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的多元智力理论

的多元智力理论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是西方心理学智力研究起始、发展、转折、繁荣的重要时期。而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且独立存在。

20世纪是西方心理学智力研究起始、发展、转折、繁荣的重要时期。如果以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西蒙(T·Simon)编制的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作为西方心理学智力研究的第一个鲜明标志,至今,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智力心理学”。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在他的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观念,他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长处。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一、智力的本质

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且独立存在。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的这一智力定义特别强调了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不是像传统的智力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来衡量个体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来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即智力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二、智力的结构

根据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就是说,加德纳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就像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指出了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的7种智力,这7种智力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力是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2.音乐─节奏智力是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3.逻辑─数理智力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4.视觉——空间智力是指个体感觉、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5.身体─动觉智力是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6.自知─自省智力是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7.交往─交流智力是指个体与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日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个体身上存在的7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正是这7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数理智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同样具有较高的身体─动觉智力的人,其中一个可能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而另一个则可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演。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由此,在回答著名人物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麦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有了与以往认为丘吉尔和爱因斯坦最聪明的传统智力观截然不同的全新视角。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不能说上述7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我们只能说7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相应地,我们不能说上述人物谁更聪明,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第一,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力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现代工业社会,智力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受这种智力理论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的重点被定位为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培养,而其他的多种智力,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密切相关的智力如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则被严重忽视了,考试、升学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密切相关,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不有相关。

加德纳指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在校学生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对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其作用则微乎其微。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一无所成,而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生”却能于离校后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创出佳绩就是很好的证明(Gardner,1983/1993)。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能力并倡导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的当今信息社会。加德纳在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塞西的“智力领域独特性理论”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智力就是7种与“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密切相关的能力的观点。他认为,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的“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之外的其他5种智力被“名正言顺”地摆进了智力的神圣殿堂,而且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推动力量的创造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重要高度。

第二,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差异而表现出差异和不同。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7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以空间认知和辨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以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今天,我们生活在以“知识爆炸”和产品不断更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这种环境要求我们以个体的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就智力的发展程度而言,无论是哪种智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都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所重视的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发展,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施行的,运动员夺取金牌、艺术家争得大奖都离不开教练、导演精心的培育和指导。同时,环境和教育还深刻地影响着人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人与自然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个体身上存在的7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正是这7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个体智力的评价标准也应当具有多元性。

最后,多元智力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之所在(Gardner,1993)。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的前述7种智力并非一成不变,个体身上也可能存在着除了前述7种以外的其他智力,他所提出的7种智力的观点虽然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人类智力的特点,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可取之处,并不在于提出了7种、8种或9种智力类型,而是一种多维度地分析智力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加德纳不仅不会否认其他智力的存在,而且还认为个体身上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烹调能力和综合其他各种能力的能力等,只是现在要把其中的某一种能力作为独立的智力提出来,还没有得到规定着某种能力可否成为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中一种智力的严格的“智力选择依据系统”中多方面依据的充分证实。

事实上,加德纳自己已经于1998年又在前述7种智力之外增加了第8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Gardner,1998)。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某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结构中的一种智力,需要看它是否得到“智力选择依据系统”中足够证据的支持,而目前要证明灵感、直觉、幽默感、烹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其他各种能力的能力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如果我们有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某种能力成为多元智力中的一种智力,我们就可以在多元智力的结构中增加这种智力,反之,我们就可以删除这种智力。加德纳就此曾经指出,个体到底具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随着支持或不支持某一智力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我们掌握的证据可能会使现有的7种智力增加或减少(Gardner,1993)。

多元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的最大差别在于,它试图走出传统智力鉴别个体学业成绩差异的倾向,将以往智力研究中很少考虑的能力因素纳入智力领域,并且强调认知技能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突出了智力的实际功能。多元智力理论的兴起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智力的本质。直到现在,“智力”这一术语主要还是限于涉及语言和逻辑的某些种类的问题解决能力(Gardner,1999)。关于智力,加德纳提出两点互为补充的声明,第一点声明是普遍性。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并且甚至可能更多。实际上,加德纳为人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定义,而不是把我们看做“理性动物”。就认知而言,人这一物种即为拥有上述八种形式的心理表征的动物。第二点声明涉及智力的个体差异。由于遗传的偶然性、环境及其交互作用,我们当中没有任何两个人会表现出完全一样的智力。每个人的智力特征都不同于他人,这一事实给我们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诱人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学者提出主张智力多元其实并非加德纳的首创,而是智力研究的主流。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逻辑上并不严密,存在着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但在教育界却极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正是在人们痛感“智力等于语言、数学能力”,这样一种简单化的理性霸权对教育造成严重危害的背景下,加德纳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的价值取向是对一元性的突围,是对陈旧的教育话语的颠覆,它具有后现代的意义,所以,虽然它不一定严密,不一定有深度,但仍然流行,这也恰恰是一切后现代思潮的特征。具体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从时代精神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契合了重视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精神;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我国当前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些重要层面,如通过强调人的感官开发与直觉学习而使人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通过强调身体运动能力来开启了人的自主性,同时强调了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认知与智能的质量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