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黄健青摘 要: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推动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速转变,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70%以上。但是,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

黄健青

摘 要: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推动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事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特点出发,探讨了高校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对目前高校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和管理理念基础上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产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的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攀升。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速转变,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70%以上。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推动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 1982至2007年的25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但是,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十一届人大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

作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紧缺。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优先支持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因此,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人才特点

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以技术性、知识性的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其领域覆盖金融、电信、医疗、交通、物流、政府等各行各业。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在技术、管理、工程、人文等方面的新课题,从而带动了对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服务业跨学科人才的大量需求。

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新人才职业特征,掌握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特点,才能使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步入科学的轨道。现代服务业人才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高素质技能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技术、技能水平高的专业人员。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兴行业,技术人才是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基础。高素质人才主要指其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均衡,综合水平较高。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关键,身心素质是保障。现代服务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与深厚专业背景、掌握先进技术并且有研发和管理能力,具有素质高、技能强的特点。

(二)国际化复合型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逐步转向全球采购、建立全球化服务体系、扩大市场服务领域和范围。在现代服务业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必然带来人才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所以现代服务业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善于把握国际服务业战略转移机遇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在掌握本土相关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的知识之外,还具备合理的全球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掌握外语、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理论、商务和金融等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其知识结构具有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

(三)创新性应用型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关键点。知识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创新性人才善于对知识摄取、重组和运用,善于提出新思想,发明创造新技术。不论哪种类型的人才,其质量都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现代服务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动手能力;善于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从实务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社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既要立足高校的环境和特点,又要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作为全球IT界领军企业之一的IBM在2005年率先提出了“服务科学”学科的概念,该学科即研究以服务为导向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所必需的相关技术、专业技能和商业模式。该学科的提出,对系统和全面地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及政策导向支持等提供了重要的学科体系支撑。

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应定位在交叉复合型人才,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学;既有专业技能,又掌握经济学理论;同时涉及社会科学、法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第二,应与现有产业应用的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即所谓的“通才”走向“专才” 。一方面是服务型人才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和特定的专业相结合。从现代服务业角度划分,主要可分为金融服务、企业服务、通信和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服务4大类,涉及现有的约70多个专业。第三,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更突出体现在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等方面,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四、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培养方案不尽合理、现行教育机制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在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以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第三产业,其发展、更新的速度较快,而高等院校中专业设置调整往往相对滞后,导致当前高校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功能要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然而现行的学科专业结构所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过窄的弊端,无法使毕业生具备这种适应性。每年有大量受正规高等教育的理工科、经管类、外语专业教育的学生毕业,但许多新兴学科及专门技术人才非常缺乏。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中人才资源的缺口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制约。

另外由于我国部分高校的办学模式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根据市场环境来确定人才培养以求得学校自身发展的意识薄弱。结果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短缺与人才闲置并存,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现状的关键举措。

(二)人才培养过程产学研结合不够充分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目标下,开展高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实现高素质人才与企业岗位无缝接轨,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由于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高校对该学科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高学历、高职称和能力强的教师,教学科研力量不足。许多高校的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科学研究,也是影响产学研结合的原因之一。

同时,虽然国内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日益增长,但总量依然不大。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仍相对比较落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高校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合作程度不够密切,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演练的场所,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改进: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是由教育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基础。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学科课轻综合课,只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的思想。高校人才培养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处理好社会需求和实际教学的关系;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导设计培养方案,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基础和专业的关系;着力引导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科的设置方面,高校要有步骤地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增加紧缺专业规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服务业人才培养渠道。

应积极创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采用“订单式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重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避免产出与需求脱节的情况发生。

通过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国际性人才,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 ,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到高校工作,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型现代服务业人才。

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只对在校应届生进行培养,还应积极服务社会,充分利用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培训。

(三)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标准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需求,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手段,对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使之制度化。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标准,改变只强调学历教育、忽视技能培训的做法,逐步建立多样化的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考量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与毕业生联系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发毕业生发展情况数据库和毕业生质量分析计量模型,动态跟踪毕业生发展状况。按专业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人才市场代表、应届毕业生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定期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高校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

[3]陈进,等.北京现代服务业研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健青,陈进.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 (9) :48-50.

[5]张建华.试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学术论丛,2008 (12) :154-155.

[6]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 (1) :96-98.

[7]许忠,张征.我国高校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现代教育科学,2008 (1) :138-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