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再认识

对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再认识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而不是直接培养创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根本目的不是让大学生在校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企业家素质和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在当今时代,着力培养和打造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对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再认识

宜春学院 肖红伟 余新卫

一、如何理解创业型人才

要理解“创业型人才”关键要认识“创业”的含义。“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理解的“创业”是专指人们在经济领域创建一个新企业、小企业的过程。包括寻找创业机会、分析市场、融资、组建团队、进行注册、确定营销模式、进行企业的成长管理等。而广义上理解的“创业”,是指创业者开创新事业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包括创建新企业、企业内创业;营利组织的创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创业;大型事业、小规模事业、家业,政府的开创性工作等,在各行各业中创立事业的过程都可指“创业”。在古代人们对创业的理解也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是指创立事业,创立基业,像《孟子·梁惠王下》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诸葛亮《出师表》中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创业,在这里泛指创立基业,开创新事业。“创”,篆文从刀,仓声。意即拿刀来砍东西,在物体上砍出伤口即为创,于是“创”就有了创造、首创、开始、开拓、前所未有之意。“仓”为囤粮之地,加上立刀意即拿刀割下成熟的谷子,而后储藏起来,于是,创又有了收获、积累、储藏之意。“业”,从事的学业、事业、职业、行业、就业、产业、创业、工作等。“创业”是“创”字当头,“业”为基础,是“创”这一行为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旧到新的创造过程。因此,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的本质是独立地开创并经营一种事业,使该事业得以稳健发展、快速成长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

创业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个人或团队为了开辟事业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笔者认为这样更具有普遍性,也更符合高校要倡导的创业教育的本意。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有几层含义:一是创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进行;二是创业要创立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三是创业要创造新的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四是创业要敢于承担各种风险,要不怕挫折;四是创业要有勇气,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

由此可见,创业并不仅仅限于创办企业,虽然创办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创业,但创业的概念比创办企业的内涵更丰富。从理论上来看,创业既包括创办企业,也包括开创新的事业,还包括在各行各业中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因此,创业人才也不仅仅指企业的创办人,而应是包括企业创办人在内,在各行各业开创新事业、创造新价值的敢于承担风险的创造性地工作的人,他们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员工,可能是公务员,也可能是老师、医生、科学家等。岗位创业与岗位创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创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指在工作岗位上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领域,敢于承担风险创立事业的过程,比如自己想成立一个新部门去开拓新的市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而后者是指在组织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出主意想办法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自己不承担多大的风险,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在对“创业”的含义了解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创业型人才”的内涵。这里要区分“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的联系与区别。创业型人才不等同于创业人才,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在从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潜在的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不管其目前在不在创业或将来会不会创业。

创业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有:①眼光敏锐,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②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③百折不挠,具有摆脱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能力;④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⑤有创新的能力;⑥有创业的激情。

从本质上来说,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应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二者都具备以上6个特征,但在客观表现上有区别:创业人才是指正在从事创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展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潜质并随时可能参与创业的人。就是说,创业型人才是潜在的创业人才,而创业人才是已经实现了的创业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而不是直接培养创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根本目的不是让大学生在校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企业家素质和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事实上,创业型人才转化为创业人才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应该在上述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下确认,毕业生们离开学校以后,可能很快就创业,也可能先去打工,以后一有机会就创业;工作若干年后,可能成为企业家,更可能是企业家之外的其他优秀劳动者,但无论他们将来实际成为什么人,也不管走到哪里,创业型人才都具有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或迎接新的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敢闯敢干敢于创新,勇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他们对人生有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生活充满自信,在各行各业都将成为“抢手人才”,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二、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时代意义

(一)时代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

在我国,共有1730多所普通高校,其中地方高校1620多所,占93%。在中西部地区有普通高校938所,地方高校达904所,占96%。地方高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占了绝大多数,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和重要基础,在占有较少国家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承担着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而且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要充实到各行业的一线和二线,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技术和管理力量的生力军,在他们的生命潜能中能否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繁荣兴旺,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创新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在当今时代,着力培养和打造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减轻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战略举措,更是振兴我国各行各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是地方高校真正体现办学个性特色的需要,更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高扬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发展需要。

进入新世纪,世界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人类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新的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选择的世界”,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摘金夺银”。新时期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倡导“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作为新时期的地方高校,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人,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地方高校也照抄照搬部属高校的模式发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光有学术能力而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将造成社会、千万个家庭和毕业生本人就业压力增大,而且在毕业生自信心、健康人格形成和人生发展方面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因此,地方高校着力打造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

在今天,创业型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稀有元素,这种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土壤来培养和造就。世界管理大师,有“管理学之父”之称的彼得·杜拉克在199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的结论中指出,现在的社会是企业家的社会,美国经济已经从“管理经济”转型为“企业家经济”。他说:“我们需要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正常、稳定和持续的行为。”进入新世纪,“创业”一词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热点,它在媒体上的频繁出现,反映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活动。正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人才学一样,现在也兴起了创业学。这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一个活跃的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时代,一个人才转型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演变趋势中,我国的高等院校不能充当“看客”,不能无所作为,而应与时俱进,办创业型大学,培养创业型人才。

(二)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整个社会日益推崇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甘心等待雇佣,而是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囿限于研究型、应用型,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无业才创业”的错误认识,这是对创业的误解,也不利于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不应该是在就业难面前的“无奈之举”。还有不少“书呆子”认为:大学生创业与学习会有冲突,会影响学习。这种片面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割裂,把大学生的学习囿于“教室学习”、囿于“纯书本学习”,好像社会实践就不是学习。其实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是思维的一种创新,是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

(三)地方高校要让学生掌握“第三本护照”

1989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针对未来的人才素质,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关于“三本教育护照”的讨论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和观察员的浓厚兴趣,并最终写进了会议报告。这一概念是一位叫柯林·博尔的学者在1988年向经合组织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并引起了热烈讨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学习和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护照”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忽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亚太会议报告还指出:“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在这里讲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就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创业教育,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学术型和职业型人才,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以满足时代发展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四)开展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发展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10月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和《世界高等教育会议行动框架》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他们(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国外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美国大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Hisrich,2005)。澳大利亚、荷兰、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经济事务部门努力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创业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使之成为贯穿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全国课程委员会已将创业技能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七大核心课程之一。英国在1997年进行全国高校教育调查时便建议各高校机构要鼓励创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加拿大大西洋区就将创业教育作为其创业发展战略的中心部分,创业教育计划的目标是使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每个教室中的每位同学都能学到创业。

从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古代的教育侧重道德型人才的培养,近代的教育侧重职业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现代的教育应侧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也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高校变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M].王玉、王蔷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双齐.创业教育仍需加强——访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14)

[4]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活动评述[J].中国人才,2003,(8)

[5]参见王一兵:《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