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易学辩证法的特点

中华易学辩证法的特点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中华易学辩证法的特点那么,与西方的辩证逻辑哲学思想相比,中华易学辩证法究竟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中国有所谓“医易同原”之说,体现易学整体思维特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中华的传统医学。而中国以“易学辩证法”为代表的哲学文化传统则比较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求和谐、尚中正。这“中正”是易爻中美善的象征。

四、中华易学辩证法的特点

那么,与西方的辩证逻辑哲学思想相比,中华易学辩证法究竟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若以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哲学文化思想相比较,总的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同的就是都符合现代哲学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无论《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或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宇宙社会、人类思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符合这“对立统一”的总规律的,正如《易传》所说“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也。

“异同”是偏义复词,重在“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哲学文化的差异,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的双方何者侧重强调了一方,也就是中、西方略有所偏重于一方。如西方思维传统强调一分为二,而中国思维传统强调合二而一;西方较强调天人相分,而中国较强调天人合一;西方重演绎推理,而中国重归纳推理;西方重个别、重精细,而中国重一般、重整体;西方重独立思考、反向思维,而中国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西方人好强好斗,而中国人求和谐圆融,所谓“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西方人行为多呈直线形,中国人行为多呈曲线形;西方人重个体的独立,自由自主,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求四世同堂,尊老、尊师的观念亦强……这是由中西方不同民族长期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观念不同而逐渐形成的差异。

中国的易学辩证法思想体系,与西方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整体性、系统性

易经的“三才”之论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系辞下》)易学将人体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看作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喻示对待某一具体事物,强调首先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考察它与其相关事物的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易经论“彰往察来”、“原始反终”、“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循环观,也揭示出事物的发展终是环环相扣,由小循环组成大循环的道理。这是我们祖先对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颇具理论高度。

易学强调研究事物要从互相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综合把握。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用现代科学的术语讲,就是“全息论”、“系统论”。中国古代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术语,但其哲理意义已包含其中。可以说,中国的易学,就是力图通过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等这些全息符号来模拟、描绘、反映宇宙万物的形象、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

中国有所谓“医易同原”之说,体现易学整体思维特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中华的传统医学。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除了“问”之外,其他三种诊断方式,无一不是通过局部或某一表象来探知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通过望面部气色、舌苔的颜色纹路,嗅病人呼吸或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摸左右手腕寸关尺三部位的脉搏跳动状况,从这些局部的表征来推断人体整体、特别是肉眼看不见的内脏各部位的健康状况,这是一种典型的全息思维方式。在治疗方面,人们常说,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是倒过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如耳针或足底按摩。因耳朵、脚底是一个全息图,代表一个系统,因经络是全身相通的。

西方的辩证思维不是强调“整合”,而是强调对局部的“分析”,对事物总是“条分缕析”,清则清矣,但发展至极端,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之相反,中国古代强调“整合”,但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若走向极端,结果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由此看来,中西方思维方式、哲学文化各有特点,各有短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互求补益,如中、西医结合。

2.强调天人合一,中和、中正

一般来说,西方的辩证思维、哲学文化比较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强调“天人相分”。如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而中国以“易学辩证法”为代表的哲学文化传统则比较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求和谐、尚中正。有所谓“四个合一”,即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主体间性合一。若深入开展对易学“和易”内涵的研究,则可找到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融合的桥梁。

《易经》中多有这种和合、和谐之论:如《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泰·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传》也有多处论述,如引《中孚》九二爻辞后发挥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应”即为感应、响应、求同之意。引《同人》九五爻辞后阐发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意义,成为千古至理名言。

和而尚中正,这是易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的鲜明特色。在《易经》(包括经传)中,“中”的出现频率高达120次,与“中”有关、相关的重要概念有中道、中和、中正、中行、时中、得中、中节、刚中、柔中、中吉以及《中孚》卦。“中”在易卦的卦象体系中原本有特定的指称,即“中爻”和“中位”。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以居中的二、三、四、五爻为“中爻”。每卦由上下两经卦相合共六爻,其二、五爻为“中位”。凡阳爻处于上卦之中位(即第五爻),阴爻处于下卦之中位(即第二爻),则就是所谓的“中正”,表示事物的稳定合理状态,因阳爻处第五爻位称“刚中”,象征“刚健守中”;阴爻处第二爻位称为“柔中”,象征“柔顺守中”。故“二多誉”,“五多功”。这“中正”是易爻中美善的象征。

易学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它便作为一种客观性精神力量,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影响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或许还有消极的一面,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3.义理、象数结合

《易经》综合地展示了多种思维方式,如理性思维、知性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象数思维等,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建筑学、军事战略构建、思想道德修养等,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于易学的研究,古来就分义理、象数两派,至唐宋孔颖达朱熹等试图综合两派,将取象取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易学诠释学趋于成熟。

其实,易学符号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共同依据的本体。易学符号来源于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抽象综合与逻辑归纳,又被用来模拟、说明宇宙万物总体的、普遍的、同一的结构运动规律。《易经》的象数符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哲学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易学象数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向往。

试赏析据传“三代以上之故物”的“中华第一图”———太极图,可知易学象数思维的鲜明特征:

img7

这个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匀称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合而成,它看似简单,却有着广博精深的哲理内涵,我们观赏这个图像,就能体会出易学辩证法的规律及其深厚的意涵。

(1)宇宙统一性、整体性:太极圆圈代表着宇宙的原初是浑圆的一体,世界万物都起源于这一个img8。正如古诗描述:“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代表宇宙万物。这“一二一”、“一多一”的深刻哲理,用太极图显示出来,比之文字阐述还要鲜明。

(2)对立统一律:用两鱼形、S曲线将太极图一分为二,其中的黑白,就代表阴阳、两仪、天地、日月、卑高、动静、刚柔,等等。以黑白为代表的阴阳二气,互相作用,彼此消长,盈虚盛衰,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阴阳二气的运动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法则。

(3)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圆圈,太极圈S曲线代表着波浪起伏中的一对波浪,反映出阴阳二气运动发展的轨迹。它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螺旋形、波浪形地运动前进,暗示了矛盾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4)强调了“太极和”的“和谐哲学”:太极图中虽有黑白对立,但却均衡包融,看上去一团和气。西方哲学论对立统一律,可能较多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中华太极文化或易学文化则强调阴阳的和合包融,强调“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圆融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须追求平衡;在众多的矛盾平衡体中应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共存共荣,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从事物发展中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这个太极图真是非常高明!说它“博”,穷尽了造化的运动;说它“约”,握住了造化的枢纽。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第一图,一个图像中揭示出如此深广的哲理内涵,说明了中国象数思维的特征及其优越性,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这个太极图宛若一帧无字的天书!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如太极图所体现的“太极和”或“易和”理论,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同样也是当今世界文化的永恒主题———和平、和谐、和美、和好,即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人和好。这些诗意的词语,无不表达着人类共同追求“和”的理想和愿望。

太极图从中国走向世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成为国旗、国徽以及科技、文化徽记用得最多的图形:在韩国、蒙古的国旗、国徽上;在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会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的会徽上;在获诺贝尔奖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的勋章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商标上……到处都有太极图的影子,到处都能看到太极图。这些都充分表明,太极的哲理、“太极和”的思想,被世界广为接受和运用。

太极图是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妙哉太极图!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这无比奇妙美好的太极图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