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附件3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1.1 研究概况道成岙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由建筑专业学生徐李萍、罗佳慧及景观专业学生过林军、余彤共四名同学组成的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课题组,由邢双军、柳海宁等老师为指导教师。最后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开始着手道成岙村的新农村规划及建筑设计。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附件3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1.1 研究概况

道成岙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由建筑专业学生徐李萍、罗佳慧及景观专业学生过林军、余彤共四名同学组成的道成岙新农村规划设计课题组,由邢双军、柳海宁等老师为指导教师。小组采取座谈会、实地考察、测量、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鄞州区道成岙村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调查。最后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开始着手道成岙村的新农村规划及建筑设计。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明主管理”的前提下,以道成岙村为研究对象进行新农村规划设计前期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从实际出发,了解农民意愿,掌握村落及其文化发展历史,标记现存历史建筑、生态景观等元素,为下一步规划设计的主题确立、途径选择和措施决策奠定基础,以便更好地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体如下。

①学习《城乡规划法》等法规制度,了解具体村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融入规划设计,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再造生态农村中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机平衡。

②通过对农村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提取地域文化特色,用于规划设计,创造能够促进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的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以及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新农村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生活方式。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促进新农村内涵的丰富,展现特色鲜明的新农村魅力。

③建设新农村是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建筑学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学以致用,既提升了专业水平,又非常有社会意义。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比较早,水平也比较高,特色鲜明。

1.2 调研时间

2011年10月—2012年3月,历时6个月时间。

1.3 调研方法

小组采取文献资料查阅、村民座谈会、走访农户、实地勘察自然村、测量测绘历史建筑物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1.4 调研结果及分析

1.4.1 道成岙村地理位置

道成岙村位于鄞州区东南方向的鄞奉交界处,地处横溪水库南面。它东面背靠海拔580米的白岩山,山头的黄坑,长年累月云雾笼罩;朝西面向金峨山;南面朝前山,穿过前山,再经金峨弄山,即可到达邻金峨村朱家峰;北面山峰较高,为双峰尖石山,山头耸立,地势险峻,山背是后山大台,顺水流而下即是大岙村。整个村坐北朝西,群山叠翠,前面空旷无比,环境优雅(见图1)。

img182

图1 道成岙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1.4.2 自然气候条件

道成岙村地处低纬度带,最大日射角为71.7°C,最小为36.5°C。年平均日照时207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历史上有纪录的极端高温为40.8度(2003年8月1日),极端低温为—8.8℃。年均降水量1538.8毫米,年均雨日174天,年均相对湿度82.4%,蒸发量894.4毫米。

本地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雨1.8次;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

1.4.3 道成岙村名来源

至于为何叫做道成岙村,村里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道成岙聚居着陈、任、何、肖、周五大姓。村党支部书记肖信芳说,肖姓原为萧姓,他的私章里刻的也是“萧”字,大约是在30年前不知何故改成了“肖”字。在宁波话里,“肖”和“萧”本就同音,而且有时人们还将“萧”字简写成“肖”。在南北朝时期,萧道成当了5年皇帝,村民以萧道成为荣,加上居于山岙,遂称村名为道成岙村。

另一个说法是村以山为名。道成岙村是典型的山村,它东面背靠着白岩山,朝西面向金峨山,南面为前山,北面为双峰尖石山。座座山峰中有着一道又一道的山岭,其中在村之东南面有一道山岭名为道成岭,翻过此岭即是奉化裘村镇,此岭过去也是一条交通要道。村名许是因此而来。

1.4.4 村落地形地貌

道成岙村位于鄞东南的高山白岩山下,从白岩山流下来的一条溪坑将一个村庄分成南北两部分。由于同在梅岭山上及同受大方士梅福[1]传说故事影响之故,这条溪坑自东流向西,与同样源自白岩山而流向东边的一条溪坑同名为梅溪。梅福,字子真,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大梅山上的许多寺地方都以梅名,据说均与梅福有关,山上梅岭庙内供奉的就是梅福,梅子真在大梅山的踪迹至今尚存梅仙岩、迎仙岩、棋盘石、仙井、丹灶、石库等。

流向东的梅溪最终汇入梅溪水库,流向西的梅溪穿过道成岙村,一路奔泻,与其他众多溪流汇聚成鄞南重要溪流——金峨溪,而后流入横溪水库。梅溪正好将道成岙村一分为二,溪之南为南村,溪之北为北村,南村、北村成为道成岙村的两个自然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南村和北村都有一处老住宅群,其中北村的区域较大(见图2)。村落整体成带状分布,从布局形式分析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建筑主要沿河分布,因地制宜,大部分除新建建筑都依地势而建对自然形态保留较好。中心区地势平坦,但从整体看地势从西向东,从南到北均为上坡。

1.4.5 村落文化遗产

道成岙村有着悠长的历史,这里尚保存着光绪年间的祠堂(有所修缮),上世纪古建筑、鄞州文物保护点——庄基井,另外还有新建寺庙等。

村内环境优美,苍劲的古树,潺潺不息的河流与饱经沧桑的石桥都蕴藏着村民的淳朴民风。

img183

图2 道成岙村地形地貌

庄基原是道成南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有一口外方内圆的石井(见图1、图2),于2010年被指定为宁波市鄞州区文物保护点。

img184

图3 庄基井文物保护碑

img185

图4 庄基井

翻开2004年出版的《横溪文化大观》之第一卷《千年横溪》,有文章对道成岙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叙述。从中可以得知,自古至今,道成岙村古树众多,古时人们就称道成岙村为大树岙。村干部告诉我们,要不是以前被砍伐,道成岙村的古树更多。目前村里有编号的古树有7棵,其中多是樟树(见图5、图6),有两棵是银杏树(见图7)。这些树生长了几百年,而且中间还“空心”了的银杏树现在照样年年结果,年年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

img186

图5 古樟树

img187

图6 古樟树

img188

图7 古银杏树

祠堂多、庵多又是道成岙村的一个突出特点。据记载,村中世居的陈、任、肖三姓先后都建有祠堂。何姓先建有小祠堂,后在庭院内建了一座“群英堂”。周姓在宅院内建有“追远堂”,在溪坑边建有3所厂堂。陈姓除祠堂外,还建有十多处厂堂。肖姓也建有正宗堂、小厂堂等多处。这些厂堂都用来祭祖和举办婚丧喜事,只是现在已所剩无几。其中尚有部分保留下来的陈姓祠堂,在现在看来仍是十分壮观:两座马头墙面,两进,头进有三道大门,大门外两厢,放有3人可坐的石凳,上刻有石雕。中门上有一匾,题有“太邱名阁”四个大字,为当时四明张栋卿所题。屋顶正脊上还立有四个石碑上面分别刻着“风调雨顺”四字,寄予着陈氏家族对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承载着对道成岙村居民的美好祝愿(见图8、9、10)。

img189

图8 陈姓祠堂戏台

img190

图9 陈姓祠堂入口过廊

img191

图10 陈姓祠堂大堂

祠堂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结构,内部装饰华丽,多为木雕(见图13),另外还有历经沧桑的石柱图(见图14)。由中堂“孝节”两字的匾额可以推断该祠堂始建于光绪年间,但由于历史的洗礼,这座祠堂已经多次修缮。现形成进深约30米,面宽35米,由两过廊和一戏台及大堂围合而成的宗祠。其中大堂进深三间面阔七间(见图11、图12)。

img192

图11 祠堂一层平面

img193

图12 祠堂立面图

img194

图13 木雕斗拱

img195

图14 花岗岩石柱

道成岙村的庵则多达13座,分布在村庄各处(见图15)。目前保存良好的为东庵和山岗墩的永丰庵两座,其中永丰庵已改名为永丰寺(见图16),位于村东北部。其他几座则先后被毁弃,村内的寺庙所剩无几,规模也不大。

img196

图15 道成岙村示意图

img197

图16 永丰寺

在前往永丰寺的途中有一处名为“大娘地”,位于一棵古樟树旁规模不大却香火不断,此处大概是当地居民寄托一种信仰的根据地。在很多地方有“树娘”这一说法,据说体质差的小孩认了树为干娘后,就会像树一样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道成岙的大娘地寓意大概也是如此吧。

1.4.6 社会经济状况

竹一直是道成岙特产,这里除盛产毛笋外,还有许多小竹山笋,如乌笋、黄杆笋、龙须笋、金竹笋、淡竹笋、鳗笋、花鼓笋、黄狼山笋、青竹笋、雷笋、苦竹笋等,分布在各个山头,唯有鳗笋多数生长在沿溪坑一带。

茶叶也是这里的特产之一,白岩山的茶叶清朝鄞县志里都有记载。现在如黄坑茶山,甲岙岗、杨家岭、沙咀头茶山,新开发的廿亩岗、谷荫茶山。茶叶制作已从过去的手工茶炒青改良为机制茶,品种也有不断改善,正向有机茶发展。

茶叶基地管理方式也由家庭制转化成集体承包制,实行公开招标投标,使得茶叶产业结构更为完整。

道成岙地处丘陵地带,土质为沙质土,生产的西瓜甘甜味鲜。1998年度荣获鄞县西瓜专业村称号。近年来,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得到改良。道成岙也多柑橘,茅坑庵橘子在方圆几十里内名声响亮。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道成岙村民并非一直保守传统产业,近些年来他们引进新品种并开发了猕猴桃基地,和大片花木基地。

工业形式较为简单,村中并无大型企业,主要是以小型工厂,主要经营机械配件、机械设备、液压管件、冲件的制造、加工。目前厂房位于村正北面,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垃圾和工业噪声影响着居民生活,故需要搬迁。

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土地出租为主,出租的土地主要用于苗木种植(见图17)。近年来道成岙村还将土地租给房地产商,进行建筑开发,目前已造成的仅有和园一处。和园以良好的环境优势以160万每套的价位进行出租,租赁时长50年。

但是仅以土地出租和农产品种植并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大部分居民都以外出打工、经商寻求经济来源,另外有极小部分进行养殖业(见图18)和竹筐编织等手工艺(见图19),及少量的粮食种植业(见图20)。

img198

图17 花木基地

img199

图18养殖业

img200

图19 手工编制竹筐

img201

图20 粮食种植

1.4.7 人口组成

目前,村现在共有住户973户,居民2500人左右(见图21、图22)。

村内常住人口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未上学的小孩居多。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节假日短时间居住。根据调研过程的观察,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迁往城镇居民的增多,道成岙村已然已成为一个空心村。这对于村落经济发展和村文化建设显然有影响。希望通过对道成岙村的重新规划可以使得道成岙村现状有所改善。

1.4.8 建筑形式

村落建筑原型风格多样,一般江南建筑风格中的木结构(见图25)、土石结构(见图23、图24)、砖瓦结构在这里都所体现,同时保留着其地方特色。但是目前这些建筑安全性普遍不高,甚至存在危房,居住质量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融合,亟待提高。通过现场调查,对村落主要房子质量进行了分析(见图26),对村落主要院落形式进行了归类(见图27),为下一步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img202

图21 人口分布饼图

img203

图22 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

img204

图23 土石结构房屋

img205

图24 土石结构房屋

img206

图25 住宅现状

在众多住宅中以老住宅区的木结构排屋建筑最凸显当地特色,其多为上世纪的建筑,很多还遗留着解放初期的毛主席语录。通常一排屋住着几户人家,每户人家两个开间或一个开间,进深约7米,分前厅和后厨两部分,在两开间之间有楼梯直接通往二楼卧室。每隔几户便有一条通廊连接着前后两排房屋,同时也起着消防疏散的作用,图28、图29为建筑立面简图。

img207

图26 建筑质量分析图

img208

图27 村落主要院落形式

img209

图28 建筑立面简图

img210

图29 建筑立面简图

1.4.9 服务设施及设备基础

村委:原村委位于两条主干道交界处,其地理位置偏西,但建筑质量较新,因此,规划选址另择,原村委可做它用。

学校:原中心学校已在校区合并中被合并,村里没有幼儿园,因此需要择址新建。

卫生站:没有设备完整的卫生站,仅有小诊所,无法满足当地居民需求。

农贸市场:现有新造农贸市场,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尚未投入使用。

1.4.10 市政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工程

对外交通:道成岙村的主要入口为两个,都设在西面。

内部交通:村中除两条主干道外没有其他完整的道路系统,入户道路大多狭窄无法通车,因此需要在原道路基础上进行整合规划,形成一个具有主干道、组团道路、宅旁道路相结合的完整路网。

2.给排水工程

村内有独立的给水中心,采用支状管网与环状管网相结合的供水方式,水管沿主要道路埋设。排水系统尚未完善,没有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3.环卫设施规划

①垃圾处理

规划期末实行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需农村居住点设置垃圾收集房,村民垃圾统一收集,再由垃圾清运车把打包的垃圾送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②公共厕所

普及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水冲式卫生厕所。

③垃圾箱

垃圾箱按标准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道路边按100米间距设置,其他道路按140米间距设置,垃圾箱的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

1.4.11 存在问题

平时主要是老年人跟小孩留在村中,有大部分老年人主要居住在以前祖上留下来的木结构老房子中,居住条件很不好,有部分甚至已经是危房,老年人居住条件急待改善。

村中公共设施不完善,有老年人提出,村中缺少农村合作信用社,还有村民提出,村内娱乐设施缺乏,没有集中购物点,分散且小型。

村中景观缺乏美感,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生活环境需要极大的改善。

厂房布置零乱分散,且部分位于村落中心,其产生的生产垃圾和噪音污染影响村民生活以及村容整洁。

居住区基本老化,消防存在严重问题,基本不符合现行规范。

由于大部分为温饱型及农民自建房,形式与布局不统一,建筑物密集,难以达到合理的日照要求,同时也影响交通。

1.5 调研总结分析

1.5.1 发展优势

周围环境优美,寺庙众多,为道成岙村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道路交通基础优势。道成岙村域内道路交通现状基础较好,各个自然村均通上了公路,对外联系较为方便。

农业发展优势。道成岙的社会经济构成中,农业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

工业基础优势。全村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吸引壮大。

领导重视,村民配合。村支部和村委会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把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由于近几年收入的增加,农民开始了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住房多次翻建、住房功能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室外环境脏乱的生活环境,迫切需要政府统一规划,有利于农村居住社区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农业园区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5.2 发展劣势

资金缺乏,原有农村居住点规模小且布局较为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建筑质量低下,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由村庄拆迁带来的土地还耕需投入大量经费。

地理条件限制:位于水源上游,因此无法发展畜牧业与大型工厂,以免造成水污染。

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村庄的集中合并,农村居住社区的形成,存在着各农村居住点之间建设用地的调整,从而带来的一系列的村民观念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1.5.3 产业发展战略

鼓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实行规模化、公司化经营,鼓励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

借助村域空间布局调整和居民点撤并工程,通过集中建设,置换原有散、偏、小的自然村宅基地,退宅还田实施复耕,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创造条件。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引进技术或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发展高产高效型现代农业、大力推广高产高效种殖模式。

建设并规范村内的工业集聚点,引导家庭工业向工业集聚点集中。

升级设备,实现从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的转变,鼓励技改创新,加大技术投入。

利用道成岙村原有的悠久历史古迹,对道成北村的老住宅区进行修缮维新,引进旅游经济,并促进农业产值发展。

1.5.4 产业空间布局

保留并优化布局现有种植基地,形成有效率高产值培育基地。

保留并整合原有的工业企业,在村庄南部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加工区。

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为新农村提供新的经济来源,完善产业结构。

img211

img212

img213

img214

自然气候条件:地处低纬度带,最大日射角为71.7℃,最小为36.5℃。年平均日照时207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历史上有纪录的极端高温为40.8度(2003年8月1日),极端低温为—8.8℃。年均降水量1538.8毫米,年均雨日174天,年均相对湿度82.4%,蒸发量894.4毫米。

本地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雨1.8次;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

img215

img216

img217

img218

img219

img220

img221

img222

img223

设计中以衍生原建筑风格的形式进行新建筑设计。保留村落建筑的特色元素,赋予其新的建筑功能,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img224

原村落的意境是宁静的,富有淡雅色彩的主基调,在秉承自然与建筑相协调的原则下,在设计中运用大部分坡屋顶与坡型围墙与远山相协调并使得建筑空间感受更加丰富。

img225

在公建设计中运用原有村落建筑形态中的空间形式以及立面形式,使其与古建区域协调统一,同时新材料的运用使其与原建筑形成对比,呈现出时代变化,充分表现出村落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