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韩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韩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附件4 韩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1.1 韩岭概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韩岭村的村落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经历了与时俱进的演进,并慢慢沉淀下来,成为现代社会宝贵的历史遗存,造就了韩岭在多方面独特的文化价值。希望能借韩岭古村开发之机重新认识其文化保护问题,认为只有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才能使韩岭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百年商贸老街是如今韩岭古村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韩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附件4 韩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1.1 韩岭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韩岭村的村落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经历了与时俱进的演进,并慢慢沉淀下来,成为现代社会宝贵的历史遗存,造就了韩岭在多方面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珍贵的文化遗存正处于毫无保护的自然消耗状况之下,自然风化、人为破坏都比较严重。希望能借韩岭古村开发之机重新认识其文化保护问题,认为只有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才能使韩岭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1.2 调研结果及分析

1.2.1 韩岭村地理位置

韩岭地处鄞东福泉山和大梅山交界处,是浙东连接宁波和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独特的地理环境让韩岭在千年之前就是要塞之地,沿海物产必须先从陆路运抵韩岭,再转水路去宁波(见图1)。早在北宋庆历八年,王安石治理鄞州时,韩岭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1140年,南宋丞相史浩途经韩岭回祖居时,就在《东湖游山》中留下“中有村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的句子,足见韩岭集市在宋朝年间的盛况

1.2.2 韩岭古村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基础

1.村落格局文化

韩岭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浙东水乡古村,从村落选址到街巷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整个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两湾溪水环村注入湖中,造就了依山傍水的村落大环境(见图2);村内三条主要街道前街、后街和沿山街平行分布,分别承担着古村的商贸、生活、山景休闲等不同功能,前街商铺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后街生活区域沿水系曲折布局变化多样,旧有十景之胜,沿山街集中了宗教建筑,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村内建筑古朴自然,众多传统民居的檐、廊、曲、杭、天井、石板小路、古桥、古井等都体现出很高的设计水平,令人陶醉于水乡古村的旖旎风光。韩岭古村落格局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存。

img226

图1 韩岭地理位置示意图

img227

图2 韩岭鸟瞰图

2.古街商贾文化

韩岭起于市兴于商,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王安石治郸时,韩岭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都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使得大量商贸店铺在此云集,形成一条商贸老街。老街位于村内的前街,纵贯全村,全长朗多米,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上街多为零星小杂货铺;中街上多为实力雄厚、卓有信誉的老字号,是韩岭老街之精华;下街富有时代气息,在20世纪初揉进矛银楼、邮信、洋布、卷烟等西方时髦行业,还有许多工业作坊,如打铁坊、染坊、酱坊、油坊等,都是前店后坊。历史上老街曾经存在多家老商业字号和手工作坊,是中西合璧的封建农商街市典型,号称“浙东第一古街”(见图3)。浙江省建立最早的卷烟厂——中国韩岭卷烟厂就曾坐落于此。如今上街仍完整保存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老街400米,下街尚存100多米,虽然经过岁月冲刷,已看不到旧日胜景,但能列出店名或经营项目的老店铺仍有70余家,经营项目包罗万象,囊括传统生活各个方面。百年商贸老街是如今韩岭古村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3.家族宗法文化

依山傍水的韩岭,可渔樵耕读,又可依市行商,历史上不断有姓氏家族迁入。韩岭村有主姓十二,即金、郑、孙、施、孔、陆、周、赵、郭、薛、茹、毕、前四姓都在百户以上,各建祠堂和堂前。其他各姓在10户以上者,可以各建堂前。其他未定居的杂姓(如凌姓),加入“聚姓会”后也可建堂前。村内居民多围绕祠堂聚族而居,因此在韩岭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祠堂体系,这正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最显著表征之一。发展至今韩岭村仍数姓共居,依然保留有金氏大宗祠(见图4)、孙氏思本堂、郑氏崇德堂、孔家堂前、凌家堂前、周家堂前等宗法祠堂建筑,而且与之相关的一套宗法伦理民俗体系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比如各大姓轮流组织演戏、祭神、赛龙舟等。这样的古村落是比较罕见的,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img228

图3 浙东第一古街

img229

图4 金氏宗祠及门楼

金氏宗祠是韩岭众多姓氏祠堂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平时,祠堂重门紧锁,我们在村里一位老人带领下,从偏门进去。好气派的一座祠堂,在铺着石板的天井里,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戏台,用两根石柱和两根杉木大柱支撑,柱下垫圆形兽首棒石,中部载平台,铺木板毛毯。整座戏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更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大徒弟陈鹤峰、艺术家王桂卿、甬城名角月月红、韩素兰等,都曾来此献艺。戏台两边是三开间二层楼厢房,留给看戏的嘉宾,楼下则是女人们的场所,男人不得入内。想象开戏时的喧哗,台上笙歌弦乐,台下众人坐的坐,站的站,或凝神静听,或感动落泪,或眉飞色舞(见图5)。

4.历史名人文化

韩岭历史上名人辈出,并且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存。最远可追溯到明代兵部尚书金忠。金忠是金氏第三世孙,由于曾辅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成为兵部尚书,在韩岭建造了显赫的“金氏宗祠”。金氏宗祠建筑辉煌,现存主体建筑建于清,经历代修整,仍保存完好,祠内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在东钱湖地区曾极富盛名的史氏家族后代在韩岭也留下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存——庙沟石牌坊。庙沟石牌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石制仿木结构牌坊,施工工艺较高,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近代韩岭名人有中国第一位留学生——金雅妹,她幼年在村中“三盛六房”中的“照房”度过。近代著名画家——沙耆,也曾在韩岭居住多年,沙奢故居就位于金氏祠堂旁。

img230

图5 戏台、听众和铺地

img231

图6 《韩岭小景》画家:沙耆

庙沟后石牌坊于(见图7)2001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韩岭村东北蝙蝠山南坡庙沟后,是一座精致的仿木石结构牌坊,经鉴定为宋元时期的建筑。整个石牌坊宏伟壮观而又精巧细致,工艺精湛,结构稳固。牌坊两柱坚挺,擎托宽广厚重,四角起翘的宫殿式楼层如大鹏展翅。整座牌坊形态奇特,古朴优美。牌坊虽经历了数百年风霜雨雪,但仍能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在整个浙东地区十分罕见。经各地专家多次深入考察,都认为这是一座具有鲜明风格的石结构建筑,极有历史、艺术和建筑科学的多重价值。

img232

图7 庙沟后石牌坊及细部

5.宗教崇拜文化

宗教文化在韩岭狮子岩下的沿山街得到集中体现。明初塘溪人周氏嫁入金氏,行医济人,救人无数,世代传颂,民间称为“花桐娘娘”,建花桐殿(见图8)以祭祀,六百余年香火不绝。在花桐殿旁有广济寺,除此村中还有善应庵(见图9)、裴君庙、十方云南寺等宗教建筑遗址,其中位于韩岭村村口的一座裴君庙是东钱湖地区裴君庙中规模最大的。

img233

图8 花桐殿

img234

图9 善应庵遗址

广济亭,又叫岭南亭(见图10),建在山脚,三开间的格局,据说以前有凳子,更久远的年代,还供有菩萨。韩岭地处鄞东福泉山和大梅山交界处,是浙东连接宁波和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随着公路、水路外部条件的改变,这座广济亭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再也没有来来往往的赶路人在此歇脚或参拜。这座重建于清末的亭子,却还保留了两幅非常有意思的对联,其中一幅是“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浅显通俗而有韵味。另一幅是“两头是路坐片刻无分尔我,四大皆空吃一盏各自东西”,有了更深一层的禅意。

img235

图10 广济亭

1.3 调研总结分析

1.3.1 韩岭古村保护性开发的文化思考

村落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持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韩岭村由于地处经济发展地区,村办工业发达,一定程度上成为支柱产业,但这种单一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村落的长远发展。同时韩岭村当前的基础设施落后,给水系统不完善,也没有统一的排水设施,韩岭溪是村民生活污水排放的主要通道,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韩岭新村的建设,古村未来可能成为“空心村”,这对于韩岭古村的文化沿袭和发展是毁灭性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古村改造,对现有的文化资源价值进行保护性开发,挖掘古村的历史文献价值、情感价值和旅游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使当地居民成为韩岭古村的“当然主人”,承担起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

韩岭古村的魅力与特色源自于村落世代居民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然而今天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居民面对生活现实逐渐失去了保护古村文化的原动力。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开发活动给村落经济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村民们回归村落,回归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去,同时开发带来的收益也为古村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如此古村发展才能进入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1.3.2 保护思路

古村落最具吸引力的是她的文化意境。这个意境包括村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居民生活百态等各类文化载体

1.保护韩岭村鲜明的平行街巷式村落布局

韩岭村鲜明的村落布局和重要历史建筑是不容改变的,它体现了古人的规划与建筑智慧。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还应该根据韩岭历史发展中不同街区的功能定位分别进行保护性修复工作(见图11)。

img236

图11 “卅”字格局

img237

图12 古街鸟瞰图

前街作为韩岭的百年老街(见图12),见证了曾经盛极一时的韩岭商贸文化,应根据店名或经营项目遗存进行恢复性建设和保护。后街是生活性街道,应以风貌改造为主,仍然保留原有建筑的居住功能。沿山街则应重点保护沿线原有的裴君庙、花桐殿等宗教建筑,突出山体自然景观与宗教建筑景观的融合,拆除部分后建的民居。

2.对重要建筑遗存的保护也刻不容缓

应通过对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工艺、保存质量、人文地位等条件的综合评价,对古村中的遗存建筑进行保护价值的等级认定。

比如,A类为重要遗存,如大量清末以前的民居和宗祠,对它们的保护应参照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保持原样或进行局部的精确修缮;B类为一些质量、结构较好,风貌较独特的近代历史建筑或名人故居,以细部整修为主,“修旧如旧”;C类为一些后期建造的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可能使用了新的材料或采用了新的建筑形式,失去了古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对它们应以改造为主,按照传统样式恢复建筑门窗、外墙立面等,“修新如旧”;D类则是一些保护价值不大的现代屋棚建筑或危房,应予以拆除(见图13)。

img238

图13 韩岭建筑分析图

3.整合韩岭的重要建筑遗存

利用金氏、史氏、金雅妹、沙耆等“历史名人”的效应,以名人故居、祠堂为主线,对古村的重要建筑遗存进行整合,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民间建筑造型,同时清理溪流,加强绿化,改善村容村貌,使游人在游赏历史人文景点的同时领略古朴优雅、恬静淡泊的江南古村生活氛围。

比如金雅妹故居(见图14)。规划保留一户居民作为故居服务,其余居民迁出,将整个大院按照历史原貌整修,完善厨、厕基础设施,适当调整使用功能,将其改造为金雅妹陈列馆,同时具有村级图书馆、茶馆及村民休闲活动等功能。

疏通前后院落,一层中间三个开间主要为陈列馆和图书阅览功能,设置展柜陈列金雅妹生平事迹的文字、照片、用具、实物等,配置长条阅览桌,供村民预览图书、报纸和杂志。北侧两开间作为茶室,村民在此可以饮茶、聊天,配置公共卫生间和食品加工服务,南面两开间作为居住管理及店铺服务,设置厨房和卫生间,二层作为居住和储藏(见图15)。

img239

图14 金雅妹故居现状

img240

图15 金雅妹规划平面图

4.保护韩岭古村传统生活方式

比建筑更珍贵的是那些屋檐下正在进行着的生活百态。传统村落布局以及建筑里人们所保持的生活状态,是韩岭古村重要的文化特色,构成了村庄的生命。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首先必须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传统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为之的。其次要保护传统的完整性。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如韩岭的宗法民俗活动必然是土生土长的,与环境相一致的。再次要保护传统的时代延续性。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展变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不能为了保持传统而让居民回到几百年前的生活状态中去。

5.以工业转型发展实现古村商贸复苏

在韩岭,工业发展与古村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身处经济发达地区,韩岭的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工业,但工业的发展又会对古村文化保护产生冲击。笔者认为,放弃工业是不可取的,应通过两种途径促使当地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一是规模化生产企业逐步外迁,在周边的工业园区集中选址,形成韩岭工业园区,可开发工业观光旅游项目;二是根据老街商贸文化展示的需要,引导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加工老街经营范围内的各类商贸产品和手工艺品,如布品、卷烟、古玩等,并在老街商铺中进行展示、销售,既实现了产品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又为老街的商贸复苏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企业在老街进行某些产品生产工艺的传统与现代对比展示,比如织布工艺等,一方面加大了对企业的宣传,同时也为老街的商贸文化增添了色彩。鼓励游人参与,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