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齐河县推进玉米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齐河县推进玉米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齐河县总面积1411千米2,总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齐河县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玉米产业融合之路。齐河玉米产业融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齐河县总面积1411千米2,总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6亿元,分别增长13%和14%,连续5年蝉联德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第一名,连续两年荣膺“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15年,齐河县粮食种植面积232.25万亩,总产量13.97亿千克。其中,玉米面积115.78万亩,平均亩产639.8千克,单总产均列德州市首位,实现了“十三连增”,继续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制高点地位。

一、齐河县玉米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

齐河县是我国著名的玉米高产县,是全国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绿色、生态、高产、高效、可持续均衡增产的典型,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县。齐河县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玉米产业融合之路。齐河玉米产业融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依托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农资供应、涉农服务一体化,提升农业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如种粮大户王某流转耕种的土地达13200亩进行玉米、小麦种植。齐河锦绣千村植保有限公司每年都发展订单糯玉米万亩左右,作为工业、医药制造原料出口到德国,受益粮农百余户。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引领支撑型融合。通过发展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农户实现农业“服务外包”,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提供出路。

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前身是齐河绿士农机植保合作社,以服务粮食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承担农业统防统治项目为主,依托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通过专业的服务开展统防统治和林业病虫害防治活动。通过合作社两年的运行及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当前国家培育服务组织从关键环节向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转变,在齐河县农业局的引导支持下,由单一的植保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成立了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00万元,投资400万元新建农业服务综合库房4000米2,430万元购进罗宾逊R44直升机一架及配套喷药设施,140万元购进自走式喷雾机40台、大型水旱两用喷雾设备3台,投资200万元购进耕种设备40台套及雷沃135-4型拖拉机、雷沃110-4型拖拉机等配套动力,2016年引进巴西捷克多植保设备25台套。目前,每天防治能力达到4万~5万亩,并与山东高翔通用航空公司合作,如有大面积的防治任务,可以多架飞机同时作业,每天防治能力能达到15万~20万亩。自成立以来共完成小麦、玉米田除草作业15.5万亩,病虫害防治136.4万亩;防治林业虫害121.6万亩;还从事深耕深松、机播机收等从种到收全程社会化农业服务。与全县15个合作组织合作,服务网络遍及各乡镇。结合土地大面积流转后种植户大面积种植面临的存储问题,特别是玉米收获后晾晒困难,根据公司发展规划,通过几年的运营计划,建一座日处理能力在300~500吨、年存储能力达3万~5万吨的大型烘干仓储设施,解决粮食的晾晒存储问题。通过与乡镇合作组织的合作,3年内在全县小麦、玉米“全托管”“半托管”等不同形式的服务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公司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购置农机设备资金投入大,闲置时间长,农业社会化服务仅处在推广阶段,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需要一段时间,企业投入大、产出效益差。建议增加购买农业服务项目资金投入,扶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能正常运营并发展壮大。服务组织在实施服务过程中会出现服务纠纷,在合同签订、纠纷处理、收费标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监管,影响了服务质量。建议政府组织第三方仲裁机构,通过仲裁机构分清责任解决纠纷,避免纠纷升级造成群体事件发生。在服务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病虫、霜冻灾害以及农资价格变动等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防治成本,影响承包服务收益和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同时由于保险、信息、技术和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服务组织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现有植保机械的性能较差、作业效率偏低,特别是适应果园、高秆作物和其他复杂环境的高效植保机械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速度和防治队员作业收益。社会上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防治组织的公益性作用认识不足,对统防统治在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作用宣传不足。

二、以玉米产业为主体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

齐河县着力推进“大方田、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形成了“两大经营主体创新(新型生产主体、多元服务主体)、两大综合标准规范(社会化服务、质量安全)、三大支撑举措强化(人力保障、财力支撑、动力激励)”共铸现代农业的“齐河模式”,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种地富民”的发展窘境,在全国粮食主产县中率先迈出了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步伐,有效推动了玉米产业融合。

1.以提高单产为核心,重抓玉米质量安全,带动产业发展。2015年齐河30万亩核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51.6千克、801.7千克,两季亩均产量达到1453.3千克,接近“吨半粮”,再次创造全国最大面积粮食单产新纪录,成为全国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绿色、生态、高产、高效、可持续均衡增产的典型。

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县115万亩粮田,建设了80万亩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高产高效示范区和30万亩核心区,重点实施了80万亩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的路网、水网、林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仁里集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面积5万亩)、安头乡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面积5万亩)通过市粮食高产创建大方田建设考核组验收。

二是狠抓关键生产环节投入。从内蒙古购进腐熟羊粪6000吨,统一购置1600吨控释肥,以补贴的形式发放到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集中开展深耕深松,对核心区实施深耕深松补贴作业;完成了30万亩核心区玉米统一供种和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小麦统一供种。

三是集成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重点推广了小麦的统一良种供应、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宽幅精量播种、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八统一”技术;重点落实玉米的种植高产耐密品种、宽垄密植+合理增密、抢茬机械单粒播种、测土配方施肥、一防双减、适期晚收、机械收获等“七配套”技术,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均达到100%。

通过上述措施,成功创建8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并连续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国字号”荣誉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齐河玉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有效保护优质特色产品,促进特色行业发展。

2.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近年来,齐河县发展了一大批专门为规模种植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技术培训等全程机械化服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齐河巧妙地将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构建以政府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农资经营户等经营性机构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他们在不断强化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目前,全县拥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用水协会、农机联合作业协会、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队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168家。2014年,齐河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百万亩。

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公司以统防统治为切入点,购进直升机及配套喷药设施、拖拉机耕种设备等配套动力服务农、林业,进行田间飞防,配合肥料缓释技术一次性完成耕、种、施肥,使农业生产过程简单化,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农业产业增效。近两年来,服务全县30万亩粮食农户,农药使用量下降15%,农业生产综合成本降低20%,每亩节本增收200元,全县30万亩粮食种植农户增加效益6000万元以上。减少了农药投入量,农资包装物全部回收,农业污染大大降低,保护和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1.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齐河县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48个,其中,千亩以上的有11个。该县种粮大户王成亮流转了3个乡镇、11个村的1.32万亩耕地,成为山东省首位万亩种粮大户。王成亮的土地租期是20年,前3年每亩租金是1000元,3年后每亩租金是1000千克小麦的市场价。在近年来玉米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其种植效益较差,2013年更是赔了300多万元。另外,越来越贵的人工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有可能导致破产。

2.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粮食生产一直是齐河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产量也屡创新高。粮食生产量大是优势,但是由于农业深加工产业链短,一直未能将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玉米产业下游深加工产品分为多类,初级产品淀粉等增值1~2倍,中级产品酒精等增值3~10倍,高级产品甘油等增值10~20倍,甚至更多。将齐河玉米产业做大做强需要挖掘深加工的潜力,实现从原材料生产基地到深加工基地的转变。

3.社会化服务大多数处于耕种收阶段,没有形成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初期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

四、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1.打造好齐河玉米地理标志,提升齐河高产玉米品牌。

2.调整玉米生产结构,将部分普通玉米改种价格较高的青贮玉米、原料玉米、鲜食玉米等,满足经济多元化和居民食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效益。玉米产量高是齐河的优势,如果仅关注粮食的口粮价值,就很难实现突破。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改变生产结构,并加大深加工,提升效益。

(杨今胜 董树亭 张吉旺 柴兰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