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大“对口支援”传递效应,加快现代农业

放大“对口支援”传递效应,加快现代农业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三峡区域的现代农业和绿色加工工业,要在资金、技术均不占优的条件下,得到快速发展,仅靠内生动力显然不足。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口支援的原则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三峡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峡区域的现代农业和绿色加工工业,要在资金、技术均不占优的条件下,得到快速发展,仅靠内生动力显然不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有赖于区域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输入,当前最好的机遇,则是“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对口支援”的号召以来,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中城市及国务院50多个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03年底,全国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160.95亿元,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到位资金142.22亿元、项目总数达到2 500多个;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18.73亿元,援建希望学校761所次,培训各类人才5 797人次,干部交流409人次。沿江、沿海11个省市还克服各种困难,在三年内政府组织安置外迁移民7.2万人(目前,库区已外迁移民14万多人)。一大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到库区安营扎寨,上海白猫、江苏常柴、浙江娃哈哈、浙江均瑶、江苏森达、北京汇源、青岛海尔、宁波洛兹、云南玉溪等企业在库区形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支柱,极大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发展。

“对口支援”对于绿色加工工业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解决三峡区域绿色加工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嫁接、改造三峡区域的传统工业企业,促进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对口支援企业正逐步成为三峡区域绿色加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7.4.1 对口支援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1)“对口支援”的基本含义。

“对口支援”源自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涉及湖北、四川[12]两省十九个县(市)。这些县(市)多数地处贫困山区,移民数量大,安置任务艰巨。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不仅是湖北、四川两省的任务,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广泛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要从实际出发,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重点支援。”随后,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40多个部委的对口支援任务,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自此,“对口支援”工作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对口支援的原则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三峡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初的“对口支援”内涵较为简单,仅仅表现为支援方的无私奉献和受援方的单方受益。经过10多年的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的目标已经转变成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最终实现“双赢”,这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要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同一种(同一质量)的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而要做到成本相对较低,不一定就是资本多、技术新,劳动力低廉、自然资源丰富同样也可以形成“比较优势”[13],而这正是三峡区域吸引大量对口支援企业的经济动因。从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实际来看,支援方与受援方各有优势:对口支援省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三峡库区具有资源、市场、劳动力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对口支援省市与三峡库区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三峡库区兴办对口支援项目,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而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2)“对口支援”的时代特征。

10年来的对口支援工作跨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单位捐钱捐物的输血型向注重新技术运用及新产品、新产业开发的造血型;由政府指令、行政分配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义利兼顾;由库区单方面受益向双方共同受益的转变;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变,合作内容也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发展到了今天以医药、电子、冶金、高效生态农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产业项目,整个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①政府指导和市场导向的双重性。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既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同时又是一定程度上的市场行为,不完全等同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一方面对口支援工作始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以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先后在涪陵、宁波、宜昌、上海、重庆等地召开对口支援专题会议,检查督办对口支援工作的落实情况,每次对口支援会议,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都亲自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三峡建委每年也都召开全国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更重要的是,支援方有明确的由政府指定的援助对象和一定的援助任务。但另一方面支援方在援助方式、具体项目的选择以及项目建成后的利益分成上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形成了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主导、企业主演的新型格局。

②支援主体的多元性。在对口支援项目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吸引下,不少民间组织也纷纷加入对口支援的行列,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投资库区,兴办对口支援项目,安置移民。当前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打破了当初国务院指定的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参与对口支援的支援主体既有国家部委和有关省市,也有大量的民营经济组织和个人。以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光彩事业”更是异军突起,成为对口支援的生力军。在1998年涪陵会议签订的33个对口支援项目中,支援方为民营企业的有18家,占签约项目总数的54.55%;在2001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三峡移民暨对口支援会议上签约的54个项目中,民营企业又占了32个,占总数的60%。均瑶集团、浙江华立控股公司、宁波洛兹集团、广东华灵集团、江苏辉煌太阳能公司等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均在三峡区域投资了相关项目。随着三峡区域对口支援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资金、技术的大量涌入,使得三峡区域的受援方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从而有利于提高合作项目的档次和效益。

③对口支援项目的利益共享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各类企业对口援助三峡区域,其内在动力在于通过参与三峡区域开发实现预期收益,因而支援方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必然会充分考虑其经济利益,并且最终实现对口支援双方的“双赢”。从实际效果来看,支援方在促进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如2000年,上市公司福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 300万元重组重庆无线电厂,当年就实现利润890万元;江苏常柴集团与万州三峡柴油机厂合资组建常万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森达集团在秭归县独资兴建森达三峡鞋业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年销售收入也在1亿元以上等。高额的投资回报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三峡区域。

(3)“对口支援”的主要形式。

随着对口支援主体的多元化和收益分配的多样化,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区域的形式也呈多样化趋势。按照对口支援中支援方与受援方经济关系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无偿提供援助。主要表现为对口支援单位为三峡区域捐钱捐物赈灾济困或投资兴建社会公益项目。如江苏省截至2001年10月底无偿援助三峡库区到位资金总额达7 095万元,捐赠各类物资折价2 074万元;辽宁省在2001~2003年内向奉节县无偿援助3 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 500万元兴建的“奉节辽宁大市场”已于2003年初交付使用;湖南省对口支援无偿援助宜昌库区兴山县已累计达到3 000多万元;武汉市2001年落实200万元资金对口支援秭归县修建“武汉路”等。除无偿支援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外,对口支援单位还为三峡库区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服务,并援建希望学校400多所。上述情况表明,无偿援助是最直接有效的援助方式。尤其是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独立投资企业。如江苏AB集团在秭归独资兴建江苏AB集团三峡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总投资3 850万元,安置移民390多人;扬州华扬太阳能热水器有限公司在秭归投资1 000万元独资兴建华扬三峡太阳能热水器有限公司,安置移民近100人等。这些项目虽然与三峡库区的企业没有直接的经济合作关系,但安置了移民,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还带动了库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均瑶集团宜昌乳品有限公司投产以来,盘活国有资产近千万元,间接带动和盘活各类配套企业10家,安置就业人员700多人,而且带动了宜昌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③项目合作。这是当前对口支援工作中最主要的形式。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维维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对口支援县市合作成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库区企业在与合作方的“零距离”接触中,更便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与对口支援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库区的一些老企业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有的企业甚至起死回生。如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兼并了产品单一的重庆冶金钢化玻璃厂,成立福耀玻璃集团(重庆)有限公司,生产汽车安全玻璃和防弹玻璃,实现了产品的换代升级;广州珠江物资集团兼并了原万州棉织二厂、万州塑料八厂两家破产企业,接纳近300名职工和全部债权债务,使两家破产企业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7.4.2 “对口支援”的传递效应

对口支援企业的宗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帮助三峡库区移民走上富裕之路,通过充分利用三峡区域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及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又促进三峡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移民就业与致富。三峡库区实施对口支援十年来,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还为传统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三峡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加快库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口支援资金的输入和对口支援省市公益性援助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移民搬迁问题,而且使三峡库区的城镇交通、邮电通信、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秭归新县城建设移民补偿资金仅6亿多元,但现已形成了总资产达13亿多元的功能齐全、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新县城,其中的资金差额相当一部分即来源于对口支援资金。而随着库区城镇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和城市美化、绿化步伐的加快,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促进了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盘活移民企业。

通过引进名优企业与移民企业嫁接、改造,兼并重组,盘活了一批移民企业。如湖北威陵公司原是以纺织、水果罐头为主的移民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长期亏损,仅1996年就亏损500多万元。1997年引进杭州娃哈哈、北京汇源两大名优企业后,分别组建了娃哈哈宜昌有限责任公司、汇源宜昌有限责任公司,这一重组不仅盘活了罐头厂4 000多万元的资产和一块闲置了六年的空地,使罐头厂起死回生,而且促进了该市食品支柱产业的形成,围绕这两个企业建立起来的食品产业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一是运输业,仅娃哈哈宜昌公司一年可为运输公司提供1 000万元运费收入;其二是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带活了一家安置60人、年实现销售收入2 000万元的镇办纸箱厂;新办了一家年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的纸箱厂和一家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的铝膜厂。

(3)促进库区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引进的名优企业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替代库区企业原有的陈旧设备,优化企业的技术结构,提高企业档次。同时,通过与名优企业的合作,成功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办法和模式,代之以全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用人机制,从而给对口支援企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宜昌县银豪电器公司是生产“中华鲟”牌吸油烟机的厂家,由于产品无销路,濒临倒闭。该公司1998年与青岛海尔集团合作后,成为海尔集团定点生产厂家,在海尔集团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技改,该公司1999年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年产5万台,效益明显提高,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 100万元,创利税40多万元,一举实现了当年扭亏为盈。2001年,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年生产“海尔”牌吸油烟机10万台、销售收入2 327万元的骨干企业。又如同样年年亏损的宜昌县西陵药业公司,1998年主动与八峰药业集团合作,利用八峰药业集团的管理、技术、品牌生产氨基酸输液,当年就创下全国同行业产量的第一名,产品由大量积压一跃成为医药行业的精品。

7.4.3 三峡区域抢抓对口支援机遇的主要措施

对口支援是三峡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实惠的机遇。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既带有行政指令性性质,又具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特点的复杂工程。因此,三峡区域抢抓对口支援机遇,既要充分运用国家给予三峡区域的特殊优惠政策,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合作项目。

三峡区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越来越看好三峡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地处国家腹地的区位特点,积极进入三峡寻求合作伙伴,将名牌产品转移到三峡区域就近生产,以利于产品更好地占领中、西部的广大市场,这无疑给三峡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三峡区域必须紧紧把握这一难得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选准合作项目载体。在实际运作中,一要切实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拟定引进对口支援项目的规划,确定合作项目的布局和规模,避免盲目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引进。二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引进合作。要注重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引进无污染的项目,引进名优企业的“当家产品”。三要采取“多元驱动,民营为主,多方合作,形式多样”的灵活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同时,要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信守合同、政府协调的运行机制。

(2)确立“攻大求优攀名”的工作思路,选准合作企业。

所谓“攻大求优攀名”,即三峡区域要主动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大企业、大集团及其名牌产品落户三峡区域,兴办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培植三峡区域的名牌产品。这一思路的形成主要基于三峡库区1599家被淹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负债率高,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如果“一对一”原样搬迁老产品、老机制,在搬迁中就会形成新的债务。为使这些企业搬得出、能发展,三峡库区必须依托对口支援省市的名优企业及其名牌产品嫁接改造三峡区域的移民搬迁企业,培植三峡区域的名牌产品,这也是加快三峡区域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的捷径。特别是在当前买方市场和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只有名优企业、名牌产品才能创造出高效益,因此必须引进名牌产品,提升三峡区域移民企业产品的档次,促进其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移民迁建企业真正走出困境。要进一步坚持“攻大求优攀名”的工作思路,必须加大三个力度:第一,加大调整优化结构的力度。第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峡区域。第三,加大领导协调力度。引进名牌企业离不开政府领导的组织与协调。

(3)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对口支援企业投资三峡区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的引进和发展虽然是企业行为,但它却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对口支援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投资者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压力,提高合作双方的效益。政府各部门要为对口支援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办法,在税收等有关费用上,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尽可能地为投资者减少投资风险,增强对口支援企业的投资信心。政府及各部门要积极协调解决对口支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促进对口支援企业更好地发展。受援企业要舍得将最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拿出来,采取合资、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与对口支援企业合作开发,更重要的是要信守合同,讲究信誉,真心诚意地与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合作,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保障对口支援企业的正当权益。落户企业要抓住机遇,面向市场,滚动发展。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为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落户企业规模求大、产品求优、市场求广、管理求严、队伍求好。

【注释】

[1]陶景良:《长江三峡工程100问》,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1页。

[2]方子云:《生态与环境》,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3]王冰、朱农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4]王冰、朱农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向万胜、梁称福、肖润林:《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种植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

[6]王冰、朱农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7]王雅鹏主编:《农业产业化经营》,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王冰、朱农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9]王冰、朱农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10]方子云:《生态与环境》,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11]方子云:《生态与环境》,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12]当时重庆直辖市尚未成立。

[13]参见金明善、车维汉主编:《赶超经济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