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客观层面来看,创意旅游产生的外部环境是体验经济的风靡、文化产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一代具有创造性的个体阶层的出现,它们都推动着创意旅游的发展和壮大。创意旅游在新西兰的界定则从体验角度出发,认为创意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时代,创意思维和创意人才成为各个经济体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108]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所产生的巨大规模效益为其带来强烈的关注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意产业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促进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109]旅游业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型产业来对待;处于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中的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资源环境的恶化、体验式经济的要求变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等驱使旅游业必须丢弃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上全新的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生态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在国际舞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既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也是联系产业的媒介,而创意经济的文化内核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使二者产生联姻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使得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成为必然。时代催生了创意旅游的萌芽,而创意旅游凭借其经济附加值高、资源整合度广、产品创意性强、产业价值链完整等优势蜕变为旅游业中的一匹“黑马”,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大推动力量,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和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综合体,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一、创意旅游的起源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全球化经济、体验经济的趋势深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中国作为传统文化大国,正面临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造性的智慧为依赖,通过科学创意的策划实现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布局,完成对传统行业的智慧升级;这种智慧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旅游业摆脱目前的粗放型发展瓶颈、完成由传统旅游业向新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剂良药。旅游业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型产业。处于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中的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资源环境的恶化、体验式经济的要求变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等驱使旅游业必须丢弃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上全新的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生态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策划发展理念引入、融合到对传统旅游业的改造升级中,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即创意旅游。

创意旅游产生的根源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从客观层面来看,创意旅游产生的外部环境是体验经济的风靡、文化产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一代具有创造性的个体阶层的出现,它们都推动着创意旅游的发展和壮大。从主观层面来看,创意旅游兴起的内部因素有很多,如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重视旅游产品体验效果的要求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等。在消费时代,创意旅游是指植根文化,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创意策划的方式设计、营销、消费具有旅游创意符号的产品;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创意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这需要一系列的策划手段才能完成,策划业对创意旅游的兴起产生很大影响。[110]

咨询策划产业是一门新兴产业[111]现代策划是指策划人通过对信息量的定位、把握处理和质的提炼升华,创造出庞大综合生产力的计议谋划。[112]策划业把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以创意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产业形成的手段、过程,这与创意旅游对于文化的依赖是相似的;其次,创意旅游和策划业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创意才能实现[113];这些共通点使得策划业的发展理念能更好地为旅游业所用。国内创意旅游研究萌芽于21世纪初期,正是因为一些学者提出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114]、营销[115]中融入创意的理念,侧重强调创意思维在旅游业的运用[116]和产品创新[117],即运用创意思维对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策划,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催生出创意旅游的雏形。

二、国外文化创意旅游研究

(一)文化创意旅游概念

在体验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中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导他们把产品供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营者利用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118]创意旅游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首先兴起于国外市场,创意旅游研究也同样萌芽于国外。从产生方式来看,新西兰学者理查德和雷蒙德在2000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中率先使用了“创意旅游”的概念来对新西兰国内出现的一种新旅游发展方式进行描述[119],至此,创意旅游走入人们的视野。

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认为创意旅游来源于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延伸,是通过让游客对旅游过程的积极参与,从中选择度假目的的经验,为游客提供发展其创意潜质的机会;游客的创意旅游行为是积极而不是被动的,是学习式而不是观光式的,既是自我发展也是经济发展,潜在地依赖于地方技能、技术、传统以及独特性。[120-122]

从旅游者体验角度看,Sm ith认为创意旅游满足了旅游者对更丰富、有异议的经验的渴望,从这个角度看创意旅游和体验旅游很相似[123];Gaunt-lett认为创意旅游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帮助旅游者开发自我潜在的价值。[1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文化。[125]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获得旅游地真实旅游体验经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形式。创意旅游在新西兰的界定则从体验角度出发,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更为可持续的旅游形式,通过非正式的、亲自动手的工场参与和创意体验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真实感”[126]

以上关于创意旅游概念的研究尽管在表达、切入点上存在分歧,但它们也存在共同点,即创意旅游的实现过程是旅游者通过与当地居民和文化的互动,获得可以发展他们创造力的真实体验。总结来说,国外研究者主要是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创意旅游与传统文化旅游的承接上分析创意旅游概念,注重旅游者在创意旅游中的体验效果。

(二)文化创意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定义。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学习、感受所形成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127]旅游者的体验效果是旅游活动生命力的重要考察指标,创意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对旅游者体验的重视性,Richards最初提出创意旅游概念的中心点就是针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深度参与当地社区当中,与当地居民展开文化互动过程中完成自身创造技能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128]Pirita通过对寻宝游戏这一新型的创意旅游形式的实证研究,分析寻宝族这类人群在旅游体验中的表现、偏好和与目的地居民和同伴的关系,指出寻宝爱好者促进了创意旅游服务和活动的发展。[129]Ulrike和Tazim引入创意阶层这一独特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些挑战传统旅游者经验的群体是如何用科技去创造,重塑一个创意独特的旅游体验,把创意经验和旅游经验联系起来,这种独特的体验也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旅游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130]Fernandes Carlos指出在今天体验式旅游期望值的提高要求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产品的创意值,并举出维亚纳堡(葡萄牙)的一个新兴旅游目的地一系列有关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创意举措,以期为创意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一个最佳共享实践。[131]

(三)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

宏观理论层面来看,Richards等人认为创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延伸,是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122],创意旅游是对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代表了未来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Romana通过对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背景的分析,基于文化要素的创意旅游,给旅游者提供了很多自我发展和创意合作的可能性,指出通过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创意旅游发展在经济和环境发展中保持平衡,探讨可持续与创意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32]从内容层面来看,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主要是重大标志性或旗舰项目、大型事件活动、主题化产品以及遗产的开发等4类发展模式。[122]具体实践方面,Davie介绍了南非的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状况,研究了位于首都约翰内斯堡市中心的一个地方,通过相关艺术展品活动发起者的创意加工的方式,发展成一个大型艺术馆,成为非洲的艺术文化中心和城市旅游业的中流砥柱,吸引大量旅游者到访。[133]

(四)文化创意旅游者研究

国外研究者十分关注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挖掘人们的潜在创意,释放被束缚的个性。Duangjai Panitcharernkit借助SPSS软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普吉岛的中葡历史地区的旅游者进行调查,得出他们对该地区旅游景点的满意度情况,其中得分高的地方的发展经验是将其自身特色与地方智慧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134],游客与当地人同吃同住,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当地文化相关的教育旅游活动。Siow-kian Tan,Shiann-Far Kung,Ding-Bang Luh在台湾地区四大创意生活网站对旅游者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索创意旅游中的创意本质。[135]Richards认为创意旅游为旅游者提供发展自我潜力的机会。[128]

(五)创意旅游其他相关者

创意旅游的高资源整合性主要表现在利益体的多元化上,关于创意旅游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也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Jar被bkov被Jana阐述了在旅游业中创新与农村地区存在的联系,发现农村地区存在吸引创意阶层和旅游者到来的潜力,要把创意旅游当作以创意活动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分析,并举出在欧洲发展很好的法国美食之旅活动来佐证创意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Richards认为文化旅游和创意的结合已经成为恢复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尤其是在城市贫困地区;认为创意旅游生产商和旅游者是一个互惠的二元结合,提供商要提供有创意的产品,旅游者也要投入精力主动参与到创意活动中;要处理好目的地发展与创意旅游的关系。[122]另外,创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保护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如何在文化发展中把传统文化包装到旅游产品中的同时又尽量保持文化的真实性是旅游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137]Jessica Aquino等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如何振兴社区旅游,结合艺术与社区旅游文化,提供更多的平台帮助振兴社区旅游,同时还要注意平衡各个利益体的利益分配,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138]

三、国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提出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的全面思路与政策措施,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年,中国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市发〔2009〕34号),指出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对文化旅游结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我国文化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推动旅游的振兴与崛起,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创意产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发展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139]创意或者拥有创意被当今社会看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140],它被看作是人类生存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141],甚至被看作是创造资本的新的途径。[142]在全球相继进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重点关注文化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国外文化创意旅游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对照文化创意旅游的本质和实践规律,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创意旅游”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章213篇。从得到的结果可以分析创意旅游研究的总体状况:2000年国内有关创意旅游研究的文章只有1篇,而从2007年到2012年,国内的年发文数量最高达到56篇(见图2-1)。其中,国内关于创意旅游的核心期刊论文文章占8%,而会议和宣传报道类文章占26.8%。说明国内关于创意旅游的文章所刊载的期刊从整体上来说级别比较低,分布较散,高质量的文章不多,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见图2-2)。

图2-1 国内创意旅游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一)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特征及功能

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和特征,厉无畏等(2007)认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特别是对传统旅游资源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运用创意手法的整合。跨越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渗透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特征。(2)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是展示人类创意活动的吸引物,因此,着眼于未来,创造旅游吸引物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立足点。(3)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导向,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143]

图2-2 国内创意旅游文献分布趋势

周钧等(2008)认为创意旅游是指以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一项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此过程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输入,开发个人创意潜能,形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旅游经历。创意旅游主要有如下几大特征:(1)创意旅游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旅游产品;(2)创意旅游以产品中的创意元素为基准;(3)创意旅游需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共同协作。[144]

李雪玲(2009)认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的一种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2)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3)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145]

周彬等(2013)认为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出现是在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背景下,民族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必然结果,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民族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要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文化创意为动力,以民族社区充分参与和获益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146]

王慧敏(2010)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文化创意化转型。其功能如下:(1)文化创意旅游创造新差异。区域文化差异性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动机,文化创意旅游通过发挥创意性、运用高科技,凸现出特色文化的生动和灵动,能够有效表达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新型的旅游载体还能够强化文化差异,甚至创造与众不同的城市文化个性。(2)文化创意旅游激活城市无形资源。文化创意旅游能够开发利用城市的文化、历史、品牌、设计、技艺甚至符号等无形资源,通过旅游体验消费,感受城市无形文化的魅力,引起消费者对城市特色文化的共鸣和价值认同。(3)文化创意旅游跨产业联动。文化创意旅游以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创意性地整合城市各类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商业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形成跨越不同产业、不同市场、不同空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147]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发展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

张玉蓉等(2011)认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由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来,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吸引物和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而形成的产品。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具有新颖、独特、互动、渗透力强的特点,其核心特征是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创意旅游价值。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高度的互动性,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是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及文化品牌的根本要求,并对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148]

蒋莉莉(2010)认为,国际上成功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有多种模式: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转化模式——文化创意要素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旅游商品开发模式——文化资源如何拓展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旅游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转型模式——文化创意如何改造传统产业和古老城市;经营模式——文化创意旅游的连锁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模式;投融资模式——文化旅游的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等等。[149]

粟娟(2010)以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为例,在阐述其概念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作者指出: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是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一种类型,是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举办,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吸引力来吸引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参与事件活动的旅游产品的总称。把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分为四类:节庆盛事类、主题大赛类、商贸会展类和旅游事件类。[150]

江振娜等(2012)在对国内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民间信仰型、民间工艺型、社会生活型等八大农村民俗文化类型,并根据这些类型提出了农耕观摩型、节庆体验型、工艺品制作参与型等六大农村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作者指出,发展农村创意旅游需要处理好“创意”与“通俗化”的关系、资源开发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对文化产品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营,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纪念品。[151]

王桂霞等(2012)认为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创意旅游包括以文化为本位、以创意元素为基础、以创意互动为核心三大特征。创意旅游可以从实现资源转化、结构优化和价值提升三方面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从“产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创意旅游的对策。[152]

曾琪洁等(2012)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对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较多,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作者研究后发现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上,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文章并据此探讨了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153]

褚红丽(2013)认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维权难,提出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很多方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见表2-1)。作者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创意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创意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大创意旅游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平台建设等相应对策。[154]

表2-1 创意旅游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

(三)创意旅游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和竞争力

张玉蓉等(2012)认为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符合旅游发展的本质,是对我国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优化。在阐明创意旅游提出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培养高校旅游创意人才的重要意义,进而建立:两个环节:创意知识+创意能力,三个阶段:创意植入阶段、创意发展阶段、创意实战阶段;三个机制: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机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机制、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机制,以及一个旅游创意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155]

李方方等(2012)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从拉力(旅游需求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推力(经济结构转变、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两大子系统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资源重组、挖掘文化创意旅游消费需求、构建政府多方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实现南昌市文化创意旅游发展途径。[156]

姚慧丽等(2012)依据内生态位和外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由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6大维度47个变量组成的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13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3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和分析:第一类竞争力最强,包括苏州、南京和无锡;第二类城市包括镇江、扬州、南通、徐州和常州;第三类城市有淮安、盐城、连云港、泰州和宿迁。[157]

(四)文化创意旅游的地区发展

李雪玲(2009)以甘肃省为例,提出了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做好创意旅游的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策划、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意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145]李庆雷(2011)在分析边境民族地区创意旅游发展的时候,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1)注重旅游产品研发设计与创意策划;(2)注重思考型游客与细分市场开发;(3)注重培育泛旅游产业体系;(4)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5)注重运用非传统旅游营销手段。[158]

胡永红(2011)在分析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对策时指出:(1)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创意旅游发展营造氛围;(2)大力吸引创意人才,为创意旅游发展提供保障;(3)用创意理念延伸和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4)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延伸,实现旅游产业链在产业间的跨越。[159]

王欣等(2012)根据文化创意旅游系统模型的研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1)在组织方面,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组织,由北京市规划、建设和文化部门配合推进;(2)在空间框架方面,近期以东城、西城两区为核心,以朝阳为重要辅助板块,打造大城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空间,使北京城市旅游由点线式的游览区向完整连片的生活体验空间转变;(3)在产品开发方面,应大力升级和盘活传统产品,打造系列主题胡同,提升和锻造北京民宿品牌,打造北京会所特色品牌,推出“创意聚落”项目;(4)积极推出“北京礼物”的文化创意版;(5)在空间品牌创新方面可整合推出“皇城”“京都会”和“金城坊”等新品牌、新片区;(6)提升城市体验美感和自由度方面,应设计更具体验美感的城市文化夜景系统;(7)组织国际创意旅游景观设计大赛,鼓励历史文化元素的“翻新利用”。[160]

在我国,创意旅游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创意旅游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初级阶段;关于创意旅游相关概念的认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国内对文化旅游的创意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主要侧重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特征、功能、产品开发、发展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和竞争力及其地区发展等方面,缺乏创意旅游产业链生产过程的系统分析。因此,我国创意旅游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的引介和探讨阶段,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第一,文化创意旅游游客和创意阶层研究。在文化创意旅游实践操作层面,政府和旅游企业对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经济效益等问题十分关心,与此对应的是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定义、产品开发、开发模式与对策,然而关于文化创意旅游游客和文化创意阶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而今后还需要加强游客动机、感知、满意度以及文化创意阶层相关研究。第二,文化创意旅游的相关评价研究。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相关评价研究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文化旅游产品创意指数评价、文化创意旅游潜力评价、文化创意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文化创意旅游竞争力评价、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原真性评价、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等方面。第三,文化创意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当前,学界对文化创意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作用已经具有普遍共识,然而如何采用定量方法和定量模型,并结合案例研究对文化创意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和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待深入探讨。第四,文化创意旅游的案例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相关理论和发展实践,结合我国文化创意旅游处于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还需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个案研究上,从某一类型的案例研究中,提炼文化创意旅游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整个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服务。

四、国内外创意旅游研究对比及简评

(一)概念的对比

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意旅游的概念界定,总体可分为三类: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角度看,认为创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延伸,是一种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思维、模式应用于旅游业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旅游发展模式;从产品内容角度分析,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其中,国外学者、政府从一个纵向的角度理解创意旅游,认为创意旅游是对传统文化旅游的延伸,也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模式,强调创意旅游内涵中的文化属性以及主客互动过程和结果。国内学者、专家秉持实证主义研究精神对具体实践、案例中的创意旅游表现进行理论提炼,部分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创意旅游是一种高级旅游产品,是顺应经济环境变化和游客需求而出现的新产品,这种认识只看到了创意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对具有创意符号价值的旅游产品消费,忽视了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传统旅游业的继承、发展、再创造的关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部分学者则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引入创意思维指导、策划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步,有别于传统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这种认识既阐明了创意旅游兴起的源头,又看到了创意旅游与传统旅游的联系,全面把握了创意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整个来龙去脉,强调创意旅游的文化、创意属性(见表2-2)。

表2-2 创意旅游概念分类

(二)研究对象的比较

从地理区域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创意旅游研究案例都集中在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文化资源特色比较突出的地方;其中,国内学者倾向于选取资源综合价值高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偏好选择资源特色比较明显的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有关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多以城市为单位,而国外是把一个具体景点当作研究对象,即国内研究对象地理空间尺度比国外大;国内创意旅游研究重视对创意旅游实践的总结、提炼,国外创意旅游研究注重对创意旅游实践的演绎、细化分析。

(三)研究视角的比较

从文化创意旅游的作用来看,国内研究者习惯从创意旅游的功能和效应方面来谈发展创意旅游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主要集中在创意旅游对城市功能升级和特色化的转型升级[147]、旅游业经济和产品结构优化[147]等方面,重视创意旅游的物质意义。国外研究者重视创意旅游的综合价值,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创意旅游与传统文化旅游的承接上分析创意旅游概念,注重旅游者在创意旅游中的体验效果,强调社区居民利益和地方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意旅游的精神意义。

(四)研究启示

从以上对创意旅游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意旅游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创意旅游发展速度飞快,潜力巨大,但存在不少问题:整体来看,创意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创意旅游的认识和描述阶段,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操作性大的发展建议和策略来满足创意旅游实践发展的需求,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综合国内外创意旅游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对创意旅游后续研究可以从研究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丰富。

第一,文化创意旅游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专家、政府对创意旅游的概念认识和表述各持己见,尚未统一。如何进一步准确地定义创意旅游的内涵,从文化、创意、旅游和产业的层面对创意旅游的外延进行界定,开展深层次的研究,丰富创意旅游研究体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创意旅游发展过程研究。关注创意旅游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等;从整体上把握创意旅游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全球化视野对国内外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创意旅游案例进行对比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创意旅游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注重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大力推进与国外文化协会、旅游机构的国际合作、交流,结合本国发展实践和现状、学习国外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171]、创意旅游地发展模式,提升中国创意旅游发展水平。

第三,创意旅游空间聚集地管理研究。不同区域创意旅游发展的地理环境要素、产业政策、文化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其创意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和特征也必然不同,要因地制宜,加强创意旅游地发展的利益主体特征、利益平衡和利益需求的研究,形成良性的创意旅游地管理模式,增强创意旅游地发展的优化途径研究。

第四,创意旅游游客研究。深入理解旅游者的市场消费偏好和特性,把握旅游者的核心需求,加强游客动机、感知、满意度以及文化创意阶层相关研究。

第五,丰富创意旅游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使用上,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灵活采用,做到定性与定量方法和模型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进行创意旅游价值研究过程中。通过发展创意旅游来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内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而目前文献只是定性地说明创意旅游的功能,如何采用定量模型研究创意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直观地表现创意旅游的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刘利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John How 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The Penguin Press,2001.

[4]David Throsby.Defining the A rtistic Workforce: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Poetics,2001,28(4):255-271.

[5]戴维·索比.文化经济学[M].张维伦,等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社,2005.

[6]Oakley K.Include Us Out:Econom 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Cultural Trends,2006(4):255-273.

[7]Richard Caves.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 rtand Commer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1-7.

[8]Tow se R.Creativeity Copyright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aradigm[J].KYKLOS,2010,63(3):461-478.

[9]Mutlu Binark,Günseli Bayraktutan.Computer Games and New Media Cul-tures:A Handbook of Digital Games Studies.[M].Netherlands:Springer,2012:371-391.

[10]United Nation.Creative Economy.Report,2010.

[11]滕人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初探[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4(6):90—100.

[1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括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1):30—32.

[13]贺亮,龚唯平.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J].产经评论,2011(2):15—22.

[14]Richard Flori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Perseus Books Group,2002.

[15]A rvidsson.Creative Class or Administrative Class?On Advertising and the“Undound”[J].Ephemera,2007(7):8-23.

[16]Hoyman M ichele,Faricy Christopher.It Takes a Village:A Test of the Creative Class,Social Capital,and Human Capital Theories[J].U rban A ffairs Review,2009(44):311-333.

[17]Saskia Sassen.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周振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8]Pratt A C.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91[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7,29(11):1953-1974.

[19]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 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20]Glaeser Edward.Cities and Skills[J].Journalof Labor Economics,2001,19(2):316-342.

[21]A llen JScott.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J].Journal of U rban A ffairs,2006,28(1):1-17.

[22]Neil Bradford,Creative Cities:Structured Policy Dialogue Report.Re-search Report F/45 Family Network,Canada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August 2004.

[23]Richard Florid,Irene Tinagli.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R].Carnegie Mellon Software Industry Center,2004,5:11-39.

[24]Burama K Sagnia.Strengthening Local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Capacity for Poverty A lleviation[C].Sixth Annual Confer-ence17-20 November 2005 Dakar,Senegal.

[25]Greg R,JulieW.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209-1223.

[26]Avril J,Monica N.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outh A frica[R].Creative Industries Sector Report,Prepare for the HSRC,15 December 2007.

[27]Dieter Puchta,Friedrich Schneider,Stefan Haigner,Florian Wakolbin-ger,Stefan Jenewein.The Berlin Creative Industr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uture Key Industries[M].W iesbaden:Gabler Verlag,2010:23-30,41-52.

[28]Stuart Cunningham.Paul Stoneman:Soft Innovation:Econom ics,Prod-uct Aesthetic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1,35(3):241-245.

[29]Stefan Seidel.Toward a Theory of Managing Creativity-intensive Proces-ses:A Creative Industries Study[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 ness Management,2011,9(4):407-446.

[30]Antonio García-Tabuenca,JoséLuis Crespo-Espert,Juan R Cuadrado-Roura.Entrepreneurship,Creative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Dynamics in Spai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1,47(3):659-687.

[31]Irma Booyens.Creative Industries,Ine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s,Impacts and Challenges in Cape Town[J].U rban Fo-rum,2012,23(1):43-60.

[32]Paul Stoneman.Jason Potts(2011):Creativ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e-volution[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2.

[33]Roberta Piergiovanni,Martin A Carree,Enrico Santarelli.Creative in-dustries,New Business Formation,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 th[J].Small Business Econom ics,2012,39(3):539-560.

[34]Cinzia Colapinto,Colin Porlezza.Innovation in Creative Industries:from the Quadruple Helix Model to the Systems Theory[J].Journal of the Know ledge Economy,2012,3(4):343-353.

[35]Christian Barrère.Heritage as a Basis for Creativity in Creative Indus-tries:The Case of Taste Industries[J].M ind&Society,2013.

[36]付永萍.基于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3.

[37]Turok I.Cities,Cluster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he Cas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 Scotland[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3,11(5):549-565.

[38]Dolfman M L,Holden R J,Wasser S.F.Economic Impact of the Crea-tive A rts Industries:New York and Los Angeles[J].Monthly Lab.Rev,2007,130:21.

[39]Terry Flew.Toward a Cultural Econom ic Geography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 rban Development: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 rban Development[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0,26(2):85-91.

[40]余晓泓.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产经评论,2010(4):5—9.

[41]贾斯汀·欧康纳.从边缘走向中心:创意城市中的另类文化[J].(2006-04-11)[2010-11-10].创意中国产业联盟网,http://www.ccia.net.cn.

[42]Scott A.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323-339.

[43]Yusuf S,Nabeshima K.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J].Cities, 2005:109-122.

[44]Pratt A.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Governance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2004:50-66.

[45]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105—113.

[46]Molotch,H.LA as Design Product:How A rtworks in a Regional Econ-omy[A].In:Scott A,Soja E.(eds.).The City:Los Angeles and U 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C].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225-275.

[47]Cabrita Maria Ros被rio,Cabrita C.The Rol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timul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Cities and Regions[C].2010.

[48]Jeffcutt Paul,Pratt A.Man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87-93.

[49]Browm A,O摧Connor J,Cohen S.LocalMusic Policieswithin a GlobalMusic Industry:Cultural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J].Geoforum,2000:437-451.

[50]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2]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J].兰州学刊,2008(8):162—164.

[53]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4]周哲.试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要务[J].现代传播,2010(10):156—157.

[55]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5—8.

[56]孙启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历史沿革.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7]王志成.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8):49—57.

[58]宋泓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118—122.

[59]秦瑶同,陆昕.创意产业统计核算方法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3):75—78.

[60]侯博.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型资源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7(6):42—45.

[61]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管理,2009(2):37—41.

[62]南旭光,周孝华.从潮流式兴起到理性反思——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8):87.

[63]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8):95—96.

[64]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65]覃京燕,刘新,张盈盈.可持续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J].现代传播,2011(5):165—166.

[66]顾乃华,陈丰哲.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基于全球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1):39—43.

[67]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14.

[68]许焯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EB/OL].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309/16/0916265.htm.

[69]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办公室.C产业:创意型经济的引擎:上海创意产业的业态观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0]姚冬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商业时代,2007(8):95—96.

[71]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

[72]杨万种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3]张华荣,方忠,陈伟雄.优化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1):1—7.

[74]周春山,冯莉莉.广州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布局[J].城市观察,2009(3):122—130.

[75]曾光,林姗姗.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71—75.

[7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7]Porter M.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2:21-31.

[78]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深圳大学学报,2009(4):66—67.

[79]路光前.科技创新与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5):865—869.

[80]朱慧,王垚鑫.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10(18):121—123.

[81]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6—21.

[82]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空间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1(2):9—10.

[83]张振鹏,马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1,(2):176—180.

[84]陈小平,何清湖.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方法研究——以湖南为例[J].学术论坛,2012(12):125—129.

[85]江锐.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通报,2013,29(6):234—236.

[86]郑洪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特征、聚集原理与竞争优势[J].中州学刊,2013(5):31—34.

[87]曾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71—75.

[88]张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64—70.

[89]肖永亮,姜振宇.创意城市和创意指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49—57.

[90]史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的框架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0(7):32—34.

[91]周清.城市创意指数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经济地理,2009,29(3):437—440.

[92]张春红,刘桂春.基于城市创意指数的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34—736.

[93]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3):20—25.

[94]李艳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J].特区经济,2010(3):266—267.[95]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与风险控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5.

[96]王运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新思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109—111.

[97]张玉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5):142—143.

[98]吴俐萍.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21—24.

[99]符绍强.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新闻战线,2008(3):52—54.

[100]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5—30.

[101]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102]王宇红,张晓玲.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555—558.

[103]邵培樟.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0,(8):57—59.

[104]王海燕.武汉城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分析[J].2011,28(11):9—62.

[105]董凤华,姚英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2(32):118—119.

[106]刘海虹.欧美电视版式产业的繁荣之道探析——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为视角.新闻大学,2013(2):127—133.

[107]王学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发展研究进展与前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27—33.

[108]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09]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0—24.

[110]李庆雷.旅游创意:缘起、内涵与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6—33.

[111]闫平.我国咨询策划产业亟待规范[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0,17(5):79.[112]陈方柱.策划业的特点及发展路径[N].光明日报,2000-01-11.

[113]田长广.浅析文化创意产业与策划业的关系[J].市场周刊,2012,(9):70—71.

[114]李明德.充分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努力创意旅游特色产业,扩大北京旅游的吸引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4(1):121—123.

[115]黄浏英.旅游企业营销策划的创意要求[J].旅游科学,2000(4):22—24.

[116]刘建.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2):77—80.

[117]陈宽.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5):56.

[118][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9]Grey Richards,Crisp Raymond.A laska Tourism Industry Gets Hotel Boost[J].A laska Business Monthly,2000,(24):100-105.

[120]Richards Greg.World Culture and Heritage and Tourism.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1):9-18.

[121]Richards Greg,Julie Wilson.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M].London:Routledge,2007.

[122]Richards Greg.Creativity: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9):32-43.

[123]Sm ith Raymond C.Creative Tourism[J].ATLAS New s,2000(23):16-20.

[124]Gauntlett D.Creative Explorations:New Approaches to Identities and Audiences[M].Abingdon Oxon:Routledge,2007:67-75.

[125]UNESCO.Towards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Creative Tourism[R].Discussion Report of the Planning Meeting for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reative Tourism.Santa Fe,New Mexico,USA,2006:1-7.

[126]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孙艺惠,卢松.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25(3):69—76.

[12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38—242.

[128]Richards G.The State of the A 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1225-1253.

[129]Pirita Ihamki.Geocachers:The Creative Tourism Experience[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echnology,2012,3(3):152-155.

[130]U lrike Gretzel,Tazim Jamal.Conceptualizing the Creative Tourist Class:Technology,Mobility,and Tourism Experiences[J].Tourism Analysis,2009,14:471-481.

[131]Fernandes Carlos.Cultural Planning and Creative Tourism in an Emer-ging Tourist Dest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 ses,2011,13(3):629-636.

[132]Romana Korez-vide.Enforcing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in Tourism Vi-a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ourism Challenges and Trends,2013,6(1):35-58.

[133]Davie L.Turning the City into an A rt Gallery[R].Unpublished Dis-cussion Paper,2002.

[134]Duangjai Panitcharernkit.Local Creative Tourism:A Case Study on Phuket[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 inistration,2013,10(3):303-309.

[135]Siow-Kian Tan,Shiann-Far Kung,Ding-Bang Luh.A Model of“Crea-tive Experience”in Creativ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1:153-174.

[136]Jar被bkov被Jana.Creativity and Rural Tourism[J]Creative and Know l-edge Society/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2010,11(22):5-13.

[137]Cameron A,Chambers D.Tourism,Culture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Exploring the Linkages.Tourism Culture&Communication,2012,12(1):1-50.

[138]Tan Siow Kian,Kung Shiann Far,Luh Ding Bang.Tourism,Culture,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Reviving Distressed Neighborhoods w ith A rts-Based Community Tourism[J].Tourism,Culture&Communica-tion,2012,12:5-18.

[139]崔国,褚劲风,王倩倩,邹琳.国外创意旅游内涵研究.人文地理,2011(6):24—28.

[140]Ante S.Creative Capital:Georges Doriotand the Birth of Venture Cap-ital[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8:12-38.

[141]Bohm D,Nichol L.On Creativity[M].Psychology Press,2004:41-43.[142]Gates B.Making Capitalism More Creative[N].Time,August 11,2008.

[143]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21(6):1—5.

[144]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94—396.

[145]李雪玲.创意旅游——甘肃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J].开发研究,2009(4):149—152.

[146]周彬,钟林生,孙琨,唐承财.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192—196.

[147]王慧敏,文化创意旅游: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学习与探索,2010(4):122—126.

[148]张玉蓉,郑涛.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J].江苏商论2011,(1):147—149.

[149]蒋莉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1):52—54.

[150]粟娟.基于RMP的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0):940—943.

[151]江振娜,谢志忠.基于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22—26.

[152]王桂霞,王新驰.发展创意旅游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3):54—58.

[153]曾琪洁,吕丽,陆林,朱付彪.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154]褚红丽.论创意旅游的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126—127.

[155]张玉蓉,樊信友,郑涛.创意旅游视域下高校旅游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5):60—62.

[156]李方方,洪霞芳.南昌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途径[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31):87—90.

[157]姚慧丽,任兰存.基于生态位的江苏省13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76—82.

[158]李庆雷.论边疆民族地区创意旅游发展战略.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0(2):61—65.

[159]胡永红.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3):64—66.

[160]王欣,杨文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北京市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1):30—35.

[161]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4—179.

[162]原勃,白凯.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城市问题,2008(11):97—101.

[163]李庆雷,白延斌.论旅游经济的有智增长模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02—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