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研究和先进典型报道

调查研究和先进典型报道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调查研究和先进典型报道浙江从省报到地、县党报,创刊后都较重视调查研究,以使新闻宣传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周恩来总理与浙江新闻工作者合影。全省各级党报为发挥榜样的作用,这期间曾着力推出一批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典型报道。这些典型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也是新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浙南大众报》对此进行过连续的报道。

二、调查研究和先进典型报道

浙江从省报到地、县党报,创刊后都较重视调查研究,以使新闻宣传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当时《浙江日报》编委会为了了解农村、农民情况,曾派出记者长期在杭县、新登蹲点调查,还经常让采编人员自带铺盖下乡下厂采访,把报道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1960年底到1961年,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1961年四五月,刘少奇就新闻宣传工作作过两次重要指示,他也强调要做调查研究,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提出意见。

img46

周恩来总理与浙江新闻工作者合影。摄于1957年4月28日,杭州笕桥机场。

根据中央的精神,《浙江日报》积极组织关于调查研究的宣传报道,同时,报社编委会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报纸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此于1961年专门作出决定,提出报纸工作人员“每人要调查,凡事要调查,使调查研究成为风气”。执行编委会的决定,从总编辑到各组组长和记者、编辑,基本上做到每人每年至少下乡一个月,记者下去的时间更多一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由领导带调查组深入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或由几个人就某方面的问题作专题调查,有时则派人蹲点“解剖麻雀”以点带面,对参加一段时间基层工作或者短期劳动锻炼的也要求结合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其他党报和广播电台这时也都注重调查工作,全省新闻界出现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

全省各级党报为发挥榜样的作用,这期间曾着力推出一批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典型报道。这些典型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也是新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中期,温州青年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先进事迹,曾经鼓舞和激发人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温州地委党报《浙南大众报》在几年间对此作了多次报道。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大陆架上,由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屿等29年岛(礁)组成。上下大陈两岛面积14.6平方公里,是主要的人居岛屿,与海门镇有定期交通船往来。1955年初,蒋介石被迫从大陈岛屿全部撤军,并挟走岛上几乎所有居民,破坏渔民生产工具,烧(炸)毁学校、商店、民宅和水井、水库。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大陈浩劫”。

大陈岛解放不久,1955年11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温州视察青年工作后,在杭州的一次团干部座谈会上,倡议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到两个月,有800多名青年团员和社会青年报名参加垦荒队。至1956年1月中旬,选定首批垦荒队员227名,其中温州市区207名,海门区(今属台州市)20名。1月27日,《浙南大众报》发表通讯,题为《开发宝岛的人们》,表达垦荒青年的心声:“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大陈岛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

温州青年垦荒队在大陈岛经过几年艰苦劳动,先后建起渔业队、农业队、兔场、牛场和海带场。《浙南大众报》对此进行过连续的报道。1960年初,垦荒队队长王宗楣向胡耀邦作了书面汇报。胡耀邦于3月间复信给王宗楣,鼓励他们“在完成了垦荒的历史任务后,要进一步担负起的建设任务”,并表示将“出一个小册子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4)《浙南大众报》6月刊发温州市委书记李铁锋的专文,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陈岛——为纪念大陈岛青年垦荒队而作》。9月29日,《浙南大众》(曾名《浙南大众报》)和《温州日报》(时为县级市委机关报)同日刊登长篇通讯,全面报道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大陈岛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展现了解放前夕被摧残得满目荒凉的大陈岛如今百业兴旺的新气象,并配发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垦荒队生产、生活照片。《浙南大众》还曾发表社论《大长革命志气》,刊登原垦荒队队员李光旦、张菊连、胡煜焕的3篇文章。1961年2月8日,《中国青年报》也发表通讯《战斗在大陈岛上》,反映了垦荒队的创业事迹。

《浙江日报》从1962年起,大量报道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在一年多时间内发表这方面的稿件共310篇,其中报道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54篇。1963年,浙江省委呈送毛泽东7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即《我们是怎样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应四官劳动好工作也好》、《怎样才能更多地参加劳动?——老模范陈双田访问记》、《严如湛同志三下后进队》、《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余杭县五常公社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好》、《五年来干部坚持种试验田的体会》,这些材料有的是《浙江日报》刊登过的,有的是省委指示报社派记者采访整理的。5月9日,毛泽东阅后批示:“浙江省这七个材料,都是很好的。文字也不难看,建议发到各中央局、各省、地、县、社,给干部们读……逐步加深广大干部、特别是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对参加生产劳动的认识,减少许多思想落后的干部的抵抗和阻力……使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人民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5)

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指示,《浙江日报》突出宣传干部参加劳动的这7个典型,多次发表学习、推广好这些好典型的报道。当时有些农村干部存在着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而陈双田身兼数职,始终坚持参加劳动。他说:“不劳动,还算啥劳动模范?”1963年4月28日头版发表的通讯《怎样才能更多地参加劳动?——老模范陈双田访问记》,既介绍他参加劳动与做好工作两不误的经验,更注重报道他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其间,所刊嘉兴、余杭、宁海等地干部开展学先进思想大讨论及参加劳动体会的文章,重点都在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如宣传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才能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才能和群众平等相处,打成一片。同时报道各级领导机关如何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如何精简会议和报表,如何一切为基层、为生产服务,为干部参加劳动创造条件,等等。

1962年11月6日,《浙江日报》发表通讯《陪嫁的“传家宝”》,配有长诗《一户人家十年间》、评论《重要的一课》和一组照片,内容是黄岩贫农社员叶根土用自己的家史,对女儿进行“不要忘记过去”的阶级教育。这组报道引起了当时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批示: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这不仅是重要的一课,而且是必要的一课。大家怎样来上好这一课,报上应该组织讨论。11月15日,《浙江日报》开辟“必要的一课”专栏,每周约出3期,每期半个版,有时一个版,一共出34期。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陪嫁的“传家宝”》作为珍贵史料收藏。1963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文介绍“必要的一课”并发表社论。“必要的一课”的许多内容,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为人民服务思想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再现了《陪嫁的“传家宝”》大幅照片。但在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必要的一课”专栏不少文章表现出了“左”的思潮,有的把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有的把不是阶级斗争的矛盾看作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把一些不是资本主义的现象当做资本主义来批判。

我国第一个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浙江日报》对于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言论和报道。有的社论强调:“农业发展纲要能不能提早实现,在人们思想上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对立思想的斗争。有勇气、敢作为的人,是我们事业的促进派,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应当是促进派。”(6)这篇社论当时反响很大,引起正在杭州的毛泽东注意,曾指示《人民日报》、新华社转载转发。(7)黄岩县与平阳县,耕地面积和劳动负担基本相同,论自然条件平阳优于黄岩,而黄岩亩产粮食比平阳高200多斤。对此,《浙江日报》推出两县对比报道,认为主要原因是黄岩县委领导对实现《纲要》的态度积极、措施得力。同日刊出的社论,题目就叫“事在人为”。

《浙江日报》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也曾占据较大篇幅,对湖州南浔镇的宣传尤为突出。1957年12月4日,刊登“南浔除‘四害’”的消息、通讯和社论还有8幅照片。这组报道也引起过毛泽东的关注,他于2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说:“《人民日报》似可转载。请告新华社注意报道除四害和卫生运动。”(8)1958年1月,毛泽东视察杭州市卫生模范小营巷居民区,《浙江日报》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到六七十年代,小营巷经验仍是群众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

50年代浙江文艺舞台繁花似锦,出了一批地方戏剧精品,在全国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有昆剧《十五贯》。解放前,浙江昆剧艺人因戏班解散,到处流浪,1952年重建浙江国风苏昆剧团。1956年初,经过改编的传统剧《十五贯》在杭上演,其主题是反对主观武断、反对官僚主义,由于内涵丰富,艺术精湛,备受文艺界称赞。《浙江日报》1月16日、17日,连续登载新闻和文章给予肯定。不久,《十五贯》赴京演出获得很大成功,被周恩来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人民日报》发表以《从“救活一个剧种”谈起》为题的社论。关于工业交通建设以及扫盲运动,该报在宣传中也有一定篇幅的反映。如曾报道被称为“浙江工厂之冠”的浙江麻纺厂建成投产、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列入国家计划,以及举办农学和企业职工夜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