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个人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人类智能的多维性,即每个正常个体身上都拥有多种智能。全景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教育横向布局的全景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念

1.多元智力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开发和发展各种智力的过程。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结构理论对于理解教育内涵及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多年来,智力结构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如1904年英国的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提出的智力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智力由两种能力组成,即所谓G因素(一般能力)与S因素(特殊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列昂·瑟斯顿(Louis Leon Thur‐stone)所倡导的智力群因素学说则认为,人类的智力由言语理解、言语流畅性、归纳推理、空间知觉、数字运算、记忆和知觉速度七种不同的心理能力所构成。吉尔福特(Guilford,1959)则提出了以内容、操作和产物为三个维度、多达120种因素的智力理论。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生理与神经基础上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19]。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个人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等。智能作为一种潜能,它不是稳定的、内在的特征,而是生物潜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和教育对智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有利于培养某一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都会使这一智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由于个体智能组合方式不同,每个个体均存在着各自的优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人类智能的多维性,即每个正常个体身上都拥有多种智能。而且,每个人的智能水平有强弱之分,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维度,个体从事与自己的优势维度相匹配的工作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很多智障儿童却有极高的音乐或者舞蹈天赋。而环境和教育对智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及早发现个体智能的分布情况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各种智能和谐、充分发展[20]

这一理论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学业成绩不再是衡量孩子有无出息的唯一标准,发展其他的智能维度同样可以取得成功。其次,由于不同的教育形式在培养孩子成才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所以亟须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学校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培养孩子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等的发展;相比之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发展儿童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方面可能会更具优势。只有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儿童创建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环境,才有利于发展每个孩子身上的智能强项、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儿童的心智全面、充分发展[21]

2.全景教育理念

与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多种智力理念相通,全景教育理念以人的全景发展为目的,着眼于个体发展的整体性或相对的全面性、充分性、独特性、健康性和终身性,强调教育的时间进程和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

其中,“教育横向布局的全景性”主要是指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活动方式和过程的全景性。一是教育形式的全景性,即在教育形式的规划和实施上,需要充分地体现全局上的多样化和对各类个体或群体的适切性。例如,制度化教育(如学校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如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理搭配、制度化教育中各种具体形式的合理搭配、非制度化教育形式中各种形式的合理搭配等。二是教育内容的全景性,即在教育内容的规划和实施上,需要充分地体现全局上的全面性与相对应于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适应性,以及相对完整性与相对应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针对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教育内容显然需要有差异性,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三是教育活动方式和过程的全景性。为了使各种教育活动方式之间、教育过程的各个步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从而取得全面地、可持续性地实现个体素质发展以至全景发展的结果,需要围绕人的全景发展这一宗旨,针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具体情况、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及其与教育全景的逻辑关系与价值关系,充分考虑教育活动方式和过程的适合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相互融通性与各自的特异性、连续性等[22]

全景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教育横向布局的全景性”。因此,在教育中,必须重视智力发展与身体素质、学业成绩与道德培养等教育内容的衔接,强调课堂教授与课外实践等教育活动的结合,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潜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