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的主要收获

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的主要收获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我省经济的综合竟争能力  樊怀玉厅长对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而推动和提高我省经济的综合竟争力的情况总结得很到位:  1.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工业强省战略使我省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全省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我省经济的综合竟争能力

  樊怀玉厅长对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而推动和提高我省经济的综合竟争力的情况总结得很到位:

  1.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1)工业强省战略使我省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全省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07年,全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大关,达到106384亿元,是2002年的273倍,年均增长148%,较“九五”平均增速高33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95668亿元,是2002年的281倍,年均增长163%。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甘肃工业在快车道上加速发展。

  (2)工业强省战略使我省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在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也明显增强。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18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27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05%,比200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达到368337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8076%。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等为主的支柱产业。至2007年底,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以上的达到企业7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达到企业4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工业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标志着工业经济已经跃升至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3)工业强省战略使我省工业主导地位增强

  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3937%,比2002年提高了777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对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93%,比2002年提高了1461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22166亿元,比上年曾长95%。工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4)工业强省战略使我省支柱行业支撑作用加大

  自“九五”以来,全省不断加大对支柱行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2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及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迅速得到发展壮大。到2007年,这七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252亿元,是2002年的294倍,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25%,较2002年提高了417个百分点。

  (5)在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下我省的股份制经济迅速崛起

  2002年以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创新企业组织结构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三大工程和省委、省政府“376”国企改革攻坚战的逐步实施,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批省属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正在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一批特困企业围绕扭亏脱困、分块搞活、改制改组,逐步走出困境。全省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2007年,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股份制经济异军突起、迅速成长,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到2007年,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股份制经济异军突起、迅速成长,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07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2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481%下降至2075%,下降了2735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361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3161%上升至6689%,上升了3528个百分点。

  (6)在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下我省的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2002年到2007年甘肃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产量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工作部署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工业高强度投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甘肃省企业技术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1450万吨,比“十五”规划的1000万吨提升了45%;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120万吨,实现了翻番;生铁、钢、钢材生产能力突破500万吨大关;4000万吨煤、700万吨干法水泥8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际完成钢产量达60280万吨,比2002年增长174倍;钢材产量达到59789万吨,增长185倍;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276万吨,增长7732%,其中镍产量达到1061万吨,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原煤产量394934万吨,增长6696%;原油加工量142616万吨,增长5292%;发电量61885亿千瓦时,增长8184%,。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的稳定增长,为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7)在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下我省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改善

  自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及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211”工程以来,一大批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和相继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既对“十五”工业经济做出了贡献,又为“十一五”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都保持在较高区间运行,工业品产销衔接稳定在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都稳定97%以上。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出了效益好于生产增长速度的好势头。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335亿元,是2002年的349倍;累计实现利润21478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927倍,实现利润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是迄今为止甘肃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最高值;实现利税42674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344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554%,较2002年提高了1078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的提高标志着甘肃省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双增”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2.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及其技术的变革

  2002年以来,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我省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改和内部改革,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工业不仅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工业强省战略有力地推动和深化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具体在做大做强策略的推动下,酒钢、金川等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有了新进展。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已有美国国民油井、中铝、宝钢、太钢、宇通、青岛啤酒、一汽、神华、华能、哈萨克斯坦的欧亚财团、澳大利来的西部矿业公司、四川思源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来我省商洽参股、并购重组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增强我省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实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围绕改制放活,天水星火、定西扶正等70户下放的省属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200370户原省属国有工业企业移交12个市州管理,通过省上出台“十项鼓励”政策,下划企业改制放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围绕“有进有退”,一大批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带动了我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也给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注入了强心针。从2002年兰钢破产、200370户省属工业企业下划改制、20048户有色、煤炭、军工大型企业破产,到2005年省属8户特困大型企业破产重组,其做法就是,实施了“有进有退”的国企改革攻坚;“进”主要反映在金川公司向宝钢、太钢转让产权,兰铝、连铝、白银铝业与中铝资源整合,青岛啤酒与农垦啤酒增资扩股、靖远煤电重组长风特电,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引资重组,产权转让收入约30亿元,在产权多元化的“进而有为”上有了新进展;“退”主要反映在兰钢破产异地重组榆钢、大型国企一毛、二十一冶、八冶整体破产,白银公司3户企业和靖远、窑街、华亭等其中3个煤矿的分立破产,重组新企业安置再就业158万员工,将“退而有序”的战略性布局调整与“退中有进”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有条件的企业转入了非公经济发展轨道。酒钢承接兰钢通过实施破产重组,异地新建榆中钢厂,同时利用原有厂区土地新建西北最大的钢材贸易中心,使2000多名有就业能力的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新企业年营业收入30多亿元,是原兰钢的6倍;天水星火机床厂通过存续企业破产,甩掉债务包袱,引进美国数控机床,靠管理减亏、靠改制消亏,通过法人持股,员工参股,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2007年,重组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润153亿元,上缴利税19亿元;原永红器材厂通过破产重组,组建了华天微电子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集成电路这一主打产品做精做专,一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年加工能力达到40亿块,并于200711月成功上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点。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我省的这些破产企业之所以能在重组后重新站起来,除了技术创新外,关键在破产后对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围绕“引强入甘”,兰石引进美国企业在重组国企和走出去上有了新进展。兰石通过政策性破产重组成立兰石集团,通过利用新上国债贴息进行技改和引进美国国民油井,使产品开始由陆地钻机向海洋钻机延伸,盘活了存量资产。目前拥有14个控股、参股子公司,除主营石油钻采、炼油化工专用设备等主导产品外,还兼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目前,兰石集团运营的资产规模超过30亿元,销售收入也突破30亿元大关,其主导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另外,哈萨克斯坦的精铁矿粉为酒钢所用,蒙古国的铜精矿为白银公司所用,连铝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建立了长期供货合同,使我省企业正在走上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起利用、两个市场一起开拓、加速融入全球化的新轨道。

  (2)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有力地推动下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工业强省“211”工程,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连续5年滚动技改,到2007年底技改投入累计已超过700亿元,使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成为了甘肃加快工业发展的实践。五年间,全省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建、扩建、改建建成各类项目3600多个,新增固定资产800多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甘肃省企业调查队对2004年甘肃省72户重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重点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调查的72户重点企业中,到当年年底有583%的企业已建立了技术中心。其中,属于国家级认定的技术中心占71%,属于省级认定的占548%,其他级别认定的占381%。调查资料显示,这72户重点企业在2002年至2004年三年内共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133项,其中:已应用到生产中的109项,占82%;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1项,全部应用到了生产中。2005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我省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的科研资助,有力的推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2002年至2006年,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为有色金属新材料设立了119个科研项目,资助4190万元,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达112亿元。同时,企业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重要的实现途径。金川公司每年拿出6000万元至8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外技术合作。公司提供预研基金,用于每年几十个高校团队到金川公司调研和技术交流。公司投资2000万元,分别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对产学研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进行探索。2006年“兰州大学-金川集团金属化合物联合实验室”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的十大经典案例之一。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的五年间,我省不断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一大批扩能技改和高技术产业重大项目陆续建成发挥效益,带动了全省产业优化升级。酒钢50万吨炉卷轧机和矿山改扩建、50万吨高速线材改造、53万吨不锈钢冷、热轧板项目、兰州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改扩建和千万吨级炼油能力、祁连山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异地改造的榆中钢厂、连铝13万吨电解铝节能降耗改造、兰州卷烟厂易地改造等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酒钢产品结构调整和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金川公司镍精炼系统节能降耗综合技术改造和20万吨铜电解及矿山改扩建工程、兰铝26万吨350KA电解铝系列、兰州炭素微孔炭砖与石墨质炭砖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兰州石化就从年产几百万吨的规模迅速扩张到1000万吨级。由兰炼、兰化重组整合后新组建的兰州石化公司,依靠中石油的大力支持,以近百亿元的投入,实施了300万吨重催装置、500万吨常减压装置、6000吨超稳分子筛装置等“四大工程”建设,原油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到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金川集团公司的镍产量已从2002年的52万吨增加到了2007年的106万吨。成为了生产镍、铜、钴、稀有贵金属和硫酸、烧碱、液氯、盐酸、亚硫酸钠等化工产品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集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到中国市场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2007年,公司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65位,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十佳企业之首。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年产53万吨不锈钢成品板卷生产能力,使公司成为继宝钢、太钢之后,国内第3家拥有从炼钢到轧钢完整的不锈钢生产系统的企业。

  (3)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有力地推动下我省加快了以非公有制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要求,重点培育的1000户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优秀中小企业和100户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50%以上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千户百强”工程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截止2007年底,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万的企业达1288户,这些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64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9%,而2000年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万元的企业只有536户,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0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的9199%。2007年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万元的企业户数、完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4倍、446倍。奇正藏药、荣华集团、西脉科技、大得利制药、华天微电子、好为尔牛奶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快速崛起,“活跃板块”的优势开始发挥。

  (二)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取得的主要经验

  樊怀玉厅长对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取得的主要经验,做了富有见地的总结:

  1.工业强省战略是甘肃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全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1%、96%、98%、99%,“十五”时期达到107%,20022007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148%,比“九五”时期加快158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加快07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增速。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2.把抓产业与抓项目作为工业强省的突破口

  从支柱产业到特色优势产业,是一个不断突破行业概念的过程。通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全省紧紧围绕比较优势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拉动作为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兰铝等一批企业重点技改项目的建成投产,壮大和推动了石化、有色、冶金等优势产业发展。同时重点培育的兰州石化、金川集团、甘肃电力、酒泉钢铁等营业收入已达到10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不仅成为了这些行业的“排头兵”,而且也成为了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71亿元,是2002年的249倍;有色工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是2002年的428倍;电力工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是2002年的315倍;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是2002年的451倍。

  3.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先导

  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化型工业结构和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结构是甘肃工业的明显特征。抓好重化工业,起到龙头作用,这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发挥我省工业比较优势的首要选择。从近几年发展的实践来看,兰州石化、金川集团、酒钢集团已发展成为了甘肃工业的代表。我省发展强势的企业,总是把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先导,并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就是要做强做大我省的重化产业,以重化工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甘肃工业。目前能源、原材料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精深加工增值的产业优势,资源性产品的价值增值板块大部分甩在了省外。因此,我们仅有规模的扩张还不行,一定还要加强对原材料产品的二次开发,这并不是要完全加工成为最终产品,而是要使现有的原材料升级换代,形成更高价值、技术含量的原材料产品,使我省重化产业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高。

  同时,还要树立不以在一家企业内部或者小区域内配置资源、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意识,树立立足全国乃至全球配置优势资源的精神,并在优势环节上突破,才能迅速实现规模的壮大,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在这一方面,金川集团、酒钢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

  4.投资拉动是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动力

  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成功经验。从原始意义上讲,更新改造对GDP的贡献要小于基本建设投资,但因基本建设投资的滞后效应和非有效产出大大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从实际供给效果讲,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更新改造投资增加能力来的快,也比不上更新改造的效率。2004年我省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4171%,而同期基本建设项目建成投产率2664%,低于技术改造1507个百分点;从投入产出来讲,同样的产出,技术改造投资仅为基本建设投资的40%左右,而产出要比基本建设投资高出近一倍。根据第四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省有相当一批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其中有近半数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以下。同时我省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设备陈旧。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局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技术改造,通过更新改造,用较少的投入把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化为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样既能对原有能力充分利用,又能以较快的低成本形成生产能力;既能加快改善企业生产装备落后的状况,又能快速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是一条较理想的优化投资结构的途径。

  “发展抓项目”为“改革抓企业”拓宽发展空间,“改革抓企业”为“发展抓项目”提供内在活力。近年来我国始终依靠投资拉动在快速发展,甘肃作为国有老企业经营困难的“东北现象”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现象”叠加的西北老工业基地,就要正视省情,面对现实,就不能受某些经济学家的“投资过热”观的干扰,去当乖儿童,甘肃不是“投资过热”,而是投资“欠发达”。

  发展工业内部的任一产业,都必须要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一方面,民间蕴藏着巨额财富,另一方面,生产性投资不足。从国债产品走俏、银行存款居高不下现象可以看出:目前人们缺乏投资的渠道和环境。要使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引导人们进行生产性投资,必须培养利于投资的环境氛围。通过疏通、创造多元的投资渠道,形成成熟的资本投资机构是必然趋势。通过发展产权交易和鼓励债券上市,加快资本市场发育,更多企业将摆脱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直接从市场中获得融资,满足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的需要。

  6.产业成长与品牌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或寄希望于外来投资和民营企业

  现阶段我省的资源品牌效应尚不明显,企业规模大的数量小,数量多的规模小。“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需要组织专家研究甘肃工业企业规模成长慢、品牌长不大的根源在哪里,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与此同时,政府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威力还是十分强大的,特别是打基础阶段。今天的甘肃,应该从日本、苏联战后的快速崛起得到启示。计划与市场,两手都要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