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市加快“两化”融合,推进实施“中国制造”研究

青岛市加快“两化”融合,推进实施“中国制造”研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两化”融合新的内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给制造业的市场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平台化、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组织形态异军突起,企业的制造模式也从大规模流水线制造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对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两化”融合新的内涵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给制造业的市场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平台化、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组织形态异军突起,企业的制造模式也从大规模流水线制造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对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加强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成本、质量、效果等问题,数据的自动流动必然带来软件的集成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包括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基于德国的经验,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300多年的工业化之路,既是成就,也有问题。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维度,这就要求必须全方位地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国家政策的推动及“两化”融合的深入,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深度应用的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了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在制造领域形成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系统。大数据应用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

2011年以来,美、英、德等国都启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主要目标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抢占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制造业又一次成为各国经济战线争夺的“桥头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4月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目的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在制造领域形成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掌控从消费需求到生产制造的所有过程,由此实现高效生产管理。2016年3月,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发布了《德国数字化战略2025》,是“工业4.0”战略的进阶版,这是德国探索“自下而上”智能制造模式(不同于美国“自上而下”智能制造模式)的一个新路标。该战略主要聚焦于千兆光纤网络、新创业时代、智能互联、数据主权、新商业模式、政策框架、数字教育等领域,重点提出了十大行动步骤:构建千兆光纤网络;开拓新的创业时代,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建立投资及创新领域监管框架;在基础设施领域推进智能互联以加速经济发展;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数据主权;促进中小企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帮助本土企业推行“工业4.0”;注重科研创新,数字技术发展达到顶尖水平;实现数字化教育培训;成立联邦数字机构。这些行动计划既系统又有针对性,对于探索青岛乃至中国智能制造之路有很大启发价值。

与德国相比,我国尽管制造业本身实力处于劣势,但由于我们选择的“两化”融合道路已走过了10多年,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水平更加平衡,互联网经济已经领先于欧洲,紧追美国的脚步,可以说推进传统制造业向互联网工业转型的动力比较充足。

二、青岛市近年来“两化”融合领域的发展状况

2014年,青岛市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6年)》,方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十大专项行动。分别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行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行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行动、工业园区信息化推进行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行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普及行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高行动等,并细分为29项行动内容和98个重点项目。通过两年来对行动方案的逐步实施,在“两化”融合发展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国内瞩目的成绩。

(一)近年来“两化”融合发展的成绩

1.“两化”融合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建置以来120多年的时间里,工业发展一直是青岛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尤其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逐步建立起了基础比较雄厚、规模比较庞大的工业体系,培育了数量众多的全国工业名牌。同时,青岛市也是全国最早实施“两化”融合的城市之一,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方面具备先发优势,涌现了一批海尔、中车四方、双星、赛轮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以及软控、海纳重工、宝佳自动化等智能装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创建了海尔“海创汇”、红领“酷特智能”、橡胶谷“众研网”、三迪时空“3D云智造”等互联网工业平台,形成了以家电模块化定制、服装个性化定制、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群体现象。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施“培育示范、树立标杆、带动一片”的策略,在全市发展了6个“两化”融合示范区市、6个试点园区、40家试点企业、80个试点项目和21个优秀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动了“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在2015年全国首批公布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市有3个项目入选,分别是赛轮金宇的轮胎智能工厂项目、海尔集团的家电智能制造项目、青岛红领集团的服装个性化定制项目。在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青岛市又有两个项目榜上有名,分别是双星集团的绿色轮胎智能制造项目、中车青岛四方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另外,还有中车四方股份、森麒麟等7家企业入选为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与新模式的应用项目。

在工信部的2016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中,青岛市有青岛特钢、双星集团、森麒麟轮胎、赛轮金宇集团、捷能汽轮机、即发集团等14家企业入选,体现了青岛智能制造在国内的地位。根据权威发布的“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66.14,而青岛指数则达到71.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岛市经信委与国家两化融合创新推进联盟已达成初步意向,将建设国家两化融合创新应用示范中心,这是全省首个国家级两化融合应用平台。可喜的是,在全市范围内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现出对“两化”融合与“中国制造2015”的极大热情。

2.以互联网工业为路径带动“两化”融合的提升

当“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时,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助推器也在加速推进青岛制造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立足于自身的制造优势产业与品牌基础,青岛市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发展互联网工业的战略,并出台了《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激发产业活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围绕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采购营销网络化、装备智能化和产品智商化,加快实现由“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全面转型升级,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该行动方案将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被称为青岛版的“中国制造2025”。

一些大企业早已开始了行动,海尔集团在青岛、沈阳、郑州、佛山等地建成了包括5个整机和2个模块化工厂在内的7个互联工厂,可让用户参与产品的交互、设计、制造等全流程中,不仅实现了产品的高效、快速、柔性输出,而且输出了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模式,还自主研发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COSMO。海尔投建了业内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成为唯一入选《制造强国研究报告》的家电企业,是行业内唯一当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成员的企业。美国工业互联网创始人Joseph Salvo博士表示,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探索实践,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面,同时海尔已经成为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的引领者。

海信集团通过MPS、PLM、SRM、MES、WMS、CRM等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建成了较为完整的SCM信息系统,实现了全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2015年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双星集团致力打造位于青岛董家口的绿色轮胎智能化示范基地,建立了全球独创的无人工装设备位置智能匹配的MET系统,实现全流程、无人工装、位置智能匹配,真正实现全流程的质量跟踪和追溯,成为全球轮胎行业唯一一家全流程智能化的企业。双星的工业4.0工厂里,80%以上的设备是双星自主研发的,采用了11种、共计200多个机器人,其中有3种机器人是在行业内首次使用。

海晶化工集团以搬迁为契机,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以智能设备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替代了人工,平均每个生产区域只有一两个人,其他都是自动化控制,生产能力增加一倍,用工反而减少一半以上。

在中小企业中,红领集团经过12年努力,凭借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C2M,打造了自己独特的“酷特”系统,通过从网络云端上获取信息、数据、指令,以工业化手段和效率生产个性化产品,实现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个性化定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森麒麟轮胎坚持技术引领突出产品研发,打造出集技术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技术模式创新将智能感知决策、视觉识别、系统集成、信息化等技术应用于传统的轮胎制造装备,形成数字化车间;管理模式创新集人、设备与生产过程于一体,由分散管理转向多维度一体化管理;组织模式创新建立面向轮胎智能制造装备的联合体,打造轮胎智能装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将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为特点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变为现实。

以上述企业为代表的青岛工业,正逐步把互联网和工业深入融合,塑造着青岛工业发展的样板和特色,指引着青岛“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3.工业软件行业在逐步成长

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利器。但作为传统工业强市的青岛,以前一直比较重视工业硬件发展而不是软件,工业软件的发展水平更是滞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12年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青岛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青岛市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两大文件及系列配套细则,确定了“东园、西谷、北城”的“千万平方米”软件产业发展布局。经过几年的推进,已经在崂山区建立起了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主要打造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基地;在黄岛区建立起了青岛信息谷,主要建设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在高新区规划建设青岛软件城,打造国内一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涉蓝软件产业发展示范区、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基地和软件人才培训基地。

面对新工业革命的冲击,青岛市通过以“互联网工业”为抓手,以工业基础为依托,在落实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在,海尔、海信已分列2014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第三、七名,东软载波、海信网络科技2家企业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海信网络科技的智能公交系统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智能交通系统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当选中国“交通行业信息服务十大龙头企业”;软控股份研发的轮胎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当选全国“制造业信息服务十大龙头企业”;太阳软件的农村信息化软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鼎信通讯的载波通信芯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龙泰天翔入选中国“智慧社区优秀解决方案”;海天炜业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Guard系列工业防火墙,填补了我国工业信息安全领域的空白,从网络层面构建了工控系统运行的安全环境。

2016年4月,青岛软交所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崂山金家岭金融聚集区PE基金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青岛软交所是北京软交所在北京之外的唯一子公司,将有助于青岛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加速青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形成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的集群。

(二)“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

1.中小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步伐较慢

要跟上“两化”融合,尤其是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艰苦的技术攻关,如红领集团建立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酷特系统就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当前,受国际贸易不振的影响,青岛市许多制造企业订单下降,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即使认识到了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看到了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实施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平台、缺解决方案,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向“两化”融合发展的步伐。

2.在技术上缺乏系统性、集成式的突破

尽管近年来海尔、红领、中车四方、双星、赛轮等企业在智能制造与“两化”融合方面表现不俗,软控、海纳、宝佳等企业在向智能装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部分软件企业在市场和品牌上也在不断壮大,但是总体来说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领域与深圳、杭州、南京、济南等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的差距更大。上述企业都是“各自为营、点不及面”,没能形成系统性、集成式的突破,缺少颠覆性的知识产权,缺乏技术标准,也没有源代码的开放,这些都使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改造的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互联网工业由点到面铺开的重要“瓶颈”,无法对“两化”深度融合提供足够推动力。

3.缺乏互联网工业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互联网工业高端人才储备方面,青岛市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缺乏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海尔、红领、海信、软控等企业的领军人物大都是从传统制造业领域起家的,没有涌现出一个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那样的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人才,而互联网工业除了领军人才之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与杭州、深圳、宁波等南方城市相比,青岛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动作还需要再快一点,政府的扶持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良好的人才环境还需要全面营造。

三、宁波的“两化”融合发展经验与借鉴

2015~2016年两年中全国有110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尤其是宁波以其“两化”融合的整体领先,被评选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日前,工信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召开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这说明与宁波相比,青岛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又落后了一步。

1.宁波市的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尽管宁波的总经济规模要小于青岛,2015年宁波GDP为8011.5亿元,青岛为9300.07亿元,相差1000多亿元,但宁波的财政总收入达到2072.7亿元,尤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06.4亿元,与青岛相差无几,这主要得益于宁波工业的贡献,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460.9亿元。2015年宁波的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青岛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9∶43.3∶52.8,宁波的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青岛,第二产业是宁波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

宁波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在近代史上曾创造了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第一家机器染织企业等许多个“中国第一”。改革开放后,宁波凭借港口优势与开放政策,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900多家创新型初创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尤其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7.9亿元,增长32.2%;烟草制品业增长1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长7.3%,石油加工业增长6.4%。汽车行业是宁波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大众宁波基地车身车间的自动化率达到86%,被誉为大众“工业4.0”的示范厂。

宁波的石化、家电、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均在千亿元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优势。分别是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和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在此基础上,宁波先后制定《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和若干扶持政策,将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深入实施绿色制造6项重点任务。明确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云制造、工业强基4项重点工程,同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一批示范工程建设。

2.宁波政府的推动措施

在宁波政府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四方面来推动实施。一是加强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和融合,提升发展绿色石化、能源、汽车制造、时尚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五大优势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建设了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创新网络;推动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专业服务、现代商务服务、智慧物流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瞄准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海工装备等领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设了一批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促进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在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推行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成套装备智能化,以国际先进标准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鼓励制造企业与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化服务和集成总包服务企业合作。

三是强化创新机制建设。注重跨界融合创新,特别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对制造业整合作用,促进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成长。完善科技技术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创新经济,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通过发挥中东欧博览会、宁波智博会、宁波国际周等平台作用,积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柔性引进高端制造业创新资源。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培育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术的创业创新人才支持宁波制造业创新发展。重点培育和建设小微企业创业载体、新型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重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中介机构的支撑作用。

四是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打破了原有按行业划分人才的模式,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级人才、创客人才、基础人才和民间优才8类,制定了人才分类目录,每两年动态调整一次,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打开通道。大力集聚海内外顶尖人才,采取“1+1+1”方式,即1名顶尖人才+1个核心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加大外籍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将海外工程师政策扩面到外籍设计师、规划师、咨询师、教授、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给予引进单位一次性10万~30万元的工薪补助。强化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和专业培训活动,实行更加灵活便利的出国审批制度等等。

2016年,由宁波均胜电子公司、浙江柏同机器人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16家智造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组建了宁波智能制造协会,一期会员100家左右,聚集了宁波智造领域的核心力量,包括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智能装备应用示范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工业工程公司、系统集成企业、从事智能制造研究和应用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要任务是打造智能制造平台,汇聚产学研力量,整合行业资源,促进智造资源共享和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为参与智能制造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咨询、市场推广、会展等专业服务,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青岛市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对策

(一)加快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为了尽快解决企业在“两化”融合进展中“各自为营、点不及面”的状况,加速从单打独斗向产业协同转变,带动中小企业的全面转型,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在组织上加快成立青岛市智能制造协会和各个行业的智能制造与创新联盟,由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中介组织代表等全市智能制造核心力量组成,定期开展理论研讨会或现场观摩会,探讨和解决“两化”融合尤其是智能制造的理论与发展方向问题,逐步建立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共享经济”模式,共享企业间的原材料、产品供给与需求等信息,建立共赢的青岛制造业生态圈;在措施上加快推动具有公共性的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软件与集成方案服务中心等,通过众多公共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全产业链在全市工业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尤其要加快建立面向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公共信息平台和“三创”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三创”示范基地,将“两化”融合与“三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转型服务。

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和应用示范,鼓励建设“开放式集成工厂”,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以传感与控制芯片、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协同推动互联网设备、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围绕智能装备接入“工业云”的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和调度管理等重点环节,突破通信协议、数据接口、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二)科学规划青岛市“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与技术

随着“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和“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实施,国家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新四基”(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根据青岛市的基础和优势,应重点支持三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一是加快推动智能工厂的建设,其中包括传统工厂转型而成的智能工厂(以海尔、红领等为代表)和新创业的成功的智能工厂(以特锐德、华仁等为代表);二是大力支持方案集成提供商的发展,使其为智能制造提供顶层设计、转型路线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等(以软控、海纳等为代表);三是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供应商的发展壮大,包括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和知识自动化等领域(以三迪时空、宝佳、海天炜业等为代表)。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最核心的技术有两个,一个是数字制造技术,一个是传感制造技术。青岛要打造互联网工业强市,不能仅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占据国内技术领先高地。因此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鼓励企业积累投入等方式,加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联合攻关,加大数字制造与传感制造等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从创新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管理、精益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环节加强提升与协同,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三)重视产品质量,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把“高质量、高精度”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不断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推行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

从全市来说,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强化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与管理标准制定和实施,推进质量技术研发与攻关,鼓励应用新工艺、新材料等加快产品质量提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两化”融合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整合运用财政有关工业的专项资金,统筹采取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项目补助、保险补偿等方式,大力建设、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云计算、大数据、众创平台、产业载体等重点项目,制订互联网工业发展平台建设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和互联网工业定投基金设立方案,把互联网工业引导基金规模扩大到10亿元,发挥政府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导向和放大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申请国家“两化”融合或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建设,申请成功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补贴企业参加会展等推介活动、协调贷款担保解决企业资金困难、财政资金扶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动企业立足市场。结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制造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技改贷款贴息资金额度,为企业兑现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国家优惠政策,撬动银行扩大“技改贷”融资服务规模,滚动扶持一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提高工业内涵式投资比重。协调市、区两级财政联合国有投融资机构,设立转贷基金,为企业解决续贷周转资金需求。建设制造业企业信用评级与诚信体系,率先推行社会征信制度。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五)加快形成“两化”融合高端人才的汇聚“洼地”

2016年,青岛印发了《关于印发青岛市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果没有大量人才的汇聚,“基地”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青岛市应进一步加强工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等政策机制,建立人才准入、作用发挥评价和升降级退出制度,推动企业职称自主评价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逐步形成以用人单位主导的“两个自主”、“两个直接”人才评价格局,支持企业间、政企间、院企间正常的人员流动。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技术和高级技师等各类紧缺人才,吸引国内外从事工业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人才来青做技术指导或创业。扩大与海外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的合作,逐步形成海外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课题组组长

刘志亭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成员

邓玉勇 青岛科技大学

郭林旗 青岛市经信委

王小兵 青岛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