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合作教育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合作教育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层次应用性金融人才需求的增加,将合作教育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转型,推行特色办学、质量办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上海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以培养金融与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务处 张慧文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已经走过了由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初级阶段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质阶段。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跟随产业规划的调整进行相应的专业升级,如何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环境,如何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培养计划付诸实施,如何开发出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如何借助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科研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等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要求以及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特别是最新提出的“上海自贸区”建设方略,努力实现学校“行业性、国际化、应用型”发展目标,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年来,上海金融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对内通过深化校企政研合作,对外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了基于合作教育基础上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下文将结合我校近年来的产学合作实践,阐述应用性财经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路。

一、传承历史,凝练特色,架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新格局

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高层次应用性金融人才需求的增加,将合作教育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转型,推行特色办学、质量办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上海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以培养金融与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办学的历史使学校与金融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始终坚持走行业特色办学之路,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先后成立了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等27家单位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和二级院系层面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上海大多数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许多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形成了深度的指导与合作关系,努力建构学校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全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更是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积极挖掘行业背景优势,充分利用与行业在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血缘”关系,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基础上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新机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教师培训、职工培训、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的校银合作、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教育探索,对加强行业办学指导、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学校合作教育发展战略的全新框架。

(一)合作教育战略框架一: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

1.担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智库

学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基地”,着重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展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连续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层论坛,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2.加大金融应用研究的协同创新

学校开发了上海市高校知识创新服务平台——上海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合作共建“上海市十大高校基地”——“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基地”,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前沿问题,积极参加重点项目,推进协同创新。

3.联手打造金融行业高端培训品牌

学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联手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大力推广与“两个中心”建设相匹配的、国际标准的金融理财规划师(AFP、CFP)等专业证书项目培训。

4.积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学校联合上海市立法研究所、上海金融党工委等机构,分别在金融法制建设、金融反腐倡廉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率先组建全市第一个金融科普基地,编辑出版《金融法律知识系列丛书》。

(二)合作教育战略框架二:拓展行业合作范围,建立健全动态立体化合作网络

学校以金融行业为主导,重点保持与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以财政金融政府部门及相关大型企业合作为支撑,努力加强与金融主管部门及财政、法律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以此构建“银校平台”、“证校平台”、“保校平台”、“企校平台”及“政校平台”的动态立体化合作网络;借助合作平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服务辐射的范围和能级。

(三)合作教育战略框架三:发挥合作教育优势,丰富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实践

学校充分发挥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中心,设置和调整学校相应专业,确保学校提出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基地建设的丰富性等;与此同时,学校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努力适应经济转型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殊需求;以构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导向,强化金融与法学、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管理工程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导向,努力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金融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和素质需求,强化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注重国际金融规则与行业惯例教育,不断提升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

二、对接行业,互动融合,探索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在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引下,强调追求一种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包括探索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传统的学科标准基础上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行业专业标准,行业参与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行业型师资队伍,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和实习等。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学校培养与金融行业深度合作,深化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内涵,为国内同类院校全面提高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基于合作教育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和论证,探索实施合作教育(CO-OP)支撑条件下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并将此列为上海高等教育“十二五”内涵建设立项项目,以期建立人才培养全新机制体制。基于合作教育基础上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贯注“大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教学设计的CO-OP、教学内容的CO-OP、教学过程的CO-OP、教学评价的CO-OP,加强与行业合作办学与合作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合作性、对接性、交叉性与渗透性,全面建立校企政研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其具体实施路径为:

1.专业标准

以传统的学科标准为前提,在对金融业务人才与专业服务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金融行业合作,建立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专业标准。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四大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上,均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分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四个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金融机构见习(6~12个月),并面向金融实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学分与学时高于20%。

3.教学内容

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注意引入实务课程,如“期权期货”、“国际结算”等;注重对接职业执业标准,如金融理财师、投资顾问、证券经纪人等。在这些课程内容的把握上,偏重实际案例的解决。

4.教学方法

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诊断教学,提倡干中学、学中干。

5.教学过程

行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课程的讲授和课程的考核。

6.考核评价

引入行业参与学业考核,推行主题讨论式、方案设计式、问题答辩式等多元考试考核方式。

(二)立足行业应用实际,突出实践教学体系行业合作特征

1.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从人才的岗位需求出发,学校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与实践能力标准,构建了集银行、保险、证券等为一体的大金融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验课程体系”与“开放性实验项目体系”相得益彰。此外,学校与新华社上海分社合作共建“新华08高校示范实验室”,共同打造金融信息平台。

2.校内外综合实训平台

学校全面建成实验银行、实验证券公司、实验保险公司等校内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接行业、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此外,学校大力兴建校内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当代金银币博物馆,积极吸纳社会知名收藏家参与建设、研究和投资,教学成效明显,已被《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

3.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借助学校政产学研动态立体化合作网络平台优势,学校先后建立了以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申银万国证券、上海黄金交易所、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等为代表的83个产学合作实习基地。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三)依托行业合作优势,努力开拓创新创业合作教育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进一步落实“多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目标,学校积极依托行业合作优势,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合作教育实践。学校于2011年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以此为基础努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合作教育实践平台,并将此平台与学校政产学研动态立体化合作网络平台打通贯连,从相关行业成功人士和校友中聘请专家,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加强学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板块以及公共选修课板块增设“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与创新能力开发”、“创业与就业政策”、“创业者素质测评”、“商务谈判”、“商业计划书”等近20门创新创业类素质课程,与行业合作实际开发课程,进一步优化通专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形成课程实践与行业的整体对接,为学生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打造卓越金融人才国际合作教育平台

作为最早尝试国际化合作教育的财经类专门院校之一,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已形成深厚基础。然而,对于上海将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目标而言,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仍存有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打造开放型国际化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全方位对外开放需求,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机制。学校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师生交流等渠道形式,整合开发社会资源,培育整体优势,扶持品牌项目,扩大开放共享,搭建内容丰富的国际合作教育平台,形成中外教育优势互补,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能级的提升。具体体现在:

1.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拓展境外合作项目

截至目前,学校与国外合作的高校及研究机构达36个,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金融人才。其中,学历项目包括专科、本科、硕士(MBA)等,非学历项目包括交换、交流或带薪实习等方式;时间跨度从3个月到2年;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校已与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诸多国外知名高校和商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培育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凸显人才培养辐射带动效应

学校继续打造、维护国际化办学品牌——中丹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陶森大学、湖滨学院、西弗吉尼亚大学等开展双学历合作合作教育项目;与英国基尔大学开展“3+1+1”硕士项目;与美国太平洋大学及加拿大劳瑞尔大学开展MBAS硕士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开办,不仅培养了一批英语听说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开拓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经济金融专门人才,也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推动了学院国际化办学向纵深发展。2010年9月,中丹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的论证,成为上海市第二家获得论证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3.向海外输出优质专业教育,建立金融专业海外教学点

学校与越南河内东方大学签署“2+2”合作办学项目协议,合作开办“中越项目”。2012年,学校还走进了非洲大陆,与内罗毕大学、东非教会大学共商合作办学事宜,协议共同实施“2+2”联合培养项目,涵盖招生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体系等内容。其中,内罗毕大学作为东非地区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其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生源质量都很高。

4.致力于全英语专业及教学体系建设,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

学校通过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留学生在沪实习基地建设,构建留学生教育特色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以此吸引外国留学生。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实际,学校在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专业进行了全英语教学。

此外,学校以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与教学交流活动,近年来,已形成“海峡两岸金融论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和“亚太保险教育论坛”三大系列品牌论坛,主办和承办了“矩阵与统计国际学术会议”、“中日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傅建球,张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2]曾丽娟,马云阔,赵继锋.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107-108.

[3]于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5-16.

[4]付晓茹,陈敏东,方华.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 (9):68.

[5]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48-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