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2]在1986年左右的时间里,在《中国博物馆》期刊上连续出现了多篇以“博物馆与旅游”为主题的文章,可以被看做是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端。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_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以上海市为例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课题逐渐成为国内博物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反映出博物馆开发与管理的现实变化,即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取代了传统的以物的展示为中心,这也是“新博物馆学”(new museology)的核心思想所在。综合来看,2000年至今的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突出表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研究主题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前期是以“博物馆与旅游业”、“文博业与旅游业”为主,主要探讨了二者之间如何实现合作开发,以及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后期则直接以“博物馆旅游”或“博物馆旅游经济”、“博物馆旅游业”为主题,显示出博物馆与旅游发展之间由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成为不断融合整体的变化特点。

第二,研究内容不只局限于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本身,而是关注博物馆的体制变革与产品开发能够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包括核心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都市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化和旅游综合效益的提升等多个方面。

第三,开展了广泛的以博物馆旅游经济与旅游市场为内容的研究,即旅游市场需求和市场脉动正在成为现代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背景,因此,博物馆必须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在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旅游品牌等方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开发方法与策略。

第四,针对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旅游专题研究纷纷出现,并且注重采用实证分析与市场调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博物馆游客的心理变化及旅游行为的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促使博物馆旅游研究愈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的使用。

第五,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开展出现了多学科共同向前的态势,不仅博物馆研究学者关注旅游业与博物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旅游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社会学者、经济学家等都会涉及博物馆旅游在新时期的发展走向,从而在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博物馆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端

国内有关于博物馆旅游研究的正式出现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博物馆研究是以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保护、展品陈列展览以及博物馆的教育科研等为主要内容的,代表著作有《博物馆学新编》、《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国博物馆学概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发展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博物馆在自身的性质、任务、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迎来许多新的课题与挑战,在直至20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里,有关博物馆与市场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与研究纷纷出现。刘炳元(1985)[43]、刘洪(1994)[44]、马自树(1994)[45]对于扩大博物馆经济收入、提高博物馆经济效益都提出了发展意见和相关措施,主要集中于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设立博物馆纪念品商店、树立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形象等。史海波等(1995)[46]、袁武(1997)[47]、陆建松(1998)[48]、杨玲(1998)[49]、田艳萍等(1999)[50]、曾广庆(1999)[51]都以“博物馆经济”为主题形成了关于博物馆经营管理的相关研究,其中都提到旅游活动是博物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通过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形成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方案等办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博物馆经济的增长。对于上述研究,项隆元(1999)认为“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市场管理理论已经悄悄进入了博物馆的管理领域,博物馆正在树立起明确的市场意识”。[52]

在1986年左右的时间里,在《中国博物馆》期刊上连续出现了多篇以“博物馆与旅游”为主题的文章,可以被看做是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端。吴卫国(1986)较早地分析了博物馆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并且总结了博物馆能够与旅游业相得益彰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属于“高级娱乐活动、都具有开放性、都具有临场感赋予性”。[53]周燕群(1986)所译的《博物馆与旅游》是对英国博物馆旅游业的研究,其中已经提到了旅游拥挤、旅游季节性、工业博物馆、博物馆旅游发展基金、游客与非游客等内容。[54]直至今天,这些内容仍然是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重点。

2.2.2 博物馆旅游研究的深入

2.2.2.1 博物馆与旅游业关系研究

陆建松(1997)较早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主要的文化旅游设施,博物馆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旅游观光功能和促进商贸的作用”,并提出了“都市大旅游”的概念,[55]而作者当时所提出的对上海市博物馆的建设构想,其中的大部分如今都已经实现。此外,陈福亮(2000)、苏东海(2000)、张天玉(2000)、邓芬(2003)、陈来生(2003)等学者也都先后提出文博或文物业与旅游业之间该如何打破行业之间的隔阂,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并以“依托旅游业”[56]、“共进共荣”[57]、“两赢、两利”[58]、“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59]、“联姻合作”[60]等词汇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仍然是将博物馆和旅游业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看待的,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以提出战略性的观点为主。

2.2.2.2 博物馆旅游开发综合研究

随着中国旅游业以高涨的势头不断向前推进,博物馆旅游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综合性研究,基本内容包括博物馆旅游资源的价值、博物馆旅游的发展趋势、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博物馆旅游发展构想、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杨丽(2003)基于“博物馆是一种高品位的特色旅游资源”提出在观念更新、管理改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资金筹措、人员培训和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博物馆旅游开发构想。[61]倪晓波(2006)则在分析博物馆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科技化、生态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62]辛儒(2006)提出了休闲经济背景下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措施,其中“要着重突出博物馆的文化性和休闲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教育,以高雅的文化氛围提升休闲产品的层次”。[63]

2.2.2.3 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是博物馆旅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方面,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属于旅游研究中的实证分析部分,需要以个别案例为基础,并在现状分析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旅游产品开发提出相关建议,因此相关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探讨价值;另一方面,旅游产品始终是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核心,它是博物馆与旅游市场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因此,对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同时具有对博物馆旅游未来发展走向的探讨意义。李瑛(2004)在分析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64]孔旭红等(2003)提出了“重视核心产品开发,加大附加产品开发力度”的博物馆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建议。[65]周玮等(2006)针对民俗博物馆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民俗工艺品开发、优质服务产品开发、数字化产品开发”策略。[66]陈淳(2008)将现代主题公园式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应用于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体现了博物馆旅游产品规模化、综合化开发的新思路。[67]此外,对于我国博物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些省市也形成了专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例如田小娟(2008)对西安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四项策略,即全面加强与旅游界的合作、实现博物馆发展的多方参与及统筹协调、完善博物馆的旅游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等。[68]

2.2.2.4 博物馆旅游行为和旅游市场调查研究

近年来,博物馆旅游研究中非常重视对游客行为和旅游市场特征的调查分析,并且较多地引入了统计学、人类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达到长期的跟踪调查、丰富的调查样本、确实的统计数据、深入的相关分析等研究目的与效果。我国开展对博物馆观众心理与行为特点的调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张松龄(1985)对上海科普游乐馆问卷调查的分析[69];吴卫国(1987)介绍了1986—1987年南开大学所开展的对京津地区博物馆观众的统计学抽样与分析调查情况[70];史吉祥(2000)分析了1988年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博物馆教研室联合开展的针对上海博物馆的利用率所进行的市民抽样调查[71];史吉祥(2003)介绍了2002年对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72];倪杰(2003)发表了上海科技馆在开馆初期对观众评价和喜好程度的调查结果[73];潘守永(2004)分析了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博物馆学会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对博物馆的基本认知、喜好等综合评价调查[74]。此外,刘俊(2005)针对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进行了针对性的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还将研究结论进一步延伸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类资源旅游开发的探讨,提出“杜绝私人盲目建设、开展旅游目的地二次营销、求得旅游开发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等开发管理建议。[75]其他同类研究还包括陈来生(2003)、唐凯(2008)、祝晔(2006)等分别以江苏苏南博物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和南京民俗博物馆所展开的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分析与研究。[76]

2.2.3 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细分

这一时期,博物馆旅游研究在综合应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断深入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细分,并出现了针对不同主题的专题性研究,体现出博物馆旅游研究力量的壮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博物馆旅游研究发展中不断细分形成的具体研究内容也显示出,研究者正在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博物馆旅游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与本书研究主题相关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3.1 城市博物馆旅游专题研究

代表文献有陈朝隆等(2006)从旅游角度对城市博物馆进行了定位,即“博物馆是城市旅游的一种形象标志、是地区文化旅游的窗口、是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作者同时还对博物馆的门票问题、重游率与资源利用率问题进行了探讨。[77]盘福东等(2004)就博物馆在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提出了“有为就有位”的发展思路,但是缺乏对具体措施的进一步探讨。[78]对于博物馆与城市会展旅游之间的关系,徐越燕(2005)通过对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案例分析,构建了博物馆与会展旅游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并给出了该模式的评价因子体系,以期通过博物馆的参与“提升会展旅游的文化竞争力,改变其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与社会效益的局面”。[79]

2.2.3.2 行业博物馆旅游专题研究

以陆建松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于行业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陆建松(2001)提出“文博、旅游和工商企业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利互惠关系,这为发展行业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80]对于乏善可陈的上海都市旅游业而言,陆建松(2003)认为“行业博物馆是发展上海都市旅游业的重要依托”。[81]其他同主题的研究文献还包括龚丹(2005)提出了行业博物馆与行业互动、行业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两个互动发展模式。[82]王建平(2008)提出行业博物馆应根据观众的兴趣与经验,通过动态展示、情景展示及互动参与等达到情景交融,激发观众情愫、引起观众共鸣。[83]

2.2.3.3 博物馆旅游需求及动机专题研究

代表文献主要包括项隆元(2003)从需求角度提出娱乐性需求已成为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之一。[84]王学敏(2003)分析了博物馆观众的需求变化趋势。[85]黄晓宏(2003)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分为获取专门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消遣与娱乐四大类。[86]陈来生(2003)将博物馆观众划分为文物爱好者和文博专业人员、休闲娱乐的旅游者以及大、中、小学的学生等。[87]通过这些研究,能够获得普遍一致的认识,即旅游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博物馆需求及旅游动机。需求的多样化、对娱乐性参观内容的要求、在娱乐中获得教育等内容都是博物馆应当直面的市场变化趋势与需求特点。针对不断变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与动机,博物馆需要制订合理并有效的市场营销计划,实现旅游市场的效益增长。关于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卫华(2008)的《博物馆市场营销研究》,作者在文章中系统地分析了博物馆市场营销的特性、引入的必要性、所引发的重大转变等问题,并且制订了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营销方案。[88]

2.2.3.4 博物馆旅游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开发各类衍生产品和增加旅游服务项目是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并提出博物馆发展应当建立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社会和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一方面形成的较为重要的研究包括:王际欧(2006)概括了博物馆的文化产业特征,即“涵盖范围广且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且呈现体系性、文化‘涉入’不同且渐进性强”,并从产品的角度形成了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结构,包括“纯文化”产品或服务、“外延型”文化产品或服务、“支持型”文化产品或服务。[89]作者对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给出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其观点对于本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陈国宁(2003)提出了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模式,他认为“博物馆经营的是一种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的关系日益密切,包括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主题餐厅、表演节目、风格旅舍民宿、地方产业与文化季活动、政治活动与艺术活动、节庆与佳庆活动、城市艺术节等”。[90]李文儒(2004)提出了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行动,简单概括为“可‘消费’的博物馆、参与社会公众活动、在博物馆文化中产生文化企业、产品创新,以及建设全面充分完善的服务的巨大空间”。[91]冯庚武(2007)则提出了博物馆开发与藏品、展览等有关的衍生性服务项目,其中“以藏品为基础,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及“通过增加休闲服务,延长观众的逗留时间”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92]王丽明(2008)提出博物馆的双重营销理念,认为“公益事业是博物馆的灵魂,经济产业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互动、相互促进”。[93]

2.2.4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研究概述

随着上海市博物馆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上海市的博物馆旅游研究不断出现。姜睿(2001)提出以发展行业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改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性缺陷。[94]史萍(2002)以上海市博物馆新馆建设为例,指出其在开发模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与上海市中心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文化休闲娱乐功能的完善同步进行”,并且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上海都市旅游形象、有利于深化上海都市旅游文化内涵、有利于形成新的都市旅游景观”。[95]同年,史萍(2002)还对上海市博物馆客源市场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相关数据统计。[96]李雪峰(2008)针对上海众多的民间博物馆提出构建“以三山会馆为支点,以多伦路和南京路为主线,以历史风貌保护区、古镇旅游区和新兴旅游区为拓展”的“一馆·自长、两线·借势、三区·共生”的空间发展模式。[97]张岚(2009)在分析了上海国内客源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博物馆市场开发运行模式。[98]其他的还包括李文儒等(2000)总结提出了《上海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99];陆建松(2003)对上海市行业博物馆建设进行了综合性研究[100];孔剑(2005)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提出“开发文化商品,再造第二‘门票’”的发展建议[101];张岚等(2008)进行了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对策的探讨等[102]

2.2.5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专著与学位论文概述

2.2.5.1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代表性专著与论文集

国内以博物馆学为主题的研究专著、论文集等数量较多,在超星电子图书系统中的检索量达到近350种,其中以博物馆专业、文物考古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建筑专业方面的学者研究为主。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的有关博物馆旅游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而主要是在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研究专著或论文集中出现旅游研究的章节或收录旅游研究的论文,这些博物馆主题的研究专著与论文集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博物馆学研究专著或论文集;二是文化遗产类研究专著或论文集;三是文化产业主题的研究专著或论文集;四是旅游研究主题的专著或论文集。

有关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专著、论文集概况见表2-3。

表2-3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专著、论文集概况

续表

2.2.5.2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学位论文

有关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概况见表2-4。

表2-4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概况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