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婚姻概述

农村婚姻概述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社会的择偶方式、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农村婚姻中自由恋爱多、婚前同居多、闪婚闪离多,婚姻目的已经从传宗接代向满足个人情感诉求等多元化发展。二是农村变迁中择偶、婚姻的新现象与新变化。
农村婚姻概述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男女之间按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程序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婚姻是人生重要的经历之一。作为男女两性的结合,婚姻的建立不仅有生物性的基础,而且也有社会性的条件。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男女两性结成婚姻不是随意安排的。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择偶要服从于不同的社会规范条件,男女两性结婚有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符合社会期望的择偶受到社会的赞许,不符合社会期望与标准的择偶遭到社会的否定或谴责。其次,男女双方结成婚姻关系要经过社会规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或仪式。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需到民政部门登记。男女双方如果没有登记,未领取结婚证,他们的婚姻则被视为无效婚姻,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认可。在不同的社会,社会规定的婚姻缔结程序和规定是有所差别的。再次,婚姻关系联结的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人,而是双方家庭关系的链接。围绕着每对婚姻关系,都有不同的亲属关系,双方结婚后与对方的家庭、亲属会产生广泛的社会联系。费孝通先生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确立双系抚育。这意味着,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它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更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一个婚姻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件,而是社会性的事件,需要经过社会认可,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定办理。

目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社会的择偶方式、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农村婚姻中自由恋爱多、婚前同居多、闪婚闪离多,婚姻目的已经从传宗接代向满足个人情感诉求等多元化发展。农村婚姻实践中动荡的变化形势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学界对农村择偶、婚姻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外出流动背景下农村的择偶与婚姻。一些学者认为外出打工对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及其相关的恋爱、择偶、婚育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冲击和影响,并促使他们在这些方面向现代化的方向发生改变[1]。二是农村变迁中择偶、婚姻的新现象与新变化。如“闪婚”“闪离”“跨省婚姻”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打工经济的兴起,传统的婚姻支持机制发生变化,这些都导致婚姻模式发生了改变。[2]三是多维视角下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婚配难的问题。如一些学者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村青年婚配难的非结构性因素。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打工经济的兴起,一些婚姻资源(女性)流入外地,导致欠发达地区婚姻交换资源更为贫乏,交换竞争和成本上升,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男青年陷人婚姻困难的境地。[3]

当前关于农村婚姻的多元化研究为我们认识农村婚姻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多关于农村婚姻的研究只是基于新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大多基于单方面的某一现象。目前对农村婚姻的变迁尚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分析,因此基于宏观角度与整体视角的农村婚姻研究非常有必要。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婚姻与家庭的研究,我们对部分农村的婚姻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基于农村变迁的视角,从社会的宏观背景出发,并关注微观个体的实际行为,对农村婚姻的变化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

(一)农村择偶标准与方式的变迁

男女两性结成婚姻不是随意安排的。一个人的择偶标准要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的社会标准下进行。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与社会条件与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择偶标准。更多的婚姻规范体现在择偶条件上,每个社会、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指导人们什么样的婚姻是适宜的,什么样的婚姻最般配。社会的标准影响个人的择偶条件,在社会规范的影响下,限制了个人的择偶范围。个人的择偶符合社会的择偶要求,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与社会的择偶标准差距过大,当事人就会承受舆论压力。择偶标准与社会的文化现实、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价值观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择偶标准。

在目前的农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具体而言,农村居民的择偶标准呈现以下特征:

1.摆脱了政治本位的影响,但重视门当户对

传统中国农村社会,青年的择偶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家族问题。在择偶的标准中显示出强烈的家庭本位、家族本位的价值倾向,择偶的目的不是为满足个人的情感诉求,而是为了“传宗接代”,结婚的目的是为家族繁衍后代。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农村青年的择偶,一是根据父母的标准来安排,二是择偶中淡化了情感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意识形态进入生活领域,在择偶标准上,增添了政治色彩,体现出政治本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择偶标准中“政治因素”尤为重要。农村青年在“文革”时期择偶时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阶级出身”,家庭如果有“政治问题”,则找对象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意识形态逐渐淡化,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政治标准”在择偶因素中逐渐淡出。

农村青年择偶标准虽然淡化了政治色彩,但是“门当户对”却一直是农村青年的择偶要求之一。门当户对主要是看男女双方家庭状况的差异情况。一般而言,过去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或出身党政干部的农村青年,一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也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相似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门当户对”的观念自传统社会时期就十分流行,在新中国成立后,受阶级成分的影响和传统门第观念的影响,这一标准也被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农村青年的思想逐渐开放,但是从调查来看,农村青年也比较认同“门当户对”的观念,希望寻找与自己家庭条件相差不大的异性青年作为结婚伴侣。很多农村青年认为,如果双方在家庭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方面如果差距比较大,两个人也很难沟通,也容易出现矛盾。受择偶梯度的影响,在择偶上“男高女低”是比较认同的择偶模式,即男性倾向于寻找社会地位相当或社会地位比自己稍低的女性,而女性倾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稍高于自己的男性。在择偶中,人们普遍认同男性应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比女性高。

2.物质条件的进一步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成为生活的目标之一。作为农村青年,在“享受生活”的理念影响下,在择偶标准上也凸显出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在传统社会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尚不表面化,择偶标准凸显门第观念。受商品经济影响,现代农村青年的婚姻注入了很多物质元素,体现在择偶标准上,显示出对物质条件的硬标准。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男青年娶媳妇的普遍条件“是要有新房子、要给女方一定的彩礼”。很多农村女青年在了解男青年时,先看对方家中是否给其准备好了新房子,这是必要条件。如果有新盖的房子,加之其他条件也符合标准,就有成为结婚对象的可能,否则,如果物质条件不符合标准,其他条件再好也不可能进入结婚阶段。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加之男女比例失衡,目前农村女青年择偶的物质条件也进一步提高,有的地区甚至要求男方必须在县城买房子,还要购置汽车,彩礼的数额也是逐年增高。

从河北省东南部T镇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女青年在择偶中非常重视对方的物质条件,甚至在择偶时首先看对方的经济条件。如果男方在县城有住房,家里有汽车,物质条件优越,即使其他条件一般,也能找到条件不错的女孩作为结婚对象。与此相反的是,如果男青年人品好、能力也不错,但是没有新房子,更无汽车,这样的男青年根本不会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即使自己谈了女朋友,假如在结婚之前不能准备好新房子,没有足够的彩礼,也不能顺利完婚,甚至还会以分手而告终。有学者认为,女性择偶标准的金钱化与当前消费社会对人们消费欲望的刺激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商品逐渐增多,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都可以通过物质交换获得,使得金钱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被各式各样商品及其背后的符号意义不断刺激而膨胀。但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中,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金钱才能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于是,拜金主义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渐渐滋生蔓延,其中,女性择偶标准的金钱化是一种突出的表现。[4]

3.对个人条件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在农村青年的择偶中,也重视对方的个人条件。如对方的人品、个人能力、文化程度、外貌。大都数农村青年都把人品放在择偶中重要的位置考虑,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紧随其后。女性在择偶时,也重视男性的人品、道德。在一些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女性在择偶时要看男性的人品、道德,非常重视对方是否体贴自己,是否有家庭责任感。很多女性认为,人品好、有家庭责任感的男性能够给女性踏实的生活,不会在外面拈花惹草。能够多照顾家庭、孩子,体贴妻子,女性在家也会有地位。男青年在择偶时非常重视女方是否温柔体贴、是否“会过日子”。

对方看着顺眼就行,不一定特别漂亮,但是两个人能谈得来,在一起有话说。(C村男青年,王某,20岁)

对方首先要人品好,能对我好,知道关心我,当然也要有能力,对家庭有责任心。(C村女青年,李某,21岁)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过日子,两个人要谈得来,要会过日子,对方要会做家务,知道疼人。(C村男青年,刘某,22岁)

对方是否漂亮并不是特别重要,看着顺眼就行,但是要做事大方,在一起有共同的话说。(C村男青年,刘某,21岁)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除择偶中物质条件的进一步强化外,男女青年在择偶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女青年希望在婚姻中获得踏实感,希望对方能体贴自己。男女青年都非常关注双方在一起能否谈得来,说明男女双方在择偶时更加关注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在思想方面能够沟通、一致。男青年并不要求对方非常漂亮,而是关注对方能否和自己一起好好生活;而女青年则更加关注对方是否对自己好,能否关爱自己,对男青年的能力也十分在乎。

4.择偶的独立性增强,男女青年更关注个体的情感诉求

改革开放以前,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废除了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但是男女青年在择偶时关注的多是对方的外在条件,并不是遵循内心的情感诉求。因为在那个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中有更多的传统因素,个人的自主意识与情感意识并没有被唤醒。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青年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爱情”的关注度大大增强,对婚姻赋予了更多个人情感的内涵。男女青年在现代文化力量的促使下,个人的情感诉求大大增强,对“爱情”的期待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男女青年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择偶时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诉求,希望婚姻中有“爱情”的因素。很多农村青年认为,爱情应是婚姻的基础,如果没有爱情作为铺垫,这样的婚姻不会长久,对于双方也是一种折磨。农村男女青年在择偶时的独立性增强,他们认为择偶是个人的事,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感受。

择偶时对个人条件的关注以及从羞于谈“爱情“到在择偶时大胆追求“爱情”,部分说明了当代农村青年个体意识的增强与独立意识的提高,也说明了农村青年的婚姻行为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农村青年已经意识到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是个体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婚姻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追求个体的情感满足与幸福生活。因此,目前农村青年对择偶越来越重视,也投入更多的价值诉求,择偶的独立性也大大增强,择偶标准越来越务实。

5.择偶方式多元化

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根据地区发展条件以及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偶主要靠别人介绍,男女青年找什么样的对象,跟谁结婚完全是父母说了算。传统时代由于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低,与外界接触非常少,思想也非常封闭。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也缺乏反抗意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到城市务工,他们的思想逐渐开放,视野也渐趋开阔,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个体意识崛起,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加之目前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使得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农村青年在很多问题上不再遵从父母的意愿,更多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在择偶问题上,体现了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随着农村开放程度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男女青年的择偶方式日趋开放与多元,大多数男女青年都愿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恋爱对象与结婚伴侣。随着农村青年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与交往能力的增强,一部分农村青年在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内自由地认识异性朋友,双方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一部分农村青年经过朋友、亲戚或者同学介绍结识异性青年,然后经过了解确立恋爱关系,最终进入婚姻阶段。一些交往范围较小、社会关系不多的男女青年经过别人介绍,同异性接触、交往,最终在爱情的驱使下也能找到满意的结婚伴侣。调查中发现,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也有部分农村青年通过网络结识异性朋友。很多农村青年喜欢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朋友,也有男女青年通过这种方式寻找恋爱对象。

(二)农村的婚姻习俗

1.传统婚姻习俗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一对青年男女从互不认识到结成婚姻伴侣需要一定的程序,这种婚嫁习俗是婚姻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指导着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婚嫁习俗主要有聘媒求婚、送礼订婚和娶亲出嫁等几个固定的程序,这种约定俗成的程序与过程是农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的必备程序。

按照传统的婚姻习俗,农村青年男女及双方的父母都不直接出面,而是由男方父母聘请当地的媒人到女方家里去说媒,由媒人向女方父母表达男方的意思,介绍男方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情况。如果女方家长对男方的条件没有太大的异议,则继续进行下一个程序。由媒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带给男方,再由男方请人看一下两人的生辰八字结为夫妻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则由男方准备礼金到女方家进行送礼求婚。女方初步同意后,男方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准备订婚礼。订婚礼的数量和礼品类别一是要按照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来定,二是要看男方的经济条件。订婚礼准备齐全后,双方商定一个好日子由男方把礼品送到女方家。一般来说,订婚不仅要求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订婚礼,而且订婚之时,男方还要准备酒席,邀请男女双方的亲戚参加。

订婚意味着男女双方关系的初步确定,订婚之后,青年男女可以自由进行交往,在此之后,每逢节日,男方也要送女方一定的礼品。一般来说,订婚之后的一段时间,男女双方家庭便商定结婚事宜。首先对结婚的条件进行商定,商定结婚日期,即“看日子”。在北方农村,定婚期之前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定数额的礼金作为定日子礼金。如果女方对礼金数额以及男方的结婚准备的条件比较满意,双方就会商定一个比较满意的日子结婚。婚期定好后,最后一个程序就是娶亲出嫁。婚期定好之后,女方家要给女儿准备嫁妆,包括准备结婚用的棉被、一些梳洗用具等等。嫁妆的多少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视女方的经济条件而定。娶亲出嫁的吉日清晨,男方亲属等一大早就来到女方家迎亲。到女方家以后,女方准备完毕,然后由男方家迎亲队伍带领新娘子和女方亲戚到男方家,进行结婚仪式。

2.婚姻风俗的现代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形式的不断涌入以及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青年接触到现代城市的婚嫁方式,对当地农村的婚嫁习俗带来了很多影响。在整个农村经济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变化的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婚嫁习俗出现了新变化,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与形式。

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的婚嫁形式逐渐向城市青年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婚嫁模式,也省略了一些程序。媒人在农村青年婚姻缔结中的作用大大降低,一些具体事宜很多由男女双方父母或男女青年直接见面商量而定。随着农村青年科学知识的增加,他们对生辰八字的认可度大大减弱,很多年轻人在相识以后不再看双方的生辰八字,与此同时婚姻缔结程序也有所简化。在结婚仪式上,仪式的现代元素逐渐增多。在结婚之时,新郎西装革履、新娘婚纱礼服成为农村青年结婚时的规定性装束。受城市婚嫁文化的影响,农村青年在结婚之前一般也要在县城的婚纱影楼拍婚纱照作为结婚之前的必经程序。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在迎亲当天,轿车成为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一些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婚庆公司,婚礼摄像等各种婚庆服务也进入了农村青年的婚姻仪式中。目前农村婚礼也体现出农村青年的个性化特征,农村青年的婚礼越来越现代化,内容也更加人性化与丰富化。这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现代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现。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的婚嫁习俗在加入新的现代元素的同时仍保留了很多原来的传统成分。如对订婚程序的重视,对挑选结婚日期的慎重,以及对双方亲戚参加婚姻的隆重邀请等。

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婚嫁不仅出现了一些新时尚,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的婚嫁消费连年攀升,这给农村男青年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在河北省东南部T镇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娶媳妇花费巨大,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在男青年结婚之前,男方父母必须盖好房子,条件好的要给男青年在县城买房,只有盖好了新房才会有人来提亲。随着近年来适婚男女青年比例的失衡,在T镇的很多村庄,出现了姑娘少、小伙子多的现状。一些村庄处于结婚年龄的男青年有十几个,但同年龄段的女青年只有几个,适婚男女比例大大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男青年家长都十分焦虑,担心自己的儿子娶不上媳妇。这也造成了男青年家庭婚姻支付成本连年攀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