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理论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理论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组织成员确立现代社会意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民思想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意识是现代政治文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反映,确立民主意识是消除剥削阶级意识的必然方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理论

(一)组织文化的建设

1.建设组织文化的战略目标

(1)以构建科学型的组织文化为目标:组织文化的体系要以促使组织科学发展为目标。

(2)以构建民主型的组织文化为目标:组织文化的思想要以促使组织民主发展为目标。

(3)以构建和谐型的组织文化为目标:组织文化的效能要以促使组织和谐发展为目标。

(4)以构建创新型的组织文化为目标:组织文化的方略要以促使组织创新发展为目标。

2.建设组织文化的主导思想

(1)先进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新时期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先进的思想基础——现代社会意识。现代社会意识是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产与生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掌握现代生产技能和生活方式的思想导向,是社会现代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生动体现。确立现代社会意识是自然人社会化、传统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组织成员确立现代社会意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民思想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组织成员确立现代社会意识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弱化并逐步消除传统的错误思想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几千年的私有社会形成了许多传统的错误思想意识,其中主要包括:私有意识、剥削意识、排斥意识、暴力意识、宿命意识、强权意识、唯心意识、迷信意识、宗法意识、守旧意识、富贵意识、愚民意识、封闭意识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并自觉强化现代的先进社会意识。现代人类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反映现代社会运行规律的现代社会意识,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要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品质和现代理性意识的组织文化,要实现组织成员思想的现代化,就要教育组织成员确立和发展以下各种主要的现代社会意识。

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一种基本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地位、价值、命运等运动规律的系统化认识,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思想标志。在社会运行的诸要素中,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身行为的主体。主体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直接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形成、主体角色的表现、主体权益的维护、主体责任的履行、主体价值的实现。

民主意识:民主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先进方向。民主意识是现代政治文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反映,确立民主意识是消除剥削阶级意识的必然方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科学意识:科学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科学意识是人类创造的科学文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是人类正确反映事物运动规律的一种先进的现代意识。科学意识具体体现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价值观念、科学的行为规范中,是人们的认识、态度、行为科学化的思想基础。确立科学意识,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社会实践

法制意识:知法、守法、用法是法制社会对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国家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普法教育和严格执法,使我国广大人民牢固地确立现代法律意识,认真地学法,自觉地守法,正确地用法,在法律意识的正确指引下真正实现理性的人生自由和积极的人生价值。

劳动意识:劳动意识是现代社会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传统观念中,劳动只是一种获取生活资料的谋生手段,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劳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必然方式,更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方式;既是人的一种本能的体力活动,更是人的一种文明的脑力活动;劳动不仅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更是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动;劳动不仅体现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劳动不仅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生活领域;不仅体现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也体现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运用过程中;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生命意义的象征。

开放意识:传统社会的封闭性形成了人们封闭的思想特征,现代社会的开放性需要人们确立开放的社会意识。既要使自我科学地了解社会,也要向社会客观地展示自我;既要主动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以寻求实现自我的社会机遇,又要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形成丰富的社会思想,积极融合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

协作意识:在现代社会无论个人的能力高或低,寻求协作、有效协作都是人们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必经之路。要实现有效协作就必须具有互惠意识,要通过互助即相互帮助、互补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社会互动。传统的竞争是排斥性竞争,带有破坏性;现代的竞争是互补性竞争,具有建设性。在竞争机制发挥积极功能的现代社会,实现有效协作是实现互补性竞争这一良性互动的必然方式。

信息意识: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日益重要的信息社会,在科学的信息意识的正确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是实现自我开放、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是实现有效协作、良性互动的必然方式。

环境意识:社会环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社会环境的运动规律。社会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有先进的、积极的因素,也有落后的、消极的因素;自然环境中有和谐的、有益的因素,也有失调的、有害的因素。人们应该遵循客观环境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环境,自觉地适应环境,积极地美化环境。

和谐意识:和谐意识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思想。处理人际关系要体现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处理国际关系要坚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思想。和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有着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而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则使我们民族更加痛恨邪恶的暴力,更加珍爱人类的和平,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懂得加强国防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和平,必须确立牢固的和平意识,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了维护和平,必须确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切实加强我们国防事业的建设。

公德意识:我们所要确立的公德意识,不是传统的宗法伦理道德观念,而是现代的社会公共道德观念。是真、善、美这一人类道德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动体现和积极发展。我国在新时期逐步形成并大力倡导现代公共道德观念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公平竞争、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美化环境等观念。

创新意识:科学意义上的创新意识应该是在有机融合了上述各种现代社会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体现现代人的主体性特征和能动性特征的现代社会意识。创新意识是行为创新的内在动因,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创造性的心理动力及心理基础。

3.建设组织文化的基本原则

(1)价值先进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价值观念先进、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

(2)设计科学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设计符合客观规律、客观实际的科学原则。

(3)领导表率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领导人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原则。

(4)全员参与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积极实践的原则。

(5)内涵丰富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内容要兼收并蓄的原则。

(6)形式多样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符合内容要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7)体系有效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体系合理以符合组织运行有效需求的原则。

(8)实践创新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随着组织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进步的原则。

4.建设组织文化的有效方式

(1)实践总结的方式: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循序渐进地促进组织文化的发展。

(2)学习借鉴的方式:从组织的实际出发,正确学习借鉴相关组织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本组织的文化发展。

(3)自主创新的方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实践的自主创新以实现组织文化的自主创新。

(二)组织文化的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组织科学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组织行为的管理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组织行为研究的新发展

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组织行为的研究在新阶段的思想特征。

(1)文化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研究与社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组织行为运行的规律,不再把组织行为看成是人们客观形成的社会现象,而是看成人类能动创造的社会文化,看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组织行为和其他社会文化体系一样,是人类在社会运行中按照客观规律创造的组织文化体系,从而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到文化性研究的高度。

(2)全面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把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的研究与对组织整体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到全面性研究的广度。

(3)系统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具有自身文化内涵、具有自身客观规律、具有自身系统结构的文化体系,由此就决定了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行为的基本方法必须是系统性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具体、客观地认识和反映组织文化体系的结构关系。

(4)开放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社会文化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看作是各种社会因素与各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就决定了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行为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开放性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联系中深入、全面地认识和反映决定组织行为运行的文化因素。

2.组织行为管理的新发展

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组织行为的管理在新时期的思想特征。

(1)人本化管理: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决定性因素,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看作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使组织行为的管理真正进入到人本化管理的新时代。

(2)形象化管理:组织行为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人格化的组织形象有机统一的表现过程,认为组织形象是组织的主观努力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内在涵义与外在表象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具体行为与整体表现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公关传播与公众的能动反应的有机统一,是公众的科学认知与审美感受的有机统一,是公众的理性判断与感情认同的有机统一,因此倡导和实践有机统一的形象化管理的思想和方式。

(3)自主化管理:组织文化理论把现代组织中的人看成是“文化人”,或称“文化自由人”,即具有思想性、自觉性、能动性等主体特征的现代人。认为现代“文化人”与组织之间应该是平等自由的劳动协作关系,而不应该是传统的雇佣关系或依附关系,所以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方式必须适应现代“文化人”的基本特征,应该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特征的自主化的现代管理方式。

(4)艺术化管理: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现代“文化人”的能动创造过程,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组织管理的关键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全力实行艺术化的管理方式,这就是既要坚持符合组织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化管理,又要实行符合组织运行客观实际的创新性管理;要把组织管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发挥组织管理的人员、目标、品格、技巧等“软件”要素的功能,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结构、制度、策略等“硬件”要素的效能;要切实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制度性与开创性的有机统一,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艺术化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艺术化的管理方式是切实推进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管理艺术的本质涵义就是管理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