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一、研究框架本书主要从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ICT普及水平和扩散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构建和对策与建议几个方面对国际数字鸿沟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研究框架如下。第五章对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从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ICT普及水平和扩散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构建和对策与建议几个方面对国际数字鸿沟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确本书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数字鸿沟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阐述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将本书数字鸿沟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国家主体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并从经济视角来研究国际间以互联网为主的ICT普及和应用水平上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第二章是数字鸿沟的界定。主要探讨数字鸿沟的理论渊源,对当前数字鸿沟的概念进行辨析,给出较为合理和全面的定义;根据数字鸿沟的多学科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特征,分析数字鸿沟的基本属性;系统分析数字鸿沟具有的经济内涵和外延。

第三章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在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基础上,阐述ICT是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中的关键要素,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的不同于传统产品的经济特征。其次,对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认为技术先进国具有的先行优势导致经济发散,而ICT具有的经济特征和网络经济规律又为技术落后国创造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和经济收敛提供可能性。最后,本章借鉴累积增长模型和赶超模型,对两种经济效应可能导致的最终经济结果进行理论探讨。

第四章进行ICT普及和扩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针对当前国际数字鸿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统计,理论上阐述了可能导致国际数字鸿沟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别从ICT普及水平和扩散速度两方面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可能对ICT普及和扩散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书中选取四种ICT指标(电话、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和主机数的普及水平)作为因变量,利用2000~2004年的43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各个自变量对ICT普及水平的影响,并选取Gompertz技术扩散模型检验各种社会经济变量对2000年以后各种ICT扩散速度的影响。

第五章对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针对广义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初步构建国际数字鸿沟的综合指标体系框架,探讨量化静态和动态数字鸿沟的方法,选择部分指标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进行分析。

第六章提出中国跨越数字鸿沟的思路与对策。比较分析中美之间和广泛存在于中国东、西、中部地区和城乡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状,借鉴国际社会应对数字鸿沟的解决方案,提出中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对全书进行综述,总结主要成果和结论,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展望。

二、创新之处

(1)本书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从经济视角来系统研究国际数字鸿沟问题,选题和研究角度比较独特,弥补国内研究数字鸿沟的不足。

(2)从广义和狭义角度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经济内涵与外延进行透彻、完整的阐述,强调数字鸿沟的经济内涵包括知识与信息的经济价值、网络经济规律以及ICT的生产力特征,经济外延则表现为技术研发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速度以及ICT产品生产水平上的差距。

(3)辩证地提出数字鸿沟具有经济收敛和经济发散的双重效应,借鉴累积增长模型和赶超模型,来说明国际数字鸿沟经济效应的最终经济结果取决于ICT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累积关系,取决于技术落后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

(4)利用2000~2004年43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针对电话、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和互联网主机四个ICT指标,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Gompertz技术扩散模型,对影响ICT普及水平和扩散速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寻找思路与对策。

【注释】

[1]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等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它说明网络具有正外部性,网络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新增加的用户上,随着新用户的增加将使原有用户的使用价值也提高。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84.

[3]出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话:“因为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4]它们分别是:“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Have Nots’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在网络中落伍之一:一项对美国城市和乡村中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 ,1995年7月);“Falling Through the Net,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在网络中落伍之二:数字鸿沟的新数据》 ,1998年7月);“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 ,1999年7月);1999年,美国官方还发布了《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NTIA于2000年10月又公布了“Falling Through the Net,Toward Digital Inclusion”(《在网络中落伍之四:走向数字化》)。

[5]从经济视角来审视数字鸿沟时,研究主体不再是通过实现公平接入网络媒体来保障自身公民权利的“社会人”,而是作为“经济人”,即通过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其经济权利,以及在经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并获得经济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