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例子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例子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有人认为,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联系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市场诞生之日起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可以预期,完成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各国经济政策基本一致的状态。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创造的不计其数的商品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使以贸易全球化作为主要特征的早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经济全球化涵义及综述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冲击,总是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其实,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早就开始。有人认为,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已经开始。又有人认为,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联系的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过程开始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英国取得胜利的时候。

经济全球化过程究竟开始于何时,人们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市场诞生之日起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当时,人们主要用“国际性”、“世界经济”、“世界市场”等词汇描述比较早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过程加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用经济全球化描述这一不断深化的世界经济运转过程。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向成熟的经济全球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可以预期,完成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各国经济政策基本一致的状态。完成的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经济在一个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规则下运行,资源在全世界配置的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不比在一国国境以内配置成本更高。

不过,不论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含义至今仍旧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目前,对经济全球化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有: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T.索维1985年给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给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这些定义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混淆了生产、投资、金融三者关系,其实投资行为既可以归为生产范畴,又可以归为金融范畴。第二,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做大规模活动,定义中界定的不够清楚。第三,生产要素在全球配置或重组,本身就是生产全球化或者金融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第四,整个定义仅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描述,缺少理论抽象,因为定义或概念本身必须是问题本质的概括与总结,具有普遍性。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雷·D·萨克斯在《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发表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促进经济更快增长;第二,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第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第四,对各国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这个论断,显然没有给出经济全球化明确的定义,仅仅是几个方面的概述,不过它可以给我们准确定义经济全球化提供一些思路与启发。

本书综合学术界研究成果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也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比重大大提高,生产领域中跨国公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市场上外国货币大量流通,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加快,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就总体和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使过剩商品出路减少,出现全球性生产过剩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也使世界经济中虚拟化程度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为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因而有利于缩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差距。但是,已经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受到挑战,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已经和必将摧毁一切阻止其前进的障碍和壁垒。资本主义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特有的以国境作为边界的一国国内市场难以容纳堆积如山的商品。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创造的不计其数的商品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使以贸易全球化作为主要特征的早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形式后,生产要素应完全自由流动,成立同一货币,建立同一中央银行,统一各国所有的财政政策等经济调节手段。不论是近现代经济全球化,还是完成形式的经济全球化,都如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一样,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于是又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向更高级的形式推进。社会生产力这种不断放大的正反馈效应,是经济全球化过程获得持久动力的最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都存在追求利润的动机,而获得利润的手段不外乎两个,一是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凡是可以获得较高利润的领域都成为经济行为主体追逐的对象。二是降低经营成本,保证在市场价格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仍旧有利可图。比如,跨国公司运用共同控制下的内部协调机制,降低市场机制中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获得内部化优势。由于各国市场的分割以及各主权国家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国际市场上结构性扭曲现象十分严重,使跨国界的经营活动遭遇许多障碍,承担较高的成本。因此,各国政府通过签订各种协议,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从经济意义上讲,正是对这种市场不完全所作出的反应,目的也是为了降低经济主体跨国界经营成本。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当代经济全球化过程从时间上讲是从战后初期直到现在为止。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全球化过程除了贸易全球化获得长足发展外,生产全球化、金融服务全球化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全球化,与以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服务全球化(以下简称金融全球化)成为这一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完善和跨国性经济协调组织机构的建立则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当代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如火如荼有其现实原因。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的经济自由化道路的选择,引起世界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升级、扩散。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资本高度流动引起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创新活动。③跨国公司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的双向套利活动,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微观经济基础。没有跨国公司的永不停息地追逐利润的活动,就没有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④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技术革命,进一步缩短了全球的时间与空间距离障碍。如同海运的发展加速了商品跨国界流动一样,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本流动、生产国际化,并进一步对国际贸易的规模产生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特征

经济全球化最早开始于经济的交换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全过程,以及为生产过程服务的金融领域。可以这么说,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过,各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呈现不同特征。19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以武力扩张配合商品和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以信息技术和各国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为动力,整个生产过程国际化,各种服务经济全球化的组织和游戏规则以惊人的速度完善,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特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包括这样的趋势:经济行为主体跨国界活动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障碍越来越小。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与贸易全球化相联系的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管理全球经济顺利一体化的关键地位,WTO及其前身所达成的所有双边或者多边协议,都是围绕最大可能降低国际贸易壁垒展开的。随着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真正的全球性市场逐渐形成,商品、服务以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已经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大,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可谓史无前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成了有关经济全球化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战后,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加速兴起。到1999年底,全世界有跨国公司4.5万多家,在母国之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有28万个,几乎渗透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所有产业部门。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在世界各地配置生产要素,建立生产据点和销售网络,在跨国公司内部加强子公司之间分工协作,大力开展公司内贸易。与此同时,利用合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多种资本输出与技术合作方法,不断扩大和密切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它们一方面呼吁有利于跨国公司不断扩张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利用自身优势与影响力,规范跨国生产、投资经营的游戏规则,几乎所有的国际性经济协调机构都处于跨国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支配之下。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商品贸易的50%—60%,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如果把贸易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的话,跨国公司就是驾驶这列火车头的司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

出于降低贸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考虑而诞生的跨国公司使得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贸易全球化过程的重要性逐步让位于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正在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座工厂,并带动劳动力资源和管理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同时使得跨国公司本身逐渐丧失原有国籍身份,其股份为各个国家的法人、自然人持有,已经越来越难以说清楚跨国公司所属何国了。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国别经济跨国界活动成本逐步降低的过程。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在市场交换等经济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各国、各地区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极大地降低了商品、资本、劳动及其他生产要素跨国境交易与流通费用,降低了经济信息获得成本,使得经济全球化有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比如,空运成本从1930年每英里68美分降到1990年每英里11美分。从纽约到伦敦的电话通话费用每三分钟244美元降到了3美元,据估计,到2010年,这种费用可以降到3美分,使跨越大西洋的通讯费用几乎降为零。网络技术不仅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据统计,1993年只有300万人使用国际互联网,1996年已有4000万人,1997年增至1亿人。网上信息流量每100天就增加1倍,这种技术使世界缩小,经济活动随之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降低了经济全球化成本。人们积极降低经济全球化主观成本的努力,则从另一方面保证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深入。

目前人们正努力将阻碍贸易全球化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也在不断探索降低阻碍生产要素跨国境流动的包括货币兑换成本以及其他阻碍经济全球化成本的途径。可以预期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国际货币体系逐步统一。国际货币体系统一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国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货币兑换速度提高,规模扩大,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融为一体,采取统一交易规则,产生许多跨国(或无国籍金融机构)直至由一家或数家金融机构共同出面创造一种或者认可一种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的“世界货币”,并且诞生专门负责“地球货币”发行流通的地球中央银行。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它们构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关系是层层推进的关系。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起点,从19世纪开始,到冷战结束,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主要形式。生产全球化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随着贸易品种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贸易成本的存在,世界范围内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生产全球化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日益成为一种潮流。与此同时,贸易全球化逐渐出现行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等新的形式。

如果说贸易全球化对国际金融服务提出了一定要求,那么生产全球化则大大促进了金融服务全球化的进程。生产全球化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日趋扩大,在贸易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的合力推动下,国际货币兑换,金融风险防范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金融从来就是为生产和商品交换提供服务,所以贸易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直接催生了金融服务全球化发展。

1.贸易全球化。一般认为,贸易全球化过程开始于1870年,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取得胜利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企业已不满足于占领其所在的城镇或者附近的区域市场,全国的市场狭小得难以容纳其生产的全部商品,市场需求的限制几乎成了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惟一障碍。于是,早期的商品开始走出国境,出现在全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国际贸易正在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额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贸易品种不计其数,贸易方式不断创新,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卷进了贸易全球化的漩涡。到20世纪末,管理和推动贸易全球化的国际协议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服务业、农产品、纺织品等新领域,完善了市场准入、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延续40多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些都是贸易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如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贸易全球化的过程,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交往成本与费用大幅度降低。

贸易全球化过程可谓坎坎坷坷。从1870—1914年,贸易全球化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时期,这一进程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止。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劲发展,贸易全球化过程获得了新生,但是随即被1929年的经济危机所打断。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抗,限制了国际交往的发展,也就限制了贸易全球化过程的发展与深化。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40多年的冷战局面,一度使贸易全球化过程陷于停顿状态。社会生产力总是最活跃的因素,一旦突破了人为限制,就会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到处扩张,并带动与之相关的生产过程、金融服务,或者说整个社会化大生产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贸易更是连年快速发展,1994年全球商品贸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到20世纪末,全世界贸易总额有45%属于跨国界贸易。由于早期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逐渐被以生产部门与企业内部生产工序的分工为特征的水平型国际分工代替,早期的行业之间的贸易逐渐让位于产业内贸易与企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贸易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已经使全球商品市场形成一个整体。随着贸易全球化过程的基本完成,生产全球化正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

2.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数量和地域覆盖上极大地扩展,并借助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间多种形式的联系,实行组织和管理体制上无国界规划,逐步建立以价值增值为基础的跨国生产体系的过程。

跨国公司是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它将资本、技术和管理合成一体,推广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跨国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形式,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使得公司内贸易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个崭新形式。跨国公司进入某一国从事生产活动,一般先与东道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生产。在熟悉东道国基本情况和掌握基本经营经验后,它便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或者兼并东道国企业的股权,直接控制东道国的某些产品生产。

生产全球化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基本内容。随着企业生产全球化的深化,跨国公司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并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而形成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层面。当以所有权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使得国与国经济联系不只是停留在商品和不涉及控制权的资本流动之中,整个生产过程的国际关联和国际分工构成了国与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时,生产全球化的宏观层面得以形成,生产全球化也就得以确立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并呼唤金融服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所以说,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力量,但是随着生产全球化过程的逐渐完成,跨国公司将被无国籍的全球公司取而代之。

衡量生产全球化的指标有四个:即国际直接投资额、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值、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海外分支机构出口额。国际直接投资额是生产全球化的核心指标。一般包括跨国公司母公司向海外的投资额、海外分支机构所得收益的再投资额和海外分支机构向母公司的借款额。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有关数据,国际直接投资额由1991年的1578亿美元上升至1996年的349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7.1%。同期,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1%。1982—1996年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总产值增长了约3倍,1996年为15570亿美元;1990、1994和1996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生产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7%、6%和5.16%。1982—1996年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年均增幅为8%。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大多超过(该国)出口额,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较之于对外出口更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商业活动的主导形式。

1982—1996年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出口额翻了一番,然而,这期间海外分支机构的出口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却从31%下降到28%。这说明海外分支机构中当地市场导向型投资有所加强。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持续增加,美日两国海外分支机构出口半数属于公司内贸易,母公司出口的40%也是流向海外分支机构的。据联合国的估计,目前世界贸易的2/3是与跨国公司控制的生产全球化相联系的。

生产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获得长足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降低跨国生产成本,特别是全球通讯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大大降低了跨国经营各个环节的交易和管理费用,便于跨国公司生产各个环节的协调,有利于生产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生产分支机构。因此,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全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统筹生产安排有了技术保证。

第二,各国政府放松外国直接投资管制及有关国际投资自由化双边多边协议的谈判则为生产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广泛开放金融、电讯行业,鼓励服务贸易。而在发展中国家,逐步从严格限制外资流入向鼓励外资流入转变,它们除了广泛开放保护性行业外,积极订立、颁布多种形式的国际投资保障与投资促进协议,减少国有垄断行业的数目,同时大幅度取消70年代被发展中国家用于保护民族经济的对外资的股权比例限制,甚至还推出大量财税优惠措施,鼓励外资进入本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据统计,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管理的调整。近年来,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双边和多边协议谈判不断有所突破。在多边层面上,经合组织的全球多边投资协议谈判(MAI)正在进行之中,目标是确立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规则,从而鼓励及保护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世界贸易组织则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以保障全球投资机制的顺利运行。

第三,企业在更广泛的市场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是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使参加生产全球化的经济主体有了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进入生产线,进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人们将这个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从黑白电视机到彩电花了几十年时间,从一般彩电到高清晰度彩电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个人计算机从286升级到386,再到586,奔腾Ⅱ代、Ⅲ代,几乎每年上一个新台阶。人们消费习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也加快了更新的节奏,从而使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加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日益增长,企业的产品在某一个目标市场上往往成本还未收回,就进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将R&D成果向全球各地输送,以利用各地市场生命周期不完全同步的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涉及到技术诀窍,企业往往不愿意通过专利买卖形式转入R&D成果,可以有效控制专利和技术诀窍传播路径的公司内贸易,则成为较优的选择。这一切是企业积极参与生产全球化过程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是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要求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过程导致金融市场向全球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亚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东欧等新兴转型国家纷纷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大量引进外资,由此产生了大批的新兴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这些新兴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了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缩小了,并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运行。

以国际货币体系剧烈变动为标志,金融全球化过程已经经历了多个高潮,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欧元诞生最为引人注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四次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是金融全球化达到第一个高潮的标志。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是在1957—1958年,当时由于美国爆发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欧建立了共同市场,恢复了货币兑换,形成了巨大的资本预期收益差距,刺激了美国资本大量外流,使得美国黄金储备低于美国对外短期负债,逐步形成第一次美元危机。第二次是在1968年3月,仅半个多月时间,美国黄金储备就流失14亿美元,并爆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自此,布雷顿森林体制进入“黄金双价制”时代。第三次大规模资本国际流动是在1971年,由于美国在该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和物价、对外征收10%进口附加税并停止履行美元可兑换黄金的业务,引发了大量的投机性资本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许多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第四次是1973年,由于该年2月12日,美国宣布将美元对黄金贬值10%,导致大量国际美元资本流向黄金,再一次使世界主要外汇市场纷纷关闭。在这种情况下,西欧一些国家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度,另外一些国家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金融全球化达到第一个高潮的重要标志。

1999年欧盟成员国的共同货币——欧元正式诞生。金融全球化过程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货币的兑换成为阻碍金融全球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成本。经济全球化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就强烈要求消除各国间的货币差异性。为此,金融全球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即货币一体化阶段,欧元的诞生是这一高潮的重要标志之一。

金融全球化有如下特征:

(1)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内容。金融自由化包括放松或取消银行利率管制,降低强制性的准备金要求,减少政府在信贷配置决策方面的干预,对银行和保险公司实施私有化,积极发展股票市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许多国家,金融自由化还伴随着减少或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这一过程以政府在国际上筹集外币资金,然后再贷给国内借款人的方式,为刚刚获得自由的金融中介机构承担外汇风险。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必将导致各国银行业的自由开放,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与开放,以及代表资产价格的利率市场化,否则面临带着核裂变能量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冲击,任何一个试图保持独立与稳定的金融体系都难以有立足的基础。西方国家纷纷解除利率管制和银行业务种类限制的实践证明了金融全球化的威力所在。1980年和1982年,美国“新银行法”的制定标志着战后美国金融管理的指导思想顺应金融全球化需要从保守转向开放,从重视政府干预转向鼓励和强化竞争。继美国之后,1986年10月27日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自由化改革,实行利率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自由化。

(2)资本大规模、高速度跨国界流动。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为11900亿美元,1998年又增加到15000亿美元左右。另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3月6日发表的《资本市场动向》半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亚洲部分地区发生了金融动荡,但是1997年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总额仍超过1.77兆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比1996年增长10%;1997年全球债券发行额高达8316亿美元,高于1996年的7110亿美元;全球股票发行也连续3年刷新记录,1997年达850亿美元,远高于1996年的580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不但规模大,而且速度快。借助计算机和金融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把上亿美元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来调去,全球每天约有1.5万亿美元完成跨国界流动。

(3)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货币制度不断发生变革。金融全球化必然伴随着各国外汇管制的放松与资本流动的加强,并要求各国改革本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汇率不再取决于购买力平价或者经常项目的收支变化,主要取决于投机者资产组合变化而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动引发的资本项目余额的变化。此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如对冲基金一下子获得如此广大的活动空间,格外活跃,像强烈风暴一样,蜂拥于全球各地金融市场,赚取投机利润,使固定汇率制度风雨飘摇,不得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为特征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标志着金融全球化获得了第一次大发展(金本位制度崩溃的根源可以说是贸易全球化发展到某个临界点的结果)。

(4)金融全球化加速了金融创新过程。金融市场全球化拓展了国际资本活动空间,加快了资本国际流动速度,但同时也加大了资本流动风险。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是防范和降低资本国际流动过程中风险的重要方法,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诸如“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资金转移”等又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因此,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期权、期货等通过合约的方式来加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锁定价格、分散风险的市场交易行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以金融资产为特征的虚拟经济日益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场外交易和交易所交易为形式的衍生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平均增长率为40%。国际清算银行对26个国家衍生工具交易市场进行第一次调查后得出的估计是未结清的外汇、利率、股票和商品衍生工具场外交易合约的名义价值在1995年3月底为47.5万亿美元,而上述合约中的98%属于利率合约和外汇合约。并且还发现:中介机构除了从事衍生工具的场外交易,还参与了17万亿美元的衍生工具交易所交易。全球金融衍生工具总值目前已经比世界产出的2倍还多,在众多情况下已超过了作为衍生工具基础的金融现货市场规模。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前述金融工具的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网上交易等手段的出现,使国际资本流动的投机色彩加重,金融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与生产、贸易等实际经济活动脱离。目前全世界每天金融交易约为5万亿美元,其中与生产、贸易活动有关的不足2%,98%以上是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全球资本流动的加快和投机的加剧,对一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上有缺陷、监管能力不强、过度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冲击。

(6)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角色。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大,金融衍生产品的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各类基金,诸如套利基金与共同基金的地位显著增强。这些基金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多在境外注册,受到较少的管制,在制定投资决策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对操作的约束主要来自于自身的风险管理行为;二是这些基金的投资者比一般公众更富有,因而对风险有更高的承受能力;三是这些基金的大多数都进行杠杆交易,杠杆率多在5—20倍之间。正是由于这些规模庞大、承受风险程度较高,敢于运用杠杆率进行投机的基金作为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力量,一方面使金融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处于经济全球化较高阶段的金融全球化带来严重危机(包括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甚至全球性经济危机)。

(7)国际性金融机构兼并增多,跨国金融业务活跃。金融全球化使得全球金融机构竞争加剧,不但面临国内同行竞争,也要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弱小的金融机构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纷纷败下阵来。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得金融业平均利润趋于下降,这就迫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兼并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扩大了原有业务范围,拓展了新的业务品种。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同业金融机构兼并重组不断增加。比如,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新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达到7000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1997年12月,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公司合并组成新的瑞士联合银行,管理着13200亿瑞士法郎的资产,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除了同业联合之外,跨业务范围兼并则成为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又一突出的现象。比如,1997年年初,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与以零售证券业务为主的添惠(Dean Witter Discover & Co)合并,组成摩根·斯坦利添惠。同年,美国另一大金融机构旅行者集团宣布收购所罗门兄弟公司,将所罗门与旅行者本身的零售证券公司美邦合并,组成所罗门美邦。

此外,金融机构纷纷从事跨国界兼并收购活动。比如,1997年11月,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宣布破产后,美国美林证券公司立刻出动,选拔、雇佣山一证券公司2000余名优秀员工,1998年2月12日,成立美林日本证券公司。1998年伦敦、法兰克福两大证券交易所合并。金融机构跨国界从事的金融活动也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不断拓展。

(8)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是国际上最大的银行业中心,目前国际业务总额的1/5以上集中在这里,这里设有200多家金融机构,总额为64000多亿美元的欧洲货币约有1/3在其银行账户上。作为欧洲债券市场的发源地,65%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在伦敦,2/3的二级市场交易在伦敦进行。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九大债券交易中心,即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瑞士苏黎士、卢森堡、中国香港及新加坡。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的集资越发必要,资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金融市场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9)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于是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便应运而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典型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成立于1930年的国际清算银行也是如此。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拟定的《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标志着全球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形成。

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过程对整个世界经济,对介于其中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正如许多双边、多边与贸易、生产有关的国际协定中强调的,所有消除贸易壁垒以及影响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的目的旨在促进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通过帕累托改进提高全人类的福利水平。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全球化以其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学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功能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全球资本流动的加快和投机的加剧,对一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上有缺陷、监管力量不强、过早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或地区造成了严重冲击。亚洲、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无情地表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可能会汇成来势凶猛的洪流,冲向那些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地区,使世界经济活动风险加大。

此外,全球化经济是全球规模的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制是世界市场机制。各国经济都有本国政府的某种宏观调控,而全球经济迄今还缺乏有力的全球宏观调控。正因为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运行呈现无序状况,风险更多更大,易于在世界经济生产和流通的各个领域发生种种失衡、动荡和危机。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实力,在全球争夺市场,竭力追求扩大本国利益。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它们可以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自己,但它们的挑战远大于机遇,在全球化中它们的得益仍旧是有限的。当国际经济出现波动时,往往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经济全球化常常并不能保证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反而会使世界贫富差距拉大。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1965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与占80%的穷人相比,前者为后者的30倍,1990年扩大到60倍,世界贫富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发展已经十分惊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享用世界财富的80%,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0.8%下降到20世纪末的0.4%。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以市场经济作为主要特征。由于市场对垄断行为无能为力,难以提供公共产品,由于社会边际成本(收益)与私人边际成本(收益)背离而产生的外部经济,市场无能为力;信息失灵以及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单纯依靠市场难以达到经济活动最优化。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运用市场调节的同时,应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国际经济组织机构的参与和协调。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加深,国际性经济组织结构将日趋完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将日趋规范。国际性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将日趋加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境的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国际性经济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因此,主权国家将不得不放弃部分甚至全部经济调节手段。

国家经济主权曾经发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并促使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进入更高阶段。但是,不同国家经济主权的存在,直接阻碍经济全球化过程向完成阶段发展。所以,经济全球化过程正在和必将否定国家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国家将最终成为没有具体经济主权的整体。所以,经济全球化过程伴随着国家经济主权加强到鼎盛,直至转移和消亡的全过程。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在全世界范围内趋同,且周期日渐缩短,产品创新频率以惊人的速度提高。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速度加快。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络迅速延伸与扩展,信息获得成本大幅度下降,世界经济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社会中运行,任何高额利润都会使全世界的生产要素趋之若鹜,商品价格、汇率差别将日益缩小,趋利动机导致要素的过度跨国界流动,产生某些商品全球性绝对过剩。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增加了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各国经济安全随时受到挑战,面临考验。经济全球化使民族经济受到无情的冲击,直接威胁到国家产业安全。金融服务全球化使资本投机机会时刻都有发生可能,使一国货币制度受到强烈的破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的超级跨国资本集团正通过兼并和资产重组手段,进一步扩大资本综合实力,增强它的竞争优势。这些拥有全球市场支配势力的国际资本集团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他们不断进行科学发明、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金融实力,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货币汇兑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商品市场,实施垄断,操作市场运转,谋取暴利,摧毁东道国经济的正常运转体系,频繁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在一国出现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害后,可能像瘟疫借助空气一样传播,从一国迅速传染给全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