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区域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三峡区域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三峡旅游历史悠久,历来是文人墨客借物抒怀的极好素材。外部宽松环境与长江三峡旅游品牌塑造,共同促进了长江三峡旅游健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一方面加剧了三峡旅游快速发展,一方面又影响了三峡旅游快速回落,三峡旅游呈波浪式发展。

长江三峡旅游历史悠久,历来是文人墨客借物抒怀的极好素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30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以外事接待为主,属民间友好往来范畴(非经济范畴),对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发展还很不成熟。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仅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1]在此历史背景下,三峡旅游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可言,1978年宜昌接待海外游客仅79人次,重庆市不足1 000人次。

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2]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商品开发等一系列旅游经济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指南。长江三峡旅游经济正是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发轫、发展起来的。根据长江三峡接待游客人数变化(见表6-1、图6-1)以及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发生情况,长江三峡旅游经济经历由起步、发展到转型、大发展四个阶段(1978年前属非旅游经济范畴,为萌芽阶段,详见表6-2)。

表6-1 长江三峡接待海外游客数对比表[3] 单位:千人次

续表

图6-1 1986~2004年长江三峡接待海外游客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次)

表6-2 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续表

6.1.1 三峡旅游经济起步阶段

一般认为1978~1991年是长江三峡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1981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旅游工作从“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至1986年,国家编制“七五”计划,首次把旅游业列入其中,这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旅游的产业地位首次得到了明确,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办旅游的积极性,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旅游法规及相关标准建设也相继开展,1985年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开展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工作,旅游行业管理趋于规范化,旅游接待规模和接待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始建于1970年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开始发电,1988年全面竣工。长江三峡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名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葛洲坝同时榜上有名)。外部宽松环境与长江三峡旅游品牌塑造,共同促进了长江三峡旅游健康发展。

此阶段的长江三峡旅游为长线包船游,往返于上海—武汉—重庆之间,沿线停靠南京、武汉、岳阳、荆州、宜昌、秭归奉节、丰都、重庆,严格意义上经营的产品是“长江之旅”,属观光型旅游产品,产品供给单一,对三峡沿线经济带动作用不大。经营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的两大城市宜昌市和重庆市,1978年接待海外游客不过1 000人次,至1991年达12.98万人次(此阶段共接待海外游客73.24万人次),年均递增19.7%,速度平稳(同期全国平均为15.7%)。除1989年受北京风波影响有一定跌幅(为38.7%,全国为22.7%)外,长江三峡旅游接待基本保持稳步增长。

6.1.2 三峡旅游经济发展阶段

1992~2002年长江三峡旅游迎来了它的发展阶段。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相继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同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世人瞩目,三峡旅游急剧升温,当年宜昌、重庆两地接待海外游客25.4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6.1%,增长幅度是全国平均水平(14.3%)的6.7倍。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随后几年国内旅游迅猛崛起。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力度。2001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旅游强国积蓄了后劲。国家旅游局通过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宜昌、重庆名列其中),改善了城市旅游环境;自1992年起开展“友好观光年”、“山水风光年”、“文物古迹游”、“民间风情游”、“中国度假休闲游”、“中国旅游年”、“华夏城乡游”、“生态环境游”、“神州世纪游”、“民间艺术游”等一系列主题促销年活动,形成了一年一个主题、年年出新高潮的新局面。1992年三峡工程上马,1994年动工,1997年大江截流,香港回归,重庆直辖,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美国“9·11”事件,2002年三峡工程二次截流。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一方面加剧了三峡旅游快速发展,一方面又影响了三峡旅游快速回落,三峡旅游呈波浪式发展。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结构日益优化,以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为特征的传统产品进一步更新改进,充实了三峡大坝坛子岭、秭归新县城、神农溪、小三峡、小小三峡等新的内容,传统长江三峡“上海—武汉—重庆”长线观光产品开始向主题观光、参与性观光发展,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品位。特别是1997年大江截流前,三峡机场建成通航、汉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宜昌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三峡旅游产品组合进一步优化,“宜奉宜”长江三峡精华游深受短线游游客喜欢

此阶段的长江三峡旅游,受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三峡工程阶段性建设事件的影响,国际旅游发展极不平衡,骤增骤跌,起伏较大。1992年长江三峡受三峡工程上马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宜昌、重庆两地接待海外游客创历史新高(25.46万人次),但由于接待设施不足等原因,服务质量不好,事故频繁,加之浙江千岛湖事件的负面影响,客源随后大幅下落,至1995年跌至谷底,接待海外游客仅16.5万人次。此后逐步回升,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之际再掀高潮,当年接待海外游客38.5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告别三峡游”宣传促销的误导,以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三峡旅游再次回挫,1998年再次跌至低谷(24.5万人次)。之后又逐年回升,至2002年借三峡工程二次截流之机再创历史新高,两地接待海外游客达90万人次。总体来看,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的每一个波浪,后一个波峰超过前一个波峰,后一个波谷超过前一个波谷,同时也超过前一个波峰,呈波浪式螺旋增长。

与此同时,国内旅游迅速崛起,近三年宜昌、重庆两地接待国内游客合计11 2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合计507.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是24.9%和25.2%,人均消费449.4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6.8元)。

6.1.3 三峡旅游经济转型阶段

2003~2009年将是长江三峡旅游产业的转型阶段。2003年,三峡工程建设进入第三期,左岸(江北)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工程建设转移至右岸(江南),工程旅游项目粗具规模。继2002年11月三峡工程二次截流,2003年6月1日下闸蓄水,6月10日水位抬高75米,达到135米水位(2004年蓄水至139米高程,2005年蓄水至142米),6月16日五级船闸(游船过闸理论时间2小时45分钟)经有水调试后运行,之后左岸电站首批4台机组先后发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以后每年新增相当一个葛洲坝的容量投入使用;2006年水位再次升高17米,达到156米水位。2008年北京奥运隆重举办,考察历史上奥运举办国旅游发展的经验,旅游发展的高潮并不在当年,而在第二年即2009年。2009年正是三峡工程蓄水最终至175米、工程建设完工,三峡旅游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高潮。

2003年是长江三峡旅游发生突变的关节点,一是水位升后,“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初步显现;二是三峡工程拦腰“截断”长江航道,三峡旅游“一分为二”(坝上三峡和坝下三峡),产品组合将发生新变化;三是左岸工程旅游项目建设进入设计实施阶段,红线内坝区15.28平方公里将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龙头和重要卖点,宜昌在长江三峡旅游的中心地位将逐步凸现。因此,自2003年起,长江三峡旅游将步入转型期。转型期的三峡旅游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

一是老三峡神韵不减。万里长江最美是三峡,三峡美在雄伟险峻。193公里的三峡从西陵峡、巫峡到瞿塘峡,两岸山峰在海拔500米至1 500米,二次截流水位实际上升70米,即使到2009年三峡工程蓄水到海拔175米满水位时,水位上升才110米,重岩叠嶂、陡峭神奇的峡谷感并不会减弱,夔门雄姿依旧,神女秀丽如故,西陵美景未改。水位的升高,鬼城丰都、石宝寨、白帝城等处将淹至半山腰,形成水雾缭绕,仙山琼阁般的胜境;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夔门关、巫山十二峰、灯影石等绝大多数景观风采依旧;即将淹没的云阳张飞庙、瞿塘峡摩崖石刻、秭归屈原祠正在易地原样复建;巫山小三峡、巴东神农溪中下段因回水将形成湖湾,其漂流项目将向上游推进,而新开发的秭归九畹溪漂流,距三峡大坝仅40公里,滩潭相间,峡谷幽深,风光优美,发展潜力大。

二是新三峡风光无限。三峡大坝蓄水发电后,大坝如西江石壁,似银龙卧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令人神往。三峡坝区已经成为三峡旅游最大的看点,这里宏伟的现代工程,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日益丰富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海内外游客。总投资3.9亿元的国债项目三峡极顶黄牛岩,位于三峡大坝的长江南岸,海拔1 048米,是俯瞰三峡坝区全景、观赏高峡平湖的最佳视点。坝上库首新秭归,距大坝1公里,三峡明珠观光塔、归州古城、青滩古民居、屈原祠、江渎庙、旅游码头等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将成为“高峡出平湖”后新三峡游的起点。三峡两大名人屈原、昭君都诞生在香溪河畔,这里是三峡通往神农架的必经之地,二次截流水位上升改善了香溪航道,游船可直达乐平里和昭君村,拉近了三峡、神农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之间的距离,三峡旅游线路更加多样化。库区回水提升了沿岸支流的水位,三峡库区将形成120多个岛屿,将极大地丰富三峡旅游内容。与此同时,二次截流后受回水的影响,大坝上游急流险滩消失,三峡游船上下水游览差别随之消失;沿江永久性旅游码头和移民新城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三峡旅游的接待条件,使得三峡旅游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

三是两坝一峡风景独秀。三峡大坝蓄水,高峡平湖出现,大坝上游即将告别“旧三峡”,惟有三峡大坝、葛洲坝两坝间的38公里西陵峡不受蓄水影响,将永远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峡谷风光,成为长江三峡中惟一留存的“天然百里画廊”。这里有举世瞩目的葛洲坝工程,有博大恢宏的三峡工程,有被誉为“水中熊猫、恐龙伙伴”的中华鲟,有纪念中国治水英雄大禹的黄陵庙,酷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的灯影峡以及仙人桥、三游洞、南津关等景观仍然屹立峡中。目前,宜昌市加大了两坝一峡的开发力度,突出三峡地域文化,突出游客的参与性,突出旅游促进移民安置效应,三峡人家石牌、梦里老家车溪、千年古洞三游洞等一批极富文化内涵的景点正在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前往。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2004年接待游客突破了1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了2亿元。

6.1.4 三峡旅游经济大发展阶段

2010年以后,三峡旅游将迎来大发展。2009年三峡工程全面竣工,三峡风光与三峡工程、三峡文化交相辉映。拥有三峡工程的宜昌将与拥有万里长城的北京、拥有秦兵马俑的西安齐名,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的主打产品,三峡旅游经济步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以三峡大坝为龙头、长江三峡为景观轴、向两岸腹地辐射延伸的国际性旅游区将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旅游产业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带动长江三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