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

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结构支撑地方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联系紧密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二、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7]

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地方产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需求拉动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结构向各自的优势方向发展。需求拉动与市场竞争促使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又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地方经济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间产业结构所处的转换阶段也有所不同。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人才支持,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增长输送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状况将对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起关键作用。

(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结构支撑

地方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联系紧密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而区域产业结构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具体体现。产业结构转换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新产业替代旧产业,高效率产业替代低效率产业,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转换会引发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区域间的社会劳动分工也随之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市场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需求引导下,各产业的发展不断向高度化方向演进,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作支撑。人才需求在区域间的分布,是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和产业层次的具体体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总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换对从业人员的分布起调节作用。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输送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的任务,一方面人才供给总量要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才供给的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从人才供给总量看,由于近年来地方高校招生规模增长,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基本上满足了人才增长的数量需求,但从人才供给的结构看,存在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错位的现象。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反思。

(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换与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整

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着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即社会专业化分工产生人才的分类,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需要掌握新技术的人才,由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的不同,同一技术管理岗位所需人才的特性也有所不同。人才需求的特性决定着什么类型的人才受社会青睐,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状况决定着专业人才的类型和规格,因此,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准各自的定位。

1.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是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比例的参考系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要符合产业分工和技术层次与生产组织过程的需要,区域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模糊有关,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的模糊会使人才培养脱离产业结构转换的客观实际,高层次高水平建设大学的目标并不排斥培养生产技术管理岗位一线的人才。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的“虚高化”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尽管人才培养总量在不断增加,但社会仍然有相当多的部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2.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性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和层次及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反映一所高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和规划的具体体现。专业是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名称,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代表着人才培养的类别,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

3.区域产业分工的细分化是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的依据

不同区域专业化分工所处的阶段、水平不同,产品的技术结构也不尽相同,所需人才的类型、层次和规格也会有所区别。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要占有市场份额也必须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由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的层次不同,即便是需要同一专业的人才,其要求也会呈现个性化特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而要结合人才需求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战略。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应把总体目标的实现,融入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并结合地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以具体化。总体目标的实现是由教育环节所关联的、分目标的有效性所决定和控制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否获得健全的人格和专业技能,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调节着人才的使用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目标。如果学校片面理解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动态地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会发生脱节,结果又会影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实现。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之中,总体目标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趋势,通过产、学、研,建立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能力。

2.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

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指的是所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和发展潜质,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研究应用型3类。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与理论基础的比例关系;能力特征是其所胜任某个技术管理岗位的特殊要求,是不同类别技术管理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经验与技能;发展潜质是人才应具有的知识拓展和迁移的品质。

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应用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人才结构的配比中,研究型人才处于高能位的顶端,对于重大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领域的难题会起到引领作用,研究型人才供给的配置应与研究机构的状况相匹配。应用型人才是保证社会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是企业产品生产不可缺少的支撑性人才,其需求具有广泛性。从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状况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的体现。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应满足区域产业转换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

3.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应满足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

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尺度,专业定位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即学科的知识;二是专业设置的功能。专业知识的体系是学科的内核,专业设置的功能是满足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变化所对应的专业人才需求,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专业定位要结合高校各自的传统和优势,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要找准各自在产业层次和技术层次中的位置,避免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地方高校要建立自己的专业评估机构,改变以学科考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要转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方式,根据区域产业分工组织的规模和技术结构的特点,使专业定位符合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结构升级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