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产业融合概述

农村产业融合概述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背景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二)农村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也将势不可当地融入世界潮流。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背景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产业边界日渐模糊,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展。近年来我国农业虽然在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上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不仅在生产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加快高端农业、设施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有利于克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局限,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和知识投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将催生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业态,以及农村电子商务、产地直销、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优化农业价值链,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

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消费体验成为时尚热点,对农村一二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农产品的消费日益多样化、营养化、功能化,初级食品逐步被加工食品、更有营养和附加值的食品所替代,农业生产从单纯地提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必须改变之前以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供给为主的现状,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农产品供给在品种、质量上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根据不断变化的新的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规律,以新消费为牵引,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在挖掘农产品功能的同时,还要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带动形成居民消费新热点和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农村人才严重流失,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农业发展道路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利于推动形成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对水、土、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4.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之外,增加了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将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激活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以城带乡和强农惠农、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利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融合新领域,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建设和投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保存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维护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

(一)产业与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

产业融合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间的相互交叉。在世界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双重推动下,产业渐形成。间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的通信技术革命和信息处理技术革命,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的相互融合;20世纪90年代,通信技术的进一步革命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导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通过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的跨界配置,企业跨行业、跨部门的兼并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二)农村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也将势不可当地融入世界潮流。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障碍逐步破除,现代生产要素和新的产业模式将加快向农村渗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1.基本概念。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最早进行探索实践的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们认为农业不仅是耕种农作物,而且还要延长产业链,把第二、第三产业都包括进来,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使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实行规模经营,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的一体化。“第六产业”概念的产生,意味着农业开始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我国所倡导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以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基本载体,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发展全域旅游业为重点,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规模经营、体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二三产业向农村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种养加一体、产加销一体、产学研一体、生产生活休闲一体的农业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搞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央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的1号文件中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落实好中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更新观念。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正确把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灯,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对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而不是对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农业作为融合的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有差异,在发展路径、产业结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探索和创新。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使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同时还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确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五是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避免走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而要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作为重要载体。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推进“产城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同时吸引城市和工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业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我省实际,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打造一批“四位一体”的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是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高效合理地联结起来。生产、服务、加工、销售是产业链条上的四个重要环节,过去由于结合不紧密、各自脱节,使效益流失、效率低下,形不成集约优势,尤其是造成农民很难有效获取全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农民增收困难。只有把生产、服务、加工、销售连为一体,才能通过产业链的拉长带动价值链的增值。从我省发展现状看,各地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五个“四位一体”的产业链条:①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导,连接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上,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大田托管、专业化服务等方式;加工上,兴办产地加工业;销售上,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实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以及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模式)。②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连接生产、服务。企业是最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要发挥它们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领域,储藏、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的纽带作用和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上的独特作用,促进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生产上,采取建设企业自营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服务上,对基地和订单农户实行统一融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资供应、统一收购等“几个统一”。加工销售由企业负责,并建立加工销售增值利润与农民共享机制。③以农村网店为主导,连接生产、流通。将“互联网+”引入农业经营环节,引导电子商务企业进农村社区,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生产上,线上线下联动,以线上带线下,采用定制农产品生产模式,按消费者需求实行个性化生产;服务上,大力发展农村快递业、仓储物流业,形成“四位一体”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④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把一二三产业串为一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工流通园区、村庄整治等方面,从规划设计上就要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观景通道,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筹发展。⑤以供销社系统和邮政物流系统为主导,建立完善上下贯通、覆盖全省农业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并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推动这两个系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逐步使这两支队伍成为推动我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二是培育一批具有三产融合发展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载体,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联动集聚、跨界集约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商品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将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农户,成为家庭经营的主导力量,也必将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农民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力量,要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从事合作社事业,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乡土精英等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创新能力的主体,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推广新技术、发展新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要把他们打造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的推动者、引领者。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跨界发展,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的法人实体,多为混合所有制形式。它以现代种养业为主导,以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标准化为方向,集技术研发、生产示范、加工流通、新技术推广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产业园实施企业化管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经营,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功能,一方面可以吸引和承载农村分散经营户向园区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可以集聚社会资金不断扩大再生产,形成产业优势。因此,要把现代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给予重点培育。

特色小镇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地,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连接城乡、工农的关键节点。要通过扶持发展一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在推进农村社区化的同时,同步建设产业园区,坚持“两区”同建,在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的基础上,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专业特色小城镇。

三是构建利益联结新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全产业链利益,各经营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所带来的利益,这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不同之处。首先,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要重点推广“保底收入+年终分红+劳动报酬”“按交易量分配+年底分红”等分配办法,让农民参与多次分配;在与龙头企业的连接上,重点推广“订单农业+盈利返还”的分配办法,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其次,要建立合作经营机制。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建立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其他生产要素入股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领办或入股农民合作社,建立起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第三,要创建和发展产业联盟。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建立产业联盟、产品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间开展融资拆借、贷款担保、教育培训、信息共享、集约化购销、标准制定、共有品牌等多种合作模式,发挥好行业自律、产业自律和市场共建作用。

四是探索公共财政支持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方式。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共财政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具有杠杆作用、黏合剂作用和引导作用,探索和实行一套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尽量减少财政点对点的直接扶持,更多采用以奖代补、担保资金、贷款贴息、分摊入股、产业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手段,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不断优化财政支农领域,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对工商资本投资农村“四荒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农村各类事业,各级财政要给予重点支持。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应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方式,采取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相融合的支农资金投入新机制,推进全省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省、市、县、乡农业融资担保业务全覆盖,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特点与规律

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上,自20世纪90年代我省在全国首先倡导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战略以来,农业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有22437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300多家,年销售收入1.56万亿元,占全国的15%;农民合作社13.89万个,入社社员626万;家庭农场4.1万个,经营大户约20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实践,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多年来培育起来的这些产业化组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外延看,它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延续与完善,但从内涵看,更是对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创新与深化,有着与产业化经营方式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产业融合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是融合的范围不同。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在农业内部,以农户为单位、以产品为单元,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或龙头直接带农户的方式,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只是经营方式的一体化,一二三产业之间、经营主体之间仍然是相互分割的、独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则是在整个农村领域,涵盖农村经济的各个环节,是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相互联合、相互参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是产业形态上的一体化,而不仅是经营方式的一体化。二是连接的方式不同。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的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之间,大多是靠合同、订单连接,实质上是商品买卖关系,买卖过程一旦完结,相互间的关系即处于松散状态,不再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则是产权的连接,各经营主体间通过相互参股、资产重组、组织构建等方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经营管理、共享经营成果的紧密连接。三是主体结构不同。农业产业化虽然也强调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具体运作中,农民与企业信息并不对称,龙头企业处在核心位置,农户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在附属地位,产业组织多为单一所有制形式,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公司制为主导的经济特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市场主体则呈多元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在核心位置,以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为主导,产业组织多为混合所有制性质。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同。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主要是契约式的买卖关系,商品买卖按契约兑现了,利益分配就完结了,分配关系单一,农民难以从企业加工销售的增值中再次获得利益。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产业组织,是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结构,农民参与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具有按股分配、按劳分配、按交易额分配以及按要素分配等多重分配关系,特别是“保底分配+按股分红+劳动报酬”这一基本的分配方式,能更大化地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利益共享。五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产业化的资源配置强调的是同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组织内部的要素配置,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是相关产业集约聚集、生产要素跨界配置,产加销服务有机整合、一体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看,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但在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目前由于产业融合度不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也面临严峻挑战。顺应发展趋势、应对市场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自身产业竞争力。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吃饱喝足等低层次的消费需求,人们对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渴望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中去体验和享受现代生活。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功能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推动农业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从而催生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以及乡村手工艺的发展,并逐步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化同步”的必由之路。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传统农业社会的均衡状态正在被打破,城市承载压力越来越大、产业空间布局越来越拥堵,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农村要素资源仍在持续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农村社会的“空心化”和农村经济的“空壳化”趋势明显。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均衡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市工商企业向农村转移辐射、二三产业向农业延伸覆盖,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加快农村繁荣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实现工农互惠、城乡双赢、同步发展。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各有侧重的推动措施,日本、荷兰、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日本推动多种经营

日本首创了“第六产业”的理念,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发展食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借此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并让农民更好地获得增值收益。2008年12月,日本民主党在内阁会议中提出了题为《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的农林水产大纲,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在政策大纲中提及“第六产业”一词。2010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提出要通过发展“六次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二)荷兰、韩国加强产业关联

荷兰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农业资源贫乏的欧洲小国,但荷兰畜牧业、花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荷兰实行“大农业”的行政管理,发挥拍卖市场的分销作用,强化产业链整合和分工协作,培育发达的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打好“文化牌”,提升市场吸引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重视创新因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意农业快速兴起,已形成完整、发达的创意农业产业链条。

韩国也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其核心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以农村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基础,将农产品生产与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销售、文化、体验、观光等结合起来,创出新附加价值。2013年8月,韩国农林食品部设立了“第六产业相生资金”,规模达到100亿韩元。2016年初,韩国农林食品部又公布了一份题为《通过转向“第六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出口的相关措施》的报告,致力于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以建立从农业向“第六产业”转变的体系。该体系强调通过培育专业化企业、利用外部资本和技术、促进公司与农业产业之间的互利合作来提升农业产能,进而取得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相关措施可概括为四大项目,即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个性化、振兴食品加工制造以及食品产业、强化分销效率及扩大出口规模、推广韩国农村旅游。

(三)法国、意大利做大休闲农业

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意大利非常重视现代化新型业态的开发,通过充分挖掘多功能性,使农业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提供农产品,而是将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与其他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联系在一起,休闲农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休闲农业概念的国家,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着力发展本国的休闲农业。截至2014年,意大利全国共有21744家休闲农场,其中,8937家休闲农场提供住宿服务,占总数的41.1%;9785家农场提供餐饮服务,占总数的45.0%;8028家农场既提供住宿又提供餐饮服务,占总数的36.9%;10298家农场除提供餐饮服务外,还开展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占总数的47.4%。

近年来法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仅次于蓝色旅游的法国第二大旅游产品。法国尊重当地居民意愿,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实行行业自律,行业协会担负全方位重任;保持乡土风貌,凸显乡村休闲旅游特色;避免同质竞争,强化当地农产品直销;注重品质认证,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没有对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避免农业收入季节性强问题、扩大农产品直销、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美国发展农业综合企业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纵向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将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及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等环节置于统一的领导下,以便实现生产和流通的有效协调。美国农业综合企业主要有由工商企业联合组建的农工综合企业、公司农场和农场主合作社三种类型。可以说,通过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美国将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为主,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条。

(五)我国台湾地区拓展农业功能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受到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的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陷入困境,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使农业走出困境,台湾地区开始推动农业转型,着力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三生”农业,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此过程中,台湾地区着力推动农业由以产品生产为主,向同时发展农业旅游、农产品运输和休闲农业等转变,有些地方甚至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农业旅游景点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精致农业已形成全民共享的健康农业、科技领先的卓越农业、安适时尚的乐活农业体系,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推动台湾地区跨入世界先进农业行列。

(六)经验启示

从各国各地区经验来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结合本国或本地区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审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将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与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如台湾台南县在推进兰花科技园开发过程中,在完成规划与公共建设后,采取公办民营模式,将园区管理交由公开遴选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实现了产、官、学、研的有效整合。荷兰超过90%的大宗农产品通过拍卖市场进行批发销售,80%的花卉经拍卖交易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拍卖市场并不是政府建立的,而是由农民合作组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要在尊重企业对农村产业融合选择权的同时,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公共平台、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支持。要把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把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优化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的基础。如在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中,荷兰高度重视产业链的整合与分工协作,通过花农与花商共建花卉推销基金,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为保护花卉生产者利益,在其成为拍卖市场会员后,因故当天未能卖出而销毁的花卉,均按当日出售同类产品的最低价格予以80%~90%的赔偿。在我国台湾,“农委会”采取培养专业农户和打造核心农民的做法,建立了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民队伍,有效地促进了精致农业的发展。凡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门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农园补贴、组织文化宣传等。荷兰特别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建立了由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三个教育层次构成的农业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荷兰农民普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部分还有硕士和博士学历。法国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政府提供经费资助民居的维护与修缮,同时每年组织一次乡村旅游博览会,宣传推介乡村休闲旅游。

(刘同理 李树超 丁萃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