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人类要彻底摆脱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误区,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教育是在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学术创新,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张 涛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成都 610054)

摘要: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发展出发,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含义作了探讨,论述了高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21世纪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更加层出不穷的年代。这个时代最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呢?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面对21世纪的教育,要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应该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资源有限,又人口众多的国家,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成千上万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难当此大任。在人们普遍意识到必须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时候,当创新成为大家都为之努力的方向,成为一种时尚,这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得到飞速发展,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指日可待。

在此我们不妨循着人类教育发展的轨迹做个分析。

一、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新型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几千年世界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新型教育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

知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类型,从人类的教育诞生伊始,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致使这一阶段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知识型教育显然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或最终目的的教育。诚然,这种教育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财富。人类许多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依赖知识型教育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型教育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人类为什么会首先选择知识型教育呢?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十分贫乏,人类从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统治者又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不惜将一些对人类有重要价值而又妨碍其统治的知识、经验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因此可用于正规教育的内容就更加贫乏而有限了。在中国,孔子时代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到后来便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儒家教育体系;西方也是以文学为主。那时虽然人类知识有限,但知识的价值却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解决天地间的一切问题。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种知识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正因为知识的贫乏和有限,因此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这就为知识型教育的诞生提供了沃土。所以说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现在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其实就是这种知识型教育的产物。知识型教育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逐渐向智能型教育转变,但直到现在为止知识型教育仍然有巨大影响,它仍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活动中来。

2.智能型教育是“知识爆炸”的产物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文明史的不断延续,人类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人类知识翻一番的时距在不断缩短,终于发生了“知识爆炸”。与此相应,科学研究与大规模应用的时间间距也在不断缩短。17世纪和18世纪发明的摄影技术和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12年和65年,而到20世纪中叶的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间隔分别是三年和两年。

知识的奇迹般增长,无疑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解决人“生有涯、学无涯”的矛盾,因为任何一个狭小领域的知识都会令人“一遍读罢头飞雪”。因此,在20世纪初,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兴起了智能型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面对浩如烟海又不断涌现的知识,仅仅靠积累式学习和教学已不能适应了,人类必须重新进行选择,教育必须从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方面来。教育家、心理学家们设想,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驾驶着智能之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驰骋的人。这便是智能教育的由来。

3.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智能型教育的兴起,比起知识型教育来的确是人类的一个大进步,然而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l)智能型教育非但未能真正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强化了这一弊病。(2)智能型教育给学生心灵的发展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大增加。学生在智能得到高度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下降。也即是说,智能型教育足以牺牲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3)智能型教育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接受教育,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因此它也不能真正解决“生有涯、学无涯”的矛盾。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任务。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探讨智能问题或实施智能型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创新性问题或创新性教育的问题。

吉尔福特(Guilford)在探讨人的智力三维结构的过程中也探讨过创造力的两个重要成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布鲁纳的发现性教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都包含十分丰富的创造教育的成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从智能型教育转向创新型教育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也是智能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要彻底摆脱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误区,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努力发挥创新能力、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要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何谓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学术创新,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

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从制造石器到制造弹弓、用火、种植,从制造机器到使用电器,从制造半导体到制造计算机、原子弹等等,这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历史,也即是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试问:要是没有创造,人类将会怎样?

中国的历史上的确有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文明时代,但那已是昨日辉煌。虽然我们也做出了一些世界一流的创造性成果,但是毫不讳言地说,这些创造性成果,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仍然是不相称的。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科学方面都还无法跻身于世界一流国家的行列。中国要在21世纪50年代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并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如此艰巨而漫长的历史重任,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羡慕美国的发达,其实美国不过是创造性人才多一些而已。据有关资料得知,近几十年来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科技成果的60%是由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的,70%首先是在美国应用的。有人说,美国的高智力与创造型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这恐怕不是胡说。因为自1946年以来,已有100多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位。由此看来,我们国家的创造性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教育要一心一意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必须实施从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三、创新教育的含义

最早把创新教育(Creative Education)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

创新教育就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使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成为教育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

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灌输知识、传授技能,其活动范围是在已有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全面细致地占有这些知识,而能解决该范围内的种种问题。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自主意识和进取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目标是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和层面,向深层挖掘,向广处开拓,有所创新,有所超越,灵活而主动地解决自己可能碰到的那些实际问题。由上所述可见,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强调素质教育已是教育界的共识。那么,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素质教育,并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和做事的功底。这种教育的实质,是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素质教育乃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现代教育。

从创新教育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其实质也强调“发展”与“内化”,也是在素质方面进行教改尝试,探索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换言之,创造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高水准的素质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名为《学无止境》的报告中,论述过这样的一种观点: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21世纪在本质上是一个更强调创造的时代。面向21世纪的教育,在实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调整中,不能不将“学会制造”作为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中的重要构成。

四、创新教育的实施

党中央在1985年就提出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但如何把教育从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到创新教育上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要搞好创新教育,就要下定决心从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部署。

教育思想是指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在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认识到现在的高校教育机制对培养面对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是有很多不足的,必须进行改革。只有大家都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大家都下定决心来做这件事,问题就好办一些了。

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必须要学的科学基础外,要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列为主要的必修课程。相应教育内容也要作较大调整。要组织一批教师作较深入的研究,写出一批创新教育的好教材。

要搞好创新教育,实践环节是最重要的。各学校要拨出专用资金,建立一些学生专用的创新工作室,使学生们有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多到创新工作室去,并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也许学生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必要的考试还是应该有,但必须进行改革。很多学校的课程统考是完全不必要的。考试内容不应该是背书,甚至也不是考书上的问题,而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思维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只会背书的,得低分;有创新想法的,有创新内容的就应该得高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创新的风气,我们的教育就会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搞好创新教育,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936年美国通用电公司就对职工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到目前为止,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不少学校还把这类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基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美国还于1954年由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CEF)。

日本在战后提出了“立足于国内,开发智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品,保持竞争优势”的口号,非常重视创造教育。1955年引进创造学,1979年成立了创造学会,把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发明节”。“星期日发明学校”目前已发展到30多所,参加学习的有公司职工、企业管理人员到家庭主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普及创造教育方面,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在国内,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方面,不少院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有的院校将创造教育的实施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即思维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发明教育、发现教育、科学教育(学科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未来教育和个性教育,这是一种按创造活动性质设计的模式。

也有人将创造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次。主导层次是培养创造性人格;核心层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初级层次为培养创造性实践技能,这是一种按创造力开发设计的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很多学院都建立了学生创造室,给一些有“异想天开”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比如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的学生创造室就吸引了一些学生经常去研究,他们研制的机车循线装置和煤气无线报警系统已经做出了样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长沙铁道学院创新素质教育课题组在近十年的教改研究与实践中,将创造教育内容规划为三个方面,即创造性基础理论与方法教育、创造性实践技能教育和创造性人品教育。显然,这种设计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的一种创造教育。

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东南大学从1993年开始就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矿业大学创设了“创造工程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生。长沙铁道学院等院校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开设创造教育系列课程,建立“创新素质教育基地”、“业余发明学校”、“创新素质研究室”等,为创造教育体制改革作了新的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等待人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优化

教育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其使命在于塑造人类的灵魂,增长人类的才干,加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质,则在于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应试,当应试不再是为了考分,当教育最终摆脱简单灌输的千年陈规,而把开发造就人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任务的时候,教育的内容便成了以人类创造能力的育成为核心的系统化内容,教育本身也便从传统的教育变革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势必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