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努力实现精神富有

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努力实现精神富有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富有”的建设目标,赋予我省文化建设全新内涵。精神富有的发展要求,为我省的文化建设注入了符合时代发展大势,呈现鲜明时代特征、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丰富内涵。今后我省的文化建设,无疑将在前一时期全面推进、硕果累累的基础上,以精神富有为价值旨归,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开拓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目前,健康、积极、向上,是当前文化生活的主流。

“精神富有”的建设目标,赋予我省文化建设全新内涵。精神富有视野和语境中的文化建设,不但是指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大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更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心世界的健康、充实和丰盈,精神境界的广博、美好和强大;全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文化自信心理的培育、文化自强能力的提升、文化复兴目标的追求;全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精神的蓬勃、民族集体意识的强化、共同文化家园的构筑。

因此,精神富有的目标,要求文化建设重在价值引领,构筑精神家园,在以往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扎实基础上,突出重视直指人心的、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的打造,着力提升社会成员个体的精神境界、发展完美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文化建设重在内容为主,提升发展品质,在以往体制、设施、制度、政策、产业等环境、平台、渠道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视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做出冷静理性判断,注重科学谋利管理,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要求文化建设重在创新跨越,走在全国前列,在以往比较注重借鉴、消化、吸收国外、省外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模式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全面建设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基本省情,突出重视构建具有浙江地域特色、人文特征和风格气派的“文化话语体系”。

精神富有的发展要求,为我省的文化建设注入了符合时代发展大势,呈现鲜明时代特征、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丰富内涵。今后我省的文化建设,无疑将在前一时期全面推进、硕果累累的基础上,以精神富有为价值旨归,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开拓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一、怀抱文化精神 坚持价值引领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发展文化,必须怀抱文化精神,坚持文化理想。志存高远,把握大局,坦然肩负价值引领的崇高职责,为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而努力,这是我们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坚守的操守。

1.要有正确导向,有尊严地发展文化

在当今这个“众声喧哗”的大众消费时代,文化日益体现出它的多样性、丰富性、娱乐性和世俗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多样性,同时也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文化发展品位。目前,健康、积极、向上,是当前文化生活的主流。但也不可否认,娱乐至死、利字当头、三俗泛滥、精神矮化等当前社会心态、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已使文化价值受到挑战,文化尊严受到践踏,文化精神遭遇摧残,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文化建设的极大关注。比如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暴力、色情、毒品,以各种理由泛滥出现;豪门大宅尔虞我诈的个人恩怨,封建帝王深宫后院的钩心斗角,歪曲历史、诋毁先贤的戏说穿越恶搞,所谓“职场丽人”的办公室畸恋和潜规则充斥荧屏;虚假拙劣、矫揉造作、丑陋变态的选秀,粗制滥造、拾人牙慧、邯郸学步的模仿引进,成为电视台依仗的宝典;明星畸形私生活等负面消息,甚至低俗、恶俗理念的渲染炒作,成为娱乐资讯传播的要闻。在这个与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紧密的领域,现在已经很少甚至基本看不到关于艺术作品创作、欣赏、普及和艺德、艺品等方面的报道。尽管收视率上去了,但带给观众和社会的是什么呢?文化又能强在哪里呢?文化生活变异,文化精神枯萎,正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和批评家波兹曼所指出的:“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文化发展直指人的心灵,发展文化要有品格、有尊严、有责任。政府需要客观分析和理性对待社会舆论可能会有的各种批评,敢于面对不负责任的网络舆论的片面指责,绝不受制于“网络暴力”,运用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加强监管不良媒体,禁绝丑恶“三俗”现象,倡导健康文化理念,净化文化生活环境,体现政府为真正的、长远的人民利益而高度负责、大义担当的精神;文化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正确把握大众流行文化的实质和方向,摈弃低俗恶搞、低级趣味和无德无度的追名逐利,提升人文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强化社会责任。

2.要有思想深度,有内涵地发展文化

具有深度的思想结晶,是文化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关键内核。以法国为例,深厚的思想背景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全球传播,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深刻的国度,“天人合一”、“贵和执中”、“以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都对人类的思想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目前不少文艺作品,除了肤浅搞笑戏说外,见不到多少思想的睿智和光辉,“所谓的商业大片,唯独缺的就是精神,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不知道它想告诉人什么”。[1]对文化传统的轻视淡漠、肆意歪曲,就是无知愚昧的泛滥、浅薄庸俗的张扬,就是对文化精神的割裂、对思想智慧的践踏。要通过各种灵活方法,在全社会、特别是文化从业人员中大力弘扬、普及中国思想文化成果,将其与现实社会、时代精神相结合,融入当代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产品的思想深度,增添其思想动力。

3.要讲社会效益,坚持两个效益有机统一

正确认识和区分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补充和合作,共同创造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好图景。同时也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标,并不单纯地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文化发展方式,最为重要的目的还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因此,发展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快文化立法,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发展目标 优化发展品质

面对新的文化发展形势和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发展格局,不能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不能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能创作生产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佳作,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从发展方向上看,需要重视从大到强、从粗放到精深的转变

始于1999年的文化大省建设,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都十分缺乏,思想认识也比较模糊,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探索和尝试,需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念、改变和提高人们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识,需要营造社会氛围、构筑政策环境,需要打下产业基础、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格局,需要轰轰烈烈地造势,大刀阔斧地全方位推进,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体制机制、建立政策体系、制定规划纲要、扶持文化企业、构筑产业布局、搭建服务平台、开拓发展渠道、提升科技水平。全省人民开垦拓荒,爬坡过坎,奋力前行,取得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目前,我省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前期源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释放活力、盘活存量、起步蓄势、全面推进的阶段性特征相比,实践经验有了积累,理论研究有了成果,新一轮文化发展有基础、有能力、也有必要更加重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区域文化发展的特色路径,走出一条讲科学、有效率、高品质的发展道路。

2.从发展方式看,需要切实重视增加文化发展中的高新科技含量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时代,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电子阅读器、iPad平板电脑等新兴内容呈现终端、业态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文化领域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和传播格局的巨大变革,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新型平台。因此,研究和加强新兴传媒和业态的建设、发展与管理,是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实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也是加强新形势下社会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从发展重点上来看,需要高度重视内容原创和文化产品的质量

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具有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内容生产,永远是其最为本质的价值所在。因此,在重视文化产品量的增长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质的提升。文化建设发展至今,产品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品种丰富、产量巨大;产品的质量值得关注,尤其是具有内容原创的精品佳作极为缺乏,面向国际的竞争力不足,难以与美、英、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因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原创和精品力作生产,迫切需要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三、落实以人为本 坚持人才第一

1.贴近人民的生活需求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要突出“生活”二字,以贴近百姓真实需求为导向,将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老百姓触目可见、随手可得,发自内心地喜欢、认同,体现出一种来自生活、走向生活的质感。文化建设的范围和内容,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世界,既有政治理念、核心价值观,也包含自然之美、艺术欣赏、生活体味、人生感悟等内容,都应加以关注,不能有所偏颇。要深化文化认知,丰富工作内容,注重工作实效。

2.深化对文化人才的认识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文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很大差距。纽约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中国目前还不到千分之一。[2]我们对文化人才的认识界定,也需要进一步开放拓展。随着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和其他产业、其他领域的高度融合发展,除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表演人才,文化创意策划、工艺工业设计、文化企业经营、文化经济管理人才外,科技人才、法律人才、文化研究人才、生产性服务人才,风险投资、金融运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是文化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他们可以在理念思路、创意研发、科技水平、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产业发展、效率提升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3.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精神富有,不是一般的建设工程,而是文化含量高度集聚的人文大业。在这个领域,文化知识、理论素养、思考深度、思想境界,并非只是理论家或学者的专长,而是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尤其当我们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打造核心竞争力时,对文化的深层次了解、思考和把握,必不可少。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文化决策、管理、投资、策划人员的文化职业素质,尤显重要,职业素质决定事业高度。我们尤其需要用理论提高思考力,用思想打造行动力。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强制性地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文化自觉,十分必要。

四、立足基本省情 尊重发展规律

新一轮的文化发展,需要我们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基本省情出发,尊重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1.遵循发展规律

就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而言,通过深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行政,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中,很难一蹴而成,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调整。尤其就精神文化建设而言,具有不同于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首先,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我省起自民间底层的“鸡毛换糖”式经济发展路径不同,需要主流价值观引领的“顶层设计”。其次,我国目前发展文化产业,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推动的发展战略,与西方国家不同,美国式的完全放开市场竞争的文化产品生产机制,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再次,我们目前的文化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源受限、力量单薄、缺乏经验、心态浮躁、态度功利、创意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还不到仅仅依靠文化企业和市场竞争就能出文化精品的时候,许多方面仍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培育与推动。因此,政府需要深入思考,根据基本国情和我省省情,实事求是地对文化发展方式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浙江实际的分析判断和选择,更坚决地担负起现阶段文化建设的重任。

2.尊重地区差别

文化发展既有自身规律,也有地区差别。以文化产业为例,有自身的产业发展规律,它风险高、投入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嫌贫爱富”色彩,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和消费能力作为发展前提,否则很难形成最优化规模。目前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尤须冷静研判,注意资源、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对一些基础条件好、发展实力强的地方,比如中心城市杭州,可以提出比一般“支柱性”产业更高的发展要求,而对一些发展条件尚不具备或不充分的县(市、区),则不一定都要从“支柱性”的要求去布局。

3.创新管理机制

建设共同富有的精神世界,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但关键在政府。“政府在中国始终是一个资源的动员者、分配者、管制性权力的主体。政府当然非常重要,即便未来我们强调一种新的游戏规则的建设,也绝不意味着要走向无政府。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的这种管制性的权力如何才能理性化?这种管制理性的建设需要包括法治、公民社会在内的多重机制的完善。”[3]

强调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为,并非推崇唯我独尊、大包大揽,政府同时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并发挥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其间,宏观的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微观的文化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也极其必要。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善于创新机制,整合发挥各方力量和作用,是文化建设“办活”与“落实”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文化繁荣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即使是在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高雅文化、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展览、表演和群众旅游、看电影、看戏、看有线电视和购买书籍与音像电子产品等各种基本文化消费的补贴。这在国外是常见的政府行为,如法国中央大区,就向学生免费发放内含12张支票的50欧元支票本,帮助年轻人贴近文化。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性的文化消费,鼓励企业担当社会文化责任,在发放物质福利的同时,更多地向精神福利倾斜,面向企业员工免费发放或补贴购买文化消费购买卡;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建设项目或活动。

二是建立社会化的沟通合作机制。当前,我省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组织协调欠缺,力量整合不够,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与稀缺匮乏并存的不利局面。政府不必事事站在前台,而应着力推动发展半官方或社会民间文化组织机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社会资本、中介服务等各种力量,都有各自的优势特长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发挥各方优势特长,在策划、咨询、中介等各个环节建立“官、产、学、研、资、介”合力的工作机制,建立文化发展听证会制度,是现阶段克服“政府失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激发文化生产活力的可行尝试。

三是建立专业化的咨询决策机构。经验表明,真正的“知识经济”取决于专业人员能否创造性地、灵活地去思考,不仅思考文化经济,而且思考整个经济体。建立专业化的文化发展咨询决策机构,在新一轮以价值引领和品质提升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中,十分必要。比如,仿照“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建制,在省级层面建立半官方或民间机构性质的“浙江省文化发展研究院”或“浙江省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政府部门和各类文化投资生产主体的规划、决策、实施与管理提供智力服务;发挥政、研、企联动作用,建立全省联网的综合文化资源库,提供资源交流和交易平台;建立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定期“会创”机制,提炼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深加工,构筑文化产品产业链,助力文化精品生产。

五、探索特色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

从全国范围的文化产业发展看,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不少地方找不准本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要素,盲目跟风、雷同建设、低效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模仿沿袭而陷入发展困境。二是随着全国各地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方面多元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中淘弱汰劣、做大做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挑战。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在新一轮的文化发展中,需要十分重视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发展经验为全国瞩目并受到充分肯定和推崇,被称为“浙江经验”。在文化建设中,浙江有责任、有基础、有条件在前期文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大胆解放思想,把握浙江特色,盘活基础资源,整合现实优势,做好路径设计,大手笔打造具有鲜明浙江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力求继续保持优势,走在全国前列,再创辉煌。

1.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区域文化的各异与丰富,正是其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古建筑、古器物、中国功夫、“四大名著”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在于蕴含其中的思想财富和人文资源,它们可以为当代文化发展注入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元素,塑造具有中国特色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认知和判断世界、社会、人生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提供价值观、世界观。世界上许多我们所知并赋予意义的事物,其实并不属于物质世界,而是我们用“心灵之眼”去创造出来的,这个“心灵之眼”,往往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创作素材、生产原料,一部《诗经》、一部《楚辞》、一部《山海经》,可以提供众多丰厚、瑰丽、奇幻的创作素材。在这方面,美国人已经用《功夫熊猫》、《风之子》、《花木兰》等大片走到了我们前面;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创意灵感,不一定直接作为创作素材,但可以启迪灵感,涵化时尚,重铸经典,只要运用得好,愈传统,愈前卫。

借助文化传统开发当代文化项目,需要做好两头:一头是走进文化传统的深处去发掘真正有特色、有价值的资源,提炼传统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符号;一头是让传统文化资源接受现代陶炼、融会新知、接轨当下,让传统经典的文化符号与今天的符号经济相连接,创作生产具有当下意义的经典文化产品。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创作成为文化产品的过程,“正是文化资本铸造完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品牌问世的过程”[4]

2.在文化发展中融合科技元素与创意灵感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它的最大特点是以高科技为支撑,采取现代金融制度的方式,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在新一轮文化建设中,我省文化产业显示出了转型升级的内在必然,作为以内容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亟须从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层在增加值中占较大比重的状态,回到“内容为王”的本质,把目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原创性内容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精品为中心要务,走出一条特色化、精品化的高品质发展道路。

文化融合科技与创意,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途径。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呈现终端、传播技术手段、传输平台、新兴文化业态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文化内容自身与科技、创意的结合。乔布斯就认为,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我一直是这样看苹果的:处在人文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口上。”[5]乔布斯以设计师之外的艺术家的创意灵感,把苹果引向了巨大的成功。曾经有人分析说,苹果手机的外观设计,受到过中国古代玉器的启发。古玉温润的质感,给了注重产品触觉的乔布斯以深刻的印象。

从我国和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科技与创意的结合,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和较难达到的境界,需要各方的合力、宽松的环境、长时期的探索实践。

3.文化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实施重大文化项目与小城镇建设整体开发,统一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把文化产业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可以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加快产业向小城镇的集约,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这在国外早有的成功经验,比如陶瓷作坊、音乐、雕塑、壁画、花卉、休闲农场、科普等各类小城镇。[6]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不仅适应国外的文化产业发展潮流,也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相符合。在目前相继出台的《“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打破文化产业边界、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文化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就文化产业而言,可以做出特色、做出主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对小城镇而言,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所具有的边界开放、高度融合的功能,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整体发展,真正做到文化立镇、文化兴镇、文化强镇。

我省文化产业应紧紧抓住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战略机遇,以文化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为突破口,开展文化产业区域性特色发展和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创新尝试,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中走在全国前列,将我省建成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国家示范区。

4.以民营影视文化产业突破发展

我省是影视制作大省,在全国一直处于名列前茅的地位。2011年,我省票房收入9.7亿元,观影人次2600多万,比上年增长29%。民营经济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是我省最大的特色,民营影视产业是其中的翘楚。华谊兄弟的“电影第一股”、华策影视的“电视剧第一股”,成为推动我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领跑者;在我国热播的影视剧中,有四分之一在横店完成拍摄、取景和制作。2012年5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由杭州市、海宁市、浙江华策影视公司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影视基地。从总体上看,我省的影视文化产业在市场、政策、资本、人才、运作机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厚实的基础,具备了创作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文化精品的必要条件。

电影产业是我国目前产业化改革成效最为显著、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跻身全球十大电影市场。2011年,我国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但同时也有数据显示了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严重不足: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电影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仅占4%的份额,经济奇迹与文化贫瘠形成非对称性困局。[7]我国影视产业在思想内涵、内容原创、艺术水准、制作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观念落伍、内容匮乏、精神缺失、翻拍成风、虚火旺盛、技术落后、制作粗糙等现象,国产品90%左右的高亏损率,[8]更是令人咋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影视产量大幅攀升的同时,熔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片”,至今欠缺,成为我国影视产业的痼疾。

在目前的文化发展中,影视产业是深受大众欢迎、兼具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的产业,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具有广阔的社会接受度,影视产业的发达,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影视艺术作为20世纪诞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视听结合,时空相融,是多种艺术元素和形式的集成,影视艺术的繁荣,可以带动多个文化门类、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影视技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是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产物,影视技术的应用发展,可以推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产生科技型的新兴业态,助成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影视产品最能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其社会传播力、影响力极为巨大,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极佳途径。

有鉴于此,我省影视文化完全有能力抓住目前影视产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已有影视文化基础,发挥民营影视企业优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步伐,树立走向世界的远大志向,潜心修为,放手搏击,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精品,在现有影视产业格局中创新突破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示范。

六、重视内容生产 实施精品战略

目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印刷品、文具、纸张、办公用品,实际上是与文化相关的制造业)在数量上已经居于全球前列,但原创部分只占2.5%左右,西方世界总体占70%、80%以上,可见差距之大。[9]“创意产业不创意”,“文化产业是产业有余,文化匮乏”的说法,需要引起重视。因此,紧紧把握内容原创这个关键,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力作,是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内容原创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一直以来,关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文化精品的打造方式,有内容、渠道、技术的不同认识和切入点,大众文化消费意愿和能力也是受到关注的一个方面。根据我们的观察,渠道、技术和大众消费,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也需要具体分析。就渠道而言,在我国2010年的100亿元电影票房中,《阿凡达》、《盗梦空间》、《唐山大地震》三部影片总票房接近25亿元,它们与其他在院线上映的亏本国产电影一样,并没有特殊的传播渠道。就技术而言,技术狂人卡梅隆的观点是:“伟大的电影首先需有精彩的故事,也需要优秀的演员来演绎精彩的故事。”就大众消费能力而言,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占据了欧洲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的62%,居全球之首;《阿凡达》的内地票房是13亿多。文化消费不差钱,关键在于要有精彩的内容。讲一个好的故事,给人以情感和心灵的感动,寓教于乐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是我们的文化精品的主要标志。

我省文化产业经过第一个发展阶段的有效建设,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各种要素协同发展的同时,内容原创应该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给予内容原创以足够的重视,将之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应是我省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以及自身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行动。

同时,抓住内容原创龙头,真正创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不仅是生产文化精品的需要,还有可能使目前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问题,用文化精品的力量在市场运作中得到自然解决,比如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文化产业自身不断从低端走向高端的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链打造和衍生产品生产,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市场主体培育、市场需求主导,等等。

2.精心打造源自生活、融于生活的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是产品内涵和形象的载体,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区分于其他竞争者的无形资产,经过长期锻造、精心呵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会有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它的价值来自于消费者心目中对它的美好印象、价值肯定和消费忠诚,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众所周知,法国的葡萄酒、时装、化妆品等,以生活文化和日常需求为基础,通过创意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成为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全世界消费者,既以其跨文化的功能响着全球时尚文化的发展,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法国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我省可以媲美法国葡萄酒、时装和化妆品的,是青瓷、丝绸和茶叶。作为古代浙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三宝”,它们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和全世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开展深入交流和融合发展,轰动世界,成为古代社会的“奢侈品”,奉献巨大,功不可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然而两者现在的距离巨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认识和重视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借鉴国际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领悟国际市场对东方文化的需求,将此“古代三宝”的历史风采和当代需求相结合、物质功能和文化意蕴相结合,铸造成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深入人心,融入生活,这是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必须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沉下心来做精品

与细分市场、细分受众一样,文化产品的目标定位和期望值也需细分。目前面向国内一般收视的文化产品不可谓不丰富,但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品严重匮乏。我们应该表现出政府、艺术家、学者和企业的共同勇气,确定专门的目标指向,组织专门的团队,沉下心来,5年、10年磨一剑,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观众做文化精品。5年、10年其实也是弹指一挥间的事。1994年,卡梅隆写出80页的《阿凡达》剧本草稿;2009年12月8日,全球同步上映,期间长达15年。

4.充分发挥文化研究人员的作用

以适宜的机制和方式发挥文化研究人员的作用,是以前尚未受到重视、然而却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分析国外文化精品的成功案例,可见专家学者的作用无处不见。创作《阿凡达》时,卡梅隆主要在和语言学家保罗·弗洛梅尔一起打磨剧本,保罗·弗洛梅尔创造出了片中的纳美族文化和语言。风靡全球的《魔戒》(又称《指环王》),是牛津大学古英语教授托尔金的原创。《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曾说,他小说每一页的背后,都有10页撕掉的资料。[10]正是专业研究人员深厚的学术功力、文化作品深厚的文化含量,推动这些作品走向大众,成为经典。

同时,十分有必要改革创新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课题申报、业绩评估、科研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重视鼓励科研成果的现实运用转化,重视鼓励科研成果为现实文化建设服务,重视鼓励文化研究人员走出封闭书斋、走向社会现实、走向当代文化发展,为我省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切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经世致用之学问。

【注释】

[1]吴天明:《商业大片独缺精神“大师之作”幼稚至极》,2012年8月3日,凤凰网·非常道。

[2]向勇:《国外文化产业启示录》,《中华建筑报》2012年6月8日。

[3]王锡锌在《现代化需要理性建设——一场关于改革前景与改革顺序的讨论》中的发言,《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

[4]叶舒宪:《迎接文化资本的新时代》,《北京大学文化产业评论》(2010年上卷),金城出版社2010年。

[5]《乔布斯:是魔鬼也是艺术家》,2010年6月3日,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12816.htm;[美]埃里克·杰克逊:《史蒂夫·乔布斯可以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如果我们听》,《福布斯》双周刊网站9月19日文章,引自2011年9月30日新华网“新华国际”频道。

[6]叶朗:《文化产业要上新的层次》,《光明日报》2012年2月3日。

[7]于帆:《国际传播乏力 中国电影何时真正走向国际》,《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12日。

[8]禾刀:《国产电影最缺的未必是档期》,《工人日报》2012年6月11日。

[9]金元浦:《把脉文化创意产业的五大症状》,2012年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10]叶舒宪:《迎接文化资本的新时代》,《北京大学文化产业评论》(2010年上卷),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