货投资公司的额外年收入5600万英镑实在是无足轻重的。

玛莎百货确保投资公司的表现无愧于公司在食品和服装零售业中的声誉,他们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肯定的是公司能做到这一点的能力。我们的怀疑并不是因为金融服务不是公司的主要业务,而是因为投资活动的本质在于:无论你多努力,仅依靠监督手段,公司是不能保证其突出的经营业绩的。如果投资公司业绩不佳,那么公司出售这些投资公司的收益只能轻微弥补对公司整体信誉价值造成的负面影响。公司刻意强调其广泛声誉的同时也有意识承担了这种风险。玛莎百货的关键问题在于,公司声誉在服装、食品和金融服务三项业务中的价值是否大于公司在服装和食品两项服务中的价值。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随投资公司的长期表现才能显现出来。当公司企图扩大其声誉时,它必须在新市场中能获得的价值增值和原有市场中的潜在损失之间进行平衡。

3.良好声誉的贸易商

既然树立声誉难度很大、成本很高,那么人们自然会期望那些有良好声誉的贸易商能够努力工作以保持这种声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这样的。但是,同提供优质产品的公司或商人一样,高质量声誉对于提供劣质产品的公司或商人同样有价值。事实上,有些时候这种声誉对于低质量产品生产商更有价值。诈骗犯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扩大声誉也许最终会导致榨取声誉。

希尔顿集团最初以其高档酒店而闻名,但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却选择了降低产品价值。集团先是将美国境外的酒店卖给了一家航空公司——美国环球航空公司(TWA),这家公司在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十分有限,公司声誉虽然还不坏,但仍无法同希尔顿集团的早期形象相提并论。在美国境内,希尔顿酒店公司通过特许经营扩张业务。到了20世纪70年代,公司将业务转向赌场,但令公司感到屈辱的是,公司被拒绝获得在亚特兰大城运营赌场的许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美国集团开始使用新的品牌开展业务,即康拉德(Conrad)酒店,并同那些新的国际酒店的所有者一起加入到营销战役中,以此使尽显疲态的公司恢复原有的活力。

三、建立并维护企业声誉

既然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需要我们付出如此巨大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我们已经建立的良好声誉。实践也证明,西方的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建立并维护企业声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大公司的声誉稍微受到影响,它在股市上的股票价格马上就会下跌,企业高层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企业声誉呢?

利益相关者是维护企业声誉的关键。“由于声誉是他人头脑中对企业形成的看法,所以能够同企业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被看做是可能影响企业声誉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维护声誉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需要找出与公司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群体,可以是消费者或客户、雇员、股东、政府、商业合作伙伴、金融或者产业分析师、媒体、理论家,甚至是非政府组织,例如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协会、宗教组织等。比如说,在欧典地板的事件中,欧典地板的购买者、政府有关部门、媒体、消费者协会、其他同业公司等,都是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在找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后,企业需要积极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公司要建立和提升自己的声誉,必须在日常行为中与他们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促使他们不断采取支持企业的行为。这是因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作用并一起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网络,企业声誉是在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虽然它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它并不附着于企业本身,它的载体是企业的整个价值网络。企业最理想的境界是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

企业通过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弄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关心哪些方面,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明确了这些,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在他们关心的方面是如何看待你的公司的,找到最可能成就或破坏你业务或组织的团体,从而找出驱动企业最关键的因素,然后就可以制定相应的公司策略。

例如,香港迪斯尼在开园之前,忽略了环保组织和动物协会的影响力,以至于在广告中用“鱼翅”等作为噱头,结果遭到了网络和媒体的抨击,香港迪斯尼原本打出的“环境牌”也被大打折扣。

保持企业良好声誉的关键,是要善待所有利益相关者。虽然使任何单个利益相关者感到满意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同时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感到满意则非常困难。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和克拉克森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研究表明,积极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将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持续不断的资源,因此,企业最好的回避风险战略就是善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此外,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状态对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策略。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取决于企业的需要以及对其的依赖程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些资源对企业特别重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利益相关者比其他显得更重要。在现实中,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也可以分为轻重缓急几种状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状态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策略。

消费者的直接经验,工作伙伴的口碑,传闻、网络、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直复营销、小册子),以及间接经验、地域、宗教文化影响等都可能使人们形成观点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每个公司要关注的方面肯定是不同的,消费品公司可能更重视从产品得到的看法,而化学公司可能更加关注对环境的影响。

四、诚信是商业的永恒法则

诚信是百年企业的金科玉律。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要直接说明。这是获得客户忠诚度的要诀。

1.客户喜欢听到实话

“你必须永远诚实地去做,必须这样做,如若不然,很快你就会被客户所淘汰,哪怕只是你的一次错误,他们也会永远记住。”客户喜欢听到实话,尤其喜欢从一个销售人员那里听到实话。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他们会从销售人员那里听到闪烁其词的答复中感到疑惑和不信。他们认为,尽管几个竞争对手的产品之间有很小的差异,但销售人员会努力把这样的差异肆意夸大。他们想得到坦率的回答。

一般来说,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不能获取他人对你的诚信,即使那些利用你传播谣言的别有用心的经理人,也不会对你尊重。真正诚信的人应该做的是:努力了解他人和他人的观点,发现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人得到满足。当你是因为个人责任感和诚信而努力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工作热情和很高的工作效率。因此,从今天起,以个人责任感和诚信为动力激励自己履行职责。

“积极完成企业的商业目标。”大多数的员工都愿意并且希望企业能够顺利达成商业目标,但是仍然只有少数员工能够真正做到“积极”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

由于交换中难免存有欺骗,于是就有遵守信用和破坏信用的矛盾斗争。在讲信用和反信用的长期斗争中,社会形成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诚实守信也逐渐成为企业家们的经营理念。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为了能够在市场中通过等价交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功的“经济人”往往比较重视商业道德的建设,奉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视信用为企业之魂、创业之本。讲信用、重信誉、守承诺,成为这些企业家和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并凝聚为公司强大的向心力。

优秀企业家和卓越公司之所以如此看重诚信的价值,注意讲求信誉,一方面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较完善的法律制度、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快速的信息传输渠道。《公司法》、《合同法》、《商法》等法律规定了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大范围,它作为信誉的底线通过惩罚和奖励可以使人们更讲信誉,它还可以通过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预期实现博弈均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和经营等一系列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诚信所具有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

诚信理念能够凝聚起公司员工的向心力,为公司员工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发展空间;能够规范公司员工的日常行为,促使他们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优秀员工和优秀市民;能够为公司员工指明进取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正如美国IBM公司总裁小汤姆斯·沃森所总结的: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将IBM团结在一起的共同因素不是它的技术,而是它独有的伦理和文化。作为公司的主要动力,不能仅仅过分强调信仰有多么重要,这种信仰应成为与其他公司竞争的特殊管理风格。那么,这种独有的企业伦理、企业信仰是什么呢?它就是“诚信”。从古至今,世界上不是没有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企业家,但他们都不能永续辉煌。诚信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必修必备的,因为它是商业活动的基本精神。

2.将诚信落实在公司文化层面上

优秀的公司一般都将诚信落实在公司结构和文化的层面上。对于企业而言,诚信和互信所涉及的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

(1)企业业绩。企业作为一种现代经济组织,业绩良好是它的主要目标。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代理人和所有者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基础,缺乏互信,彼此勾心斗角,企业就没有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提高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

(2)团队合作。由于消费者只愿意与信誉好的企业打交道,因此企业就扮演了信誉载体的角色。为了担当这一角色,企业内部建立在团队合作基础上的互信就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没有互信,就没有默契,就没有众志成城的乘数效应。

(3)精密分工。现代企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系统整体,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空间与合作程度取决于以互信为支撑的信息共享与风险分摊机制。

(4)个人诚信。企业的诚信不仅要通过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社会形象表现出来,而且还具体体现为各级代理人员和每位员工的个人诚信。为了保证个人——尤其是代理人(即职业经理人)的信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期权制等方法使经理人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赌注在企业中,从而保证他们具有维护企业信誉的积极性。

要建立诚信为先的企业,必须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作业要领、资讯管理、公司伦理文化、员工的向心力、经理人员的利益、领导风格等方面下工夫。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当代企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网络的建设;取决于职业经理人员的信誉等职业道德状况。就此而言,诚信、信誉可谓是企业经营之魂。

3.不诚信必自毙

近几年的商业领域,诚信危机频频爆发,先是安然,接着是世界通讯、施乐;与此同时,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一个能够幸免,悉数被牵扯进去。现在很多人都在问:美国这些大公司到底怎么了?“美国这些大公司到底怎么了?”这个题目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全世界都在问,大家都在寻求这种答案。大家感觉最多的就是可能这仅仅是个开始。2005年年底安然公司忽然倒下,这个事件对全球的震动很大,其影响恐怕不亚于“9·11”美国受到的恐怖袭击。为什么像美国安然这么大的公司、美国500强中第7大的公司说倒就倒了?而且,“9·11”以后,美国的经济又出问题了。外患和内忧祸不单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在这个时候爆发?

美国经济大概连续超过10年高速增长,美国股市大幅度地发展,真正是从1990年、1992年开始大幅度地上升,大家对美国经济充满了信心。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的确也有很多矛盾、很多问题,但是在高速增长过程中被掩盖住了。实际上,“9·11”这件事情出现以后,美国经济受到一次没有预期的打击,问题出来以后,本来这些公司里就有大量的问题积累,这些公司积累的问题总有一天需要将它爆发出来。

安然公司的问题出现后,所有的投资者、所有的人也同样会问一个问题:这样的大公司都出问题了,别的公司会不会也出问题呢?于是所有的投资者、所有的政府官员,还有企业本身也将这根神经提起来了,也对这些公司重新问许许多多问题并寻找自身所需的答案。毫无疑问,在发展过程当中,你有这样的问题,他同样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家出现的问题可能很类似,所以,有许多公司的问题就逐渐地浮到表面上来。

当然,这可能也是美国管理当局在安然这件事情以后采取的点泡沫方式——把这种泡沫一个个给它消除掉,它也是市场自我调整、自我改进的过程。从这些暴露出丑闻的美国公司做假的共同点来看,现在已经知道的这几个公司,有安然、施乐、世界通讯等。第一,这些公司都是大公司,很有名气,不仅在美国有名,在世界也有名;第二,这些公司过去都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否则的话它们就不可能在市场上树起来,它们有它们成功的历史,有它们说得出来、拿得到桌面向大家展示的辉煌业绩;第三,这些公司都是让公众投资者、大量的基金投资者所钟爱的投资企业,这些投资企业当市场对它们的期望值很高的时候,它们也希望能够满足市场对它的期望;但是,经济不可能总是一条线向上走,它总有一天有往下掉的时候。它们为了不使投资者失望、不使政府管理人员失望,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办法去满足这种高期望。

第三节 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企业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美管理文化的比较热潮,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学说传入中国,随后得到了迅速并且广泛的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地引进,学术界的有关论著纷至沓来。企业文化兼有古典与时尚两种特性。说它古典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因素,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沉积发展。说它时尚是因为它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革新。

一、企业文化与价值排序

目前,中国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这使得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从而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中国的“企业文化热”

1987年,原中纪委书记、中顾委委员韩天石同志多次赴广州、深圳等地考察,从南方等地刚刚兴起的“企业文化热”中察觉到这种新兴理论的大好前景,察觉到企业文化必将对走上改革开放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的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他和一批理论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倡议,于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成立以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活动,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要不要搞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等问题,逐步取得了共识。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全国性、地区性和行业性企业文化社团组织活跃在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系统中。这些社团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并且为企业界推出了大量经典的经验。与此同时,也有《中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文明》等数十个企业文化刊物诞生。这些刊物成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应用沟通的良好平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高级顾问王成荣把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还主要是“引进、传播与评价”,聚焦在介绍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国外企业文化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艺术》、《企业文化》、《成功之路》等基本企业文化奠基之作的理论观点介绍评述甚多,对日本松下、SONY、美国IBM、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推崇备至。这对人们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明确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和管理升级中的地位,推动企业文化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比较、特色研究”为主,形成了一大批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192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由于理论上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很多领域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积极进行优秀企业的个案分析和中外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上也倾注了不少精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主要以“理论推广、特色案例研究”为主,企业文化教材、案例成果大量出现。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学说的关注迅速提升,不少院校工商管理和财经类专业开始开设这门课程,各种社会培训也迅速开展起来。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学术及社会团体,在高校学者和企业专家的配合下,总结优秀企业文化制胜的经验,建立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出版各种企业文化案例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同年,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中,正式把“企业文化师”列为新职业。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前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要命题。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前提倡繁荣社会文化的时候,更应该摆在重要位置,于是企业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2.企业文化的两条发展道路

从企业文化的诞生之日起,企业界就赋予了企业文化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纯粹型企业文化;另一条是应用型企业文化。

首先,纯粹型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将企业文化解释为非经济的内容,即解释为非企业形态的内容,单纯地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并不具体解释企业的运作过程,企业文化就是要“起飞”。

其次,应用型企业文化理论则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认为现在的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战略管理进入到了文化管理的阶段。在应用型企业文化的论者来看,企业文化应该具有指导性和同化性,并且还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制度的实施,便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要起飞,更要落地。

结合我国的企业文化热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文化是倾向于认同企业文化的第二条发展道路的。我们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繁荣,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3.企业文化与价值排序

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一词由此明确提出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笔者在这里集百家之长,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排序,即企业伦理。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排序,我们先来看看企业价值观的层次。

企业价值观具有层次性。其形式一般是由低向高不断攀升的。

“多劳多得、奖惩结合”是企业工薪管理的一个基本法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首要的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假如员工把自己与企业的关系确定为“一分钱干一分活”,你出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员工的积极性是很有限的。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这一点,也要进行十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成本也相当大。结果是管理与监督力所不及的地方,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并且员工与企业只能“同甘”,无法“共苦”。这里涉及企业整体价值观层次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京都制陶公司的一件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如今闻名于世的日本京都制陶公司成立之初时,业务发展很快。因此,它的创办人稻盛和夫经常要求年轻的员工加班,不但每晚干到深夜,星期天也常常不能休息。渐渐地各种不满情绪滋生出来。在一次加班过后,一群青年员工在酒店喝酒,一个人提议:“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用强硬手段向公司提出要求。”这个提议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并且说:“如果公司不答应,我们就集体辞职。”年轻人血气方刚,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们写了按了血指印的抗议书,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提出了加薪、增加奖金的要求。他们自信地认为,现在公司人手不多,这么大规模的抗议一定能成功。但是,稻盛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宣布辞职。稻盛没有放弃,他进行了整整三天三夜的说服工作,终于扭转了局面,使这批人留了下来。这件事让稻盛陷入深深的沉思:“本来以为创立京都制陶是为了让我的技术闻名于世。现在看来,应该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公司究竟是什么?公司的目的和信念是什么?要争取什么?”他来回兜圈子,思路渐渐地清晰了:“让技术闻名于世其实是低层次的价值观,是次要的事情,那种想法应该把它抛得远远的。经营公司的目的是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幸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从此以后,“为全体员工谋幸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就成了京都制陶公司的价值目标,京都制陶公司再也没有发生过员工辞职的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有高有低,有其不同的层次性,有的以利润为目标,但有的企业把价值目标不局限在赚取最大利润上,而是形成一种确定的理念,使自己的工作具有超出赚钱的更高的价值。人的天性中,不仅有对利润的追求,还有对精神上的价值追求,一个人总想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企业领导者如果能把员工在这方面的要求调动起来,整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员工就会把在本企业工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不间断的进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企业的价值目标也就因此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达到一个新境界,企业的扩张也因此有了永不衰竭的动力。

企业价值观必然要对人、财、物;对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对社会价值和利润价值、用户价值和生产价值等一系列价值序列进行选择和排序。当前的企业文化应当引入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人类发展指数、人文素质量化体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科学理念。那么,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这就引出了企业文化的价值排序。企业文化具体来讲有以下的价值排序:

第一,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卓越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物是第二位的。日本松下公司的老板告诫自己的员工: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公司生产的是什么?”你应该回答他:“我们松下公司首先制造人才,兼而生产电器。”

第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共同的协作高于独立单干,集体高于个人。卓越的企业所倡导的团体精神、团队文化,其本意就是倡导一种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企业价值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印裔美籍经济学家马蒂亚·森说:“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效率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增进,不会对我们的福利产生好处。”他的这段话实际上论证了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共同价值是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

企业的基础是个人,如果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抑或是没有了解个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企业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也就不可能形成企业活力。因此,必须把个人的发展计划和企业的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印度尼西亚桑巴蒂航空公司承诺:该公司的飞机每延迟一分钟,即向旅客返回1000印尼盾。新加坡奥迪(Audi)公司承诺:如果顾客购买汽车一年之内不满意,可以按原价退款。亚太地区的40家希尔顿饭店作出承诺:如果没有按规定的条件提供服务,饭店照原价退款。卓越的公司总是把顾客满意原则作为企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笔者认为,这种企业文化的价值排序充分体现了“人本”的管理思想,这正是今天我们企业文化繁荣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文化与人文指标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把人均寿命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和人均收入指标列为综合发展指数,用于综合反映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的程度。其中,企业文化大师沙因和阿马蒂亚·森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发展指数”应当包括人的期望寿命、教育度、人均收入、民主度、自由度,克服人身依附,全面反映普通人的处境和综合状况,因此,对传统企业文化的变革也迫在眉睫,也必须引入这些全新的理念。

1.中国的人文指标体系

这里我们初步探讨主要的社会人文指标——社会和谐度,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专家提出衡量社会和谐度的七大指标,它包括:

(1)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度。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五项指标组成。社会稳定指数则由通胀率、失业率、贫富差距、城乡贫困率等指标组成。让民众拥有充分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的下降会直接导致社会居民不安全感的增加。

(2)社会发展总支出。社会发展总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从历年看,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绝对值有了很大提高,但比例仍很低。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准,满足不了居民需要。

(3)投资效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外延、扩大投资而获得。几年来投资率一直在提高。但由于投资过热而引发了原材料、燃料的紧张,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

(4)公共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教育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人口平均2003年仅为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1400多美元的2.6%。

(5)公共卫生经费。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呈历年下降趋势。我国的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从1991年到2004年14年间,只有0.96%。

(6)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扩大是当前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贫富差距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

(7)老年人口贫困率。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的增加与社会上对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投入不成比例,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会上存在老年歧视现象。

以上指标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创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却与创新组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为社会不和谐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而社会不稳定又必然影响到创新,严重时便无法进行创新。“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2.新企业文化的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微观层面的企业,它的发展不断影响着诸如能源、环境、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人类的幸福等社会问题。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财务增长的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的指标等。

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含金量,而且可以长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市场中影响竞争产品定价的因素除通用的生产成本等有形价值外,还包括品牌价值、企业声誉的价值,而品牌和企业声誉价值的影响因素在产品进入同质时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良好的企业文化必然要迎合人文指标体系,所以,在确立新的企业发展理念、推进含有丰富意义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时,应当区分单纯的“增长”和“发展”之间的界限。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应该不仅包括能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发展,还更应包括其内部的(包括员工在内的)和外部的社会状况的改善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进而,新企业文化看重并鼓励相互支持以及员工个体的自我完善。这些观念有助于鼓励员工个人发展自我。

企业文化应支持个人的冒险行为和实验行为。如果员工为自我发展甘愿承担风险的做法得到赏识和认可,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去尝试新的行为并拓展自己的能力。

3.建设与人文指标体系相接轨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的企业文化必然要迎合人文指标体系,当今社会,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是和谐的,和谐的基础则是诚信。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公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榜样力量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认知并且接受了企业公民的理念。进而,在积极建设着蕴涵企业公民理念的企业文化。

1.企业公民的含义

“企业公民”是国际上通行的用来表达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新术语,表明企业要像公民一样承担社会责任。

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定义是: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他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

《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估评价标准》中对企业公民行为的评判标准有八条:

(1)对所有者负责;

(2)对员工负责;

(3)对消费者负责;

(4)对供应商负责;

(5)对政府负责;

(6)对环境负责;

(7)对公共事业负责;

(8)对保护知识产权负责。

具体来讲,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公民的标准应该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遵纪守法,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违法,这是最基本的。第二个层面是跨国公司要遵守国际标准。像联合国或者是国际经济论坛对于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有一些要求准则,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进行运营,都要遵循这个统一的准则。第三个层面是最关键性的问题,即有关企业公民或者是企业责任、社会责任等都必须是公司自愿去做的,并不等于说是企业必须具备这个社会责任。

2.企业公民理念的价值

对于小型公司来说,企业公民作为可能只是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公共关系,或是获得其他利润,而零星推动的一些小规模的行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公民作为通常被看成是企业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原则。

诚然,公益事业不会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它对企业的潜在促进力却是非同一般的。美国的《策略管理报》曾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做过相关调查,结论是: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于企业公民理念的价值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很有名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的宰相叫孟尝君,他很有名气,有一次他派一个叫冯宦的门客到他的封地收债,冯宦问孟尝君说我收债回来给你买点什么,孟尝君说你看我们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结果冯宦到了封地一看,老百姓连年灾荒,很多人还不起钱,结果他把债主找到一起,就跟大家宣布,说孟尝君知道大家都很苦,所以现在派我来,把大家的债券当众烧毁了,他就把一大堆的竹简焚毁了,大家都欢声雷动,非常高兴。冯宦回来后,孟尝君说先生回来这么快,是不是事情办好了?他说办完了。孟尝君又问他说给我买了什么东西呢?他说我去了以后把你所有的债券烧毁了,我给你买了一个“义”字回来,孟尝君听了以后有点不高兴,也无可奈何,就说好好,就这样吧。过了一段时间,齐国的国王对他有怀疑,便把他贬回自己的领地,不让他当宰相了。他还没有回到领地的时候,老百姓迎出几十里,扶老携幼地,来欢迎他,孟尝君非常感动,他对冯宦说今天我才看到先生给我买的“义”字的价值。

可见,企业公民建设是提升企业品质的良好途径,并且是深层次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提升品牌价值。有的企业品牌可能价值连城,但是企业品质未必优良,因为它的产品很有可能是不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谐的。因此,企业公民理念所带来的价值是深层次的,不可替代的。

3.国内外实践企业公民行为的现状

目前,在西方企业中,“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而“公益策略”这一企业公民具体的体现已成为成熟企业必不可少的企业策略。全球五百强企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在弘扬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公民”价值方面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以多种形式支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它们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诸多跨国公司中安利、可口可乐、壳牌等公司则更为突出。

2007年11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公民论坛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凯企业集团、英特尔中国公司、联想集团、伊力集团、IBM等50家企业获得第三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称号。中凯企业集团总裁边华才、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等7位企业家获得“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

那么这些优秀企业公民以及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呢?是在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学术支持下,按照“专家和有关机构推荐、企业上报资料和实地考察、网上公示投票、企业公民课题组评估评价、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等程序实施,按照《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估评价标准》等评选出来的。

可见,国内外的企业都在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建设蕴涵企业公民理念的企业文化。

4.企业公民理念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企业公民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共同制定的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目前企业如何做企业公民的最佳指南。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会长田润之指出,企业做企业公民就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在社会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在创造利润、积累财富、发展壮大的同时,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自觉地、主动地回报社会。

企业要做企业公民,一要重道德、讲诚信、公平竞争、公平交易,有信誉则生意兴隆。二要遵纪守法,按章经营,有秩序则买卖昌盛。三要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物美价廉才有广阔的市场。四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从道德的层面讲保护环境是应该这样做的,从法律层面讲则必须这样做。与大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铸就百年的基业。五要依法纳税,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

企业要以公民的身份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同企业与生俱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企业对自身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并行不悖。就像人们尊老爱幼那样理所当然,义不容辞。企业为社会增加效益的同时,必然为自身带来更大的效益,共赢、共荣,功德无量。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实在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综上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卓越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正在热心承担着社会责任,踊跃参加企业公民创建活动,积极建设着蕴涵企业公民理念的企业文化,这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并且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但是,这仅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未来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立足的,如果失去了诚信后还想获得成功,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企业也是如此。在当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肩负着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既要坚持企业信用和企业诚信,又要贯彻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1.社会责任的内涵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市场行为。社会责任的市场行为是企业通过竞争的市场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这个行为始终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支配地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在竞争的市场中去实现,企业要发展,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招聘员工,这就扩大了社会就业;企业追求利润的不断扩大,就为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最能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是市场行为。

(2)监督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监督行为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社会契约的规定。

(3)自愿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自愿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超越法律的要求。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但有些行为尚未受到法律约束抑或是约束得还不够严格。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自愿去承担尚未受到法律约束的社会责任,如环境污染的控制等。第二,社会舆论的要求。社会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起到一种监督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社会舆论做出积极的反应,如对慈善团体机构的捐献等。

2.推动企业关注社会责任的两种力量

推动企业关注社会责任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力量,如联合国及其机构、世界银行、OECD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民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D);二是来自企业本身的力量,目前一些著名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大公司已经将强调社会责任列入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3.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推动企业关注社会责任的力量之一是企业本身的力量,那么企业应该建设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以推动企业关注社会责任呢?或者说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呢?

首先,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古典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仅仅是使股东的财务回报最大化,除此之外的责任都与企业无关;而社会经济观则认为,企业应该对社会负责。认为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应追求利润、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广施慈善;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最大的社会总价值,而不仅仅是最大化股东的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究其实质,“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的看法之所以相反,是因为两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选择的时期、分析框架不同,最终不同的分析方法导致了不同的分析结果。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其次,我国上证所将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作为《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的研究主题,在全社会都强调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公司社会责任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也开始通过立法形式突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

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2006年1月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显而易见,企业要建设的企业文化应是符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公司法》要求的,并且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进一步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体来讲,现阶段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再仅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即坚持企业信用和企业诚信,并且推动人文体系建设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应当引入科学发展观(包括人本精神、人类发展指数、人文素质量化体系)、企业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等科学理念。

●本章小结

1.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产生于世界各国,并迅速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今这个文化管理的时代,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必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排序,即企业伦理。包括三点价值排序:第一,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第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第三,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同时,当前的企业文化应当引入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人类发展指数、人文素质量化体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科学理念。

2.企业诚信、企业声誉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它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企业声誉不同于广告,可以一夜之间策划出来,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努力来造就。既然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需要我们付出如此巨大的时间、物资等成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我们已经建立的良好的声誉。

3.“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是国际上通行的用来表达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新术语,表明企业要像公民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立足的,如果失去了诚信后还想获得成功,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企业也是如此。在当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肩负着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既要坚持企业信用和企业诚信,又要贯彻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思考题

1.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

2.谈谈你对企业文化的前沿理论——价值排序的理解。

3.有些人认为诚信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增加。你同意这种观点么?

4.举例说明什么是企业公民行为。

●本章案例 西子: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内训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子”)是一个总资产逾110亿元,员工7000多人的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销售收入近80亿元,上交国家税收6.49亿元。西子遵循研发、制造、服务并重的发展战略,产业涵盖电梯、锅炉、立体车库、起重机、建筑钢结构、房产、百货等多个领域。

2007年7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随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等陪同下,冒着酷暑,深入杭州的企业和社区,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外合资企业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胡锦涛参观了能源再生电梯等一批节能新产品,并同企业负责人和科研人员深入交谈。胡锦涛对这家企业重视把节能降耗的理念贯穿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做法十分满意,他叮嘱大家,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西子坚持“资本多元化、产品专业化”的经营理念,旗下拥有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和杭州西子石川岛立体停车设备有限公司等与世界500强合资的优秀企业,也汇集了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西子孚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富沃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创造了自动扶梯全球第一、电梯部件全国第一、塔式立体车库全国第一、余热锅炉全国第一的佳绩。

西子历年来获得了“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非公经济纳税状元”、“杭州市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等多项荣誉。

西子以“企业社会责任”与“创造”统领企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与“创造”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全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企业的“责任”与“创造”。2007年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省社科联、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联合调研组在杭州凯悦大酒店举行“建生活品质之城 尽企业社会责任”专题研讨会,联合调研组就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历经一年多的深入调研,一致认为,西子作为全国第一家全面地、科学地、系统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意义重大;他们创建了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美国兰德公司跟踪世界500强28年得出三个正相关的结论:一是国家的富强(包括地区和城市的繁荣)与500强的占有量呈正相关;二是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呈正相关;三是企业的和谐、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这些企业的创新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文化、诚信文化的培育呈正相关。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上述的结论,联合调研组认为,西子走出了一条“学习—创新—创造—责任—奉献”的成功之道。

西子用于员工的培训费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定期请国内外专家为一线员工授课,送员工到海外的大学学习;选派优秀员工到英国、德国接受短期培训,一年下来,光下属的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就花了600多万元。

2006年,西子孚信进一步加强团队系统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培训,邀请行业内外专家授课,同时组建公司内训师队伍,推行鼓励政策促进知识经验的分享。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30余次,累计培训学时达14000余课时,培训总投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100%以上。

西子的成功与他们重视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创造首先来自文化再造,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创新文化是核心竞争力。西子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西子创造”的动力来自西子的创新文化!西子将创新理念,包括体制、制度、管理、个人创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西子向杭州江干区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为杭州市护林工人购买价值1亿元的保险等行为感动着全社会。西子始终坚定地投资于人类的幸福,从起步伊始就注重对社会的回馈,帮助弱势群体,资助文化教育事业,奉献爱心,服务大众。西子长期以来一直参加杭州扶贫帮困活动和春风行动,每年捐款达人民币100万元。1997年3月,西子为浙江大学百年华诞捐赠人民币60万元。2003年11月,西子为淳安县唐村镇学校危房工程捐款人民币22万元。2006年5月,西子为西安交通大学校庆捐赠人民币110万元。

自1994年以来西子捐款累计超过2000万元,实物捐赠则难以计数。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其行为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和效仿。

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西子一贯以节能为己任,致力于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发挥先锋作用。为此,西子不仅自觉控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而且重视对绿色技术的投入,不断开发、制造和推广节能环保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全行业绿色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提升:

2006年11月,Regen能源再生电梯正式通过了国家标准的测试,被业内权威专家鉴定为“在中低速电梯减少能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杭锅推出中国新一代节能余热锅炉,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杭锅集团迄今为止生产了200多台(套)节能环保锅炉,产生了极为可观的环境效益,经过测算:

(1)每年节能186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年开采25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

(2)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一个500亿千瓦时电厂,却又避免了年发电量500亿千瓦时燃煤电厂每年26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

(3)垃圾焚烧锅炉每年处理垃圾约1亿吨,减少垃圾体积1.4亿立方米。

(4)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

在西子奥的斯新厂房的建设过程中考虑了诸多的节能环保设计,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了对周边环境、员工健康的负面影响及能源的消耗。例如,仅环保冷媒变频空调采购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资就分别高达200万元和100万元。

在开展废物回收利用方面:西子秉持清洁生产的理念,通过对生产工艺和流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和坚持废物的综合回收利用,仅杭锅集团近5年回收废物累计价值就达1900多万元。

和谐的企业创造了和谐的社会——杭州之所以能成为生活品质之城,是因为杭州有像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精神使杭州变得日新月异。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奉行“和谐与责任永驻百年西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履行“为了国家更富强、为了社会更和谐、为了企业更健康”的企业使命。

西子认为:企业的成功建立在顾客取得的成功基础之上。西子致力于提供帮助顾客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让顾客满意、放心,安全的产品和服务。西子与顾客交往中遵守法律和道德标准。

西子奥的斯引进了ACE质量管理模式,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不断挖掘问题的根源,不断解决问题。西子奥的斯电梯的品质来源于专业的设计、工艺、人员、物料、流程、验证和环境等各方面要素。仅以一体化控制柜为例,就须通过19种可靠性测试。

西子奥的斯认为,成为卓越服务领导者的理想必须体现在每位员工的行动中。在西子奥的斯,所有员工必须遵循“把安全放在首位”、“迅速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反应”、“及时准确地兑现承诺”等12条卓越服务准则。

西子始终不渝地认为:企业是社会的有机体,是企业公民,企业要与员工、客户、社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和谐的相互关系,决心把遵纪守法、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和精髓。

杭州是中国经济最富活力、风景最优美的城市之一,杭州的地域文化又孕育了富有诚信品质的企业和企业家,和谐的社会氛围反哺了卓越的企业。

为了保证电梯使用的安全性,西子奥的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梯维保服务站以及统一的客户服务热线。西子下属的杭锅不仅创造了卓越的业绩,而且在《劳动法》执行、保障员工利益、安全工作、工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6年6月,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综合评审,杭锅赢得了“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的荣誉。

西子向全社会承诺:每年向社会公众发布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企业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道德约束,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帮助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规范员工的社会责任行为,强化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严守道德规范;履行环境责任;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案例思考题

1.西子是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培训的?

2.举例说明西子是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以及为什么说西子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地、科学地、系统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

3.归纳总结西子是如何走出一条“学习—创新—创造—责任—奉献”的成功之道的?

4.西子实施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理念和创建节约型社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本章参考书目

1.王城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4.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刘光明:《企业文化塑造》,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6.刘光明:《企业文化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推荐读物

1.刘光明:《企业文化塑造》,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2.刘光明:《企业文化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3.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