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推进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平县把重点镇、中心村、特色村镇,作为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布局,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布局效益。目前,东平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9个,省级生态村6个、市级302个。

水利分团

山东省有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190.25万人(含三峡移民1.03万人),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全省17个市、128个县(市、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10年以来,全省水库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库区呈现出移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深入了解我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研究加快库区移民增收和促进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我们通过面上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典型解剖,对水库移民人口第一大县——东平县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东平县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成效

(一)总体情况

东平县属于中原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等经济发展战略区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点区,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东平县也是全省水库移民人口第一大县,移民人口24.5万,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468个移民村(居)。境内的东平湖总面积627千米2,常年水面209千米2,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拥有40万亩的原生态湿地、10万亩的水上森林、10万亩的映日荷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极具潜力和优势。近年来,东平县大力调整优化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库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东平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2015年的11%;在培大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链条延长和功能的多样化开发,有效地促进了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015年的11.6∶47.2∶41.2,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合理。

从库区总体情况看,东平县依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把促进水库移民增收和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和目标,大力推动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库区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拉紧利益纽带,库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并探索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库区经济正逐步由“一产独进”转向“三产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报初步统计,目前,东平县农民合作社中800家以上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或者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初具一二三产业融合雏形的农民合作社所占比重超过一半;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00余家。第一产业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带动移民群众在当地就业增收,为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但东平县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其中还存在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不足,对库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主要做法

1.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东平县围绕解决技术缺乏、融资困难等实际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主体保障和人才支撑。目前,全县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4家,县级8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2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4家,县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18家。

2.引导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东平县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全县70%以上的龙头企业中领办或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有稳定合作关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该县利用库区山水林等自然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通过不断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吸引和支持各类农业创业主体,把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消费需求持续扩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建设了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4.强力支持新型业态发展。该县加强与邮政、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集中建设电商平台。如联合邮政系统打造“买卖惠”B2B电子商务平台,目前,“买卖惠”已在东平县发展县级代理商45家,入驻供应商38家,上线商品涵盖食品、日化、玩具等九大类,共计2200余种。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建设了滨河新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5.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东平县把重点镇、中心村、特色村镇,作为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布局,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布局效益。目前,东平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9个,省级生态村6个、市级302个。其中,东平县彭集街道(花生)、斑鸠店镇(大蒜)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主要成效

1.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龙头企业通过推进超市对接、连锁经营、厂店一体经营,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很多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将加工流通利润留给农民,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在农村,产销渠道更加畅通。同时,专业化链条式服务队伍也不断涌现,如,养鸡产业中有近千名专业服务人员附着在不同的链条之上。

2.利益联结不断完善。多年来,东平县着力理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种植合同关系进一步扩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成效逐步显现。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龙头企业集群持续扩张。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9家、省级4家,带动形成了粮食、油料、食用菌、蔬菜、苗木花卉、麻鸭、水产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4.产业功能持续扩大。东平县积极强化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通过采取观光、生态、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产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力带动了产业提升。目前来东平县乡村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全县有30万人受益于乡村旅游,人均增收5000余元。

5.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东平县充分依托互联网+,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流通新业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九鑫日化利用“微商”模式经营“中华神皂”等创新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老湖镇贾村解氏松花蛋的传承人,通过互联网把解氏松花蛋卖到全国各地,自2015年以来,销售量扶摇直上,销售火爆、供不应求,并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养鸭业,数千移民群众从中受益。

6.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县十几家企业分别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培育了“斑鸠店”牌大蒜、“彭集”牌花生、“安山”牌大米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基地。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著名商标7个、山东省名牌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二、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案例

从调研情况看,作为农业大县的东平,库区一二三产业的边界已逐渐模糊,产业共融发展越来越清晰,产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重组,产业结构、功能、形态和模式等发生较大变化。综合调查研究分析,东平县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五种模式:

一是纵向延伸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是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农业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系统,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把服务业同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整个连带产业共同向前发展,有力地拓展移民的纵向增值空间。

案例1:科海菌业有限公司位于商老庄乡,占地100多亩,公司拥有大型先进灭菌消毒炉两套,日产3万菌包装袋生产线两条, 10000多米2的菌种温控培养室、液态接种生产线、拌料袋车间一处。该企业主动向后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带动9个移民村、百余户移民群众发展黑木耳养殖,并按协议价格保护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现已发展成为集黑木耳菌种研究、培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特色农业基地。

案例2:新湖镇宝玉农机合作社。该社规模较大,运营规范,被评为全国和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拥有70多台(套)农业机械,不仅跨区作业收割播种,而且还经营农机具。该合作社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开展托管业务,先后托管了周边500多户3000多亩耕地,并包种包管包收。下步计划要托管2000户1万亩以上的耕地,不但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而且提升了托管土地农户土地的增值效益。

二是横向拓展融合模式。该模式通过农业和农村功能的拓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丰富科教、文化、艺术、参与、体验等内涵,形成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东平县将东平湖库区自然风景、农民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与旅游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农场休闲度假旅游等。

案例3:东平银山镇南堂子村是个无地移民村,该村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以“旅游+”融合模式,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文化创意进行融合,发展生态采摘园600余亩,打造了“蓼儿洼渔家乐”旅游品牌,对58家渔家乐进行统一宣传、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运作,让游客“吃住渔家院,游乐山水间”,充分体验渔家气息。同时,成功举办夏季篝火晚会、广场舞大赛、斗鸡、武术表演等大型活动,为景区注入更多的文化要素,增强景区吸引力。该村以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包装推向市场,不仅为游客提供具有趣味性、时尚性的现代旅游产品,而且更因产业升级而使库区物产实现多次升值。

案例4:新湖镇冯洼村宝岛热带风情园。该园建有高标准冬暖大棚、玻璃温室大棚、钢结构展示棚、高标准桨砌鱼池等,并从台湾、海南等地引进热带果树苗木、热带鱼观赏鱼,种植多种珍稀花灌木,让北方居民在家门口品尝到热带水果,欣赏热带风情。园区现养殖鸵鸟、孔雀、火鸡、波尔山羊、鹅和散养柴鸡400余只(头),园中还配套建有餐厅、停车场及星级卫生间,环境优美,形成都市农业独具特色的动物观赏区。该园形成集休闲、观光、度假、娱乐、吃、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体系,开辟别具一格的“都市农业”乡村行。

三是交叉结合融合模式。这种融合模式,一方面,以不同产业互补为切入点,利用库区近山近水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共生经济、循环经济,实现了优势互补、整合增值;另一方面,将同一园区不同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将种养业、加工业、信息业、物流业、流通业等同步连接,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留住库区资源要素,实现各产业之间互动发展。

案例5:东平县林下经济。东平县紧紧围绕狠抓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林下经济产品附加值。沙河站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把林下经济作为新兴绿色产业抓手,实行林菜、林药、林菌、林牧等多种套种模式,新发展林菜1000亩、林药间作30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50亩、林下养殖7万余只。农、林、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这一目标。

案例6:东平县州城街道的东平容业达农业工业化项目,为发展农业工业化循环经济的典型。该项目把农作物秸秆制浆用于生产一次性环保餐具、板材、包装内衬模塑材料,工艺废水有效处理后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剩余的有机物发酵制造有机肥,有机肥再回用于农业生产,同时,配套以美国竹柳为主的林业种植及林下经济养殖,向市场供应有机农副产品。以此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变废为宝,各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衔接,从而形成农村资源-工业产品-再生综合资源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平台集聚融合模式。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立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东平县库区主要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发挥和依靠集体经济的经营优势,带领合作社成员一起发展。另一类是建设平台型企业,以城镇、园区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在城镇、园区集聚,依靠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

案例6:彭集街道安村安大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吸纳村民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开展中药材、蔬菜种植加工,养殖等产业,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全村90%以上村民、土地都加入了合作社。引进企业种植丹参、黄芪、桔梗等中药材;还建起了粉皮加工园区,按照“村级引导、群众自愿、股份合作、收益分红”的原则,吸引村内粉皮加工户入驻小区,产品由合作社通过乐义集团销售网络进入超市,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入驻粉皮加工户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案例7:老湖镇西三养殖基地。老湖镇西三特种动物养殖基地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60亩,有16个养殖小区,养殖场由东平县群发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厂区分两个小区,每区由合作社派遣3名技术人员,协助管理、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等。养殖场只进行良种繁育,种子不外卖,每年生产的良种提供给其他养殖户,让更多的养殖户更新品种,提高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园区发展,带动南辛庄、西三、西四、辛店铺等22个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村继续发展特种动物养殖业

五是技术渗透融合模式。这种模式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络销售平台载体,借助快捷便利的物流方式,将农业生产与城镇消费者直接联结的现代新业态模式,大大地拓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销售半径,使农业产业化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平台渗入到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拓展增值空间。

案例8:东平县积极拓宽电子商务渠道,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实现了产销零距离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增值收益。东平邮政主推地方农副产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形成农村产业集聚,以“电商换市”实现移民库区经济的“绿色崛起”。水泊超市是一家以经营东平湖土特产品为主的连锁超市,依靠中国邮政打造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买卖惠”,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而且根据客户需求实现了订单销售,销售量猛增。电子商务打破了以往的城乡界限,带来无限商机,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及原因

虽然东平县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有所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度不够,不仅在生产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需在“接二连三”促融合、产业集聚促融合、壮大主体促融合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经营主体带动力差,融合程度不紧密。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带动作用偏弱。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育不充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注册无资、贷款无抵押的问题。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不规范,农民合作社群体虽然庞大,但相当部分的合作社规范性较差,管理松散,甚至有名无实。由于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致使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许多种养殖户仍然游离在农业产业体系之外,从而限制了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低,贡献度低。东平湖库区由于受生态、蓄洪等影响,库区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经营主体融合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落后,企业布局分散、集聚度差,导致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多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专业化水平很低,像库区的黑木耳、鸭蛋、大蒜等农产品基本上是经过初级加工或简单包装就上市,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加工企业难以迅速带动库区农业产业发展,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受限,进而影响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现代农业服务业功能弱化,支撑动力不足。伴随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短缺压力逐渐增大,东平湖库区具有良好的文化、农业底蕴,但县乡两级基层质量安全监管、动物卫生防疫、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组织不健全,长效调控机制、扶持手段、监管执法、人才队伍等尚不到位,造成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不及时,难以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高,管理人才缺乏。从调研情况看,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开发不够,缺乏相应的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高,具有特色和富于创意的较少,总体发展模式相似,产业形态雷同,像休闲农家乐农耕传统文化、科普教育意义的内容仍然创意简单、相互模仿多且雷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发展所需要的善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五是土地流转进程缓慢,规范性欠缺。目前库区主要是小规模的农户生产,相当一部分移民群众害怕失去土地的权利,宁可土地荒废也不愿意流转土地。移民各户经济情况不同、流转过程要求不同,做到成片流转土地很难,造成土地流转效率不高。加之库区移民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意识,土地规范流转很难。据初步统计,库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9%左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片、规模化进程缓慢。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企业中传统资源初加工型偏多,终端型生产企业太少,新型生产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少,造成纵向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先进科技要素间的横向渗透不够强,创新平台建设与品牌创建能力有较大差距。在东平湖库区已有的农业品牌中,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很少。虽然培育了诸如安山大米、斑鸠店大蒜等农业品牌,但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间差异不显著,同质化严重。

四、推进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推进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培育经营主体,又要理顺融合机制,还需要政府发挥先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水利移民管理机构加大针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1.建立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要以统筹发展规划为重点,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在省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理顺部门职能,实行归口管理。要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牵头部门,整合各行业部门的资源,编制全省面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性规划,统一整合相关政策,以提高一二三产业整合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库区要加强与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形成全面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2.建立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议出台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建立库区移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明确支持主体、支持重点、支持内容和支持方式,对产业链条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深、带动库区移民就业增收作用显著的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补助或基金支持。二是要注重以市场力量推动融合,推进区域、产业、产城、城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选择、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着力引导库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着力引导农村服务业优化质量提升机制,制定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四是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在生态自然保护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资金倾斜。

3.深化库区农村相关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立和集体资产权利改革,开展推广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依据。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实现在资本资金方面全力协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搭建提升融合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形式、载体及经营主体融合的能力千差万别,要针对日趋凸显市场同质竞争以及错位竞争和个性、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搭好台”,让经营主体“唱好戏”。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研究探索搭建企业家成长和培养培训、库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青年培训等平台,为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骨干人才;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大力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支持经营主体生产的科技、装备等提升服务,增强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市场、引领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

5.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发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为库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发展动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融合的科技含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结合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和物流环节等的需要,在种植、养殖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式饲喂等先进装备技术,推进高科技和新设施的应用范围和水平。

6.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涉农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移民群众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建立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建立水库移民支持政策和其他涉农资金政策与利益联结相挂钩的长效机制。

7.建立三产融合发展资金保障机制。一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各级财政专项、社会力量加大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形成“政策财政投入、社会力量介入、农民积极参与”的投入新格局。其次,制定金融支持政策。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研究开发特色贷款产品,扩大抵押物范围,加大信用贷款力度,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为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8.强化“互联网+”思维。一是加快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流转、互联互通和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如云计算、APP等互联网工具,引入和发展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引导库区合作社、农户、剩余劳力积极参与电商交易,促进库区经济发展。二是在库区大力实施“互联网+品牌农业”战略,加大库区移民政策扶持力度,搞好宣传培训,着力构建平台支撑、主体培育、政府推动“三大体系”。三是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创建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点建设,完善区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大力培育电商企业、网商,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融合,实现库区一二三产业协同创新、加速发展。

(张长江 魏振峰 邵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