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调研总报告

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调研总报告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调研总报告一、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条件分析(一)地域界定和率先发展定位1.地域界定。据测算:徽成盆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徽成盆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约0.3个百分点。
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调研总报告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徽成盆地率先发展调研总报告

一、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地域界定和率先发展定位

1.地域界定。从狭义的地理概念看,徽成盆地实际上就是指处在徽成二县的盆地部分,长约90公里、宽10~20公里的地带。由于种种原因,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徽成盆地成了徽、成二县的代名词。为了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突出重点,尽可能地加大政策的辐射带动能力,笔者以为,两当从地缘上和徽、成二县山水相连,可以纳入徽成盆地这一经济圈。但由于该县没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财政又十分困难,是否“硬性”纳入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从区域经济学中已经成功的诸多案例看,率先发展的区域宜小不宜大,宜集中不宜分散,这样才有利于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从而更好地发挥率先发展区域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此文中所列数据是以包括两当在内的三县为依据的。)

2.发展定位。徽成盆地率先发展不宜仅仅定位在陇南市的意义上,而应盯住全省前列,力争在全省的排名更靠前,同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真正实现“全省最富庶的地方之一”的美好理想。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落实地委、行署[(2003)71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省委发(2005)33号]文件所提出的任务和奋斗目标。

(二)徽成盆地三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发展现状和突出成就。2004年,国土面积5787平方公里,人口53.19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4.83亿元,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460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49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2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1)工业: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59.9%。全市工业企业资产50强中,徽成盆地占据23席,资产占到50强的84.1%;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强中,徽成盆地占据22席,销售收入占到50强的64.5%;工业企业利税50强中,徽成盆地占据24席,利税占到50强的66.8%。煤产量占全市的76.7%,白酒、铅、锌产量占86%以上。(2)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4.5%、37.4%。粮食产量占全市的36.5%,其中:小麦、玉米分别占33.2%、48.9%;蔬菜产量占65.1%;油料产量占48.2%;烟叶产量占75.1%;核桃产量占51.3%;水果产量占31.4%;肉类产量占31.1%;水产品产量占40.6%。乡镇企业增加值占52.9%。(3)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的45.1%,地方财政收入占34.1%,支出占全市的20.7%;居民储蓄存款占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2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24.6%;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1615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9元。据测算:徽成盆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徽成盆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约0.3个百分点。在全市的地位举足轻重。据国家、省统计局2003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评价结果显示: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成县、两当县、徽县分别居30位、39位、62位;在全国2861个县(市、区)中成县、两当县、徽县分别居1351位、1553位、1941位,尤其这三县的发展潜力位次靠前,在840位以内。

2.发展经验。(1)以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徽成盆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体系。一批工业骨干企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成州、洛坝、宝徽集团已跻身全省工业60强。(2)以城镇化发展优化城乡结构。2004年徽成盆地的城镇化水平为26.9%,比全市15.6%的水平高11.3个百分点,比其他六县高14个百分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力度和规模明显加大,尤其是成县县城的气派和规模已具备了一定的档次,为撤县建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力抓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31.8∶38.6∶29∶7,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势头加快。三县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开发上措施得力,抓主抓重,突出大办核桃、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荒山荒坡等;徽、成在发展订单农业(烤烟、中药材、畜牧产品等)、农民增收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4)劳务输出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得力措施。三县把劳务输出当做一项产业来抓,有组织、有培训、有引导地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劳务输出人数和农民收益明显增加。(5)大力支持和发展发展非公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8.66%,比全省26.22%、全市35.02%和其他六县(区)35.85%比重都高。在省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度上规模民营会员234户企业中,我市有17户民营会员企业入围,其中徽、成县就占据8户。

二、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区位优势较为优越。(1)该区域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是全省热量和水分资源最为丰富、光热匹配较好的地区,气温适度,干湿适中,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但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是全省冬小麦和玉米单产最为稳定的地区),也为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宜人的气候条件。(2)交通相对便利。地处甘、陕、川的结合部,是陇南乃至甘肃通往陕、川的要道,是我省南部通往中部地区的快速通道,是陇南东北部资源大转换,人流、商流、信息流的大通道。还可搭界“西陇海线(甘肃段)经济带”。(3)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三大块”之一,经济战略“两点一线”的一大“亮点”,是陇南及至甘肃的小商品粮基地、省列粮食自给县、蔬菜重点产区,均为全国生态治理县。成县还是省上确定的“县域经济扩权试点县”。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相对其他六县,徽成盆地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1)矿产资源富集。全市的优势矿种如铅、锌、金、汞、铁、铜、煤、大理岩、石灰岩等该区域均有分布,为西成铅锌矿带的主分布区,是我市主要产煤区。(2)土地资源相对优越。该区域国土面积5787平方公里,人均17亩,比全市和其他六县平均16亩多1亩。耕地92万多亩,人均耕地1.75亩,比全市、其他六县分别多0.14、0.17亩。林地面积近600万亩,占全市林地的29%,属小陇山林带,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人均林地面积9.7亩,分别高于全市、其他六县3.1、3.8亩。(3)生物资源多样。分布着药用植物100多种、资源性植物200多种,较大面积的银杏、桦、栓皮栎、杉、核桃、生漆等优势树种,有红腹锦鸡、羚羊、麝、大鲵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多种。野生板栗、猕猴桃、蕨菜、狼牙蜜等久负盛名。有灵官峡白皮松保护区和二、三滩自然保护区二处。(4)旅游资源品位高。属陇南旅游“东部综合旅游功能区”,自然景物256个,主要景点: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峡颂、云坪、三滩风景区等,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还可与天水、平凉、宝鸡、汉中等地名胜景点连成旅游“黄金线”。适宜游客的旅游活动期长达160~300天,属西北地区最长。(5)水能资源可利用价值高。河流水面面积占到全市的近1/3。属长江流域嘉陵江一级支流的有西汉水、青泥河、永宁河,年径流量在24立方米。

3.基础设施相对较好。(1)电力供应系统完备。随着碧成220千伏、330千伏变电所的建成运行,放射状的骨架电网构成全市供电中心。辖区村和户通电率均在98%以上,分别高出全市水平7、12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其余六县8个、14个百分点。(2)公路网络比较完善。公路里程达900多公里。省道江天、江武路是我省“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道316线构成“T”公路骨架,连通国道310、212线和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宝成线。北距天水火车站150多公里,东距宝鸡火车站200多公里;宝成铁路在两当、徽县过境里程50多公里,有小站5个,是全市唯一通火车的区域。成为陇南市打通西南、西北省份的重要通道。村通汽车率达92%,高于全市和其他六县4个多百分点。(3)邮电通讯及电视通达程度较高。电话、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占全市的30%。村通电话率达到74%以上,分别高出全市16个百分点、其他县20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在90%以上,高出全市、六县(区)水平。

4.人口素质相对较高。2000年,徽成盆地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人口是1410人,分别比全市和其他六县水平多出468人、570人;分县看,两当县为1637人、成县为1433人、徽县为1164人,分别高出全市水平695、491、222人,位居全市前三位。文盲率是15.07%,分别低于全市、其他六县10.62、18.73个百分点,两当县、徽县的文盲率还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8、2.58个百分点;成县、两当县、徽县的乡村文盲率分别为20.17%、14.53%、12.64%,低于全市26.73%的水平。徽成盆地三县的农村科技人员占到全市的72.3%;每万农村人口有农技人员352人,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近4倍。2004年三县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完成率均在99%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其他六县。人口的高素质为徽成盆地的率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也减少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有利于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5.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经济水平总体较高。2004年人均GDP成县为5310元、徽县4215元、两当县3324元,居全市前三位;徽成盆地人均GDP4668元(约折合560多美元),高出全市2322元,比天水市高1049元,比平凉市高346元,比庆阳市高441元、比定西市高2542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其他六县还处在初级产品阶段。人均财政收入463元,高出全市水平262元,分县仍居全市前三位;比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分别高出53元、291元、12元。(2)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六县和周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高于全市水平565元,成县为1835元、徽县为1868元、两当县为1480元,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排在全市前三位。分别高于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377元、102元、184元、227元。人均储蓄存款3630元,多于全市水平1618元,分别高于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659元、660元、121元、1779元。

6.相继建成了一批骨干项目。“十五”期间三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在电力、矿产、冶炼、公路、城建、社会事业等领域相继建成了一批骨干项目,投资上1000万元的项目有20多个。

7.政策优势。随着市委、市政府对徽成盆地率先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省上强县扩权和贫困县探矿、采矿有关收费转移的政策的出台,徽成盆地将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来自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率先发展会面临更多的机遇。

三、徽成盆地率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总体态势令人欣喜,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正在逐步解决,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影响和制约徽成盆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总体上看,徽成盆地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于全市条件较好,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处西部山区,不具备区位优势,不属于经济发展和外商投资的热点区域,仅靠自身力量搞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有限。由于多年来国家投资项目较少,(两当县2002年才被列入国扶贫困县)特别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发展基础脆弱。随着近年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徽成盆地交通建设明显滞后。区域内国道316线陇南段等级低,县乡道路更是晴通雨阻,辅油率低,通行能力差,已严重制约徽成盆地的率先发展。尤其是东出口路段与紧邻的陕西路段形成明显反差。两当西坡煤矿面对全国能源紧缺,煤价走高的大好形势,却因通陕路段道路改造进展缓慢,采出的煤难以运出,导致生产下降,效益下滑。

交通不便,影响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输出,增加了产品运输费用,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影响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两当、徽县境内的几个铁路小站点随着铁路的提速,不但基本未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被撤销的可能。由于远离机场、车站,许多外商掉头而去。今后5年,随着国道212线高速路改造工程的开工,兰渝铁路的动工修建和武都支线机场建设,徽成盆地交通劣势明显凸现,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实现徽成盆地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三县请求省、市把改善交通状况作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在公路建设上给予大力扶持,尤其是加快改善乡镇交通状况,兴建连接三县至陕西凤县的高速公路,打造三县半小时经济圈。一些干部建议市、县政府出台并落实公路建设优惠政策,制定公路建设用地拆迁办法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除此之外,由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缺乏扶持,农村学校、医院设施简陋,各项公用设施改善的进程缓慢,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城市排水难、生活垃圾处理难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二)投资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徽成三县是依托资源的消耗发展经济,是典型的投入拉动型经济,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投入不足一直是加快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1.缺乏政策性投入倾斜。徽、成二县因不是贫困县,享受不到国家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倾斜政策,争取国家扶持的政策、项目、资金难度大,省、市安排的投资也比较少,特别是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率先发展的大项目比较少,国家投资十分有限,对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县造成一定影响。

2.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差。徽、成二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财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上缴比例大,收入增长主要体现在中央级收入增长上,留给县一级财税收入比重较少,表现为“大税种小、小税种大和大口径大、小口径小”,近年来的连续几次财政分税体制调整,对两县来说增收部分依然是小头。2004年,成县大口径财政收入较2003年增幅高达23.9%,但县本级财政收入的增幅为20%,本级收入仅占大口径收入的31.7%,财政运筹比较困难,保发工资难度较大,财政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很差。徽县也是财力缺口大,资金调度难。从年初零基预算、经费包干情况看,2005年完成11890万元的大口径收入后,资金调度仍然很困难,财政潜在矛盾比较突出。两当县2005年全县包干财力5343万元,但仅发工资一项就支出5520.4万元,加上各项公用经费支出尚有资金缺口843万元。

近年来,虽然三县在财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骨干财源少,财政困难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之财政供养人口多,政策性增支因素多,干部职工生活补助欠账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政运转艰难。

成县、徽县均反映财政收入好,对省、市财政贡献大,但本县可用财力小,建议将他们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县,增加对地方税收留成。

3.资金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三县均未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因流动资金短缺不能满负荷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影响了生产效益。各类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造成项目前期经费严重缺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影响制约了项目的论证及争取立项。一些在建项目受配套资金等因素制约,达不到计划进度,影响了后续项目的立项、开工。

面对地上地下丰富的资源和宝藏,却因资金短缺,端着金饭碗要饭吃,充分启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的规模不高。如何加速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变,将资源变为今后持续发展的可用财富,把工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整体发展优势?这是三县乃至全市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工业结构单一和产业结构初级化问题

1.工业对资源与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徽成盆地的工业产品结构表现为原材料、粗加工等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精尖产品缺乏,工业结构单一,对矿产资源特别是铅锌资源和原材料依赖程度较大,随着矿产资源储量的减少,原材料价格随着市场变化起伏较大,导致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小,市场应变能力、竞争力弱,企业效益不稳定,尤其是一些铅锌采、选企业原矿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2.生产经营比较粗放。大多数企业设施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手段滞后,致使企业生产效益低下,经济效益较差。

3.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受利益的驱动,大多数铅锌企业只注重采、选,忽视了铅锌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开发研究,致使产业链条不长,发展缺乏后劲。受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非矿企业普遍规模小、起点低、发展速度慢。

4.农业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还处在量的扩张阶段,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规模还不足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缺乏占有市场的拳头。近几年来,徽成盆地虽然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上了一些项目,如蔬菜保鲜、山野菜加工、核桃仁加工、面粉加工、保健食品加工等,但这些项目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发展步伐缓慢,产品品牌、产品认证、市场体系都不健全。

5.城市经营开发层次较低。商流企业服务水平、营销水平普遍低下,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20年来,徽成盆地三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以铅锌采、选、冶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对于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转化吸收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单一的粗放型工业经济,富裕了一批老板,留下的更多的是废墟和污染的水源,当地百姓没有从矿业开发中得到更多好处,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的发展和明显改善,因滥采滥挖造成的环境、资源破坏损失还得由各级政府去埋单,治理环境还得投入更多的资金。

近年来,徽成两县城区群众吃水困难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等与未来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成县因东河污染不得不另寻水源,但水量不足,水质不好,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徽县因干旱成为全市缺水最为严重的县城,目前还没有找到新的水源,计划筹资数千万元修建水库。

如何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需要吸取经验教训,认真着手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五)市场观念培育问题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干部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意识都十分浓厚。要推动徽成盆地率先发展,必须大力培育市场观念,加快市场化进程。徽成盆地三县的干部群众市场观念意识不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盆地意识”。由于自然条件较好,长期以来,徽成盆地的干部群众走出去的意识不浓,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思想上容易故步自封。通过近年的开放开发,“盆地意识”虽然有所淡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走了出去,但招商引资成效不大,外地企业落户者不多,对外开放的步子还迈得不够大,广大干部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2.政府职能缺位。随着政企职责的脱钩,一些领导把职能转换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为割裂开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长远规划,有的借口没有可供发展的资源优势,等、靠、要思想严重,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容易出成绩的工作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扬长避短、培育市场和开发特色产品上;有的注重产业发展,却忽视产中、产后服务。这些都必然破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原则,人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势必挫伤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3.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各县为加快发展,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投资,促进交流的政策措施,但仍然停留在减税让利的低层次水平上,容易引起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现有优惠政策没有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没有以资本运营和资金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吸引外商,筹集发展和建设资金,引进外地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促进区域内企业的优化升级;也没有手段制约十分紧缺的资本外流,引导矿业生产效益好的企业将富余资本投入本地,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形成矿业开发与发展第三产业、矿业开发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同时,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法制观念、服务态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三县目前均未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区域统筹发展的政策规定、利益导向不完善,办事环境、企业生产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依然突出。

4.本土产业与外地产业的兼容性差。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外地企业少,徽成盆地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产品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结程度不高,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的品种单一,难于跨行业、跨区域合作,进行拉长产业链条的技术交流,形不成风险共担的群体优势。

(六)政策瓶颈问题

1.土地使用权审批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显现,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审批越来越严,留给县一级政府土地调控和审批的权限较少,加之在运用和落实政策上不够灵活,手续办理程序复杂,各种费用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项目,特别是对招商引资影响更大。一些新增公众服务设施用地因超出了土地审批权限,而难以实施。

土地使用权审批政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地区对节约土地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发展不足的落后地区,却影响了城镇规模的扩张,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形成了一对矛盾。徽县提出在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给予一些土地优惠政策,如上报后尽快审批,在兴建工业园区时不要收费等。

2.林场管辖权问题。两当、徽县都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由于两县相当一块林区属于小陇山林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地方无管辖权,制约了两县经济的加快发展。两当县境内有林地200万亩,其中小陇山林场就占130万亩,有九个乡镇地处深山林区;徽县属小陇山林场管辖的就有5个林场。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深山区农民群众的木耳生产、山药采挖、野鸡放养、毛竹采割等受到极大影响。深山农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模式虽然改变了,但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林区矿产资源开发探采和林地征占用有关手续的办理难度很大,对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势必造成一定影响。

两当、徽县希望市上出面协调林场管辖权问题,允许林区群众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加快林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厂坝矿税收地方分成和矿业权收益分配问题。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按白银公司的现行制度,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产品实行内部计划价格,由总公司统销。以2004年为例,当年铅锌精粉市场价格平均售价超过7000元/金属吨,而白银公司给厂坝铅锌矿的销售价仅定为3800元/金属吨,形成进项税和销项税差额相对减少,增值税纳税额降低近一半。另外,按照白银公司的财务制度,厂坝矿的企业所得税按照汇算清缴的制度上缴白银公司,将应按市场均价交纳到成县的另外一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事实上全部上缴白银市,每年按正常生产6万吨金属量计算,比照同类企业,去年厂坝铅锌矿应生产利润超过亿元,无形中少缴成县税收3000万元以上。即便如此,至目前厂坝矿仍累计拖欠各种税收达3000多万元。以上税收征管办法与甘肃省目前分税制改革原则不一致,造成了成县财政收入的大量外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成县利益,极不利于成县经济的协调发展。成县要求落实税收属地征管政策,将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税收缴纳到当地,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在矿产资源配置政策上,过去在实行计划配置时,成县大型主体矿山划归了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留给县上的不足地质储量的20%,且经过多年的开采,保有储量不足100万吨,矿业经济仍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十五”以来,矿业权实行了市场配置后,有偿转让收入按照省、市、县4∶2∶4的比例分成,留给地方的仍是小头,使一方资源不能为一方经济快速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在矿产资源探、采矿权的审批上,县一级政府仅有监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审批权,这既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又不利于管理秩序的正常维护。建议市上请求省上调整矿业权收益分配比例,将矿业权的60%留给县上,以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四、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徽、成、两当三县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徽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把握区域特色、优势和定位,实施“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促进三个创新、实施四个战略”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围绕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内外软硬环境转变”,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战略的支点则可选择为工业化战略、城镇化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发展大旅游业战略。在5~10年内,分整合盆地区域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和跨越发展两个阶段,逐步达到率先发展,实现小康的目的。

(二)对策建议

1.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按照区域统筹的要求,应设立具有相对权威性的统筹负责机构。其中包括一个有市县部分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机构,一个由相关部门骨干人员组成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统一谋划发展战略、制定规划编制、搭建区域政策及信息平台、统筹三县各类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工作、研究确定区域产业开发重点与区域生产力布局问题、解决三县联手合作事项、协调盆地三县与市内其他各县及周边市县的关系、统一协调需要市省中央解决的一些重大事项等,为徽成盆地的率先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2.当前需要统筹安排和规划的几个重点。统筹区域发展,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按照基本思路,当前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战略重点,统筹并切入徽成盆地区域经济率先发展工作。

(1)以国企改革为契机,组建大规模的铅锌集团公司。以铅锌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徽成铅锌工业开发体系,在区域合作上蕴藏着巨大潜力。鉴于采、选、冶各类企业发展水平和潜力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区域铅锌产业体系的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应利用好国土、矿产资源和环保等国家相关政策,整合现有铅锌资源,整合区域内各企业比较优势,根据现有资源潜力条件,合理布局铅锌产业,以企业改革为契机,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推进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借助区域率先发展合作的机会,加快企业集团建设,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扶持优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组成联合舰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区域内以铅锌资源为依托的企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以有利于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条,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后续产业的开发。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力争在5~10年的有效开采期内,实现企业转型,并通过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引导资金向非矿产业转移。

(2)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快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创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工作思路,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统筹三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大抓特色产业推动结构调整,整合农业资源,加强营造特色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特色区域优势的力度,在解决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集中、产业链条不完整、区域优势不明显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有效突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辟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立足产业化,引导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足基地建市场,鼓励任何组织和个人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劳务输出、人才培训等工作,加快率先发展速度。

(3)立足区位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合力建设大旅游。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从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旅游规划,整合三县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以成县鸡峰山、徽县三滩为重点,打造一个或两个品牌,构建1~1.5小时区域旅游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做大做强旅游业。以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旅游业。同时,对品牌景区进行生态、文化、艺术精包装,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强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知名度,展示良好的旅游形象。规范经营行为,治理景区脏乱差现象,关停景区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旅游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业整体品位,将旅游业培育成未来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4)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带动辐射能力。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镇的全盘发展,不能仅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定位的实质就是克服雷同现象,形成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基于此,我们初步认为,以成县撤县建市为龙头,通过扩容和加强城市综合功能,将成县县城建成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农特产品加工及营销龙头企业带动,聚集并形成区域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群,将徽县建成以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功能性城市;立足两当5万人口的基本县情,以“一城三镇”为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配置一切资源要素,聚集人口,使两当县城5~8年达到1.5万~2万人,三镇达到3000~5000人,通过以“一城三镇”聚集人气,率先实现城镇化。

在具体指导上,一是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农特产业型小城镇,推进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培育市场观念,整合人才智力资源。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在“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上下工夫,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不断创新区域经济的经营理念与思路,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通过机制创新,整合三县人才智力资源及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以陇南师专、陇南市农校、成县职技校为重点,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的沟通与协作,壮大企业家队伍,使其成为率先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政策配套和制度创新

1.寻求徽成盆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率先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三县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在用足用活现行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将徽成盆地列入全省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产业产、学、研联系基地,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呼吁力度,争取国家大项目的投入,协调省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加速该区域的发展步伐。

2.立足当地矿产资源,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利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设置资金外流的门槛,将当地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换取的利润用于当地发展。加大对企业的税收监管力度,严格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上细化税收征管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要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节约结合起来,在探明储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加强管理,综合利用,做到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在保护中永续利用资源。

3.创新资源管理政策运作机制,化资源为资本。树立资源就是资本的观念,通过建立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强化资源管理,通过建立完善资源与资本运作机制,筹集发展资金。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国企改革为契机,发挥资本运作功能,引导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非矿产产业领域。妥善处理好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资源及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为徽成盆地率先发展寻找各种资金支持,增强区域经济的自我调控能力。

4.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和机制创新。强化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统筹发展能力,着力营造快速发展的软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第一竞争点和首要职责来抓,努力构筑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营造集聚生产要素的“经济磁场”,打造优良的环境品牌。一是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平安徽成。二是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绿色徽成。三是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对经济发展的微观干预,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务大厅,简化办事,把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和首问负责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着力打造服务徽成。四是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大力开展“诚信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银企”沟通与合作,积极营造讲诚实、重信誉的社会氛围,着力打造诚信徽成。

(2005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