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贽思想的创新之处与本书的创新之处

李贽思想的创新之处与本书的创新之处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李贽教育思想研究的内容,从一个新视角展示李贽大学明德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意义。

六、李贽思想的创新之处与本书的创新之处

(一)李贽思想的创新之处

具体分析,李贽思想的主要创新之处有:第一,提出“童心说”,为文艺观念和评价标准的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文学的创作和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二,提出“自然人性论”,把私心、私欲作为人心必然存在的内容,并认为礼义是情性的自然表现,为新建一种合乎人性发展的道德标准体系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新视野;第三,明确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非标准观,强调“断以己意”,反对墨守陈规,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包括当今社会在内的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第四,把《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统一起来,儒、释、道三教会通,找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统一人们对文化本质和文化对话、文化包容的认识,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部分地做着马丁·布伯提倡的文化上进行的“你—我”对话的工作;第五,通过《藏书》,斧正“千百年之是非”,为社会政治提出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旨、儒家情性伦理为主要内容特色的博采众长的治国安民战略方针,其精神内核不仅具有总结性,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道家精神不仅在过去、今天且在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可利用的价值和意义;第六,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新妇女观,批判“女子小人论”、“女人祸水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论”,否定程朱理学束缚妇女的歪理邪说。[32]第七,提出“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的教育主张,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明德教育思想体系,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或教育仍然具有实效价值,等等。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学术思想上和研究方法上。

1.学术思想上的创新

本书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之处,在于丰富了对李贽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李贽大学明德学术思想的精神特质、基本特征、成因、现代价值及其在教育思想史上的贡献、地位与作用等方面有自己创新性的研究和论述。对李贽学术宗旨和学术性质、学术研究分期、李贽三教归儒思想及一生的“异端”行为动因等做了自己深入的洞察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研究的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第一次将中国古代传统学术定性为正道学、偏道学和假道学三个类别,并以此研究了李贽的学术宗旨、学术性质及其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人“尧舜禹汤文武之学”[33]等思想和提法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明的源头定位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学,并探明李贽是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运用和发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学的精神,这是在一个高起点上对中国古代先进文明所作的螺旋上升式的回归。第一次将李贽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大学明德教育思想,而“明德”思想对我国当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都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第一次提出“往上中庸”和“往下中庸”的两种中庸观或中庸倾向的理论假设。首次明确把身教分为有言身教和无言身教两种具体类别,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开展身教研究。到目前为止,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李贽教育思想研究的内容,从一个新视角展示李贽大学明德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意义。

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本书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有自己的创新。本书按照史学研究通用的方法,搜集和钻研第一手史学文献资料,先后经历了李贽著作研读、批注、验证、对比、解读、分析、整理、系统归纳和详细论述的过程。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与比较法、历史分析法、系统论方法、社会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立体、交叉、纵横的研究格局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即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公正客观地解析李贽的教育思想。文献资料法,即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相关的史料,并运用各种方式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鉴别。比较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某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和属性的研究方法。它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历史分析法即通过整理、排比史料,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分析和清理出发展线索,明确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论定问题的是与非。伦理学理论和方法,即探寻伦理道德及其标准的形成原因和依据,来指导伦理道德的解构和建构。系统论及其方法,即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纳入系统,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系统,另一个是要素,它们构成了系统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部分及其整体。每一个系统相对于更高一级的系统来说它是要素;而这一要素相对较低一级的要素来说它又是一个系统。依此观点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系统,李贽哲学观、社会政治观、人性论和教育观等观念系统都组成了比较大而复杂的系统。“任何系统都必定是有特定目的和一定方向的,而系统的要素、功能等等也都是环绕这个目的而建构、产生的,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整体性正是在这种为实现目的、达到目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系统的基本特征”。[34]把李贽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进行考察,必定能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本书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探寻李贽教育思想体系中那本质的属性和特点。此外,在研究李贽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既有历史的眼光,也有对现实和未来的观照与预测。

【注释】

[1]Jin Jiang,Heresy and Persecution in Late Ming Society:Reinterpreting the Case of Lizhi,Late Imperial China Vol.22,No.2(December 2001):1.pubilished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李贽,原名林载贽。考证李贽家世,可了解到:1.李贽八世祖林闾,于元季入闽,居郡城;2.李贽七世祖林驽,为航行波斯的大贾,娶阿拉伯妇女为妻;3.七世祖伯居安,居郡城登瀛里,其后裔林钺,明正德戊辰(1508年)进士,官太平府知府;林奇材(李贽族兄)嘉靖丙午(1546年)举人,己未进士,官平乐府知府;4.六世祖伯易庵,通事硫球;5.李贽的父亲钟秀是郡诸生,教书为业,叔父李章田,是位处士;6.李贽入泮学册为林载贽,居泉州万寿路,与阿拉伯商人来泉贸易的聚宝街邻近。(林树丹:《李贽家世与“林李同宗”》,见《泉州晚报(海外版)·华夏风情版》,2001 年3月10日)

[3]李元阳:《李中溪全集·文集·姚安太守李卓吾先生善政序》。

[4]段启明:《“嘉万三杰”与阳明心学》,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页。

[6]《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

[7]关于李贽的死因,有的学者倾向于归结为他激进的思想,有的归结为他的“异端”行为表现。前者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日〕Shimada Kenji,Li Zhi. In Shimonaka Kunihiko,ed.Ajia rekishijiten(Asian history dictionary)(Tokyo:Heibunsha,1962),9:211.华裔学者K.C.Hsiao,Li Chih,in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ed. L. C.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New York:Columbia Univ. Press,1976),pp. 807~818.后者如Jin Jiang,Heresy and Persecution in Late Ming Society:Reinterpreting the Case of Lizhi,Late Imperial China Vol.22,No.2(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29.

[8]汪可受:《畿辅通志》卷一六六《卓吾老子墓碑》。

[9]李贽:《焚书·与焦弱侯》。

[10]李贽:《续焚书·老人行叙》。

[11]李贽:《续焚书》卷五《狱中八绝》之八。

[12]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明清实学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3]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14]黄节:《李氏焚书跋》,见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5]傅维鳞:《李贽传》,见厦门大学历史系编《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页。

[16]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99页。

[17]李贽:《藏书·乐克传论》。

[18]崔少元:《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中国新儒学热》,见《中国哲学》2001年第1期。

[19]崔少元:《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中国新儒学热》,见《中国哲学》2001年第1期。

[20]安炳周:《吸收、革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现代化》,见《光明日报》1994年10月6日。

[21]见《南方周末》1992年11月27日。

[22]〔日〕沟口雄三:《达己必先达人》,见《光明日报》1994年10月2日。

[23]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自序》,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24]参见蔡尚思:《焚书·续焚书合刊序》,岳麓书社1990年版。

[25]李贽思想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泰州学派是一个有特色的学派,出于王守仁心学,而又不同于心学。他们中的一部分学者出身于下层社会,带有来自下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他们所发的议论往往为下层社会的人民利益着想。他们集会结社,聚集同志讲学,通财互助,以朋友为性命。他们不同意正统的儒学,自称为‘异端’而不辞。统治阶级遂目为‘惑世诬民’的‘乱道’。其中的著名学者,陷身囹圄,受到杖责或流戍,或者被封建政府所杀害”(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471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副教授认为:“没有‘异端’的社会是一团漆黑、一潭死水的社会。‘异端’的存在状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异端’对权威的任何质疑和挑战都将影响现有的秩序和权威的地位。江山代有‘异端’出,才使人类思想的天空群星闪耀。仅有‘异端’的自觉自愿自我受难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有保护‘异端’的社会土壤。首先是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其次这种自由表达还必须有‘免于正确的权利’,即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有些观点将来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也要让他讲个够、讲个透,且不会被任何非学术的因素追究。这些自由权利,都应该是制度保障的结果,而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或团体的恩赐。”(肖川:《警惕人类学上的退化》,见《人民教育》2003年第21期)

[26]张建业:《李贽与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启蒙者》,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7]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28]王国良:《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29]参见张新洲:《从〈红楼梦〉看李贽对曹雪芹的影响》,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4页。

[30]李贽:《焚书·答周若庄》。

[31]蒋庆:《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蒋庆先生答何谓“先进文化”的提问》,见蒋庆《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台北)养正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32]王国良:《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33]《罗伦状元殿试卷》(明成化丙戌科殿试题:问治道纲目)臣对:“臣闻居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本,必务天下之大学,尧舜禹汤文武之位,天下之大位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心,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学,天下之大学也。”参见http://www.luoshi.net/news1/shownews.asp?NewsID=689。

[34]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