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绩效评估的意义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绩效评估的意义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口支援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特有的区域互助制度。因此,评估我国对口支援制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另外,灾后重建也是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中国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地震带附近,容易遭受地震灾害的侵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誉为社会主义伦理观,也是被称为大家庭的家族文化观。在实践中,民族地区对口支援被认为是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单向支援和无私贡献。

对口支援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特有的区域互助制度。从国际上来看,德国的横向财政平衡制度在经济援助的层面上与我国的对口支援制度有相似之处。然而,横向财政平衡制度是单纯的经济援助,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制度有更丰富的政治、文化社会蕴含。因此,评估我国对口支援制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

6.1.1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功能

自1979年正式确定以来,对口支援涉及财政、物资、干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乃至文化等多个领域,并由多个部门发起、主导和推动日常相关工作,形成了全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它们与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和省级区域内对口支援一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体系,并发挥了丰富的功能(参见表6-1)。从实践来看,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制度主要实现了以下五大功能。

表6-1 民族地区不同类型对口支援主要负责部门和支援双方

(续 表)

1.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功能

对口支援制度建立之初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即“富帮穷”;二是东部地区帮助西部地区,即“东帮西”。从现实来看,这两个目的可以粗略地、简单地归结为消除贫困,即帮助中西部民族地区减缓贫困。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在东部,而西部恰好既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果说,1979年启动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重点是缓解民族省份的贫困问题,那么,1996年开始的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则是对中西部所有民族地区、不发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因此,扶贫开发是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主要功能。

2.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衡化功能

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受社会经济影响大一直是我国公共服务状况的现实。因此,公共服务方面的对口支援一直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化的重要手段。1979年以来的医疗和教育专项对口支援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它有助于居民切实实现自己的生存权,保护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权。

3.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差距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口支援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制度之一就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开展起来的部分省份内部对口支援是以区域协同发展为主要功能。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就是国家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鼓励、促成和领导东中部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合作与交流,使双方区位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由一系列政策有机组合而成的区域互助制度。

4.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中国实现户籍制度的前提下,人口流动性有限,民族之间交流也有限,因此,支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了“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战略,不仅加快了物质、技术和资金的流动,而且促使人口、人才和企业的移动,算是弥补了户籍制度的缺陷,加快了沿海和科技发达地区人员与民族地区的交流,推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5.国家战略发展的特殊功能

中国地势呈现自西向东的斜坡地形,这也决定了大量河流发源地均在西部、大量水电资源也处于中西部地区,而前文已经谈到中西部地区又是民族地区和经济贫困地区。因此,中国大量水电工程建设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是民族地区,重大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既要考虑移民问题还要考虑民族地区扶贫问题。另外,灾后重建也是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中国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地震带附近,容易遭受地震灾害的侵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誉为社会主义伦理观,也是被称为大家庭的家族文化观。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日常小灾小难时相互帮助和支持,更加展现在大灾大难艰难时日中的对口支援,因此,对口支援在重特大灾害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能。我国近年来几次大型的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不仅有赈灾和恢复等主要功能,而且有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之功能。

6.1.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绩效评估的价值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以区域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出协同发展、公共服务、赈灾恢复、扶贫开发和预防贫困等多样化的功能。三十多年来,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有种种不足。对口支援制度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政府、专家和社会的多方反响。对口支援评估的主要意义简述如下。

1.确认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总目标是帮助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其本质则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体现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些根本体现被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评估对口支援制度,总结民族地区在该政策的作用下取得的进步,将有利于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反思实践的合理性:从单向支援到互利合作

在实践中,民族地区对口支援被认为是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单向支援和无私贡献。诚然,对口支援就地方政府合作来看,合作双方确实存在政治地位、经济水平、管理水平乃至文化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对等,由此也导致了双方获得的发展和提高存在差异。做好对口支援的绩效评估将能够观察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在何种侧面上获益差异较大,在何种层面上获益基本一致。以此为参考,我们才能进一步优化政策,促进双方互利合作。

3.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从经济绩效到社会绩效

本书一再强调,民族地区对口支援不是单纯的经济支援,还应该有政治促进和文化发展,这种社会绩效观将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对口支援制度发展三十多年来,可以说初步形成了政策出台模式、央地互动机制、地方协调机制以及财政、物资、干部管理制度。然而,在对口支援制度法制化、精细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在政策执行中则存在更多的细节问题,这也是我们评估绩效所要探究的深层次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