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财有效,财政支出高效运行机制逐步建立

用财有效,财政支出高效运行机制逐步建立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吴忠市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特征,体现在重积累、轻民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轨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化解吴忠市区义务教育“普九”债务4459万元,化解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债务4550万元,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吴忠市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特征,体现在重积累、轻民生。1978年,吴忠市财政支出中属于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等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高达54.85%,而文教卫事业费支出只有27.08%,行政管理费支出仅占10.68%。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轨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不属于政府承担的事务逐步推向市场,降低财政相关支出。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51.85%,1990年下降到33.97%,2001年下降到20.9%。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相关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7.6%提高到2001年的70.2%,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平性特征逐步显现。2007年以来,吴忠市财政按照整体谋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配套解决的思路,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加大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保障民生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吴忠市财政沿着“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改革路径,不断强化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财力分配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政策逐步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转变。2014年,财政支农支出29.22亿元,是1978年202.6万元的1446.5倍,年均增长22.4%。认真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紧紧围绕“减轻、规范、稳定”和“三个确保”的目标,2002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降低面向农民的税费,2005年取消农业税,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与此同时,实行大规模农业补贴,支持粮食、蔬菜等大宗基础农产品生产,不断深化粮食财务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落实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扩大农村消费,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障民生之基

坚持加大投入与加强管理并重,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保基本、补短板、抓关键、促公平、强管理,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问题,确保如期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2014年,财政教育支出1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是1978年165.5万元的119倍,年均增长14.2%。建立了以免除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启动了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工作,健全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实施了教育布局调整、二期义教、危房改造、“两基”攻坚、深化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建设,“两基”国检顺利通过验收,推进了“教育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复查验收,全面完成了“两基”达标和“两基”攻坚任务。“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已覆盖全市所有在校义务教育阶段20.7万中小学生。新建改建中小学校36所,面积13.25万平方米。化解吴忠市区义务教育“普九”债务4459万元,化解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债务4550万元,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利通区、青铜峡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3.加大公共安全投入,保障民生之安

2014年,财政公共安全支出达7亿元,是2007年1.89亿元的3.7倍,年均增长28.6%。2007年以来,坚持经费投入和规范管理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全市深化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积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将政法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实行收支彻底脱钩,提高了公检法司经费保障标准,改善了公检法司装备,支持了科技强警,政法经费保障新机制顺利运行,实现了政法经费保障科学化、精细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平安吴忠”建设。重点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4.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保障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2014年,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2亿元,是1978年38.9万元的3393倍,年均增长25.4%。截至2014年底,吴忠市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16.9万和8.2万;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达到3.9万和9.3万;106万城乡居民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7.8%。城市低保标准达到3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930元/年。农村五保供养达到100%,集中供养率达到40%。5家农林牧场3600多名职工全员进入养老保险。38家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3907名退休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4家国有破产企业1815名职工身份得到置换。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解决。连续10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135元。认真落实扶助困难人员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和援企稳岗等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困难就业人群公益性就业720人,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实习等,帮助高校毕业生过渡就业2344人。发放71家企业补贴资金1.2亿元,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积极落实税费减免、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财政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5.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民生之根

2014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13亿元,是1978年67.8万元的1917倍,年均增长2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50元提高到人均372元。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35元。家庭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制度得到落实。632户享受家庭计划生育奖励制度,6914户享受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所有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快速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健全。新建36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广大群众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就能够享受到具有一定服务水平的、价格公平合理的综合卫生服务。

6.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民生之需

2014年,财政文化和传媒支出达6700万元,是2007年5900万元的1.14倍,年均增长2%。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大幅提高,广播人口覆盖率96%。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支持第二届黄河金岸马拉松比赛活动成功举办。支持穆斯林书屋、社区文化图书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支持创编了《曼苏儿》《回商传奇》等精品剧目。

7.推进住有所居,保障民生之依

积极探索多种筹资办法,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售并举等方式,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渠道。2008~2014年,累计筹措资金27.8亿元,支持建设保障性住房20652套。其中:廉租住房6111套,公共租赁住房11119套,棚户区改造3422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标准高、覆盖面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明显改善。保障人数由2011年的11274人增长到2013年的19674人,推进了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维护了社会公平。廉租住房人均保障面积标准提高,由2011的13平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15平方米。补贴总额逐年增加,由2011的106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200万元。补贴平均标准不断提高,由2011年的65元/人·月增加至2013年的75元/人·月。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基本居住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8.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护卫民生之源

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对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稳步扩大投入规模。2014年,财政环境保护支出7.17亿元,是2007年4.23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7.7%。重点支持了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建设、造纸企业的关停整治和苦水河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等重点项目,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效保护了土地和矿产资源,促进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