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兖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研报告

兖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分团 兖州区农业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兖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已呈现出融合发展势头,对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麦分团 兖州区农业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兖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已呈现出融合发展势头,对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充分了解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 2016年6~7月小麦分团和兖州区农业局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以优势主导作物小麦产业链为调研主线,深入农村、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管理人员座谈,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产业融合做法、存在的问题和政策诉求。调研报告如下。

一、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认识

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兖州区以小麦为主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生态条件。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全区总面积535千米2,耕地3.3万公顷,人口54万,辖7镇、3个街道办事处,406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全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特别适于小麦、玉米生产。主要表现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兖州属泰沂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48米左右,地面坡降3%左右,地面为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厚度180米左右。土壤以潮褐土为主,占59.37%,其次为砂姜黑土,占33.01%,潮土占7.62%。土壤母质好,土壤耕性、保水保肥性比较好,适于小麦、玉米等作物栽培。

水资源丰富,农业用水有保证。兖州属洸府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蓄量达20亿米3,是山东省三大富水区地下水唯一尚未大量开采地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一般发育深度30~45米,含水层厚度6~15米,平均涌水量19~65米3/(小时·米),补给条件良好,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来源。第四系中深层孔隙承压水发育深度40~65米,中粗沙和细沙组成,总厚度5~10米,平均涌水量12.08~60.61米3/(小时·米),下层涌水量为10.4~54.6米3/(小时·米)。地下水水质较好,大部区域以重碳酸钙镁钠和重碳酸钙钠镁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0.5克/升,p H在7~8之间,水温16℃左右,可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

气候条件良好,光热资源丰富。兖州属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冷热明显、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光照日数2406~2903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521.2千焦/厘米2,4~10月是玉米等夏秋作物生长旺盛期,此期大于10℃的辐射量为363.7千焦/厘米2。历年平均气温13.6℃,春季19℃,夏季22℃,秋季20.5℃,冬季-0.3℃。1月气温最低,平均-2℃;7月最高,平均26.4℃。≥0℃积温5025℃,≥10℃积温4505℃,≥20℃积温3674℃。无霜期210~240天。平均降雨量73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季。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兖州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51.9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13.5%。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315.9亿元,增长7.8%;建筑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14.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1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5.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4.2%;金融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8.2%;房地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7.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17%。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7.8∶57.3∶34.9调整为7.6∶55.8∶36.6,三产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按常住人口(含区划)计算,全区人均GDP达到9965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995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93.4亿元,增长1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0元,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2元,增长7.6%。

3.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8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42.2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16.1%;牧业产值33.6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0.3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亿元,增长14.2%。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6万公顷(统计数据,含王因镇、黄屯镇),总产达到48.3万吨。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7267吨、27243吨和4789吨,年出栏生猪59.5万头、存栏34万头,年存栏羊5.2万只、家禽756.3万只。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用拖拉机5518台,增长1.2%;联合收获机4798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1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31万公顷,机电井累计达到14380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13921元,增长8.7%。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

1.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及潜力。

(1)发展情况: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总要求,兖州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一区一带五条链”为抓手,重点建设小麦、玉米主产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带,培植小麦、玉米、蔬菜、肉鸭、苗木五条产业链,推动兖州现代农业“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促融合”。

小麦、玉米是兖州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一直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2000年以来,先后五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15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2210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8341.5千克,总产18.44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151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9376.5千克,总产20.17万吨。

在小麦、玉米主产区,规划了10万亩(6670公顷)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99%以上的小麦、玉米实现了加工转化增值。区内建有益海嘉里、华龙面业、白象面业、巧嫂面粉、利生面业以及今麦郎食品、白象食品等小麦深加工企业,全区年加工转化小麦80万吨,是兖州小麦年产量的近4倍;建有兖丰、齐鲁、红地三家大型种业公司,年加工销售小麦良种4.5万吨;建有百盛生物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以及绿源食品等饲料加工和畜禽养殖加工企业,年转化玉米达100万吨,是兖州玉米年总产量的4倍以上,玉米深加工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兖州建有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地方粮食储备库,按市场价不限量收购小麦、玉米,农民种粮有充分的销售和基本的收益保障。兖州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收购价格高于全省平均价格5%~10%;收获的玉米直接送到加工企业,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运费,同等质量的玉米销售价格每千克高0.04~0.05元。

(2)潜力:一是单产潜力大。兖州位于农业部划定的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特别适于小麦、玉米生产。小麦、玉米理论光热生产能力分别达850千克/亩、1750千克/亩,小面积高产攻关亩产量实际已分别达到805.9千克和1034千克。与2015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556.1千克、玉米平均亩产625.1千克相比,分别有249.8千克和408.9千克的现实增产潜力。

二是播种面积潜力大。2010年,兖州小麦播种面积48.3万亩,玉米播种面积4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亿千克以上。受种粮比较效益低、苗木价格年年上涨的影响,出现苗木面积增、种粮面积减的现象。但是近两年以来,由于苗木行情不好,出现了退林还粮的新局面,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回升,面积增加的潜力较大,近几年内小麦播种面积可望达到40万亩以上、玉米播种面积可望达到35万亩以上,分别比2015年增加6.8万亩、2.7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可望达到5亿千克以上。

三是加工增值潜力大。兖州区内拥有多家小麦、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消化小麦100万吨和玉米100万吨的产能,加工增值潜力大。目前已形成了以兖州区为核心的200万亩优质小麦和120万亩玉米生产基地。同时,区内拥有三家大型种业公司,主要从事小麦良种育繁加销业务,在兖州建立了9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年繁育加工销售小麦良种4.5万吨,形成了具有兖州特色的小麦加工业。

四是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潜力大。目前兖州建成了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带动全区推广应用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种植效益。益海嘉里、齐鲁种业、兖丰种业三家企业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已经获得37.7万亩绿色粮食产地和产品认证,其中绿色小麦面积31.1万亩,绿色玉米6.24万亩,绿色大豆0.36万亩。通过发展绿色粮食生产,将走出兖州区小麦生产供给侧改革的路子,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土地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1)土地规模经营情况: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兖州采取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完善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培育“人地良性互动”机制等措施,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确立了“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即家庭劳动力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土地相分离,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引进人才、资金和产业。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实现农业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把人才、资金、产业等优势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结合,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1.2%,其中土地全部流转的村达80个。土地由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迅速集中流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培育出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组织,他们成为兖州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中坚力量。

(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一是发展了一批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目前兖州已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共345户,注册家庭农场89家。其中100~300亩的种粮大户有112户,300~500亩的种粮大户有38户,500~1000亩的有14户,1000亩以上的有5户。共经营土地面积3330.2公顷,其中种粮面积3261.1公顷。种粮大户土地来源于自家承包地和土地流转,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培育种粮大户,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兖州区农业局、农机局利用项目资金帮助他们更新机械,选派技术人员对种粮大户实行技术人员“一对一”长期包保,重点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稳产高产栽培模式和绿色粮食生产技术,帮助他们成立种粮大户信用合作联盟,搭建学习交流、农资机械调配、融资担保平台。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提高了流转土地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收入水平。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一般每年每亩能获得1000元以上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外出务工经商或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远高于种地收入。2015年,农民流转出承包地后,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大、节本增效,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一般每亩纯收入300~500元,经营规模在300亩地的种粮大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二是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新品种、新技术、大型机械得到迅速推广应用,节本增效意识得到提高。三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了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四是促进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出现了建筑商、工厂主等将富余资金投资租赁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现象,增强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二是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区共注册农民合作社620个,入社成员达4.05万人(户),其中农民会员3.95万人(户),占97.5%;辐射带动农户4.52万人(户)。从行业分布来看,林业苗木、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分别有197个、184个、61个和53个,农产品加工、渔业、手工业等共有125个。从生产规模看,农作物种植总面积达25万亩。从开展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来看,每个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作业面积可覆盖周边4~5个村。6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为125623.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31000万元,负债47311.9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50748.72万元。会员通过合作社生产经营,获得户均纯收入较非会员户高25%以上。

三是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包括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单独从事生产,有自己的基地,进行种植或养殖销售,没有加工环节,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畜牧养殖领域,如明豪牧业、惠普公司、前程养殖等。第二种类型是农业企业既有自己的种植或养殖基地,又能从事加工、销售,如兖丰种业,通过流转经营土地,既有属于本公司的1260亩粮食、良种生产基地,又能采取订单的方式与合作社、种粮大户签订生产协议,生产良种,加工销售。第三种类型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自己没有种植或养殖基地,采取订单或直接收购原料等形式,依靠合作社、农户提供原料进行加工、销售。目前兖州区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4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36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绿色蔬菜、绿色肉鸭为主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3.以小麦为主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1)种植情况:

播种面积:小麦是兖州区的主要粮食作物,2001年以来,由于受政策、价格、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种植面积呈波浪式增减状态。2001~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下滑,由40.66万亩降低到2004年的33.75万亩,降低了16.99%;2004~2012年,种植面积处于增加阶段,由2004年的33.75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48.97万亩,增加了45.10%;2012~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又处于下滑阶段,由2012年的48.97万亩降低到2015年的33.16万亩,降低了34.33%。

品种布局:自2004年以来,兖州区依托国家小麦良种补贴政策,一直实行统一供种,采取专家推荐品种、群众自愿选择、以村为单位申报、镇统一汇总上报、省市招标统一供应的程序,落实品种布局,基本实现了多村一品、一镇一品。所推广的品种,增产潜力大,品质好,深受加工企业欢迎。已形成了以小孟、新驿、漕河西部和颜店北部集中连片,常年17万亩左右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以大安、新兖为核心,常年18万亩左右的高产中筋小麦种植基地,其中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9万亩左右。2015~2016年,主推品种分别是中筋小麦济麦22,面积14.46万亩;强筋小麦济南17,面积14.08万亩;中筋小麦鲁原502,面积3.43万亩;其他品种面积1.19万亩。

单产水平:自2001年以来,兖州区小麦面积尽管变动很大,但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亩产442千克提高到2015年的556.1千克,单产提高114.1千克,增幅达到25.8%(2001年因冻害全区小麦减产幅度大,不作为参照比较年份)。2016年,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05.9千克,创鲁西南最高纪录。

生产方式:以合作社、种粮大户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主,184个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345个种粮大户,规模种植小麦2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0%。重点推广了小麦双宽播种、种肥同播、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一喷三防、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耕、耙、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更加注重粮食品质,根据加工企业需求,注重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大面积推广济南17的同时,示范推广多穗型强筋小麦济麦229和大穗型强筋小麦济麦9088;建有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31万亩小麦获得了绿色粮食产地、产品认定。

(2)加工情况:在兖州区,形成了两大类小麦加工集群:一类是良种加工,另一类是商品小麦加工。在小麦良种加工方面,兖丰种业、齐鲁种业、红地种业在全区建有小麦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以上,年收购小麦良种4500万千克,收购价格比商品小麦高0.2元/千克,基地农户每年直接增收900万元以上。收购的种子,经精选、包衣、包装后,供应兖州及周边地区,促进了良种的推广应用。在商品小麦加工方面,形成了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面条加工产业。以益海嘉里、华龙面业、巧嫂面粉、利生面业为主的面粉加工龙头企业,日处理小麦2000吨;以今麦郎面品、白象食品、白象面业为重点的方便面、面条加工龙头企业,建有方便面生产线13条、挂面生产线9条,方便面日产量300多万包,挂面年产量3.65万吨。全区年加工转化小麦80万吨,带动兖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2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3)销售情况:兖州区小麦销售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户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实行订单销售,占40%左右;二是种粮大户直接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或收购企业,占20%左右;三是种子加工企业直接与农户(包括种粮大户)签订种子回收协议,占20%左右;四是粮食加工企业委托粮食收购商,或粮食收购商自行组织,进村入户收购小麦,然后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或国家直属粮库,占20%左右。在兖州区域内,大型小麦收购企业包括益海嘉里、利生面业、华龙面业、白象面业以及兖丰种业、齐鲁种业、红地种业和国家直属粮库等八大家企业。企业收购小麦的价格比同期全省平均市场价高5%~10%,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企业通过节约运费、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年增收达1.2亿元以上。

(4)服务情况: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粮食生产,2010年以来兖州区通过整合实施小农水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粮食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在30万亩小麦生产区,基本实现了路、沟、桥、井、泵、电、管道、防护林相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其中,50%粮田灌溉用电实现了IC卡智能控制,轮灌周期由以往的7~10天缩短为3~5天,灌溉保证率达到100%。为适应大型机械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在10万亩绿色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率先进行了小方田改大方田示范,即在原方田基本框架下,以村、组为基础,结合旧村搬迁,将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适于畜力耕作的百亩方田,逐步改造为适合现代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四方合一的大方田,每个大方田面积为400亩,原小方田内的机耕路退路还田,示范区内农田网格由1200个小方田改造成为300块大方田,增加耕地面积2900亩,土地利用率提高10%,机耕路、排水沟、涵管桥等田间工程数量减少50%。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项目推进,兖州区内50万亩耕地将分期分批全部完成改造,改造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45万亩,农机作业效率提高20%以上。

科技服务支撑力度不断加强。一是建立健全了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区有农技推广中心,镇有农技站,村有科技示范户。二是建成了“1111”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即在小麦主产区建有1处院士工作站,工作重点是小麦栽培科学研究;常年聘请10位省农业专家作为兖州农业科技顾问,遴选100名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推广骨干,重点培养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骨干。三是区农业局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建立了田间大课堂、兖州职业农民风云会微信交流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资和农产品供销信息等能够得到及时传播和交流。四是开发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系统。在太平、刘村、后邢等村科学布点,对土壤墒情、地温、土壤养分含量、大气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CO2浓度、田间作物长势等信息,能够自动监测,并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APP自动更新、发布、查询,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正在构建基于短信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从物联网获取的土壤温度、湿度、养分、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气候灾害预警等信息,组织专家迅速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通过兖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兖州农业信息网》、微信、短信、技术人员直接入户等形式迅速宣传到农户,使农民在第一时间获知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实施节能、节水、节药、高效、高产的大田科学管理。五是通过发展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的专业协会,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在新品种选用、新技术和新型农机推广、农资的科学选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推广作用。2015年,推广的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72千克,高于全区小麦平均亩产2.9%;2016年,兖州区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氮肥利用率提高10%。

农机研发生产推广体系配套完善。一是完善了公益性的农机服务体系。区、镇建有农机推广站;每年积极落实农机补贴项目,发展大型农机及配套机械。目前全区拥有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233台、深松机422台、小麦宽幅精播机620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463台。二是农机生产企业融入小麦产业开展服务。兖州区内农机生产企业众多,门类齐全,已经成为全省农机研发生产基地。山拖五征生产大马力拖拉机等动力机械;大华公司生产深松联合耕整机、深耕翻转犁、小麦宽幅播种机等耕作、播种机械,其中2BFJ-9/5型小麦宽幅宽苗带施肥精量播种机,即是该公司根据兖州及周边小麦生产需要,与兖州区农业局、农机局合作,按照农艺要求完成了研制、试验、定型,现在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小麦播种缺苗断垄、疙瘩苗严重、土地利用率低、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种肥同播,提高了光能、土地利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节本增收率达到10%以上。爱科大丰主要生产小麦背负式、自走式小麦联合收获机,山东玉丰主要生产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机械。兖州农机研发生产实现了小麦耕、耙、播、施肥、收获等环节全配套,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些企业还建有农机服务队,随时为购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并且每年为兖州及周边地区开展新型农机具操作使用现场培训。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农机服务。区内有农机服务合作社53个,农机大户138个,拥有的农机数量分别占全区总数量的20%和50%以上,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种粮大户、社员、普通农户按市场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以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为载体,小麦宽幅播种等需要农机农艺配套的技术得到了推广普及。四是网上农机作业服务。兖州区的农机合作社、农机手以及大部分种粮大户,2016年纷纷加入e田科技靠谱作业(http://about.etian365.com/,微信号etian4009898365)。通过靠谱作业这个平台,农机手的农机作业市场化服务和种粮大户的农机作业需求实现了双向选择对接,提高了农机利用率,保障了种粮大户农机作业需求。2016年麦收,中央电视台对e田科技靠谱作业兖州区项目经理刘洪广进行了报道,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对兖州的“互联网+农机作业”助力麦收进行了报道。五是合作社内部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内部将农机整合起来,共同调配使用,首先保证合作社内部作业需要,并参与合作社外市场化农机作业服务,增加合作社收益。目前兖州小麦从耕作、播种到收获,农机化作业率达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100%,机械施肥面积达到60%以上。

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一是建立健全了公益性的植保服务体系。区有植保站,镇有测报员。在全区布点,建立了12处测报站,安装了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将收集的信息自动发送到专家、农户的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决策。二是积极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等公益性项目,利用项目补贴资金建立了10支植保服务队。三是积极支持和发展社会化植保服务,包括合作社内部开展统一服务;农资经营单位开展“诊断+开方+卖药+施药作业”一体化服务,如红地种业、齐鲁种业通过参与政府采购,打包承担区域性的统防统治服务,既销售农药,又采取飞防、大型植保机械施药等形式,开展植保作业服务。2016年,兖州各类植保机械拥有量达5000余台套,日作业能力达5万余亩,小麦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万亩次,全年减少用药1~3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以上。

农资服务保障能力强。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搞好公益性的农资服务。每年保障种粮直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良种补贴、地力提升等项目全面落实到位。其中在良种补贴落实上,全部采取统一供种、物化补贴的形式,保证了良种选用安全可靠。加强农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护农民权益。二是开展社会化服务。供销社系统建有“三农”服务网点,齐鲁种业建有农资超市,全区规范化农资服务店达到206处。区农业局对这些农资经营户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依法经营、科学经营水平。三是合作社内部开展的农资服务,大部分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购买渠道主要包括网上购买、从企业批发购买两种方式,既保证质量,又节约了成本。

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一是区农业、粮食系统积极做好公益性的粮食销售服务,包括宣传粮食托底收购价;协调企业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对接,建立订单式产销关系等。二是发展二产,带动小麦销售服务。采取支持种子企业、小麦深加工企业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争取贷款贴息、按需布局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等形式,增强企业收购小麦原料实力。三是发展社会化的销售和流通服务组织,鼓励粮食收购网点建设;支持合作社按照章程,为社员开展小麦烘干、粮食代存代储、统一销售服务,增强社员的议价话语权,增加生产收益。

三、以小麦产业链为主线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融合主体划分,可分为内源性融合和外源性融合,前者如以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为基础的融合发展,后者如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从融合路径划分,可分为组织内融合和组织间融合,前者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兼办加工和销售业务,或农业企业自建基地一体化经营,在产业组织内部实现了融合;后者如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产品收购协议,在产业组织间实现了融合。兖州在以小麦为主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重点发挥种业公司、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的主导作用,实现了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有机融合。

案例一:三家种业公司主导建成全省小麦良种产业优势区

兖州区内有兖丰、齐鲁、红地三家种子公司,均为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均在500万元以上,以从事小麦良种繁育、加工、销售业务为主。三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均采用了“种子企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育繁产销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了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家公司都有1000亩以上通过流转形成的自有土地,用于繁育原种,由公司统一经营,利用本公司机械设备,雇佣基地内的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农民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三家公司均与区内有关种植合作社、村委会建立协作关系,以小麦良种繁育合同、协议的形式,委托合作社、村委会组织农民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公司每年支付给合作社或村委会一定的组织费用,以每千克高于同期同品种商品小麦0.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基地农户繁育的小麦良种。三家公司在全区建立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在9万亩左右。二是具有较强的加工能力。每家种业公司都有容量1500万千克以上的仓储设施、配套的种子加工设备、完善的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能力强,每年小麦良种加工总量达到4500万千克左右,吸纳了300多名农村劳动力到企业就业。三是种子销售渠道通畅,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强。三家企业在兖州及周边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加工的小麦良种质量好、信誉高,销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每年均能实现产销平衡,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及良种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三家种业公司都有大型农业机械、植保设备,都能够为基地其他区域农户开展农机作业和植保服务, 2015年每家公司承担兖州区社会化服务面积在1万亩以上。三家公司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精准扶贫,吸纳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基地从事去杂、晾晒、装卸等服务,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助力贫困户脱贫。

案例二:省市级农业示范合作社依托一产参与二产发展三产,实现多元化经营

兖州区的大部分种植合作社,都拥有三种资源:一是土地资源,能直接从事一产;二是粮食销售客户资源,区内的粮食加工企业是长期客户,一些合作社还与加工企业签订了粮食收购协议;三是机械资源,一般都有农机、植保机械,在满足合作社内部需要的同时,能够提供社会化的作业服务。被评为省市级示范社的兖州区良友、惠农、穗丰、喜耕田、联胜等种植合作社,更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了接二连三融合。一是夯实种植基础,内部采用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成员共享第一产业增值。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入股、托管等不同形式,把农民与合作社联结起来,统一经营管理土地,入社成员能够获得土地租金或者土地入股分红,或者享受托管带来的节本增效的直接收益。二是在外部采用与企业签订书面订单、协议或建立长期生产合作关系等形式,把合作社与企业联结起来,实现种粮农民参与二产增值。合作社普遍与良种加工企业签订生产订单或协议书,约定种植规模和收购价格。个别合作社还直接参与二产加工,如良友种植合作社受齐鲁种业公司委托开展小麦种子初加工,获得初加工费收入。尽管一些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没有签订生产订单,但在产销方面已经建立了默契的原料供求关系,企业对兖州生产的粮食收购价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三是合作社均利用自身拥有的农机资源,开展农机作业、植保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服务收入。合作社获得的二产、三产收入,年底均按社员股份进行分红。

案例三:小麦深加工企业发挥加工能力强大的优势主导产业融合

兖州区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优势,成就了小麦品质好、产量高、面积稳、总产量大的生产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到兖州投资兴办小麦深加工企业。2005年华龙集团投资,在兖州建成了今麦郎食品(兖州)有限公司,旗下华龙面业(兖州)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13万吨,主要生产“甲家面粉”“华龙农庄”系列面粉,供应集团生产方便面以及其他食品加工厂,所需原料以中筋小麦为主。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投资6800万美元建成的益海嘉里(兖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转化小麦35万吨,其中需要强筋小麦原料占50%~60%。另外还有白象面业、巧嫂面粉、利生面业等。这些深加工企业,合计年加工转化小麦总量达80万吨,反过来拉动了兖州的小麦生产,使兖州生产的小麦全部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稳固。在生产协作关系上,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按照区农业部门和企业确定的品种布局负责小麦种植,企业负责收购,一些企业还主动与部分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签订种植协议;在利益联结方式上,对兖州种植的优质小麦,企业收购价一般比其他地区同品种小麦每千克高0.04~0.05元并全量收购,个别年份企业即使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也保证了足量、及时、优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互信,推动建立了良好的小麦产业协作关系,益海嘉里在兖州建立了22万亩的绿色小麦生产基地,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案例四:互联网+农业企业

利用“互联网+”,兖州已出现小麦产加销融合、种植与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融合的企业或个人。2015年12月注册成立的兖州区创客商贸有限公司,利用兖州生产的优质小米,组织下岗工人加工“兖府”牌各种口味煎饼,并进行网上销售,每天销售量达600多千克。兖州区的刘某利用e田靠谱作业平台,在兖州发展农机户、种粮大户进行网上注册,现已注册种粮大户300户、农机手40户,覆盖小麦面积6万余亩;在周边县市区注册大户170户,覆盖面积4万余亩。e田靠谱作业有效解决了农机手和种粮大户农机作业服务供求对接关系,通过该平台推动,2016年兖州麦收实现了农机手与种粮大户的双向选择,通过平台科学配置了机械资源,麦收时间比去年缩短了1天,种粮大户降低了麦收成本和夏收风险,农机手增加了作业收入。

四、以小麦生产为主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一)主要障碍

调查中发现,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制约着融合面的扩展和融合度的深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规模化经营不稳定,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行趋势,一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二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粮食深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尚未建立起明确的利益共享和实现机制,企业缺乏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农民分享的加工增值收益不高。三是科技服务和技术装备支撑力度与产业融合的要求不相适应,新型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企业内部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缺乏适用的强筋小麦品种和精准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

(二)成因分析

产生以上三个障碍的原因,调查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1.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低。小麦是兖州的优势农作物,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必须以稳定种植规模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小麦产业之路。虽然兖州的小麦生产实现了“十四连增”,但生产形势并不乐观,主要表现是:小麦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价格却弱势运行,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降,粮食进口持续增加,本地粮食生产承担着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租地价格较高以及农业用工成本提高、种粮效益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大的压力,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挤压,造成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组织难以承受微利现实或亏损风险,因而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违约退地或者要求降低地租的现象,造成土地规模经营不稳定。农村新型经营组织融资难的问题依然难以破解,如良友合作社需要购买两台1504大型拖拉机及其他机械,却面临近100万元资金难以筹措的问题。前几年,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大、规模种植效益可观,吸引了许多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粮食,但近几年直接性的补贴政策力度减小,对种粮大户的补助由最初的每亩230元,调整为目前最高补助总额为1.2万元,也影响了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种粮积极性。

2.小麦产业处于买方市场状态,加工企业与小麦生产者之间存在价格博弈。小麦加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目前原料来源状态是“不愁无米下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小麦生产者与加工企业间存在价格博弈现象。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小麦价格已经很低,但由于粮食产品市场不景气,小麦面粉等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粮食加工企业在目前状态下收购小麦,仍然认为价格压力过高,如华龙面业收购小麦价格每千克2.36元,面粉出厂价格仅有2.88~2.92元,基本处于亏损运行状态,但企业为了不被挤出市场,不得不继续生产。在目前小麦价格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小麦加工原料来源渠道较多,粮食加工企业还是认为小麦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没有国家托底收购价,粮食加工企业竞相压低价格收购小麦的情况不可想象。这就是除种子公司能够与农户签订良种繁供协议外,粮食加工企业很少与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签订生产协议并约定粮食价格的原因。无论是种粮大户还是合作社,在粮食销售阶段,销售价格仍然以随行就市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靠大企业主导,无法根据生产成本主导粮食销售价格,缺乏价格话语权。另外,村一级组织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农民履约意识差,又没有办法强制执行,导致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小麦订单的积极性不高。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植者和销售者围着企业转、企业为中心的思维,企业缺少主动参与小麦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3.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小麦科研推广与加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在小麦产业科研推广方面,国家举办的公益性的科研、推广体系比较健全,实力比较强,但两头的实力较弱、参与度较低:一是种植者,包括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把握应用能力薄弱。虽然对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模式比较渴求,但自身素质仍然较低,政府对他们的科技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对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持、设施支持欠缺。无论是种粮大户还是合作社,生产上主要以经验主导决策,缺乏精准农业生产思维,有的为实现高产,仍然采用大肥大水大播量栽培;有的为防止倒伏和节约成本,不顾品种特性降低播量、不施肥少浇水等。缺少精准生产的农业装备,如智能化精量播种、施肥的农机设备还没有推广应用;灌溉方式仍然比较传统,用工多、用水用电多,等等。二是加工企业缺乏参与技术推广的主动性,一般没有从事生产技术推广的机构和人员,企业缺少参与技术推广的动力。三是小麦科研推广与加工企业之间也缺乏有效对接。如目前兖州仍然缺乏优质专用品种,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已达20多年,且存在增产潜力不大、品种退化的问题,益海嘉里每年加工小麦35万吨,其中强筋小麦占50%~60%即20万吨左右,从山东主要是兖州采购的强筋小麦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农业部门和合作社对接研究品种选用、基地建立的主动性仍然不强。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发挥作用的潜力巨大。

4.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体制和机制。尽管兖州区成立了种粮大户信用合作联盟,联盟内部实行了“一集中五统一”运作模式,在生产资料采购、融资、粮食销售价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为种粮大户赢得了一定的收益,但与主导市场的大环境、大企业相比,联盟仍然显得比较弱小、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完整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为农民、种粮大户争取更大的利益。

五、加快推进小麦生产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1.用好价格调控杠杆。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应当采用价格调控杠杆,推进小麦产业融合,保障各方利益。一是国家每年要继续坚持设立小麦保护价,并稳定提高。二是对农资价格要进行科学调控,包括对农药、化肥、种子、柴油等进行价格监测预警,建议设立价格上限。三是继续实施种粮补贴政策,继续做好对种粮大户补贴政策落实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2.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新型经营主体是小麦生产的中坚力量,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这个中坚力量更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一是要在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在仓储用地方面制定更宽松的政策,并在落实过程中简化手续。三是在仓储设施、机械购置,特别是粮食烘干设备购置方面,要给予更大力度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放宽贷款门槛,对大型机械、仓储设施建设等贷款进行政策性补贴等。

3.支持单位和个人兴办专业性涉农服务组织。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推进农业生产内部加快社会化分工,鼓励、支持个人和单位兴办专业性的涉农服务组织,如专业植保、专业供肥施肥、专业机械作业、专业粮食烘干服务等公司。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承担政府公益性的农业服务项目。通过发展专业性的服务公司,提高农药、化肥等农资利用率,以及专业设备使用效率,减少种植户的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负担,拓展农业三产,实现种植者和涉农服务组织的产业融合和利益融合。

4.支持建立小麦行业协会。小麦是全国性流通的农产品,农民在小麦产业链中,位置居前端,但议价话语权却在末端,力量薄弱。建议建立全省甚至是全国性的小麦行业协会,省市县设立分会。通过小麦行业协会,向国家提出小麦产业发展的政策、保护价等建议;指导各地搞好品种区域布局;协调加工企业与经营组织搞好对接,代表小麦生产者增强与加工企业谈判议价的实力。

5.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小麦科技的投入力度,抓好产学研的衔接。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小麦专用品种的选育投入力度,通过项目和资金支持,抓好专用品种区域化布局和推广。二是要加大对小麦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生物性、物理性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和设备投入。三是通过项目支持,组织专家、推广人员和种粮大户、加工企业,围绕影响小麦生产效益的因子,开展小麦生产经营决策模型研究,提供不同因子组合情况下市场、产量、价格、效益预期,为生产者提供决策服务。四是要加强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支持智能化精量播种、施肥农机具的研发和补贴推广,对农业智能物联网进行完善、升级、扩展布点,研发小麦智能化管理决策平台,对病虫害发生能够智能化自动预测,对病虫草害、施肥、浇水等能够通过物联网自动反馈管理决策办法,实现种田管理预案时间早、时机准、方法好、效益高。

6.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采取各种支持措施,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的开放创新观念、法律市场意识、科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操守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把农业作为自己和家庭的事业来做。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青年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培养,从政策、项目、资金上支持回乡大学生从事农业职业;设立培训项目,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农艺农机等理论和技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发展他们成为小麦等专业协会的会员,增强他们对农业宏观决策的存在感和参与度;加强村两委组织建设,增强为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最基本的组织保障。

(于振文 张士坤 宋祥刚 鞠正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