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载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载体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载体与传统产业企业群聚于各大工业园区不同,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大多处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其“发源地”和“栖息地”。这类基础设施无论对于高新区、孵化器还是产业园都是极其基本的,是其作为产业培育载体的基础条件。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载体

与传统产业企业群聚于各大工业园区不同,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大多处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其“发源地”和“栖息地”。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特征要求改变以往单纯由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而更强调两者的共同作用。因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优势,由一批产业关联度较大、产业链较完整、技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以及产业支撑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也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新区、孵化器及产业园以其产业基础设施作为物质载体,以其管理方提供的产业服务作为服务载体,以各级政府推出的产业政策作为政策载体,协调技术创新系统、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政策环境的互动关系( Dosi,1982),实现其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

本章将从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两方面分析高新区、孵化器和产业园区等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的作用[2],并通过无锡新区培育物联网产业,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以及常州规划“一核八园”培育新兴产业等江苏实践进一步反映高新区、孵化器及产业园区等载体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 1 各类载体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的作用

2. 1. 1 载体功能定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虽然各地高新区会结合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吸纳相关企业入驻,但对驻区企业是否属于同一产业领域,是否存在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并无严格要求。因此,高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的作用更集中地体现为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上面。

与高新区共同被列入火炬计划发展内容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包含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创业园、国企创业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等。这些孵化器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3]。除了专业孵化器,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样没有对产业领域和产业间联系的硬性限制。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如果说,建设高新区的初衷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中心是为了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它们都试图从“科技”端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矛盾;那么,产业园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目的则直接面向产业创新资源整合与产业链优化重组,是从“经济”端去解决上述矛盾。

产业园区吸引和集聚特定产业领域内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形成联系密切、分工协作、上下游互动频繁的产业链条;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设立创新创业服务和产业发展促进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技术交易、人员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服务。因此,产业园区是特定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腾飞地”。

2. 1. 1 产业基础设施

高新区、孵化器及产业园三类载体均通过向区内企业和机构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其各项活动,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具体包括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和创新研发基础设施。

2. 1. 2. 1 生产经营基础设施

水、电、气、厂房、交通、网络、物业等基础设施是企业发展的必需品,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转化的根本保障。三类载体通过系统构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一方面可吸引更多企业进驻,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可适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发展阻力。这类基础设施无论对于高新区、孵化器还是产业园都是极其基本的,是其作为产业培育载体的基础条件。

2. 1. 2. 2 创新研发基础设施

没有产业创新就没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大型公用仪器设备、文献资源中心、创新交流场所等知识性和技术性基础设施对产业创新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更需要管理方集中提供上述设施,便于缺乏资金实力,又急需研发设备、交流场所的科技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使用,以降低其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在高新区和产业园内,管理方不仅能自行出资提供公共设施,还可鼓励区内企业和机构所拥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发展其公共服务功能,以支持和促进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 1. 1 产业服务

各类载体提供的产业服务指向人才、融资、市场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2. 1. 3. 1 人才服务

人才服务包括普通人才服务和高级人才服务。大部分科技型企业人员数量有限,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创业企业,未必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岗,各类载体通过集中举办招聘会,提供相应场所、服务人员和媒体宣传;以及为企业招募的员工提供统一系统的入职培训,可以有效缓解企业在用工方面的困难。

此外,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国际化、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各类载体可借助政策优势吸引大批高级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并通过提供研发启动经费、住房及各项补贴,及时解决其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等服务留住高端人才,使其安心为区域发展做贡献。

2. 1. 3. 2 融资服务

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现有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面临融资困难。各类载体在协助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安排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接洽、提供融资担保、辅导企业上市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机构等。应借助高新区、孵化器及产业园区这类载体的公共或准公共机构形象和信用,增强民间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其对未来的预期,以吸引多元化资本设立种子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投入新兴产业。

2. 1. 3. 3 市场服务

各类载体对进驻企业提供项目报批、工商注册、会计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服务。有效获取和利用这类知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对于处于初创期或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是一种压力,导致其不能将时间精力和有限资金专注用于生产经营和创新研发活动。载体提供服务以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投入,无疑有助加速企业成长,从而推进产业发展。

除了专业知识服务,载体管理方通过组织产品推介会、企业家联谊会、开办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向区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商业机会,这也是促进企业成长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 1. 3. 4 技术服务

高新区、孵化器和产业园区都设有不同层次规模的科技创新平台用于支持区内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除了提供前述创新研发基础设施之外,也提供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检测与评估、共性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服务。尤其在产业园区内,围绕特定产业领域开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对于该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对于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率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还在客观上增强了园区对相关产业领域上下游企业的吸引力,促进了同一产业链上企业的聚集。

2. 2 无锡新区培育物联网产业的实践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在高新区基础上正式成立无锡新区,是江苏省唯一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开发区。新区在“一次创业”阶段,以全国闻名的“日资高地”和“韩资板块”积累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继而在“二次创业”过程中依托科技创新,逐步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再次站到全国前列,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先驱。

2. 2. 2 无锡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

中国物联网产业没有在相关技术和制造力量更为发达的深圳、南京等地兴起,而是落户无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产业基础良好。无锡的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支撑产业基础较好。2009年,全市已拥有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100家,总产值220亿元。其中,传感器研发和生产企业36家,共实现产值12亿元;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企业44家,共实现产值207亿元;物联网软件、系统架构、系统集成企业20家,共实现产值1亿元。[4]

(2)人力资本丰富。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除了前期产业发展积累下的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无锡还鼓励和支持本地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用于补充产业后备技术力量。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也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吸引到了国内外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具备在物联网方面的学科优势,如南大的“感知生命”、上海交大的“三网合一”等,学科优势促使更多高级研发人员聚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知识源。

(3)产业链初步形成。国内五大网络运营商及有关物联网发展的研发单位都纷纷聚集无锡,聚集了美新半导体、海鹰集团、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大为科技、北方电子、中科芯、中星微电子、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清华紫光等骨干企业,基本涵盖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中游的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以及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无锡物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及行业影响力,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基础已初露端倪。

(4)产业支持政策力度大。无锡新区在人才、资金等产业服务方面一直保持较大的投入力度,用于重点支柱产业促进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专项基金规模达10亿元,对存在融资不足问题的融资核心企业都给予3年贷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还在全区建立种子基金等多元科技金融体系;“千人计划”和“530计划”等人才政策重点向物联网领域倾斜,仅“530计划”两年就引进了876个项目,3000多人团队,物联网方面高端的技术人才200多名。[5]

(5)掌握标准制定话语权。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行业标准制定上无锡拥有话语权。2010年9月11日,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院长被任命为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的组长。2011年3月25日,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递交了传感器网络和技术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际立项的传感网标准。同时,在我国八项传感网标准研究制定中,无锡牵头研究制定了其中的三项,这使得无锡新区在物联网产业相关技术创新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2. 2. 2 无锡新区培育物联网产业的措施及成效

自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后,无锡全面启动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迅速建立相关工作体系,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示范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加大了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与物联网相关的各类研发资源在示范区集聚。具体措施及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2. 2. 2. 1 着力优化产业环境

(1)营造投资环境。对负责传感网投融资的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2亿元,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2)建立研发应用平台。建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传感网产业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计划,在传感网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应用等领域进行攻关创新,促进传感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3)建设专业载体。加快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大学科技园和展示中心的“四园一中心”,为项目引进、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保障。

2. 2. 2. 2 合力打造创新高地

借助产学研合作和跨区域合作,无锡新区夯实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中科院、江苏省、无锡市三方合作共建的“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于2010年1月挂牌并完成公司注册,该中心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传感网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制定产业标准,转化科技成果,推进行业应用示范。[6]

一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机构云集无锡,包括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公安部交通研究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无锡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研发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无锡物联网研究中心、江南大学无锡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电科技58所、中航607所、614所、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与技术推广中心、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院等,无锡已成为全国传感网领域科研机构的集聚地。

2. 2. 2. 3 全力吸纳企业集聚

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产业规模提升的主体。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无锡传感网技术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而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则为下一步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形成奠定了基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自动测试设备供应和服务提供商美国泰瑞达公司,专注于无线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商中国台湾肯碁国际、英特尔(中国)并行计算中心、芬兰万莎拉公司等传感网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落户无锡。

此外,通过“530”计划引进的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创办的“瞪羚企业”,如赵阳博士的美新半导体、吴微博士的矽鼎科技、伍昕的天脉聚源传媒科技等也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无锡新区物联网产业日渐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据统计,2012年纳入统计的208家企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增幅达20%。

2. 2. 2. 4 大力推进应用示范

由政府牵头组织应用示范工程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对于处于萌芽期的产业具有助推作用。无锡市专门制定《关于开展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用户和研发机构结合,统筹资源、示范先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物联网应用。

已建设的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无锡智能化变电站、无锡市污染防控网、无锡新区太科园、平安家居等;征集的应用示范项目方案覆盖工业、农业、安保、交通、物流、环保、水利、电力、医疗、家居等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2. 3 南工大“三创”载体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与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南高新”)携手共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环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内在的创新创业动力,使其不仅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还通过创业活动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产业发展的联系上来说,“三创”载体实质是科技创新成果、学术型创业人才和科技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多年实践证明了南工大“三创”载体在促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3. 3 “三创”载体建设背景与目的

南工大主校区与南高新同处长江以北,前者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生化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以及特种分离膜、非金属复合功能材料、热管技术等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且有着科技创业的优良传统。“在南京高校中,南工大是与南京科技和产业发展进程对接最紧密的高校之一”。[7]后者经历了近20年的“一次创业”过程,已形成电子、生物医药和车辆制造三大产业特色,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端人才资源缺乏,企业创新渠道不畅,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创业投资力度不足等,尤其突出的就是因人才资源缺乏导致的产业创新创业活动后继乏力,直接影响了区域产业升级和再发展,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渐显劣势。

2007年,为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及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江发展”战略目标,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南工大与南高新携手推进“创新在高校,创业在高新,创优促发展”的“三创”载体建设计划。该计划三大核心举措包括:

一是在南高新等经济开发区遴选一批创业有成、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归国企业家,南工大聘请其为教授,全面开放学校科技资源,提供相应支持,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学校,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二是充分释放南工大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让教师带着成果到南高新创业,在政策、服务、金融的合力支持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业。

三是在“十一五”期间,联合招聘30名左右海内外领军人才。南工大提供专职编制,教授(研究员)岗位,根据需要配备研究团队,并由南工大和南高新共同为其提供科研和创业所需的资金与场地等硬件条件。[8]

“三创”载体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南高新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和现代管理咨询等方面的经验,依托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实现人才、平台、环境的有效结合,全面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释放南工大在科研、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将高校的创新成果直接与市场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三创”载体建设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育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还要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要充分发挥载体在培育和促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3. 3 “三创”载体促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

“三创”载体的核心是海内外领军人才,他们的专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与南高新原有主导产业领域相近。南工大和南高新通过对领军人才的支持整合创新资源,在前者因领军人才的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同时,使后者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得以提升,形成了良性互动格局。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带来的前沿技术,甚至成果产业化的海外市场订单,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奠定基础。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南高新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出一批新兴产业,实现了“人才—企业—产业”的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第一,聚集高端人才,夯实区域产业创新基础。“三创”载体通过人才高端化引领产业高端化。计划实施以来,入选的39位领军人才全部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3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9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20人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学,26人曾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级技术、管理职位。部分高端人才的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凭借其多年积累的研发管理经验,通过对产品的自主创新迅速打破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垄断。首批领军人才陈礼勤的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外包,对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也大有裨益,由其创办的靖龙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新合成方法研制的畅销药“奥美拉唑”已成功打入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引进人才中有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7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7人入选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在高校培养学生为区域产业创新积蓄后备力量,目前领军人才已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近100名。

第二,创办高技术企业,增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其研发活动对于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已有29名领军人才领衔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新医药、传感与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5家企业获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家企业获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利润率、增长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技术水平普遍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29个公司共实现销售逾2亿元。沈钢纲博士创办的南京百敖软件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生产出第一个国产BIOS软件;王生安教授创办的南京格高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视频通讯生产与服务,先后圆满完成了2008年奥运军队安保可视指挥调度、载人航天可视远程技术维修保障、2009年国庆阅兵中空军飞行通信保障等多个军队重大项目。

第三,优化配套服务,扩大区域产业创新规模。单靠少数企业并不足以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于产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与基础设施,同一产业领域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是扩大区域产业创新规模,最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南工大“三创”载体被纳入南高新的高新技术孵化器序列,为其提供更大的孵化场所和配套服务,提升了孵化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高成功孵化率不仅促进了南高新主流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技术领域的创新,吸引了更多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创新集群效应逐步彰显。“三创”载体还面向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全过程需求,向其提供“政府、南高新、学校、金融机构”的“四合一”支持,衔接和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人才政策,落实专项资金;南高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等提供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建设;南工大提供专职岗位、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实验室、人才公寓及100万元科研启动等人才专项资金,配备研究团队;引导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等介入创业孵化。

2. 4 常州“一核八园”培育新兴产业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在纺织、机械、食品等产业领域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是“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但当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分工格局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基础工业无法继续推动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必然选择。然而,此时的“推陈出新”比当初的“白手起家”更具挑战,如何打破以往路径依赖在传统产业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在日渐凋零的传统产业体系基础上建立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是摆在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 4. 4 以“一核八园”布局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

2010年上半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常州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建设国家创新科技园区。为了争当全国、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好新一轮创业、转型、创新之路,常州市政府决定以“一核八园”思路规划下一轮产业发展格局。“一核”指常州科教城,“八园”指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

“一核八园”的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了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功能。在“一核八园”规划中,科教城被定位为“核”,肩负着加快自身发展和辐射支撑八园的双重使命。作为教育园区,科教城以高职教育为特色,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园区现有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高校——常州大学,全日制在校生7. 6万余名,拥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达98%以上,荣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400余项。作为科技园区,科教城构筑以产业创新为先导的政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现已集聚了550多家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成了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电动汽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发和产业孵化特色,使科教城从单一的高职教育园地、银领摇篮,嬗变为融大学、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于一体的公共平台、教育和科技研发高地。

其余“八园”的产业布局规划均依托原有企业和产业基础进行。创意产业园以中华恐龙园为依托。光伏产业园以中国光伏产业的先行者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为龙头。生物医药产业园以2003年7月被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火炬计划常州市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新能源车辆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了黄海客车有限公司、豪爵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常林工程机械等大中型企业。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产业园内,则已入驻了一批企业,且部分项目已投产。如此布局,不仅有利于高端要素资源向特定区域集中,而且有利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起到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的作用。[9]

2. 4. 4 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园在“一核八园”规划下的发展

武进高新区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园作为“一核八园”中的一园,是常州集聚优质风电产业的核心载体。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457亩,江苏新誉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卓润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已入驻其中。近年来,在“一核八园”规划引导和支持下,不断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创新资源,吸引了一批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风电产业转型。

园区企业产品已覆盖了从整机到主要部件以及专用设备的所有领域,如新誉重工的整机、叶片、发电机组,卓润重工的轮毂、齿轮箱体、底座铸件,双强机械的回转支撑、轮毂,新瑞戴维布朗齿轮的齿轮箱,常牵电机的电机,津恒能源的逆变器等,使风电产业园初步形成了“研发—制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产业园区这一载体形式充分发挥了其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产业培育措施:

2. 4. 2. 1 在产业人才服务方面注重内培外引相结合

“一核八园”规划对相关园区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团队且团队成员8人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奖励企业家5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中,理工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数占员工总数25%以上的,给予企业家一次性奖励5万元,超50%的奖励企业家10万元。风电装备产业园目前拥有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2名,园区通过招才引智,在产业人才架构和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此外,园区充分利用科教城的教育资源,积极为企业人才素质提升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HR人才俱乐部,为企业家、经理人提供非正式交流空间,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2. 4. 2. 2 在产业融资服务方面注重政、企、金多渠道相结合

“一核八园”规划对园区内科技型创业企业符合产业方向的科技项目获100万元以内银行贷款的,实行贷款利息全额补贴;对获500万元以内的银行贷款的补贴利息50%;投资亿元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不低于1000万元。武进高新区还专门设立1000万元发展资金,对重点科技项目进行配套资助,引导企业增加对风电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此外,园区组织开展专项融资洽谈,争取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向风电企业关键设备的进口提供融资支持。[10]

2. 4. 2. 3 在市场服务方面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

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了鼓励发展龙头企业,“一核八园”规划对于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家100万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一次性奖励企业家50万元;总投资超1亿美元且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外资项目,分年度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支持。

整机企业是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龙头,产业园管理方以不干预企业运营为原则,及时了解整机企业需求,帮助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其做大做强。作为风电产业园的龙头企业,新誉风电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立足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基础,集成创新、自主研发出1. 5兆瓦级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并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实现兆瓦级机组产业化的先河。[11]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吸引相关配件企业进驻,园区内已集聚了以新誉风电为龙头,卓润重工、常牵电机、伯龙三维复合材料、高齿传动机械、华立液压润滑、金锋佳特机电、君达风电等为配套的20余家风电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总收入22. 6亿元。园区目前的6个在谈项目中,投资类项目5个,海外投资项目1个,涉及风电电机、铸件、叶片材料、制动部件等,符合园区的产业特色定位。[12]

2. 4. 2. 4 在产业技术服务方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核八园”规划鼓励园区企业建设“两站三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200万元,省级创新平台支持100万元,符合产业定位的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及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的重大研发机构,单个平台支持不低于1000万元。

风电装备产业园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企业自主研发、测试平台共计5个。江苏(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项目,总投资6亿元,其中一期投资3亿元,拥有国家级EMC电磁兼容实验室、3. 8兆瓦的机组出厂地面全性能检测试验台,国家级风力发电重点试验室,为机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可靠平台,强大的地面试验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认同。

此外,园区还广泛开展风电技术国际交流,帮助园区企业与英国GH、UBC、澳大利亚Aero genesis等公司开展合作研发。

【注释】

[1]《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认定条件和办法》。

[2]产业政策将于第五章专文分析。

[3]《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 2006)。

[4]数据来源:无锡市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2010)。

[5]佚名.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现状[EB/OL]. http:/ /wenku. baidu. com/view/b6c79702de80d4d8 d15a4f92. html,2010-06-16.

[6]佚名.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现状[EB/OL]. http:/ /wenku. baidu. com/view/b6c79702de80d4d8 d15a4f92. html,2010-06-16.

[7]杨卫泽.南京呼唤斯坦福式的大学——在南京工业大学的演讲,2012-2-22.

[8]施勇君.高新区与南工大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N].南京日报,2007-1-12.

[9]中吴网.常网“一核八园”成为城市创新的“主战场”[EB/OL]. http: / /www. zhong5. cn/article-148797-1. html,2010-8-18.

[10]王栋梁,马浩剑.面对一个“一个无垠的大产业”——我市风电产业园现状、发展措施及前景展望[N].常州日报,2010-07-16 ( A01版) .

[11]王栋梁,马浩剑.面对一个“一个无垠的大产业”——我市风电产业园现状、发展措施及前景展望[N].常州日报,2010-07-16 ( A01版) .

[12]季一木.关于武进高新区做优风电装备产业园的思考[EB/OL]. http:/ /www. sykfq. gov. cn/article/html/696. html,2011-08-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