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思想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矛盾、政治上不同党派的矛盾,纷纭错综,非常复杂。因此,在宇宙观上,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张载所谓“一”是指统一体而言。张载的辩证法思想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泉源,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

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矛盾、政治上不同党派的矛盾,纷纭错综,非常复杂。各个不同的对立面之间展开着激烈的斗争。张载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观察,又对自然现象进行过研究,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的情况有所认识,在反对佛教道家、道教的理论活动中,发展了《易传》的辩证的宇宙观

如前所说,张载肯定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存在的内部;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物质世界为什么能运动、能变化?就在于世界的物质实体之中含有正反两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引起变化。因此,在宇宙观上,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这是说,作为世界物质实体的气是一个统一体(“一物”),它又包含两部分(“两体”),这两部分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个实体中;因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面,故变化无穷。对立的相互作用就是变化运动的根源。对立面合成统一体,叫作“参”。

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他说:“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蒙·乾称》)这是说,物质世界的本性就在于有其对立面,因其是两方面的对立,故相互作用;而对立本来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故相互结合。由此,他指出,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无非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阴阳)而已。”(《正蒙·太和》)关于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内容,他认为:“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敞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这是说,阴阳二气,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循环交迭,相互转化;时聚时散,相互推荡;或升或降,相互追求;交相渗透,彼此揉合;也就是相互吞并,相互克制,要平息这些,却做不到。所以事物总是此屈彼伸,互有胜负,决不固定,运动变化,没有停止。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外力使它这样。张载关于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学说,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进一步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依据这种发展观,他反对佛教把世界的本性归之为绝对的静止的思想。张载还着重说明了“两”和“一”的关系即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他指出,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如果对立的两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正蒙·太和》)这是说,无形的虚与有形的实,运动与静止,聚结与分散,太虚的清与万物的浊,都是对立的两方面,归根到底都是统一的。张载所谓“一”是指统一体而言。在他看来,一个东西总有对立的两方面,或矛盾的两方面,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他所说的“一”,有时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对立面尚未分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他把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又称为“太和”。张载还提出变化的两种形式的学说。他认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著的变化,一种是逐渐的变化,他把前者专称为变,后者专称为化。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这两种变化形式又是相互转移的。他说:“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在显著的变化之后,必然有逐渐的变化,这是由巨大的变化进入细微的变化;逐渐的变化到达一定的阶段就发生总结性的转变,这是以显著的变化表现出那细微的变化来。他又说过:“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正蒙·参两》)这是说,显著的迅速的变化也是从逐渐的变化来的。张载所讲变化的两种形式还不就是质变与量变的区别,但他区分了变化的两种形式,这在当时是相当精湛的思想。

张载更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已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正蒙·动物》)任何一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不通过同或异、屈或伸、终或始等关系的比较,是无法得到说明的。事有始有终,或同或异,此事开始即由无转有,彼事终结即由有转无,前事由有转无,后事由无转有,事与事都是相互影响的(“相感”),如果没有这些联系,则事不成事,物不成物了。这是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张载也认识到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是说,有现象就有对立,对立的两方的运动必然相互违反,相互违反就相互斗争。“仇”即是斗争。他认识到对立双方必然相互斗争,但他又认为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张载一方面认为“太虚”含有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性能;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太虚”是清彻纯一的,是阴阳二气未分化时的融合的状态。在后一种观点的支配下,他导出了“仇必和而解”的结沦。由于他把对立面的融合看成是气的原始状态,从而认为“太虚”也可以说是“至静无感”,他说:“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正蒙·太和》)“性之渊源”是就人性说的,他认为“至静无感”的太虚是人性的根源,在这里他又把静止看作是最根本的了。

张载的辩证法思想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泉源,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他看到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