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感与虚幻观的矛盾及其庸俗实质

现实感与虚幻观的矛盾及其庸俗实质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括凯恩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上述介说,同马歇尔的利润学说相对比,既有共性的类似点,也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分歧点。现实感与虚幻观这一对矛盾思路两者交织而构成独特而又怪诞的利润、投资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中,不仅前无古人,而且也会是后无来者。

综括凯恩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上述介说,同马歇尔的利润学说相对比,既有共性的类似点,也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分歧点。

关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类似点,如前所述,主要如:其一,都把利润这一范畴明确地同利息截然区别开来,不再如过去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两者混为一谈。其二,在生产论方面都坚持“生产四要素”说,从而在分配论方面相应地都主张“四位一体的公式”,硬说利润是对资本主管理才能或其职能资本的报酬,天公地道。

至于它们之间的分歧点,比较复杂,并且甚为重要,由此可以窥见凯恩斯利润理论的独特风格及其庸俗实质的具体表现。它们主要是:

(一)以预期利润为实际内容的资本边际效率,理论体系空前庞杂,计分五个层次展开论证

第一,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体制的框架内,确认投资前景与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否定了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第二,十分强调地把以信任状态为中心环节的预期观念导入经济理论特别是投资理论之中,这在资产阶级利润学说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影响。预期可分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短期预期较为稳定,长期预期却变幻多端。

第三,随着预期的变化,资本边际效率发生上下波动,甚至突然而剧烈地变动。

第四,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市场的晴雨表,随着它的波动不定,使投资需求发生变动,从而投资最为波动不定。

第五,他倡导投资社会化,由政府增加投资,通过倍数原理扩大投资的总效应,使均衡状态随之向上移动,此即所谓“移动均衡理论”。这样,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水平长达30年左右的时间,资本资产不再稀少,资本边际效率可以下降到零,资本主义社会从此进入“乐观世界”,永葆青春,就不再需要革命了。

总之,凯恩斯利润理论同马歇尔的理论相比,其庞杂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在这一理论上对马歇尔的背离十分重大,主要如:其一,马歇尔坚持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利润理论主要在于详细论证“利润乃企业主管理才能的报酬”这一教义,对资本主义投资前程满怀信心。而凯恩斯把利润视为资本资产投资的预期收益,至于为什么雇主要收取这种收益,则简单地归结为资本资产的稀少性,并未进一步充分展开论证。其二,他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投资市场空前混乱与彻底崩溃为时代背景,把考察重点放在利润率与投资量严重波动的缘由及对策上面,论点前后矛盾:一方面,确认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情况下投资波动的必然性,对投资前程深具悲观情调,这显然是出自现实感;另一方面,倡导投资社会化的救治方策,对投资前景满怀乐观信心,这则属于十足的虚幻观。现实感与虚幻观这一对矛盾思路两者交织而构成独特而又怪诞的利润、投资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中,不仅前无古人,而且也会是后无来者。(48)

(二)凯恩斯的利润、投资理论的另一特点是,特别重视工商界的信任状态,力求同企业投资市场的实际动向紧密结合,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泛讨论

然则对工商界信任状态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加以重视呢?凯恩斯解释说:

信任状态之所以与经济问题发生关系者,是因为它对资本边际效率表有重大影响。信任状态不能和资本边际效率表并列,成为影响投资量之两个独立因素;反之,前者之所以有关,乃是因为前者是决定后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后者乃投资的需求表。(49)

这就是说,工商界信任状态是决定资本边际效率表——投资需求表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投资量、就业量,对经济稳定与发展关系至为重大。

因此,他明确指出,实际从事工商业者,对信任状态都密切注意。同时指责经济学家倒反而对此不作认真分析,大致只作空泛的讨论,塞责了事。(50)并且认定,经济学家尤其没有弄明白,信任状态之所以与经济问题发生关系者,乃因为它对资本边际效率表有着重大关系。(51)他坚持从投资市场的实际动态来进行理论概括,认为关于信任状态分析的结论,必须从观察实际市场及商业心理而来。于是,关于长期预期的各项论点,比较具体,不像《就业通论》其他部分那样抽象。(52)

总之,凯恩斯以利润率、投资量的波动,特别是在经济恐慌中的骤然而暴烈的波动及其缘由,作为其利润、投资理论的中心内容,确认工商业信任状态的实际动态为对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对由它所导致的预期,特别是长期预期进行明细分析,进而建立其资本边际效率表及投资需求表,这种理论直接来自对投资市场动态及信任状态的观察和概括,因而其内容显得比较具体,不如《就业通论》其他理论那么抽象。这是凯恩斯投资、利润理论的另一重要特点,也是它对马歇尔有关理论之一个明显的背离。

(三)在三个阶级剥削社会中,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剥削机制最复杂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剥削机制的复杂,表现为:部门最多、机构最多、层次最多、次要因素最多、现象形态最多。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地租、利息与利润,并且通过市场机制、价格机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分配,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被种种外衣层层包裹着、掩盖着,使一般人难以察觉和理解。庸俗经济学家正是利用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这种高度复杂性,完全抹煞资本主义剥削、被剥削关系,而把一些次要因素、现象形态等编制成形形色色的辩护性利润学说。在庸俗经济学说发展史中,马歇尔的利润学说把利润说成管理才能的报酬,在掩盖剩余价值剥削关系方面已经够复杂化,在当时算是尽了辩护的能事。但凯恩斯的利润、投资理论则更加复杂化:

第一,利润理论出现了重点转移:从论证利润的性质(为什么要取得利润)转移到考察利润率的波动动态并规划对策。至于利润的性质问题,他只简单地点出“对新增投资的预期收益或获利性,而为什么要取得这预期收益,则没有如马歇尔那么反复论证。”

第二,在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不定及其救治对策方面,如上所述,他却不厌其烦地分五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其庞杂性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种极为庞杂的利润理论体系,在庸俗辩护的轨道上比马歇尔滑得更远,把剩余价值的实质关系包裹、掩盖得更厉害,更不易被一般人所察觉。

————————————————————

(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5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5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6页。

(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6~12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7页。

(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9页。

(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7页。

(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9~270页。

(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72页。

(1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72页。

(1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7页。

(1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4页。

(1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7页。

(1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4、272页。

(1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74页。

(1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0页。

(1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9页。

(1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72页。

(1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1页。

(2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2页。

(2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79页。

(2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0~183页,译文原来把“Labour”译为“劳力”,现根据原文改为“劳动”。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0~183页。

(24) 利率为什么是“粘性的”,在下章利息理论中再行述评。

(2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4~185页。

(26) [美]狄拉德:《凯恩斯经济学》,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5页。

(27)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革命》,胡代光译,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8页。

(2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1页。

(30) 琼·罗宾逊:《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1979年英文版,第5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31) 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载S.E.哈里斯主编:《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3~184页。

(32) 凯恩斯:《就业一般通论》,载S.E.哈里斯:《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5~186页。

(3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12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3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12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3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12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36) 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载S.E.哈里斯:《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6页。

(37) 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载S.E.哈里斯主编:《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6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3页。

(3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4页。

(40) 凯恩斯此语容易引起误解。在实质上,企业主从事生产的最后目的,都在于从事剩余价值剥削,谋取利润。在这点意义上,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但是,据我的理解,此语的“最后目的”一词,意指“最后归宿”而言。如果把此语读作“一切生产的最后归宿,都在满足消费者”,则它就合乎现实情况,没有语病了。

(4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4页。

(42)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英文第8版,第343、352、377、388等页。

(4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4~45页。

(44) 此处所谓“一日”,乃代表最短的时间,亦即经济生活中时间之最小有效单位。

(4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9、138、13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4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9、138、13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4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9、138、139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48) 这特指关于投资社会化,不断增加政府投资,达到并维持充分就业水平30年左右,资本资产不再稀少,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到零,从此进入永葆资本主义青春的“乐观世界”这种乌托邦幻想而言。对这一论点,连他的嫡传学生琼·罗宾逊都指责为“白昼梦”,当然更不会被其他经济学家信奉、继承了。

(4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6页。

(5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6页。

(5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6页。

(5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