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思考和建议

湖北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思考和建议邹德文[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也是增强我国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基础,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湖北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思考和建议

德文[1]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也是增强我国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基础,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什么基础条件,面临何种机遇,存在哪些问题,国内外有哪些成功做法,我们该如何发展,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

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研、产业、人才等诸方面的良好基础。

1.强大的科研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

我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各行业的、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在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武汉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系统、电力环保、数控系统、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双低油菜、超级水稻等领域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并且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

2.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

湖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尤其是作为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的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0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超过千亿元,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等产业的规模均已达百亿、数百亿。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东湖高新区将进一步激发潜在发展活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

湖北高校人力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三,每10万人中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为2542人,居全国第五位。目前全省有两院院士近60人,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随着中国的加快发展,全球范围内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向中国流动,海外人才大量回流。随着武汉建设“3551”人才特区和未来科技城,湖北将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地。

4.基地优势和品牌优势

湖北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将进一步在湖北集中。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已批准建设了十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基地、环保产业基地等,这一重要的基地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中国光谷、示范区的品牌优势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高新区,参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推动湖北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光谷制造”和“光谷创造”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2009年,国家又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更极大地提升了光谷的品牌优势,在示范区建设的旗帜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大型央企陆续进入示范区,参与国家示范区的建设。

5.区位及物流成本优势

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以及其他高铁的兴建,高铁经济迅速发展;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使其成为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依“大三峡”、北承“大中原”的纽带。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运输都极其便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以及华中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作为中部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北的物流辐射力很强并大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二)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千载难逢机遇

1.新兴产业的技术已经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的革命。目前,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绿色、智能、健康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广泛应用,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快速崛起。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向农业、医药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纳米印刷技术、微纳结构光刻技术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日益融合的信息、生物、纳米和材料技术发展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来的创新密集时代。

2.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规模巨大带来机遇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巨大的潜力正在释放。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

生物技术产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未来10余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我国生物制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我国已经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高端制造业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远未成为制造业强国。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还有很多产品需要依赖进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工业还相对较弱,一些材料还不能满足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物联网正在创造更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是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9年年初开始,国家各领导、部委提出了许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针政策,其涵盖了融资、产业规划、产业市场需求、行业改革、产业对外合作、创业投资计划等重要方面。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而各级政府也在多方面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包括创造有利于聚集创新资源的区域经济环境,帮助企业突破产业化瓶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排除体制性障碍,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更多资本投向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

4.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

全国乃至全球需求的增长点正在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面临着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良好机遇。

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今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特别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对出口将带来巨大的压力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内需水平,是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中国的增长格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西部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地位日益重要,平均增长超过了沿海地区。而我国沿海的一些重要地区,如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增速逐年下滑,尤其是浙江,近5年的增长速度一直处于国内靠后的位置,尽管经济总量较大,但传统增长方式下的发展后劲已明显不足,这标志着沿海地区原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正在探索新的增长方式。国家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依靠中西部地区来拉动整个国家的增长。

此外,需求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全球高技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为削减成本、应对危机,在继续将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也在加快将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重心向外转移,而中国中西部地区正是这些产业转移最重要的目标地。

5.国家一系列政策叠加带来的机遇

湖北当前处于多重国家政策利好叠加的时期,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战略都为我省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第一,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要求我们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率先崛起,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第二,国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需要武汉城市圈作为示范城市,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三,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武汉作为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提出把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必须有一批国家队当急先锋。武汉东湖高新区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备担任国家队参与国际自主创新竞争的实力,这也是国务院批准我们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根本理由。

二、湖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引导机制欠缺,市场化引导力量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湖北、武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比如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选择,应该主要由市场来判断和选择,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路线的选择、商业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在智能计算机的竞争中,日本选择模拟技术的技术路线,不符合技术创新的方向,导致惨败,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损失,并从此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而美国通过选择数字技术的技术路线,在信息技术领域一举超越日本、欧洲,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主导全球信息技术发展20多年。再比如,在新一代光存储技术中,随着以索尼主导的蓝光联盟的胜出,导致以东芝主导的高清联盟的损失上千亿美元。技术路线的选择,对国家、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湖北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但是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中,政府部门容易急于求成,容易带来决策失误和损失。再者,我们在制定产业规划时,政府部门容易脱离实际,全面出击,缺乏重点,力所不能及。

(二)人才激励机制欠缺,难以实现人才的价值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有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因为任何资源都是紧跟着领军人才走的。湖北武汉的人才机制,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为了解决人才机制问题,武汉正在实施“3551”人才特区建设规划,重点是利用每年的1.5亿元的财政资金,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的创业人才和团队。这种重点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来建设人才特区,在起步阶段非常必要,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示范区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当这些人才在示范区能够实现其价值并能成就其财富梦想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激情,才能从根本上对全球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够,就是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流失的危险。

(三)科技金融机制欠缺,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在全国科技金融的激烈竞争中,武汉科技金融在全国的位次有可能后移,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金融资源是稀缺的,也是流动的。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都更加重视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纷纷加快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步伐,突出发展科技银行、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三板市场、产权交易、信用担保、金融租赁等科技金融业务,力争在新的一轮竞争中率先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但在全国科技金融面临着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武汉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不够,新的亮点不够,在全国的金融地位有可能进一步下滑,不仅与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差距有可能会扩大,还有可能落后于重庆、苏州、无锡等二线城市,与武汉的科技教育地位不相称,将导致在竞争国内外高端资源中处于不利局面。在创业板开通、民间资本逐步放开后,中国的风险投资十分火爆,但是这些火爆局面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似乎与武汉没有多大关系。

三、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1.制定战略规划,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些年出台的各种战略、规划中,共同选择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兴信息产业等作为本国或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表1所示,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表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期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img23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类资料整理。

2.培育市场需求,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措施和手

段,拉动内外部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项。第一,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启动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例如,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美国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125美元。第二,通过试点示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就开始培育相应的消费群体。例如,日本几年前就开始实施电动汽车共用系统试点示范项目。第三,利用政府财政资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普及。第四,利用技术标准、提高关税以及政治影响等手段方法保护国内市场。例如,金融危机之后,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明显。第五,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例如,美国政府为帮助本国航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向外国政府施压,促进本国航空公司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则通过进出口银行为出口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第六,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市场的法律和标准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例如,为刺激再制造产业的需求,欧盟颁布关于汽车材料回收方面的法规,要求从2005年起新生产汽车材料中的85%必须能再利用。

3.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近些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直接投入资金等手段加大力度支持本国和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但本轮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投融资政策表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的领域更加集中;二是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三是战略计划或专项行动计划中纷纷明确点出未来一段时间计划投入的具体金额数量。例如,美国在《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不仅提出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还详细罗列了计划增加的投入金额,包括以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为目标,将重要科研机构的R&D预算提高一倍。韩国也于近期发布了未来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愿景与策略《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对主力产业的ICT[2]应用投入预算从706亿韩元提高到1万亿韩元。

4.颁布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比于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专业性更强。主要发达国家向来重视通过重大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实施支持重点领域优先发展,这些计划往往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本国和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对于促进本国和地区产业、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美国,近年来伴随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日趋严重,面对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奥巴马初任总统就先后出台氢能经济、未来发电、碳收存、国家生物燃料等若干计划。这些规划切实解决了本国一定时期、一定领域的重点科技问题,目的性强,指标清晰,具有详尽的操作规程,对于带动地区产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国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在国内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无锡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成绩和做法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肯定,值得湖北认真借鉴。这里主要谈谈北京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目前,北京中关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在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中关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2009年,中关村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储备,并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

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争取国家布局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抢占技术制高点。2009年,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科技基础设施在中关村示范区落地。2009年中关村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29项。其中,落地重大项目68个,项目总投资额约1800亿元,锁定了中关村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的活力,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2009年,中关村示范区出台了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科技成果收益分成、分红权激励和股份期权等股权激励的具体方式和比例,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有机会为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中关村已有近300家单位申请参加股权激励试点,收效显著。

三是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一个基础”是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六项机制”包括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分阶段性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时投资、创业投资、代办股份转让、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集合发债、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小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此外,中关村还在全国创新性地开展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金融创新做法。

四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积极发展产业联盟。为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中关村不断整合企业优势资源,结合以往创立TD-SCDMA无线通信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的经验,自2009年以来,快速集结中关村科技资源优势,又新建了一批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相关的新兴产业联盟,诸如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实现了科技企业优势资源的一次大集结。至今,中关村已建立了42个产业联盟,实现了产业经济方式转变的一次革命,使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挑战世界。

五是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目前,留学生在中关村创业,已经成为中关村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方案,制定了中关村“高聚工程”实施细则。截至目前,中关村共有15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占到北京市的80%以上;43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北京市的80%以上;18人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

六是开展政府采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2009年,北京市政府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验和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截至2010年6月,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金额约80亿元。

另外,在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竞争中,无锡的集成电路、光伏产业以及物联网产业领先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无锡市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四、湖北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建议

(一)发挥示范区在全省的引领作用,构建“国家战略、国家参与规划、国家参与建设”的体制

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省的引领作用,通过其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国家多大程度上参与。目前,已经列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十多个,这一方面说明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调动地方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地方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地争取国家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我们不能认清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导致示范区招牌的含金量不断贬值;并且,从我国改革的趋势看,中央给予某一地区的政策,经过试点成功后,会迅速复制到其他地区,一个地区的成功做法会被兄弟地区迅速学习借鉴。可以说,一个地区难以单独享受长期的政策优惠,主要依靠政策优惠的时代已经过去。

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能有效实施,必须形成“国家战略、国家参与规划、国家参与建设”的建设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各部委实质参与示范区的建设。一是在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制定方面,要努力使示范区的规划真正成为国家层次的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国家相关部门和智囊机构深度参与,要实现示范区的产业规划、自主创新规划、金融创新规划、体制改革规划等,同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国家自主创新规划、国家金融创新规划和体制改革规划以及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等国家规划有效对接。二是在示范区的规划实施方面,在与国家规划有效对接的前提下,深化已有的省部合作机制,发挥国务院部际领导小组的作用,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项目的重点倾斜,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和国家布局的重点倾斜,争取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优先区域,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主力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在促进本地创新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创新资源利用的国家平台,吸引国内科技力量的进入;同时,深化示范区的国际合作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若干个国际合作基地,使示范区成为国家科技与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突出重点和特点选好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把科学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为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注重“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统一;其次,要做到当前与长远的结合,按照有利于当前巩固经济回升基础、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好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最后,要立足湖北的优势和特色,在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对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布局的同时,充分考虑现有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资源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拥有自主知识、市场前景广阔的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具体而言,要做大做强光电子、光通信、生物、软件外包、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瞄准物联网等新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

(三)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引导大学、研发机构参与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些都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参与,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支撑,这也是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省要抓住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更大的空间和领域内整合湖北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着力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争夺知名高校、著名科技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深圳采用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入驻;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争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入驻;国内科技力量布局正在洗牌,湖北对国内争夺科教资源的新趋势必须高度重视。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对湖北来讲,金融资源更为稀缺。完善的科技金融机制,是从根本上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全球财富高地、人才高地的根本措施。目前,湖北已在科技金融方面,开展了股权激励、争取三板试点、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小额贷款试点等多项工作,今后还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加强金融管理机构的力量。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主要组成人员应当重点招聘那些长期在国际著名金融机构担任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国内金融和企业发展情况、与各大创投基金或者投资银行有着广泛联系、具有良好的金融组织人脉资源的高端金融专业人才。

二是突出打造金融人才高地,引进国际一流的金融人才。湖北由于缺乏金融专才,在国家金融发展中缺乏话语权,这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必须改变这一现状。科技金融发展与创新,是一项高度专业性、高度挑战性、高度开拓性的工作。科技金融创新必须顺应全球金融发展趋势,把握国家金融改革方向,要有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金融管理团队来负责科技金融创新工作。要用新机制、面向国内外,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升迁和发展机制,吸引国际一流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时还要优化发展环境,针对引进的金融等现代服务机构的税收、办公场所以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他们落户湖北,建立人才高地。

三是保险护航,发挥科技保险的支持保障作用。鼓励保险公司根据科技企业保险需求,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和健全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切实发挥保险在科技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保障作用。

(五)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投资,必须发挥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缺一不可;没有企业的积极性,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发展;但是,只有企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没有中央政府作强大的后盾和鼎力支持,也存在巨大风险,这个风险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难以承担,企业难以支撑和维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要有超前的眼光,并根据自身的实力,选准方向;要有敢为国家挑重担的气魄,敢于向跨国公司的垄断发起冲击,敢于取得一批世界意义的创新成果;地方政府要有长期的支持,发展战略产业是一项战略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有浮躁心理,不能片面追求政绩;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形成国家支持的体制;必须学会与跨国公司博弈,逼迫跨国公司放松技术转让限制,等等。

(六)引导和培育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爆”作用,加快制定包括财税、采购、投资、信贷、科技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中介机构、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赢利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国内市场,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形式刺激消费需求,并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二是拓展国外市场,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创新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或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工作,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以标准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在培育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七)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服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要尽快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合理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科学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决定了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跟踪研究。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特征表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可考虑组建专门的发展研究中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订规划、目标作为政府决策参考,并全程跟踪产业发展状况,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特征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生事物”的范畴,对于现行的各种制度、体制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这又要求必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关注,即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议,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支撑和服务。

(八)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尽管世界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却没有放缓。一些发达国家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研发产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趋势,在海外设置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国际资源;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通过合作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注释】

[1]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北省行政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2]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