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亚生态环境危机根源

东亚生态环境危机根源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东亚生态环境危机根源东亚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既有东亚各国内部的根源,也存在共同的根源,还有西方世界的累积性影响,以及全球环境危机的复合作用。然而,东亚地区的资源并不丰富,人均资源保有量有限,高原、高寒、沙漠地区所占比重巨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巨量的、仍然在持续增长的人口加剧了东亚地区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2.东亚生态环境危机根源

东亚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既有东亚各国内部的根源,也存在共同的根源,还有西方世界的累积性影响,以及全球环境危机的复合作用。

2.1 急速工业化但又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类经过漫长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和行为滞后于工业文明本身,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会对自然产生巨大的消耗与破坏,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会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仍然沿着农耕文明的思路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资源的迅速耗竭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当人类终于醒悟到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足以摧毁人类家园和人类文明本身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了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文明转型先行一步。在发达国家的示范下,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

东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之前,就自然环境形势而言,整体上还是处于污染与破坏程度较轻的时期,属于“绿色东亚”时期。亚洲工业化起步较晚,除日本外,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都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的。随着亚洲工业化的快速进展与区域扩展,污染与公害大量出现,环境形势急剧恶化。虽然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与科学技术实际水平的约束,污染仍在不断恶化。经历了三波工业化浪潮,亚洲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新兴工业化区域。亚洲的工业化主要是模仿和接转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化模式,西方非物质化主导的新兴工业化是以亚洲地区以物质化为主导的工业化为前提的。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现代化之路,是在完成工业现代化进程后,处于高技术产业发达、污染物大幅削减的后工业化阶段,为实现清洁制造与社会废物循环利用,而形成的一种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亚洲与中国尚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中期阶段,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工业现代化国家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尤为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现代化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等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与推广,亚洲发展又重新转向绿色发展,未来亚洲需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2 大规模城市化形成密集的环境污染

东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行,落后的工业化造成的污染与急速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形成的污染相加在一起,使得亚洲的城市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伴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乡村社会也向城市社会转型,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了,但现代城市化属于工业型城市化,与传统的村落型、堡垒型、集市型城市化大不相同,但人类虽然已经进入工业型城市化阶段,而城市化理念及其实践、城市居民理念及其生活方式很长时间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村落型、堡垒型、集市型城市化阶段,没有顾及和权衡工业污染的后果,没有考虑到整个城市的选址、布局、产业选择、城市群搭配、城市与乡村搭配等有关城市化的方方面面,严重的城市污染就显得不可避免。

东亚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是很配备,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协调,落后的工艺技术与大量的人口集聚,加重了亚洲的环境污染。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亚洲未来的基本态势。如果不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工业废气(工厂烟尘、机动车尾气等)、工业废液、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汽车等)、辐射源、危险废物、有害建筑与装饰材料等重要污染源的管理与处理,则城市化将带来更大的生态破坏与污染风险,对农村与城市郊区的农业发展将会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2.3 急剧增长的人口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就已形成对土地的巨大压力。森林被改造成农田,农田经营不当导致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退化,许多古文明因为生态环境危机或消失,或中断,或衰落。工业文明时代,伴随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人口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增长,同时更高的生活质量导致更高的消费需求,这形成了对资源环境史无前例的压力,巨大的环境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东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比欧洲北美慢,目前东亚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东亚地区的人口增长比欧美更加迅速。然而,东亚地区的资源并不丰富,人均资源保有量有限,高原、高寒、沙漠地区所占比重巨大,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巨量的、仍然在持续增长的人口加剧了东亚地区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2.4 政府责任的缺位与错位

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使得民众的环保呼声与环保参与受到压制,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

虽然发达国家的人们,继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先后认识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经典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存在的惯性,更由于各国政府的不作为和普遍存在的渎职现象,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环境危机继续深入。

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人类赖以生存的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而已,没有了地球环境,人类就无所归依,保护地球是人类的责任。因此,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地球的守护者。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持地球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路,是每一个地球人的选择。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各国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创造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维护每一个公民的环境权益。就全球而言,由于环境立法并不健全,环境信息的公开度较低,环境保护参与制度更是参差不齐,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还比较低。

东亚地区的公民组织普遍不发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主要是政府推动,这种政府主导模式有利于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但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公民的环境权益与环境利益受到漠视,公民的环境管理参与受到压制,环境信息、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制度缺乏公民的响应、参与和维护。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缺乏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2.5 污染的长期累积与综合叠加

西方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形成了长期的环境污染积淀,与东亚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叠加在一起,使东亚地区的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特别是在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方面。

工业化、城市化、机动车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破坏着大自然固有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平衡,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当今面临直接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酸化、臭氧层破坏以及温室效应),均与大气污染有关。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严重受制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发展没有引起全球性灾难,危及人类生存。工业化以来,人类试图突破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征服自然,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欧美发达国家最先出现了霾污染等大气污染问题。由世界银行主编的《世界发展指标2010》指出,由高收入国家组成的OECD组织,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了总累计排放量55%的二氧化碳,而且1990—2006年还在以年均0.9%的速度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其中,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上升幅度均居世界第一。

2.6 消费社会的环境危害

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观念与消费文化的影响,亚洲地区也形成高消费、高消耗、即用即弃式消费、大量消费、多元消费、超前消费、创造消费需求的消费模式,从而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形成巨大的压力。

泰国学者舒拉克·西瓦拉克沙(Sulak Sivaraksa)在《可持续的是美好的》(The Wisdom of Sustainability:Buddhist Economic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书里指出,西方的现代性已将亚洲的传统生活方式连根拔起,消费主义取而代之,结果是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亚洲传统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简单的、节俭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已经在西方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消费社会的消费模式、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面前崩溃了。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把进入消费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标志和基本指标。消费社会的消费方式,不断加大了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程度。

虽然东亚各国目前在大力提倡绿色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兴城市化、再工业化,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从工业革命向绿色低碳革命转型。但是,在现今科技条件制约下,很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如冶金、建材、造纸、采矿、化工等,必然继续深度污染和破坏环境,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难以有效遏制。在高清洁技术与可替代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之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必然不断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