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们对这类教学模式应予以重视。教学内容要面向市场、贴近生产实际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可见,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现实选择。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如果不注重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那么,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

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张 游 王 勇

1 高职实践教学概述

1.1 国际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其中将大学教育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教育和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对以技术性为主的高等教育定义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能力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格。”在我们国家,这指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1.2 实践教学内涵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往往只偏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界定为在一定的工作现场,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及工具等动作行为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动作性的技能训练。这类实践教学活动有明确的实践目的,有相对单一的实践任务,有具体的实践现场,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有专业指导教师辅导,这是一种目的明确、任务单一、设备配套、场所固定的显性的实践,一般称之为显性的实践教学。

与之对应的还有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以思维训练作为主线,通过其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是获得职业技能可持续提升的能力。这种实践教学具有隐蔽性、渐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有时往往被忽视。所以,我们对这类教学模式应予以重视。

1.3 高职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其有以下特点:

1.3.1 基础性、规范性

作为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知识、规范的动作技能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是学生的立业之本,需要进行正规的、严格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及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着基础性与规范性。

1.3.2 实用性、先进性

教学内容要面向市场、贴近生产实际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重视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是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实用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别于本科实验教学的主要方面;而先进性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的最先进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技能,使之保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然要求。

1.3.3 综合性、开创性

综合能力的表现,是行业知识与素养的反映。所以,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体现综合性的特点。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就要不断创新。因此,高职的实践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综合能力。

2 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动因的思考

2.1 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是夯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该决定中强调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参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0日第1版)。可见,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现实选择。这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的大事,是提升综合国力、迎接国际挑战的需要,是贯彻“十一五”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 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是解决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专门人才。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为5%;在西方国家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人。所以,应重视实践教学,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类型”,集高教属性和职业教育于一身,办学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担负着提高整个民族技术、工艺水平,满足经济技术发展需要的艰巨任务。为此,在造就上述人才的方法上必须十分强调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这样,在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着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手段,寻找切合生产实际的、高效益的实践教学,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工巧匠型职业技术人才。

2.3 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突出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从市场的需要出发,按岗位群设专业,按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并进行教学和训练。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训练并重,采用边教边干、边干边学的方法。如果不注重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那么,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这也就难怪社会上有把“高职”当“职高”的偏见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同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人终究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万~30万元的高价,竟然请不到合适的高级技术工人,一些企业老总发出“找一个高级技术工人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的感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加强高职实践教学创新的紧迫性。

2.4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积极投身于社会交换活动中去,并在此过程中寻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契机。“学生择校读书,单位择校用人”的状态使“年轻”的高职教育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些新兴高职院校校长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到升格的喜悦就陷入到生存的苦闷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教育市场与世界教育市场接轨,一些国外著名高校纷纷将目光瞄准中国教育市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刚刚发展的教育类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实训设施和手段等方面比较落后,同时业务单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缺乏普通高等院校的品牌优势和办学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却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独特优势,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实用型和技艺型,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与财富的创造相连接,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体系的欠缺,符合当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竞争的利器。因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形成一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 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路径的思考

3.1 转变教育观念,彰显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在具体的知识框架中渗透能力培养与实践或实验教学。可是,这种教学设计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因为,它设计的中心是知识体系,重点是知识点中的难点,没有彰显“技能本位”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必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这个转变应是“革命性”的转变,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目标不应单纯地停留在考卷上,而应针对行业岗位需要,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胜任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3.2 扩大实践场所,聚焦实践技能

长期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界定为在一定的工作现场,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及工具等动作行为的教学活动,可称之为显性的实践教学。事实上,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还应重视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可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由于这种实践教学具有隐蔽性、渐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次“洗脑”。课堂不仅是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阵地,而且更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而不同于过去的理解,认为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操作车间等才是技能训练的场所。其实,课堂教学应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新形式,如以技能项目为任务单元,贯穿体验教学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以学生为主组织教学,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经验。例如,美国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上课立刻就讲课程内容,而是先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实践意识。然后简要地介绍所讲内容,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3.3 深化课程改革,开发适用教材

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从增加设备投入、革新教学手段入手,更主要的是要深化课程改革,从课程内涵去深化改革。我们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必须由学校教学骨干和企业的有关专家,根据岗位需求对各学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确定各课程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适用教材,避免偏离实际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要始终为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使教材、讲课、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零距离或近距离。

3.4 理论实践融合,院校企业双赢

实践教学中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可以采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重在过程,重在“应会”。所谓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开始时,由教师先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然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如果有问题,由老师现场个别解决,对于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现场做理论讲解和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积极探索院校合作的新模式,例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院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就业”的方式,改革为“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或校内仿真实训)—校内或企业教学—就业”的方式,实现了学院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脱钩的问题,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畅的问题。再如,探索“产学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实际领域,通过“工—读”结合的途径,使学生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崴.主体性教育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肖川.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9(5)

[3]曲中林.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践策略[J].教育评论,2005(3)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造就亿万技能人才[N].人民日报,2005-11-22

[5]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学林出版社,2001

[6]郭尚恒.转化思路看职业教育[N].科技日报,2005-06-26

[7]赵秀红.实践中教出“管用”的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5-10-30

[8]朱根华.实践出“真才”[N].教育信息报,2005-1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