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并不是对人的特性做出某种客观的描述,而是对人生做出系统的反思。就是觉解人生的意义,从而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很简单,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生存则是无意义的生命活动。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并不是对人的特性做出某种客观的描述,而是对人生做出系统的反思。那么,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样式,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伦理、科学,以及以往的和同时代的哲学为中介,借助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反思,在人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探究人生的意义,敞开人生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有一句名言:“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什么意思?就是说,哲学或许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实际的功用,但是,它能让人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意义。冯友兰先生说,人的生活是“有觉解地生活”。觉解什么?就是觉解人生的意义,从而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人要去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呢?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何在?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动物生存,而人生活。生活与生存有什么不同?很简单,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生存则是无意义的生命活动。

在理解人和动物的区别时,最值得深长思之的莫过于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他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7]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意味深长的。正是因为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因此,人总是要追求基于生命活动而又高于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的对象,因此,人总是要探究“在世之在”的人生奥秘和周遭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其名著《思想录》中,有一段关于人的脍炙人口的议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它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18]可见,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意识,有思想,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

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

卡西尔认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看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的不同阶段。”[19]而哲学则“必须努力获得一种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神话想象、宗教信条、语言形式、艺术作品的无限复杂化和多样化现象之中,哲学思维揭示出所有这些创造物据以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普遍功能的统一性。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甚至科学,现在都被看成是同一主旋律的众多变奏,而哲学的任务正是使这种主旋律成为听得出的和听得懂的”[20]。卡西尔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在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作为探索人类文化多重变奏“主旋律”的哲学,不仅促成了人类各种文化样式的相互理解,找到了它们统一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各种文化样式(符号)实现了人的自我理解。他就是在意义上把人视为从事“符号活动”的存在物。

卡西尔所指证的“普遍功能的统一性”,其实并不神秘。在他看来:“我们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作为“活动”或“创造过程”的统一性,就是“人的劳作(work)”。[21]如果我们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来分析,所谓“普遍功能的统一性”就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全部历史的谜底、文化的密码、人生的奥妙,都隐含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2]。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人的活动的秘密显现出来,一方面获得对自己各种物质或精神创造物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因此深化对自身本质及其存在意义的理解。

上述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哲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地深化对人生的“觉解”,领悟人的生命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为人的存在寻找历史性的安身立命的“支点”和“修己安人”的原则、尺度和规范。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学问。

【注释】

[1][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转引自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2]转引自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5]冯友兰:《儒家哲学之精神》,载《中央周刊》第5卷第41期。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7]梁启超:《儒家哲学是什么》,载《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9]同上,第77页。

[10]同上,第136页。

[1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3]孙正聿:《〈哲学通论〉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载《吉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8][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20]同上,第29页。

[21]同上,第87~9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