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美影院发展比较

中美影院发展比较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发展最成熟。美国电影院兴起于镍币影院时期,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影院建设和当下院线制产业模式的形成。影院数量激增不仅为业主带来巨额经济收入,而且极大刺激了美国电影发行放映业和制片业发展。截至1921年,派拉蒙通过不断整合,掌握了全国300多家影院,其中大多数是首轮影院。

美国是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发展最成熟。美国电影院兴起于镍币影院时期,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影院建设和当下院线制产业模式的形成。

1905年6月19日,第一家正式以“Nickelodeon”(镍币影院)命名的影院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开张。镍币影院也成为电影放映活动的专门场所,是今天电影院前身。镍币影院平均每星期收入1000美元以上。它的成功很快在美国掀起仿效热潮。影院数量激增不仅为业主带来巨额经济收入,而且极大刺激了美国电影发行放映业和制片业发展。

1913年,镍币影院开始被更大更豪华的电影院所取代。第一家豪华建制的电影“宫殿”Regent建成,它“超过2000个座位,大理石外墙,玻璃顶棚,连人行道都闪耀着数以百计的水晶灯光芒。除主座,影院还设置了楼厅和供上流人士坐的包厢”。(注:J.A.A.Regent Theatre,New York City[J].Moving Picture World,December 20,1913:1402.)受到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关注。很多歌剧院、杂耍剧场、舞台剧院迅速转身改建成电影院,美国影院数量成几何式增长。1917年10月27日Balaban&Katz(B&K)公司建成Central Park影院,被称为美国“第一家真正的电影宫(movie palace)”,开始加速电影放映业发展。另外,芝加哥约10家影宫组成企业联合体,是美国影院连锁的雏形。B&K公司迅速扩张,将电影放映业从娱乐产业边缘推向前台,成为娱乐业经济支柱之一。

B&K经营的影宫试图用奢华的建筑风格将观众与外界隔离起来。来到影宫,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凯旋门纪念碑式的楼梯、巨柱耸立的大厅……整个建筑如梦如幻。影宫外墙无一例外的竖立着几层楼高的霓虹灯,用不同颜色闪烁着影宫名字和广告。招牌背后安装着彩色玻璃,将灯光反射到影宫大厅里,产生类似教堂的空间气氛。一旦走进影宫,观众们就穿梭于门房、大厅、休息室、长廊,恍如进入迷宫,一切都那么令人赞叹:豪华的水晶吊灯、贵气精致的窗帘、奢美的座椅和喷泉以及为等待进场观众演奏的钢琴或风琴。观影大厅里,每个人的视觉和听觉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即使在最远包厢也能完美地欣赏到高品质画面和乐队伴奏。

B&K电影宫建筑和装饰风格明显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院建设。上海第一批豪华影院几乎与美国同时兴建,如爱普庐、1913年雷玛斯第二家影院——750座的维多利亚影戏院、爱伦等,外观和内部都极力模仿美国电影宫。1917年美国成立影院连锁,雷玛斯同年在上海成立游艺公司,旗下拥有多家影院,自然连成一体。这是中国早期电影院连锁的雏形。

当然,美国电影产业毕竟还是走在中国前面。自1910年代起,很多电影公司就开始垂直整合,尝试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发展。而垂直整合公司与独立放映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1914年1月,Fox规定旗下影院优先放映自家制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之后才能给其他放映商有选择的放映(注:Feature Film Department in Wm,Fox Organization[J].Variety,January 10,1914:1.)。同年2月,纽约百老汇首轮影院Vitagraph也明确规定母公司出品的影片必须在此首轮放映后,才能发行到纽约和全国其他影院。同时期中国因为电影制作力量薄弱,电影公司不可能形成垂直整合,电影院发展全部是独立放映商。

到20年代,美国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开始运用现代连锁店策略集中管理,增强实力。如派拉蒙(Paramount)成立之初就不断尝试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结合起来。截至1921年,派拉蒙通过不断整合,掌握了全国300多家影院,其中大多数是首轮影院。更为重要的是,全国最顶尖3家影院也被其收入囊中。从此派拉蒙取得电影发行放映主动权。独立放映商苦恼于派拉蒙的垄断和势力,几家联合起来成立新公司——第一国家放映院线(First National Exhibitors Circuit)。至此,美国电影连锁院线形成以电影公司的旗下院线连锁和独立放映商的第一国家放映院线两种品牌阵营。

随着电影租赁价格增长,美国垂直整合公司清醒地认识到除掌握更多电影院外,还必须增强旗下制片公司的力量,而不是从其他强势公司手中购买片花。Loews公司的操作就非常成功。它于1920年购买Metro电影公司,4年后又将Metro电影公司、Goldwyn电影公司与Louis B.Mayer制片公司整合,同时拥有这些公司旗下大量首轮和二轮影院,地理分布极广。从此Loews拥有了稳定片源,在与同行竞争时更有优势。次年,Loews公司更名,大名鼎鼎的MGM集团就此诞生。集团掌握了全国50多个放映公司和500多家影院,产业触角遍布全球(注:65,000,000Movie Merger Completed[N].The New York Times,1924-04-18.)。

1925年美国放映巨头B&K与派拉蒙旗下院线的合并引起轰动。新命名的Publix院线不仅使派拉蒙进入芝加哥地区市场,而且B&K公司的集中管理体系也推广到纽约。这不失为制作、发行和放映业强者的联姻。Publix的出现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院线制在美国确立。它是20世纪2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院线品牌。从此,派拉蒙拥有了最红的明星、遍布全球的发行系统和全美最有名、分布最广的电影院线,是默片时代美国电影产业整合最杰出代表。

同时期中国卢根、罗明佑的托拉斯组织也初现规模,但从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产业成熟度而言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明星公司等电影制片企业受美国启发,触角伸向放映业,急于建立自家院线,发行自己拍摄的影片。但无奈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无法与已成型的卢根、罗明佑的放映院线相抗衡。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开始笼罩美国电影产业。不少影院关门,制片厂破产。“影宫奢华风”的黄金年代终结,直接导致美国制片业和放映业分离。很多影院重新回到独立放映商手中,公司合并潮流出现倒退。从1910年代到1940年代,看电影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中国在1949年前因战争影响经济与产业发展,电影放映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较为迅速,但无法形成全国影院连锁。即使卢根、罗明佑等稍具规模的托拉斯也被战争、经济混乱等因素严重影响。

美国电影放映业在20世纪50—70年代因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影院因新中国成立,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只能重点投资城市影院,其中品牌影院受到支持,大光明电影院就是典型代表。

(一)新影院形式初现

20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美国人从市中心公寓搬到郊区大房子,导致市区影院上座率急剧下降。随着汽车普及,一种影院新形式也流行起来,即汽车影院(Drive-ins)。汽车影院不需要固定建筑用地,对放映商来说十分节约成本。而且特许经营的利润远高于固定影院。这助长了汽车影院的增长势头。1958年汽车影院票房收入占影院总收入的20%(注:John Izod.Hollywood and the Box Off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144.)。

与汽车影院同期发展的是购物商场影院(shopping center/mall theatres)。购物商场为吸引和留住更多顾客,放映商为在购物人潮中培养观众群,增加票房,两者开始联手合作。早期最大的购物商场影院是1948年在纽约开张的有2100个座位的Meadows Theatre。后期商场影院建设转而以中小厅为主,收益良好。影院连锁巨头们将盈利希望寄托于购物商场影院身上。如1963年全美共新建320家影院,全部位于郊区的购物商场(注:William M.Freeman.Movie Theaters Stage Comeback[N].The New York Times,1964-07-05.)。从1950年代兴起的购物商场影院,经历了60年代的繁荣,70年代的迅猛发展,在80年代达到顶峰,90年代与独立影院建设不断整合趋于平衡。

美国战后放映业经历了市区影院→汽车影院→郊区购物商场影院的变化。另外法律和技术变化也撼动了美国放映业,改变了整个美国电影产业。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城市电影院数量基本与新中国成立前相当,城乡电影放映队得到大力支持。这与我国当时迫切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电影放映有关;也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地区以流动放映、露天放映为主。

(二)法律迫使美国制片、放映分离

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从1910年代开始垂直整合,逐步形成寡头垄断,旗下电影院线瓜分了美国市场。如MGM/Loews占领纽约、康涅狄格和俄亥俄州;派拉蒙是新英格兰、南方和中西部主要城市;福克斯在中西部、山地和太平洋沿岸有优势;RKO在纽约、新泽西州、俄亥俄和密西根有院线。这样划区而治,对巨头们来说避免了恶性竞争,但对独立放映商来说并非好事。据1945年数据显示,五大公司仅拥有全美17%的电影院,但含金量非常高,包括92个大城市至少70%的首轮影院和人口在25000到1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60%的首轮影院。这样五大公司实际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首轮影院,随心所欲的支配放映权(注:Gary Richard Edgerton.American Film Exhibi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s Market Structure,1963—1980[M].New York:Garland,1983:12.)。排名前列的院线品牌全部掌握在电影公司手中。

1946年,战后美国政府重新整顿电影产业,要求电影公司将制片单位与放映院线分离,避免寡头垄断。放映院线公司对影院股份持有量不能超过25%~50%。但实际操作中,院线公司趁机保留利润丰厚的影院股份,剔除亏损影院,旧式寡头垄断的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

制片公司和放映院线的分离让独立放映商有机会介入首轮影院市场,尝到一点甜头。但此举严重影响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制片数量。因为长期以来好莱坞都依靠强大院线帝国攫取利润去投资拍摄影片,再通过旗下院线推广发行。制播分离后,拍电影的风险大大提高。五大电影公司只好减少影片数量,利用大制作吸引观众、保证票房。1951年八个主要电影公司年发行量为320部影片,而到1963年仅发行142部(注:Joel W.Finler.The Hollywood Story[M].New York:Wallflower Press,2003:280.)。不管独立放映商还是连锁院线都缺乏足够影片供应市场。

中国电影制片业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很难形成同美国一样的电影公司巨头,垄断制片到放映全产业链。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制片与发行放映业责任分明,但活力不足。

(三)技术进步一再改变放映业面貌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冲击了美国战后电影市场。新建影院越来越少。电影院线公司、电影公司与电视台之间的兼并、融合不断加速。美国电影产业开始跨界电视业获取利润。如1953年联合派拉蒙影院公司(United Paramount Theatres)与美国广播公司(ABC)合并,为院线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影业巨头们想出各种应对措施,如引进3D、宽银幕、全景电影和立体声等新设备和技术。1952年9月全景电影揭幕,同年上映的3D和宽银幕电影也利用噱头吸引观众。立体声设备则是1949年后普及,7个音响的声音效果带给影院观众震撼享受。但全景和3D电影的辉煌没有持续太久,1963年全景电影就被70毫米超宽屏幕电影代替。3D因为技术不成熟,从1952年底到1954年春天仅流行18个月。虽然这些新技术重新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影院,但于事无补。

1960年代初整个美国电影产业陷入一片混乱。过去传统集团拥有制片、发行、放映的一体化体系支离破碎,显得力不从心。曾经的明星——市区影宫经营惨淡,成为被院线处理掉的第一批牺牲品。1963年西海岸的Roxy影院和旧金山的福克斯影院相继被出售并拆除。这意味着华丽影宫时代彻底终结。

不到20年,美国制片公司与影院系统分离,影院又与观众渐行渐远,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新模式才能带来新希望。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电影院也掀起技术革新浪潮。1958年大光明率先从国外引进宽银幕,改造为上海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当时政府拨款人民币20万,委请同济大学设计并引进民主德国D2型(DRESSTON)35毫米座机两台,配套反射变形镜、磁性头还音主体声,上下观众厅四周装置立体喇叭20只。从捷克引进高6米、宽15.5米微孔型涂铝塑料宽银幕。1960年东湖电影院首映上海研制的立体彩色电影《欢乐的童年》、《青春的旋律》,是我国第一家放映立体电影的影院。

(四)多厅影院横空出世

1962年双幕或多幕影院革命在美国出现。很多影院把放映厅隔离开来,设置2、3块银幕,错时放映影片。1963年,AMC Cinemas改为American Multi-Cinemas Entertainment,Incorporated,成为第一家多厅放映公司,旗下影院多有2至4块以上银幕,全部由一位放映员在一间放映室内同时控制。这项技术在当时非常领先。60年代末,AMC建成有12块银幕的多厅影院,再次领风气之先。

多厅影院大多建在人口聚居区附近的购物商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行程安排灵活调整看电影时间,影院上座率逐渐攀升。1963年票房收入达到14年来新高。室内影院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汽车影院逐渐没落,每周都有汽车影院关门。

如果一定要明确指出美国电影院现代化发展的开端,那么非1975年《大白鲨》的上映莫属。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投入成本约1200万美元,同时在数千个多厅影院发行放映,开创了现代影院新规则。它首轮放映收入就超过1亿美元,成为“高概念”电影的开端:即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四大”商业电影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美国卖座电影公式”。

到1980年代,高概念电影成为美国电影产业赚钱法宝,但遭到评论界质疑:不同多厅影院放映的是相同几部电影,这些电影又明显同质化——大制作、流行元素、大众口味、便于衍生产品开发。质疑声并没有阻挡高概念电影发展。相反,美国电影票房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保持了数年稳定。好莱坞大片也逐渐称霸全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放映业的中兴期。中国经历“文革”后,放映业也开始现代化发展。但毕竟从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到产业理念都未跟上,与美国差距很大。90年代后期,中国才出现多厅影院,比美国落后30年。90年代美国已把精力放在巨型多厅的建设上,而中国,多厅影院还是建设主流。

1995年,为提高上座率,美国放映巨头AMC在达拉斯率先建起巨型多厅影院(Megaplex)——AMC Grand 24。它拥有24块屏幕,每个放映厅设置阶梯式座位,位子扶手加装饮料杯架,给予观众舒适享受和体贴入微的服务。巨型多厅影院建筑风格回归奢华、宏大、优雅和舒适,带人们回到华丽的影宫时代。再加上现代化灯光、色彩搭配,更具时尚感。同时,巨型多厅影院在传统基础上增加各种现代服务,如VIP包厢、保留座位、买票绿色通道、代客泊车、问讯处和婴儿室。此外,还设餐厅、吧台、聊天室和会员服务。影院里的特许经营种类也大大增加,除爆米花、饮料、糖果外,还有炸鸡、披萨、冰激凌、衍生产品销售柜台等。AMC巨型多厅影院开张后每年吸引约300万客流,带动周边产业,成为放映业的新标准。

由此,影院建设风潮再次兴起。90年代后半叶,放映业大亨们纷纷买地修建巨型多厅影院,扩张野心又一次彰显。截至1997年,全美有149家巨型多厅影院建成,拥有2800块屏幕,增加约10亿美元票房。

巨型多厅影院的豪华和舒适是六七十年代陈旧的多厅影院无法比拟的。挑剔的美国观众争相前往现代化巨型多厅影院,旧多厅影院上座率急剧下降。由于大部分旧多厅影院建在购物商场内,院线公司很难将其改造成巨型多厅影院。而且旧多厅影院的巨额亏损使院线公司摆脱不了租约合同。只能弃之不用,另寻资金和土地兴建巨型多厅影院,平衡负债。如此一来,到2000年,建设潮鼓吹出来的经济泡沫破灭,院线公司举步维艰,大部分名列前茅的美国放映商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电影放映业迎来新一轮兼并与结盟,院线公司靠不断扩张规模占领市场,影院经营呈现“沃尔玛化”态势。

2002年中国院线深化改革,学习美国电影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始推行院线制。几十条电影院线建立后,全国布局初步完成。再因政策放开,引入外部资金,电影院建设更如火如荼。电影院线在我国发展迅速,形成万达、百老汇、金逸国际等院线巨头和品牌。其中我国排名第一的院线万达于2012年收购美国AMC院线,成为全球最大放映商。这是中国院线品牌向外拓展的历史性一步。

数字影院在中美电影放映业都引发巨大变革。2005年12月,美国三大电影院线公司Regal、AMC和Cinemark合资成立全美影院媒介公司,利用三大公司的影院网络优势,开发数字影院。截至2013年底,美国主流影院数字化的转换已全部完成。

中国数字影院发展也十分迅速,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中国的银幕数字化率在2012年就接近100%,基本实现全数字化。因此,中国和美国数字影院的发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下来将是影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系统的比拼。

从中国和美国电影放映业发展的比较可得如下启示:

首先,美国电影院由量变引起质变。独立电影宫大量兴建,数量急剧膨胀,很快联合起来,形成连锁影院。后受现代企业连锁店策略影响,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企业为推销自家影片,纷纷建立旗下影院,形成多个制片——发行——放映垂直整合的寡头垄断电影公司。独立放映商奋起反抗,造成垂直整合公司和独立放映商两边阵营斗争的局面。这都是在美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市场是主导力量。目前中国影院和银幕数快速增长,电影院线数量颇多,在全国布局已完成,正处于量变加速阶段。市场在产业变革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虽然美国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但必要时也有国家干预。美国院线寡头垄断的局面就在法律规定下实行制片与放映业的分离,增加了放映市场活力,给予独立放映商竞争空间和机会,保障了电影放映市场健康运转。我国许多电影集团与院线巨头正谋求全产业链发展,这条道路是否正确,会不会重蹈美国覆辙,先市场自由竞争,形成全产业链寡头,后引入国家干预,制播分离?又或者我国可否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产业发展需面对的问题。

第三,巨型多厅电影院已成为美国市场主流,而我国正处于商场多厅与巨型多厅齐发展阶段。我们要根据国情,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乡镇、农村居多,城市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国民人均收入并不高等情况,积极找寻中国电影院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可参考美国电影院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四,美国电影院线因寡头垄断,形成不同品牌。后虽制播分离,但美国放映业一向以品牌整合院线,以规模经济参与市场竞争。而中国大多数院线还在院线整合的初级阶段,重点放在兼并扩张或募集资金,掠夺市场、兴建影院,市场细分竞争不充分。市场细分竞争要求院线打造品牌,形成核心影院和管理团队,可持续发展。品牌将是院线整合的关键。目前,品牌院线的建立和发展还在探索时期,院线间差异化经营较少,不利于形成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品牌院线是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之,美国电影院线都是资产联结型企业,影院品牌知名度、识别度高,真正做到统一品牌、经营、管理和排片,是我国院线成熟发展和品牌提升的标杆。数字化时代,中美数字影院的发展程度相近,我们需要抓住时机,建立完善的院线制,打造响亮的影院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