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区域绿色加工业的联系效应及其发展思路

三峡区域绿色加工业的联系效应及其发展思路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三峡区域的生态平衡,是三峡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棘手难题

如前所述,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但是,三峡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条件,决定了其加工工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产业方向的选择上,必须以就业率高、产出率高、污染度低的工业,即绿色加工业为主,整合资源、劳动力、水运交通等优势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在三峡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其对农业的后向联系效应,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向农业生产领域的渗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的根本性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绿色加工业本身也将成为三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7.3.1 绿色加工业的发展背景与内涵

我国加入WTO后,不少国家由原来设置高额关税转向通过提高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入,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如我国出口到欧盟的蜂蜜就曾以“抗生素超标”为由遭到封杀。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的茶叶允许的农药残留只有原来的1%,出口番茄酱、脱水蔬菜还被一些国家要求出具非转基因、无化学残留和不含放射性的证书等。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领域也出现了两个积极变化:一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二是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绿色食品及其所倡导的生产和消费观念、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标准、商标品牌已被广大农户、生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接受。绿色加工业正是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谓绿色加工业,是指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食品的产供销管理体系,采用现代绿色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处理,改变其形态或性能使之更加适合消费需要的生产过程。绿色加工业与绿色农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其他类型的加工业相比,绿色加工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绿色加工业在追求高产量、高效益的同时,融进了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质量控制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仅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结合,而且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在技术路线上,强调谨慎地选择、组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和当今高新技术,以适应的技术,配合一体化的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获取综合效益。

三是在生产方式上,通过制定标准,推广生产操作规程,配合技术措施,辅之以科学管理,将农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紧密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产加销、农工商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和农业生态经济的高效率、高效益产出。

四是在产品质量控制方式上,首先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并将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自觉地融入到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另外,通过满足消费者对食品提出的高要求,促使生产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最终形成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观念和模式。

五是在管理的方式上,通过对产品实行统一、规范的标志管理,实行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的结合,从而使生产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明确了自身的组织行为和生产行为规范。

六是在组织方式上,通过绿色加工企业和推广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将分散的农户有组织地归入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将分散的产品有组织地推向国内外市场,从而通过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一个无形中介组织构造出绿色区域的产业形象和体系。

总之,绿色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都必须“按规、有序”:一是产加销的“无害化”。从产地抓起,从源头抓起,全程控制。二是突出“标准化”。在熟悉国际规则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质量体系和评价体系,组织按标生产。三是生产、加工对环境无污染。特别是加工与环境的关系要处理好。要像对待本身产品一样,树起绿色的旗帜。四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产品开发与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7.3.2 三峡区域发展绿色加工业的主要动因

三峡区域选择绿色加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主导产业之一,除三峡区域本身具备发展绿色加工业的优势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自然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三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工程永久性效益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

(1)三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初步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公认: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的前提下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最明智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发展的最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的发展模式,因为可持续发展是在克服了以往发展模式的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发展的内涵更加全面和完善。

①从时间上看,它是世世代代连续不断的发展,不是短期的和眼前的发展,不是以牺牲明天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今天的利益,不是只顾自己而不顾子孙。

②从空间上看,它是全局的整体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全局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局部的利益,不是以牺牲全球的利益来换取区域性的利益。

③从发展方式上看,它是各个方面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不是以牺牲某方面和某些要素为代价来换取另一方面和另一些要素的单一或片面的发展。

④从发展类型上看,它是内涵型、效益型和质量型的发展,不是外延型、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证各类自然资源的存量维持在使未来世世代代能得到与当代人同样产出和同样生活质量的水平上。这样,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可耗竭资源与该资源储量的更新或替代之间达到平衡,要求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其再生能力之间达到平衡,要求废水、废气、废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与污染治理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之和之间达到平衡。[8]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三峡区域的生态平衡,是三峡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棘手难题。三峡库区是原川东鄂西两个贫困地区的组合体。人均不到一亩地,而且大多是坡地;草山草坡以疏林草地与灌木丛草地为主,牧草资源有限。天然草场交通不便,利用难度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经济发展落后,造成这一地区人们的贫穷,贫穷落后又成为人们加速和过度向自然界索取的经济动因,如过量砍伐林木、乱挖滥垦荒山荒坡,兴办浪费资源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乱排乱倒废渣和垃圾等。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形成恶性循环,使这一区域居民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三峡区域经济的开发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这一地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2)确保三峡工程的永久性效益。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改善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这是经过无数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历经半个多世纪论证得出的最基本结论,对此不容置疑。但问题在于:长江上游,尤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据资料介绍,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50%下降到现在的10%,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总量每年14.05亿吨。[9]湖北省内的秭归、巴东、兴山、夷陵等四县区经过近些年来的一系列措施,森林覆盖率虽有所上升,但也还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重庆所辖的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更是高达1.6万平方公里,其中强度流失占30%。据统计,三峡库区每年排放的生活垃圾约为300万吨,工业废弃物约500多万吨。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600公里长的库区将变为流速缓慢的人工湖泊,自净能力降低,排沙能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不彻底改变三峡库区的环境状况,那么,无论工程本身设计怎样先进,质量怎样可靠,若干年后,其综合效益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带来新的隐患。

(3)从根本上解决三峡移民问题。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3年对三峡库区淹没实物指标的调查,三峡库区蓄水共涉及22个市、县,336个乡,1 711个村,6 530个村民小组。淹没线以下的人口为84.62万人(按照规划最终需搬迁安置的人口将达113万人)。淹没线以下将被淹没的耕地面积25.7万亩,河滩5.8万亩,园地11.0万亩,林地4.9万亩,鱼塘0.5万亩,柴草山3.4万亩。[10]要解决80多万移民的生活出路,不仅涉及安置容量问题,而且也有安置行为方式的选择问题。加工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其单位面积的劳动力容纳量要远远超过传统农业,也超过技术密集型工业。建立加工型工业体系,一方面通过生态条件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强化,可以扩大安置的空间和领域,提高安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库区自然、经济、社会进行科学的重组,可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劳动力容量,提高三峡区域的就业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因移民问题所带来的负效应,使百万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往、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综合考虑三峡区域发展加工工业的上述限制性因素,三峡区域加工工业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生态资源,发展高效益、低污染的环保型加工工业,即绿色加工工业。

7.3.3 绿色加工工业的“后向联系效应”:拉动农业产业化

根据产业联系理论,凡是有联系的产业,都能因这一产业的扩张而诱导投资,进而推动后向、前向部门的发展。作为农业的前向联系部门,绿色加工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就为三峡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通过优先发展绿色加工业,尤其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以“大工业”带动“大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三峡区域绿色加工产业而言,其对现代农业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三峡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与集中经营和规模经营。

三峡工程开工后,随着国家对库区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对口支援库区政策的落实,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开始在库区兴起。这些企业不仅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以其联系效应带动了库区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以最近几年投资库区的典型绿色加工型产业为例:

以娃哈哈、均瑶、维维集团为代表的乳制品龙头企业,已建成14条乳制品生产线,年可生产乳制品14万吨,年需1.4万头奶牛的产奶量。根据这些企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预测,今后5年内乳制品加工需要将增加到4万头奶牛的产奶量。同时,每1万头奶牛需要1万亩土地生产优质青饲料,从而拉动该区域奶牛养殖业和青饲料种植业的发展。

以汇源、椰风集团为代表的果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需要优质橙子、草莓、桃子等果品20万吨以上,可拉动水果种植业的发展。

以“际天时”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年需要鲜菜3万吨左右,可带动2万亩时令蔬菜和6万亩高山、半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以樊达食品为代表的“魔芋系列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可带动1万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年可加工生猪100万头,可带动三峡区域的生猪养殖业的大发展,等等。

这些新兴种、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绿色加工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应,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粮食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例,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2)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逐年下降,增产不增收已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就三峡库区而言,如何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已成为三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课题。从理论上讲,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三峡库区农村面对的市场是动态的、瞬息万变的。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存放时间又短,在市场俏销时往往一窝蜂地盲目发展,结果造成农产品积压,价格低廉,即使增产也不增收。绿色加工型企业的形成,为农产品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缩短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化解发展相关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3)打造新的农业产业链条。

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农产品难以适应消费者变化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这就迫切需要顺应消费结构的调整,打造新的农业产业链条。随着绿色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加工所需的优质农产品不断增加,将促进新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尽快形成。比如发展奶牛养殖,以乳制品企业为龙头,形成养牛、种草、饲料加工、运输、包装以及技术服务等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条。在这一产业链条中,将三峡库区丰富的青草、农作物桔杆以及工业副产品等非蛋白氮转化成人们所需要的奶、肉等高营养食物。通过企业带动,构造新的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与加工工业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总之,绿色加工型产业既可促进三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又有利于三峡区域农产品的改良和更新换代,从而促进三峡区域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又为绿色加工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等支撑,二者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7.3.4 三峡区域发展绿色加工型工业的优势条件

(1)资源优势。

三峡区域有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据地质部门已探明的储量,三峡区域有岩盐1 500亿吨、天然气280亿立方米、煤炭10亿吨、磷矿石11.11亿吨、铁矿石5.7亿吨,此外还有锰、铝、铬、铅、锌、金等有色金属矿和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11]开发这些地下资源,既可以繁荣地区经济,也可以为移民广开生产就业门路。三峡区域的经济林产品和养殖业产品独具优势,桐油、生漆、榨菜、山羊板皮、皮革、肠衣、蚕丝等都是中外闻名的传统出口物资。库区也是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名贵药材多达1 900余种,是著名的“黄连之乡”。库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柑橘产区之一,开县、万县、秭归县都是年产柑橘5 000吨以上的主要县,是我国出口甜橙的重要基地。奉节县、秭归县的脐橙都是畅销国内外的拳头产品。三峡区域丰富的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优势的开发潜力巨大。

(2)市场优势。

三峡工程动态投资高达2 039亿元,总工期长达17年,巨额的投资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给这一区域带来良好的市场机遇。大规模工程建设及机电安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及通航设备的采购,必将带来机械、电气、物资、设备、材料、运输等多方面的需求,如26台70~8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5回500千伏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工程,总重量达1万多吨的3 000吨级客货轮升船机,5级双线万吨船队巨型船闸,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外厂商合作制造、合资建厂的广泛兴趣。三峡地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也将推动、辐射三峡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冶金、化工、化肥及有色金属原材料等工业的发展。此外,三峡工程水库移民近100万人,补偿投资400亿元。在三峡库区淹没引起的城乡迁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务和建材,如水泥需要1 600万吨,砖瓦需要50亿块,还要大量的砂石料等,也为建筑、建材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交通优势。

三峡区域地处湘鄂渝陕边区交融地,中国中西部结合部,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其中,历来是湘鄂渝陕边区的物资集散和商家云集之地,且东有武汉、沙市、宜昌,内有重庆、涪陵、万州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北有襄渝、陇海铁路线和210国道,南有湘黔铁路和318国道,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相对区位优势。根据铁道部“十五”建设规划,横贯我国东西部、跨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等七个省市,全长2 024公里的沿江铁路将在五年内建成,它将串联起上海至三峡区域沿长江的主要城市,形成一条沿江快速通道。据测算,沿江铁路建成后,上海至重庆的火车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天。更重要的是,三峡库区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将直达重庆。而且,长江中上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可由目前的0.7~0.9吨增加到2~7吨;船舶运输耗电量可从目前的26千克/千吨·米降到7.66千克/千吨·米;运输成本可比目前降低35%~37%。廉价的水运将为三峡区域工业原料的输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并将进一步加强三峡区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4)发展机遇优势。

目前,三峡区域工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机遇。移民搬迁政策优惠,特别是将破烂设备、厂房变成了货币资本,为移民工业企业在搬迁中上档升级,优化结构打下了基础;关闭破产安置销号政策的实施,可以甩掉一批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并能有效控制亏损源、污染源;对口支援,为三峡区域引进一些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嫁接改造、兼并重组移民搬迁企业创造了条件。中央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三峡库区及县域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的改善,投入政策的倾斜,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廉价劳动力优势。

据调查,三峡库区的22个区市县中,有常年剩余劳动力250万个左右,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由于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比较优势。

7.3.5 三峡区域绿色加工业的构建及发展思路

三峡区域绿色加工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壮大能源、建材等基础产业,发展环保、生物制品、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争创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

(1)绿色食品加工工业。

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既可以使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生态和自身生活环境的今天,绿色食品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绿色食品也因此具备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三峡库区畜牧、薯类、果品、蔬菜、茶叶、蚕茧、魔芋、中药材等农副产品量大质优,综合开发、深度开发潜力巨大。

一是粮食多途径加工。首先是酿造业。库区重庆、宜昌等地的酿酒业发达,仅宜昌市,每年白酒生产就可转化粮食2亿多斤。提倡厂家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农民根据需要调整种植结构,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减轻粮食销售的压力。其次是饲料加工业,把粗粮加工成精饲料,供应给养殖业,提高粮食的附加值。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快餐食品,开拓市场,提高档次,开发新产品。

二是水果系列加工,多层次增值。三峡库区环境洁净,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无检疫性病虫害,十分适宜柑橘生长。来自美国的柑橘专家经过三年调查分析,认定三峡库区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适宜柑橘生长的区域之一。1997年,美国施格兰公司决定在库区忠县建立优质高效柑橘、果汁生产加工基地,与中方合作合资实施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使用世界最先进柑橘种植技术,在库区种植美国优质柑橘近2万亩。项目总投资7.38亿元,包括柑橘技术中心、10万亩基地果园和年加工20万吨原料果的加工厂,产品全部由龙头企业销售到亚太地区。2002年初,国内最大的果汁民营企业——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也在三峡库区宜昌签订了建设100万吨柑橘深加工项目。由国务院三峡建委、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开发规划》通过了专家的最终评审并开始启动。三峡库区将改造现有柑橘园250万亩,新建柑橘园50万亩,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国家将通过设立三峡柑橘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给予适当补助投资。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在绵延600多公里的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地带将年增柑橘80万吨,达到年产100万吨,年产橘瓣罐头3.3万吨,年产无病毒优质苗木350万株,使其成为我国甜橙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基地、橙汁加工基地及优良柑橘品种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并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柑橘产区。三峡区域水果产业的大发展为水果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加工原料。目前国内的果汁供应商几乎全部依靠引进国外果汁浓缩汁生产果汁饮料,而库区水果加工率却不到总产量的10%,因而水果加工的潜力巨大。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林果资源发展林果加工业,不仅吸引大批劳动力加入产业化经营,而且将彻底改变中国对果汁浓缩汁进口的依赖。

三是畜禽产品综合加工。生猪养殖及猪肉加工一直是三峡区域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区域内的草食畜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三峡库区山高坡陡,草场广布,且降雨充沛,气候湿润,多数牧草能四季生长。随着长江沿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将有更多的坡耕地用来种草种树,三峡地区将会出现丰富的草山草场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优越。国务院三峡建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开发规划》,准备通过建立草畜良种繁育体系、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改良库区大面积天然草场,种植优质牧草,发展草食畜禽养殖业,构建完整的草食畜禽产业化链条,逐步形成良种化、专业化、区域化、基地化的新格局。根据库区资源、市场、技术及经济条件,规划在库区两头,即库首的宜昌市郊及夷陵区、秭归县,库尾的重庆市主城区及近郊县区以发展奶牛为主,中部地区,即原万州地区、原涪陵地区以及湖北省兴山、巴东县等地以肉羊、肉牛为主,兼顾发展具有特色的肉鹅、长毛兔、肉兔等草食畜禽,逐步形成两头奶、中间肉的产业格局。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开发规划项目总投资16.17亿元,其中建设重点项目11.07亿元。该规划实施后,预计可新增畜牧业产值20亿元,新增就业机会4.14万个,其中安置移民劳动力3.41万人,解决移民人口7.58万人。按照《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开发规划》目标,到2010年,草食畜牧业将安置库区20%以上的农村移民,直接参与开发的移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 000元以上。此外,到2010年,三峡库区还将形成100万头牛、400万只羊、330万只兔和500万只鹅的养殖规模。但是,三峡库区的许多农、林、牧、渔产品由于缺乏保鲜、冷藏和深加工能力,往往只能低价出售,遇到产品大量集中上市还可能造成价格暴跌。因此,发展畜禽产品综合加工,既可提高库区农业的附加值,同时又可避免或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水产品加工。三峡库区水域环境优良,交通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三峡库区蓄水后将形成162万亩的河道型湖面,扣除江河航道、城镇周围及其他不宜利用的水域,还有60万亩的水面可发展成为水产养殖场。而且,蓄水后江水流速减缓,发展水产养殖的条件更加优越,因此合理利用三峡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科技部、农业部及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经过联合调查和科学论证表明:水产业将与柑橘业、草食畜牧业、旅游业一样,成为三峡库区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湖北省政府已计划将清江库区和三峡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针对库区渔业存在的优质苗种供应能力严重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宜昌市制定了水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投资800万元建设湖北三峡长江鱼类良种场;在库区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发展13万平方米的网箱,建成三峡库区无公害水产品出口基地;投资2 000万元建设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的三峡水产品出口加工厂;投资200万元建设三峡库区渔港码头;投资兴建三峡库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重庆市确定了在保证三峡库区水体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养殖非投饵类名特优新水产品,培植优良鱼类区系,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思路,以长寿、万州、涪陵三大基地为重点,计划到2010年建成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20万亩。这些措施都将大力推进三峡区域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的发展。

除了上述主要产业,三峡区域农业产业化还可依托涪陵榨菜、万州鱼泉榨菜两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发展优质榨菜产业;充分发挥渝东南及渝东地区的优质烟叶生产优势,不断提高烟叶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稳定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烟叶产业;根据山区地理和气候特点发展高山蔬菜和茶叶产业,等等。

(2)新型环保产业。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环保也将因此而成为三峡库区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如奉节氮肥厂与青岛保绿森环保设备公司合作生产的保绿森环保设备,技术含量高,污水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非常适合组团式城市或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且低价低耗能。同时,库区垃圾和废水的处理也将形成一大产业。据统计,库区每年将有近12亿吨工业废水和垃圾需要处理,如果将其集中处理成有机肥、废渣板等,变废为宝,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3)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产业。

三峡库区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黄连、党参、淫羊霍、李公冬花、肉独活、白术、半夏等优质中药材资源,还有香桂、樟树、直杆蓝桉、互叶白千层、香叶等天然香料资源,为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基础。目前重庆市以大巴山、武陵山为重点,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乡镇100个,全面推行GAP标准;建设黄连、青蒿、党参、西洋参、贝母、杜仲、丹皮等名贵药材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150万亩。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中药材资源及重庆医药技术开发实力,依托太极集团、三牧集团和华立控股等一批制药企业,按GMP规范要求,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加快涪陵太极工业园区建设,建成国内大型综合医药产品加工基地;以万州三峡牧业集团为依托,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兽药加工基地;以华立控股公司为依托,建成西部最大的青蒿素加工基地;支持华鼎药业与国际知名药商葛兰素的国际合作,在巴南区中坝岛建设“生物药城”;加强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及治疗技术、生物医疗材料及体内植入物和人造器官、生物技术疫苗、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和诊断药物开发,如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性疫苗、DH2000医用红外成像仪等。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资源,加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资源库,采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包装,实现中成药现代化,如抗癌新药复方红豆杉胶囊、青蒿深加工等。

(4)丝麻纺织加工业。

利用三峡库区较丰富的苎麻、桑蚕资源,大力发展麻纺、丝绸及服装加工业,形成纺织、染整、服装一条龙的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亚麻加工、高档纺织面料、丝绸服装。实施涪陵1万锭亚麻纺,500万米/年工业装饰用布,以及万州700万米/年高档纺织面料,云阳600万米/年丝绸、30万套/年茧丝绸服装一体化项目,江津丝绸印染项目等。

(5)林浆纸产业。

三峡区域山地、林地面积广阔,适宜生长的经济林木种类繁多。在符合生态与环保的要求下,结合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纸浆和造纸产业,将有较为广阔的前景。目前重庆市已规划建设300万亩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50万吨浆纸厂,发展优质印刷纸、牛皮卡纸、牛皮箱板纸等纸制品,争取建成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林浆纸产业基地。由于传统造纸业污染较为严重,三峡区域在发展林浆纸产业时,务必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确保水、气及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