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成绩考核制度的比较及改革建议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成绩考核制度的比较及改革建议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管理学院 关莉莉 汪 晴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观念也存在诸多差异,但两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人才的培养,而效果却值得深入探讨。如图1所示,湖滨大学“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成绩考核就是基于课程项目和8个平时测验。

信息管理学院 关莉莉 汪 晴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观念也存在诸多差异,但两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人才的培养,而效果却值得深入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习倦怠现象

综观近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严重。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造成的一种情感消耗、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笔者曾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对所带班级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学生的各阶段成绩存在差异。虽然在大体上一、二、三年级成绩逐年上升,但到了四年级又产生了回落现象。一年级同学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太适应,有的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了自由空闲期,不思上进,没有目标,这正是学习倦怠期的萌芽发展阶段;经过一年的摸索,学生们已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竞争意识也得到了加强,故二、三年级成绩逐年都有所提高,一些有着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的学生会克服学习倦怠心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着混日子的想法进入了学习倦怠持续期;到了四年级,学生更多的精力从学习转移到了寻找工作上,加之自身的专业素质薄弱,部分同学的学习倦怠心理更加严重,甚至自暴自弃起来。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对生活和专业的满意度都构成了较大影响。一个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才会增强,生活满意度也会较高;相反,如果学习倦怠感增加,会产生负性情绪,如疲倦、无力感甚至彷徨、抑郁等,进而放弃自己的专业理想,生活满意度下降。

(二)现行高校成绩考核制度

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大学四年期间始终处于学习倦怠期的现象,笔者分析,与现行高校学生成绩考核制度的弊病有关。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原则,课程成绩的构成主要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只占很少的比例。这种成绩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只要临近期末突击式的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就很容易过关。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期中大部分时间是空闲的。尽管要完成一些课内作业,由于所占比重不大,学生不会太过重视,经常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而一到临近考试周,又慌忙突击,学习压力骤增。周而复始,学生不进行课程钻研,实际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学习主动性下降,对专业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学习倦怠现象严重。

二、美国高校成绩考核制度借鉴

笔者在美国湖滨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美国高校学生的考核制度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发现中美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上存在着很大区别。湖滨大学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在第一节课堂时间内,必须给学生下发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并作详细说明。课程计划中要详细列出:导师姓名、联系方式和辅导时间;该课程的授课内容、教材和每周的授课任务;成绩评定规则和分数组成,及课堂注意事项等。尤其在“成绩评定”一栏中会详细注明出勤(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作业(homework)、小测试(quiz)、测验(examination)、论文(paper)、项目设计(project assignments)、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和最后考试(final exam)的分值比例,并严格执行。如图1所示,湖滨大学“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成绩考核就是基于课程项目和8个平时测验。

在湖滨大学,一般在学期开始第二周就有作业提交,无论是书面的还是电子版的,授课教师都会认真批改,并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把成绩告知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所获的分数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经常听到学生之间关于成绩的沟通,也有学生因为前几周所取得的分数过低,而把这门功课临时取消掉的现象发生。每个学生在学期的每个阶段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这里的学习气氛也与国内高校不同。往往是学期一开始,学生就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泡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参加小组讨论,制作演讲稿和幻灯片,忙得不亦乐乎,越到后来,临近学期结束,大家越轻松,因为大多数课程内的分数都拿到了。在最后的测试中,老师往往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便学生做一下拓展,一般就是一篇论文,即使闭卷测试,学生也不感觉难以应付。有些老师还会出些题目引人一笑。比如,我上课的计算机老师的试卷上有道问答题,只要写出他家四个小孩子的姓名,就可以附加10分,令人忍俊不禁。

图1 湖滨大学一门网络课程的成绩组成

从教学效果上看,湖滨大学学生成绩考核制度显然更胜一筹。学习在积极主动、宽松、互相协作的氛围中进行。没有太多的考试压力,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兴趣的培养。考核形式多样,课内讨论、课上演讲、考勤、平时作业、阶段性项目、测验、论文、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评定,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态度,还看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重构知识的能力。在评定学生成绩过程中参考多种因素,也确保了评定的准确和客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保持了积极不懈的心态,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潜能。

三、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成绩考核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注重平时考核,成绩构成比例均衡

平时成绩不应该仅仅是出勤率和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它还应该涵盖更为复杂的内容,诸如报告、课堂演讲、论文、项目和小组讨论发言等。形式多样的平时作业由授课教师认真批改、检查和及时督促,力图避免期末的“一考定成败”。以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为例,如果其成绩构成是这样的:考勤情况占10%,课堂实验占20%,中期考试占20%,课堂演讲占10%,实践项目占20%,期末考试占20%,最终的评定总分成绩是平时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的加权平均分,那么,可以想象学生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停留的时间和花在这门课程上的精力将显著增加,取得的学习收获必将成倍增长。

(二)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进行变革

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多数课程只局限于传统的一次性闭卷笔试,一考定输赢,学生的临时突击现象严重,可见,这种考试的效度和信度都是很低的。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我们应在考核形式上倡导多样性的考察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接受度。目前高校测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撰写论文,一种是命题考试。就撰写论文的考核来说,要让学生懂得写好一篇论文并不是容易的事,不是简单的一些观点的拼凑和临时的突击组合。尽量让学生自己花时间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以及运用网络进行检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能力很大部分取决于利用图书馆的能力,通过动脑筋、找资料、与老师商量请教,完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重构。

论文固然是测定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但高校的另一种测试手段——命题测试则更为通用,这种进入考期的期末考试限定时间、当堂交卷、教师监考、禁止作弊。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考试命题往往是知识性的,如学科术语的名词解释、填空、某一原理的叙述等,甚至还有更琐细的问题。分析思考题的题目内容也是平时教师都已讲过的,答题的时候只需要记忆性陈述。大学的试卷题目应多增加分析性和论证性类题目,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良好的检验。

在一些文科类课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口试测试,甚至理科类课程也可以加入项目讲解类分数的评定,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测试方法。

(三)突出能力技术考核,提倡“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的转变

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原则的关键在于教学指导思想。我们要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主要侧重于传授知识向以传授技能为侧重转变。如我们所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覆盖面如此宽的课程,可以适当加深每个子单元的知识深度,通过一个个软件工具的训练完成计算机小项目的制作、撰写研究报告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重构知识的能力。学生们钻得深、钻得透,有充分的成就感,学习倦怠心理当然消除殆尽。

(四)改百分制为AB制

可以尝试将目前的百分制大学成绩调整为等级制,即成绩分五等:A,B,C, D,E。第一等A为优秀,第四等D为及格,第五等E为不及格(如图2所示)。在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中,通过平时检查和期末考试结合进行。

(五)严格成绩考核,完善大学考试淘汰制度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60分万岁”的理论由来已久,甚至认为老师在59分不帮忙提上来不近人情。这恰恰反映出我们没有认为大学考核制度是神圣严明,甚至是不可侵犯的。近日中南大学任杰老师发表博文,痛斥这一现象:“如果一个在知识和分数上可以讨价还价的国家,还有什么不廉价?!”如考核不严格,我们的大学文凭又有多少含金量? 目前有些师生及学校逐渐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达成了默契:考前都要给学生指重点,划范围,缓考、补考也容易放松要求,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分数面前有敬畏心理,只有非常严格的考核,才有真才实学的素养。在大学列为考试的科目必须先进行资格筛选,三次连续无故旷课或者没有平时成绩的学生一律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可以进行补考,但补考不及格,则要重修课程,重修次数超过规定次数者即取消该课程的考试资格,不许再考。严格的考核测试必然会有学生被淘汰下来,甚至拿不到毕业和学位证书。及时筛除不合格的学生,减轻学校的负担,同时免得学生本人浪费几年的时间却得不到多大的进步,是大学考核制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国外的大学里,有的专业在中间考试中甚至可以淘汰50%的学生,这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国高校的末位淘汰制也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只有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才能保有象牙塔的纯洁、独立和威严。

图2 AB制成绩考核制度示意

四、结论

以上仅对中美两国高校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进行了一下比较分析,并对我国高校的成绩考核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我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尽快完善起来,消除学生倦怠现象,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程妍涛.服务于0-100岁的专业课程体系 [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46-49.

[2]姚本先.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 2007,(9):76-81.

[3]李水鑫,帅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8):730-732.

[4]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1):47-51.

[5]段长虹. 发达国家大学考核的某些特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7,(4):61-62 .

[6]马敏. 近十年来美国芝加哥公立学校教育改革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1,(3):59-65.

[7]张文奎. 美国大学教学方法及校园生活[J].外国教育研究,2004,(9):3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