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思路对策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思路对策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河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尽管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河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大而不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现实省情,在全国财政收入排名靠后,尤其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相对落后。全省工业化率及城市化率都落后于东部甚至一些中部地区。同时,河北整体经济表现出以重化工业为主。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总体水平低,产业规模也较小。

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现代服务业滞后。作为中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的重工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程度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较有限。

二是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大。河北重化工业经济特质明显,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比较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北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至极限,拼总量、拼资源、拼成本的发展模式已没有任何优势。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河北发展的瓶颈。

三是技术创新和人才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才可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对投入能力及研究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同时技术路线多样。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产业集群内合作不足,相应高技术产业聚集度不高,除少数大型企业的某些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外,大多数的高技术企业规模还是普遍偏小的,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太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及缺乏核心技术。在人才方面,创新型人才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河北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其中致命弱点。京津两大直辖市“虹吸”我省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得科技资源禀赋不足。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办企业”创新平台的缺失,令整个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

四是资金问题。资金问题包括:投入不足,管理部门不集中,支持重点不突出。2011年我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0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82%,同期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4%,我省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尽管河北省已加大投入资金以加快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五是政策体制问题。现在还没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规划体系,没有明确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法规约定。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规划细则尚在酝酿中。具体规划尚不完善,尚未形成与国家规划相衔接,同时能体现我省实际情况的完整规划。

二、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其产生条件入手,即先进技术和潜在市场这两大重要前提。二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两股重要驱动力,是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

(一)加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阶段,政府资金支持是技术创新向产业培育转变的重要动力。支持手段应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直接的财政投入,也包括税收减免、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间接投入。省市各级政府可在整合现有财政投入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创新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性补助,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尽快培植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化和示范工程专项,启动建设一批对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要组织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进一步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引导各类企业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从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加快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集聚资源创新,支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具备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新型产业重点实验室,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加盟,培育自主创新团队和创新性企业,增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分析测试、研发服务和信息咨询。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国家高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加快构建适应战略性信息产业特点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作为未来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其应用和扩散能够对一个或多个行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需要由国家层面组织研发。例如,燃料电池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成本和可靠性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商业需求,需要基于多种技术路线下的联合攻关。对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核心共性技术,可采取“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模式,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组建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按可商用目标,在材料、装备、平台等方面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国家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集中力量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成果可由参与攻关的单位共享,及时出台或更新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检验认证标准。

4.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和国际资源的吸纳。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以获取国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组建研发联盟,积极利用当地人才、技术和信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向战略性信息产业发展聚集区集聚,使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更全面的接触。

(二)着力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处于成长阶段,通常存在技术成熟度差、生产成本高、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建议按照“以新应用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原则,针对不同产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大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在政府采购和公共投资领域的应用

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条款进行生产,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以国产装备和产品为主。对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生产,杜绝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尽快研究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在全国范围统筹推进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标领域中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应用。

2.组织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及示范应用,尽快扩大市场应用规模

以加快创新成果的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部分较为成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场及示范工程。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LED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示范推广工程。

3.着力创造良好的市场应用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通用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建立以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保障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力。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例如,在电动汽车方面,可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现电动汽车优先发展等措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可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职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可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