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居礼 吕 静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赵居礼 吕 静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工学四合”的育人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对学院内涵建设的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字:高职教育;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

前 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实践领域的一个难点。没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如何结合具体实际,在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就成了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背景和必然性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建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它体现了一定教学思想和观念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具有普遍价值的实现途径,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专业性、层次性、综合性和特色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准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都阻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特别强调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实现理想教育目标,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第三,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应变能力是每个技术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创新经济的不断提升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高职院校只有由自身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经济现实。

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7年10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学院办学规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工学四合”集中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学院改革实践的重大成果。“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站在内涵发展的高度继续坚持“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不断创新与实践,加强内涵建设,从而转变学院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

(一)依托国家航空基地,强化教育与产业结合,突出航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与国家航空基地管委会用“协议”的方式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共建集航空教育、科技文化于一体的基地“航空馆”和“航空俱乐部”,形成了学院紧跟航空产业,紧密联系航空企业,主动服务于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学院成为国家航空基地开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完善学院服务航空产业的专业体系。学院紧扣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这一航空产业链,依托空军维修系统的传统优势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先后开发了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机场特种车辆维护等专业,使学院专业设置直接服务航空产业,依据航空产业需要先后成立航空材料系、航空管理系,扩大了学院服务航空产业的辐射面。

(2)学院与航空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入。从专业开发到课程设置,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到师资的配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其融入程度大大提高。学院通过与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共建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建立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进一步密切了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联系,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3)学院先后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省航空学会,带头发起成立陕西航空职教集团(共37家单位),加入了航空产业校企合作协会,陕西省通用航空学会等组织,使学院与航空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在航空产业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学院在航空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设立的航空第七技能考试点和民航147部基础维修培训点,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航空产业行业标准的进一步接轨,也为学院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实现互利互赢目标为社会作贡献

学院继承和创新校企合作路子,打通与空军装备生产企业、通用航空企业、机电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基地“航空产业链”企业的联系;拓宽企业与学校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的全程全面合作;创新学院与企业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形成互利互动的双赢局面。

(1)强化学院与航空基地的联系。阎良拥有100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形成集大中型飞机设计、试验、生产、试飞、教学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随着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国内外更多的企业在阎良安家落户,这为学院与基地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学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与各类航空企业的联系,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5711、5716、5704、5707厂,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5722厂,西安飞机制造公司35分厂、23分厂、总装厂等近百家企业的航空企业(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学院还扩大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的联系,与东部沿海各大工业园区的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国内200多家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各专业形成了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前厂后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三层循环、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联动、模块构建、三段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引导,三方融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专业“厂校合作,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专业“合作教育,就业直通”人才培养模式;航空服务专业“任务导向、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坚持“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制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

教学与生产结合,就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航空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教学,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学特色。学院采用评估手段,抓好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扭转学院育人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

(1)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将课堂理论教学转入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将讲解式授课方法与现场模拟、操作相结合。通过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学习环境与企业车间相融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融合、学生身份与职业身份相融合的“四融合”,大力推进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大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建立实验实训室77个,校内实训基地17个,其中与新加坡明康宇航培训中心共建了“飞机维修培训中心”,与上海中锐集团共建了“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室和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新专业开发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优化了人才培养条件。学院还先后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数控维修实训基地,与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建立检测实训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702厂合作建立了飞机发动机实训基地等,并按照“教学工厂”的要求,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进一步深化。

(四)坚持能力本位观的教育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习与就业相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学生的生存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生主体通过实践学习,发挥其主体性,正是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里的体现。

(1)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学习为主,学院坚持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西飞公司、空工西航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同时引进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的技能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深入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课题组,带队学院教师到各个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在综合分析在校生学习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精心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工作全程督导体系,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要相融合。学院调研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学院学习与就业工作进一步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学习动力。

(3)用航空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树立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为核心理念的航空校园文化理念,把航空精神、航空理念渗透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培养具有航空品质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航空精神、航空文化开展职业理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学院在坚持“工学四合”的育人模式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学院根据自身情况,以示范的精神和理念为宗旨,继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沈斐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安家成,时祖豪,苏付保.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赵居礼.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栏目,2010(12).

(此文发表于《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